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3-09-17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李志松李赫蛮

河南农业 2023年24期
关键词:劳动精神院校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李志松 李赫蛮

2021年9月,教育部《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下称《方案》)的下发,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类高校劳动与教育融合。《方案》中提到,我国农业类高校要坚持劳动与教育融合,在实践中博取成效,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事业输送现代化农业人才。《方案》着重强调深化农业类院校耕读教育,提升学生“爱农、学农”素养与农业类技能。农业类高职院校则要担负起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农业高素质专业人才任务。

一、农业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涵

(一)农业高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背景

1、理论背景:马克思主义中的教育与劳动生产融合思想为农业高职院校的劳动实践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现实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到,要为农业高职院校的现代化教育转型提供有力政策支持。

3、实践背景:职业教育的办学要求、农业院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及人才培养要求为农业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实践条件。

(二)农业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基础理论

1、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劳动价值观。马克思唯物史观指出,劳动创造了价值、世界乃至历史;在教育学基本理论视野中,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与劳动融合是当下农业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1]。

2、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劳动奠定了幸福生活的基础,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存之道,学会合作创造。劳动托起中国梦。劳动教育本身具备实践性、技术性与创造性特征,应围绕自我、家庭、学校三个主体层次展开。李凌霄、李广艳认为,劳动教育体系彰显了新时代“五育并举”、全方位多方面育人的理念;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同等重要。这种认知既加强了劳动教育力度,又对德智体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他们还认为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过程中能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效果[2]。

3、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关系。劳动精神涵盖了劳动理念认知与实践行为。在理念认知中,劳动精神主要体现为尊重劳动、崇尚劳动与热爱劳动;实践行为上则表现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与创造性劳动。践行劳动精神应尊重劳动者主体地位,使之体现劳动价值,让劳动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3]。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其内在思想是统一的。劳动精神是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的核心要求,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则是劳动精神的诠释与升华。在高校中发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大力传播劳模事迹与工匠故事,让学生在感悟榜样力量的同时,体会工匠精神与情怀,促使学生在可知、易感、能学的过程中崇敬劳模、学习劳模,使劳动精神成为引领大学生成才的本真动力[4]。

(三)农业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容体系

1、与劳动有关的意识、态度、习惯、技能教育是农业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

2、兼顾脑力与体力劳动融合教育是农业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原则。

3、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德智体美教育是对农业高职院校的本质要求。

4、促进劳动精神生成,形成尊重、热爱、崇尚劳动的价值观是农业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目标。

二、农业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时代诉求

农业高职院校教育是输出农业人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最终落地的重要保障。当代大学生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更需要踏实苦干,在实践过程中锤炼本领,培养能力,立足本职专业与岗位,实现人生价值。

农业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同样要兼顾立德树人的根本性任务。这是学生最终成才的思想保证,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真之义。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到,“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番话语体现出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更体现出立德树人是农业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必要环节。

三、农业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5]。农业类高职院校应立足农科特色,科学设计劳动实践科目,将劳动教育纳入农业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农业人才培育过程中注重“德智体美劳”贯穿设计,体现由“价值理念、知识技能、道德素养、劳动情感、劳动惯例”等要素构成的劳动教育目标体系。让大学生在教科基地、劳动实践基地等场所参加农业劳动实践,应重视劳动教育在深化学生农业生产、体验劳动精神以及培养劳动素养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农业高职院校劳动课教育,要在公共必修课程和综合素质拓展教学项目中塑造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在专业课中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与能力,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整体培养品质的持续提高。

(一)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将三种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教学和实习实训

农业高职院校扎实开展劳动实践教育,不但能使学生在劳动中感悟精神、实践理论、深化技能,还能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教学与实习实训中。一方面,这便于在劳动中增强学生对种植农作物专业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劳动更容易树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劳动观念,进而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

(二)农业高职院校要重视劳动课程建设,加强劳动理论与劳动实践的结合

农业高职院校开展劳动实践,应当重点做好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相融合。一方面,涉农专业要立足双创、思政教师等力量,增设农业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立足“三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实践基地、劳动实践场所等,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深化劳动教育价值引领。例如,围绕耕读教育,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了解农耕器具,学习农事节气等农耕文化,在探索中钻研劳动技能,进而厚植“三农”情感,感悟劳动,验证理论的实践价值。创新教育形式,开设“田间学校”,发挥学生在农作物、畜牧、园林等专业领域专长,推广农作新品,带动农业生产与科技入户,在传承传统农业工艺的同时,帮助农产品网销带货,以真实参与引领学生农业技能专长发展[6]。

(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联动教育机制,创建社会化多元开放的劳动教育环境

农业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多维度合力育人,劳动教育的有效性才得以充分保障。

1、家庭方面。父母应该发挥匠人精神,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价值观方面以身作则。在家庭劳动中,引导子女有意识参与家庭劳动,循序渐进培养孩子劳动价值观念,培育其劳动技能。

2、社会方面。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实情,探究深化落实劳动教育的指导性政策文件,为劳动教育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积极指导有关企业工厂支持高校实施劳动教育,划拨适当的农田、森林、草地等让渡给农业高职院校作为农业实践教育场所;社会主体可与高校合作,共建多元形式劳动实践基地,积极帮助和引导高职在校生扎实进行公益性劳动、志愿咨询服务、勤工俭学,以促进劳动教育的社会化。

3、企业方面。农业高职学校要将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等企业实习实训的形式,当作学生高素质技术技能培养和良好劳动价值观养成的重要载体。由拥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技能员工担任企业实践指导人员,通过言传身教对高职学生起到精神引导。农业类高职院校根据农业生态的劳动教育特色,结合自身特点,撰写具有农业劳动教育特色的校本教材。为了满足企业教师信息化需求,可以拍摄企业规范化生产录像和全国优秀的劳动教学专任教师课程录像等。再把上述的电子资料分类上传到校级和国家专业课程资源库中,进行校际数据共享。

(四)建立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从量的角度来看,农业类高职院校应规定学生大学期间参与的基本劳动课时总量,参与社区服务的课时总量,以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时数。

从质的层面来看,第一,将劳动技能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等赛事列入学期末考核评价内容;第二,将学生在校期间创造的劳动成果纳入评价加分项;第三,把学生的劳动意志、劳动品格、劳动精神等劳动道德品格表现纳入考核评价。

结语

新时期,农业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深化劳动教育与实践教育力度,同时,理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必然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农业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教学全过程,与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建立独立性和条理性强的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管理体系,用劳动精神助力高职专业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并提高技术技能,引导学生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应用型、实践型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劳动精神院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