APP下载

浅析晋南威风锣鼓习俗

2023-09-19程然李子博

今古文创 2023年32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起源

程然 李子博

【摘要】威风锣鼓主要流行于山西省临汾市的霍州、汾西和洪洞等地,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乐艺术形式,因其表演气势磅礴、威武雄壮而得名,威风锣鼓流传千年,经久不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表演形式多样,深受晋南人民喜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承和发展晋南威风锣鼓,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当地经济等方面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威风锣鼓;起源;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2-008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2.026

威风锣鼓在晋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从古至今都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在当地历史文化的滋养下,临汾威风锣鼓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结合音乐艺术、服饰文化、表演动作与情感表达为一体,融合健美与艺术文化于一身,千百年来始终在晋南大地上传承。

一、威风锣鼓的起源

晋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位于晋南的临汾素有“中国锣鼓之乡”的美誉,锣鼓文化由来已久,底蕴丰富,有许多相关的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在临汾的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鼍鼓、土鼓和石磐,距今约4000多年,这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鼓。” ①到了周代,晋地之鼓更是盛行,成了周代的六鼓之一。隋唐时期,鼓乐仍然在晋南流行,以至于唐玄宗在《南出雀鼠谷答张悦》中有“背陕关山险,横汾鼓吹频”的诗句,说明在当时的汾河两岸经常能够听到鼓乐之声。在唐代,晋南的锣鼓表演中引入了钹,为后来威风锣鼓以鼓和钹为主奏乐器奠定了基础。至唐代,晋南锣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表演时锣鼓和钹结合,格调惊天动地、气势磅礴、催人奋进。在清代,晋南锣鼓的表演形式已经与如今大体上相同,并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名的专业锣鼓队伍和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晋南威风锣鼓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在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的开幕式表演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闭幕式表演中都能看到威风锣鼓的身影。2006年,威风锣鼓还被列入了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天下第一鼓”。

二、威风锣鼓的表演形式及其特点

威风锣鼓主要乐器有锣、鼓、铙和钹四种,最小的锣鼓队4个人就可以组成,大的锣鼓队则由上百人甚至上千人组成,表演人员有锣手、鼓手、铙手和钹手。锣鼓表演可以在固定的场地如广场上进行,也可以沿街行进表演。表演时一边演奏,一边做骑马、蹲、跳、左右弓箭步和两腿颤动等舞蹈动作,也可乘车行进表演。

威风锣鼓表演有固定的曲牌,共有200多种,“其中有以反映历史故事和以历史人物命名的,如 《单刀赴会》《三战吕布》和《四马投唐》等,也有以地名和民间传说命名的,如《张飞闯衙门》《西河滩》等,有以花草得名的,如《小茵香》《刺带花》和《乱播花》等”。②晋南民间也形成了一些特殊的记录锣鼓乐谱的简明而实用的方法,有状声字记谱法和民间符号记谱法等,用这些方法记录下来的锣鼓乐谱被称为“锣鼓经”或“锣鼓书”。

威风锣鼓在表演时,通过音响、节奏、力度、速度和技巧来表现曲牌的感情色彩,它以连续击奏套曲为主,情感色彩上的变化丰富,音容清厉,节奏稳健,强弱分明,引人入胜。

威风锣鼓在晋南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以临汾市为例,其境内的尧都、洪洞、霍州、汾西、襄汾、曲沃、侯马、蒲县、浮山等县市的许多村镇都有自己的锣鼓队。威风锣鼓被广泛应用于迎神赛社、朝山进香、求神祈雨、春节社火和庙会等民俗活動中,是晋南民俗活动中必不可少、极具震撼力的组成部分,兼具娱神和乐人的双重功能。

三、威风锣鼓的传承与发展

威风锣鼓在晋南大地流传千年,从最早单纯的击鼓表演,演变为锣、鼓、铙和钹齐鸣,载奏载舞,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晋南本地的民俗活动,逐渐走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

首先是在表演用的乐器上,原先威风锣鼓表演者以青壮年男性为主,乐器主要为锣、鼓、铙和钹4种,在现代,也出现了由青少年和女性组成的表演队伍,且舞蹈动作、表演队形不断丰富,因此乐器在重量和体积上也有了的减轻和缩小,以适应表演者和表演形式的变化。如表演所用的主力乐器——挎鼓和铜锣,其中挎鼓在20世纪80年代前普遍规格为鼓面直径600毫米,腔高450毫米,而80年代后的挎鼓普遍规格为直径450毫米,腔高190毫米,铜锣的锣面直径也从450毫米缩小到了310毫米,其余的大小鼓、架子鼓、瓮鼓、板鼓和钹等乐器也进行了相应的缩小和减重,而斗锣和钩锣等乐器则已经基本被淘汰,很少见到使用。③

表演的性质和场合发生了变化。原先的表演多是在迎神赛社、朝山进香、求神祈雨、春节社火、庆祝丰收等大型祭祀性质的仪式上,很多锣鼓队也是当地村镇临时组织的自发队伍。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这类祭祀活动逐渐减少乃至消失,还存在的庙会、春节社火等活动的祭祀性质也不复存在,因此威风锣鼓的表演的场合和性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性质方面,其祭祀性质和自发性质逐渐减弱,如春节社火演出,由原先村镇自发组织,表演者也多为本地普通群众,现在则变成了由政府下达指令,各基层单位出钱组织专业团队来进行演出,且逐渐演变成各企业、单位的广告宣传和展示活动,表演程序也进行了简化,一些专门用于祭祀的曲牌不再表演,为了适应新的表演场合,一些锣鼓队也创作了新的曲牌。此外,表演场合发生了变化,虽然原本的祭祀仪式逐渐减少甚至消失,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丰富精神生活的需求又为威风锣鼓的带来了新的用途,其原本的庆典功能得到了重视。威风锣鼓因其气势宏伟,能够渲染热闹和喜悦和欢快的气氛,成了嫁娶、迎宾、举行盛会、喜庆典礼、开工剪彩等仪式上的礼乐,是活跃节日气氛、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良好方式。这不但为威风锣鼓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也为其开拓了新的生存空间。

威风锣鼓的传承和表演逐渐走向职业化。原先大部分锣鼓队是村镇临时自发组织,无偿表演,在传承方面,主要通过师徒心口相传的方式,记谱方式也极为简陋。当代的表演者则多为职业的表演艺人,他们相较于以往的业余表演者,接受过更多的文化和艺术教育,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在记谱方式上,也引入了现代音乐的记谱方式,与传统记谱法相结合,使得记录更为精确、科学化和系统化,不再需要一对一心口相传,便于进行规模化教学,得益于此,可在短时间内训练出规模较大的锣鼓队,促进了威风锣鼓的商业化发展。

威风锣鼓逐渐走出晋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威风锣鼓原本为晋南地区的地方性民俗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因党和政府的重视、扶持和推广,加之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的频繁,威风锣鼓逐渐为全国人民所熟悉,从晋南一隅之地扬名天下。“晋南威风锣鼓先后参加过国庆四十周年表演、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全国农民运动会、‘第一、二、五、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海南狂欢节‘中国艺术节‘潍坊国际风筝节‘西安古文化艺术节‘大连国际服装节‘深圳艺术节‘昆明世博园开幕式‘青岛国际啤酒节‘上海国际文化节等国内大型重要活动的表演”,④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浙江、山东、河北等一些省份也相继成立了自己的威风锣鼓队。不仅如此,威风锣鼓还先后代表中国出访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丹麦等十几个国家,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面貌和大气的胸襟,取得了一定的国际知名度。

四、威风锣鼓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威风锣鼓在当代得到了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在表演所用的乐器上,上文中提到了威风锣鼓的乐器在重量上的减轻和尺寸上的缩小,同时因为锣鼓队数量的增多和商业化程度提高,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乐器的质量也较此前有所降低,如原先大鼓鼓面蒙皮采用整张的牛皮制作,现在则采用现代工艺的分层牛皮制作,鼓材也从原先的槐木和椿木改为柳木,锣、钹等金属乐器由手工打制变为机器锻造批量生产。这虽然满足了降低成本、大规模快速生产、装备和表演形式变化的需要,但是厚度变薄、腔体缩小和鼓皮质量变差,对乐器音色和锣鼓乐整体音响效果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传承人和受众的问题。威风锣鼓虽然在晋南大地仍有着较为强劲的生命力,受到当地人民的普遍喜爱,但是也存在着队伍老龄化、后继乏人和受众减少的问题。首先,由于年轻人大多忙于工作学习,锣鼓队参与者以业余时间充裕、追求锻炼身体、消磨时光的中老年人居多;很多年轻人热衷于电视、电影、直播等新的娱乐方式,所以对威风锣鼓的无甚兴趣,学习者中的年轻人自然逐渐减少,当地中小学大多也没有将威风锣鼓列入体育、音乐或乡土文化课程中,青少年对此也普遍没有太浓厚的兴趣。因此威风锣鼓在传承中出现了后继乏人和受众减少的现象,一些威风锣鼓中的绝活和曲牌面临无人传承甚至逐渐失传的局面。这也是需要值得注意的问题。

过度商业化对威风锣鼓的传承与发展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威风锣鼓的表演、传承也渐趋功利化。这一方面有利于威风锣鼓的生存、传承与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对威风锣鼓产生了负面影响,如表演不再是单纯为村镇争光、为乡亲服务,而是为了获取经济收益和报酬,这使得威风锣鼓在文化旅游、民俗节庆、商业表演的民族文化和乡土情感的表达被大幅削弱,其原有的魅力和吸引力也被减弱,变成了一种程序化和机械化的表演项目。而且演出场合受限制,许多曲牌因缺少机会表演和展现,逐渐被遗忘和放弃,部分复杂的舞蹈动作也被简化乃至放弃。虽然威风锣鼓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确实应该在乐器、表演服装和乐谱曲牌方面做出创新和改变,但是如果一味迎合市场,进行过度包装和商业化改造,也是不利于威风锣鼓的传承和发展的,会使其偏离正确而科学的道路,失去原有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

缺乏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的必然动力。威风锣鼓作为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展和传承,就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适应新时代下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上的需要。但是威风锣鼓具有深厚的传统烙印,不少曲牌及动作都还是传统的,老旧的,加之表演者多为中老年人,本身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创新和应变能力,更是导致了现如今威风锣鼓在曲牌和表演上形式单一老套,缺乏精品,难以在日常的传承和表演活动中吸引广大年轻人的关注和兴趣。因此,一些传承者也尝试着创作新的曲牌或在原有曲牌上添加新元素,或增加新的舞蹈动作和打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总体上来看,威风锣鼓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变革,更为积极主动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各方面的大规模创新,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为时代所淘汰。

五、更好传承和发展威风锣鼓的一些建议

坚守优秀传统,积极进行创新。在时代发展潮流中,为了更好传承和发展威风锣鼓这一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在保留其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的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注重其表演形式和内容、宣传手段以及传承方式的革新,如创作反映新时代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歌颂时代楷模的曲牌,添加结合现代舞蹈的动作等,使其能够满足当代社会的需要;同新的娱乐方式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视频和直播等新媒体,引起年轻人的兴趣,为年轻人所接受和认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使之成为在新时代仍然可以焕发出新力量、新活力的民族文化瑰宝。

树立和强化保护优秀非物文化遗产的观念意识。随着我国国力的日渐强盛,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不断增强,人们更应保护好蕴含和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威风锣鼓等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对其进行大力的宣传和推广,让大众充分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实意义,形成保护、传承和发展威风锣鼓的意识,并进行正确引导,使其成为一种人人看非遺、人人爱非遗的社会风尚,让威风锣鼓更为深厚地扎根于晋南和中华大地,深入到中华儿女的心中。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保护和宣传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保护和宣传。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威风锣鼓的扶持和宣传力度,除了给予稳定的资金上的帮扶外,还应让威风锣鼓有更多“抛头露面”机会,如举办锣鼓比赛,在节庆日大力组织锣鼓表演,开展吸引普通市民和游客参与的锣鼓文化日活动等,使之更具活力和知名度,将威风锣鼓打造为展示晋南大地历史文化风貌的一张名片。地方政府还可以在中小学校的体育、音乐和乡土教育课程中引入相关内容,培养起青少年对威风锣鼓的兴趣和爱好,这样不仅能够为威风锣鼓的传承和发展培养新的力量,注入新鲜血液,也可以起到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协作精神和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六、结语

晋南威风锣鼓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生命力顽强,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和表达。威风锣鼓在流传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在新时代,从晋南走向了全国,走向世界。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发展威风锣鼓,需要其自身坚守优秀传统,积极进行创新,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和强化保护威风锣鼓这一非物文化遗产的观念意识,政府部门也应加大保护和宣传力度,各方面相互配合,让这一文化瑰宝更为人所熟知,能够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迸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晋南人民乃至中华民族的骄傲,为加强民族自信心、凝聚力,树立文化自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新的贡献。

注释:

①丁天顺:《“威风锣鼓”溯源》,《山西文史》1996年第20期,第123页。

②舒平:《驰名中外的威风锣鼓——黄河流域民间鼓乐介绍之一》,《黄河之声》1997年第5期,第21页。

③单红龙:《山西威风锣鼓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④韩起祥:《浅谈山西锣鼓》,《黄河之声》2007年第6期,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

[1]王振湖,宋庆云.威风锣鼓[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1.

[2]毋小红等主编.山西锣鼓[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3]陈克秀著,乔建中编.中国锣鼓[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4]宋庆云.威风锣鼓民俗及符号谱译解[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5]单红龙.山西威风锣鼓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6]舒平.驰名中外的威风锣鼓——黄河流域民间鼓乐介绍之一[J].黄河之声,1994,(05).

[7]韩起祥.浅谈山西锣鼓[J].黄河之声,2007,(06).

[8]丁天顺.“威风锣鼓”溯源[J].山西文史,1996,(10).

作者简介:

程然,男,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德国城市史。

李子博,男,山西師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东史。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起源
圣诞节的起源
奥运会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浅淡德宏瑞丽傣族传统舞蹈迦楼罗舞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杜尔伯特蒙古族短调民歌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