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败者采访不是道歉

2023-09-16魏崝

电子竞技 2023年5期
关键词:败者提问者赛事

文 魏崝

今年1 月9 日LCK 官方宣布,在2023 赛季中的常规比赛结束后将设置败者采访,LCK 官方提到增添这个环节的意图是“想通过败者采访,缓解粉丝们因无法听到失利队伍的声音从而肆意揣测的心情”,LPL 同样新增了这个环节。

过去在英雄联盟的比赛中,只有在国际性赛事的某些场次才出现对比赛败者的采访,像是季中赛、世界赛的半决赛之后,会有针对败者的记者群访,但并不是每次败者都会应允出席。

不管是从内容出发,还是考虑到想要发声的选手,被常态化的败者采访,是早该补齐的一环。

赛前采访、比赛和赛后采访构成一个完整赛事的三个环节,分别承担了不同的任务。比赛环节、采访环节、提问者、回答者,赛事运营方、媒体在这三个环节里各司其职。

无论是电子竞技还是传统体育,赛事方考虑的一直是围绕一场比赛,怎样提高观众们的注意力,引导观众赛后讨论的方向,再次激发讨论热度等等的问题。如果说赛前采访是为了挑起热度,赛后采访则是为了延续热度,理想状况下,以赛事方和队伍想要的方式。

败者采访是赛后采访中的一个环节,也是在NBA 等体育比赛中常见的环节。

对于这项“新鲜事物”,不同人有着不同看法。

关于败者采访赞成和反对的声音,在社区中众说纷纭:

“如果发言水平都像Beryl 那样高的话,败者采访还是有意义的,通过比赛可以讲一些实际的东西,对提升玩家理解有帮助的。”

“怎么感觉……节奏会很大……”

Inven 的记者在其发布的专栏文章中称,作为记者与他人的想法可能略有不同。通常的采访工作是在比赛结束后才开始,而不是在比赛进行中的时候。和胜者方的选手或是教练谈论比赛内容,分享更多非比赛的故事,是一位现场记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当他听到在2023 赛季加入了败者采访环节的时候,他感到非常的开心,和胜者方一样,他同样想将败者的心声传递出去。

看上去,身份的不同再一次形成了对立,但实际上,如同前文所说,败者采访只是一个环节,参与者能做到何种程度,将决定了这个环节输出的内容是给予败者正面表明心声的机会,引导赛后讨论的方向,还是掀起新的节奏。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提问者和回答者的专业性。

采访环节的表现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或许听说过,在一些成熟的体育赛事里,运动员都会接受如何应对媒体的培训。所以他们的回答听起来幽默、有逻辑,时常会诞生金句,表情看起来也不会自闭。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该忽略体育媒体的专业性。NBA 的败者采访环节,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是因为提问者通常会问些盘点战术、引导舆论、怎样追分怎样防守、取胜的关键等类似的问题,而不是“你刚才那个突破起步很慢是为了安全吗”。

我们可以看一个颇为典型的例子。

问:“在芝加哥比赛后说詹姆斯是Great Father,所以他对你和全队扮演了怎样的一种父亲的角色呢?”

答:“说实话,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他是个伟大的领袖,但我只有一个父亲,就是我的父亲Drederick Irving。但对我们(队伍)而言,在理解场上的细节、如何赢球,以及在场下如何生活这些方面,他(詹姆斯)对我们影响很大。”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拆解成两部分,一部分关于明星球员的角色,另一部分则是关于引导。从球员的回答看,他兼顾了两个方面,既承认了詹姆斯的重要作用,但没有陷入潜在的陷阱。

当NBA 的运动员遇到提问者问出可能产生舆论的问题,有的运动员会直接选择不回答,而有的运动员则会用一套公式化的套路更圆滑、稳妥地回答出来。

一位NBA 公关人员曾接受采访透露道,运动员在进入联盟的时候会有如何应对媒体场合的培训,公关人员通常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教授运动员如何回答媒体问题的一套路线图。

还有许多运动员是通过观察他们最喜欢的运动员,并模仿他们如何回答类似的问题,去学习如何应对特定的媒体场合。

相比之下,电竞媒体提出的问题有时候要么太过宽泛,有时候又流于表面,类似于“为什么苦战才分出胜负”看似空言无补的提问。比如在2023 LPL 春季赛iG 战胜RNG 的比赛,在败者采访的提问环节:

问:“从本场比赛来看,队伍磨合得怎么样了?”

答:“可能时间比较短,还是不太够吧,就目前来说……”

也难怪社区里会有类似的评论:

“我觉得可以增加选手的曝光度,但采访内容真的设计得很‘辣鸡’,采访的记者也很不专业,问题问得尴尬。”

“单就采访来讲没问题,但是主持人不专业,那就是大问题了。”

“只要问的问题不太犀利,还好吧,职业选手的心态和心理素质还是要有的。”

电竞赛事的败者采访环节给观众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虽然队伍输掉了比赛但正面回答了粉丝们的猜疑算是给予了慰藉。有些选手失利后的心理承受能力明显不好,导致在接受采访的时候看起来自闭,观众们看到选手的状态又感觉败者采访的环节似乎没有必要。

可单说败者采访环节的安排并没有什么问题,可采访的方式和问题却不能和胜者方一样,需要考虑到败者的处境。

从前英雄联盟比赛的败者采访只出现在国际性赛事淘汰赛阶段,如今同样出现在常规赛的赛后,赛事不同、场次不同,代表的意义和含金量也不同,那么提问者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设计不同的问题。同样的环节出现在电子竞技和传统体育的赛后,其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以前固有的想法就是作为败者不愿意发声,毕竟比赛输了心情肯定会低落,谁还有心思去接受采访呢?但也不妨有人想要表达。网球运动员李娜曾在法网意外淘汰后被记者问想对球迷说些什么,她反问道:“我需要对他们说些什么吗?只是输了场比赛,我需要跟他们怎么样?三叩九拜地跟他们道歉吗?”李娜说得没错,只不过是输了场比赛而已,获胜正常那失败也是正常,没有谁能一直赢下去。败者采访实际上是为败者提供一个发声的平台,至于愿不愿意说话,这个权力仍要交给败方队伍去选择。像是王者荣耀的KPL 比赛,篮球的NBA 比赛都有,通常会从败方拉出一位选手、教练来接受群访,有时候心情不好运动员是可以拒绝采访的,NBA 的败者采访也不是强迫的。无论是比赛还是采访,最终的结果是要呈现在观众眼前,传递的信息是赛场上每位运动员都拼尽全力地想赢,这也是观众想要看到的。而不是在失利后,败方的选手一个个像罪人似的沉默不语,低头认错,对着粉丝们一遍遍地说着“对不起”,让粉丝只能去找“背锅侠”,去揣测到底是因为什么输了比赛以此来发泄无处安放的情绪。

或许这也是LPL 和LCK 在这个赛季引入败者采访环节后,“有必要吗”“推出来一位背锅侠罢了”“这不是在折磨选手吗”等社区评论和早已设置了败者采访环节的KPL 等赛事的社区评论大相径庭的原因。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过往的败者采访做得并不精彩。

或许,电子竞技的联盟、俱乐部应该效仿NBA 一样为职业选手开设应对媒体的课程。当然缺少抛出好问题的提问者也很重要,因为即使选手们接受了培训,双方没有配合也无法给观众呈现满意的演出。

不光是NBA 的选手和媒体,连ChatGPT 都可以问答得游刃有余,电竞的职业选手和媒体应该也可以做到。相比于不让败方发声而引发无端的揣测和臆想,给予败方袒露心声的机会,合理引导舆论方向,将败方的心声传递出去,这样的环节应该存在,但要存在得有意义。

猜你喜欢

败者提问者赛事
本月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长青《败者为王》万人首映创纪录
赛事赞助沟通对感知匹配的影响
创新者:“孤独的”提问者
天才与锻炼(节选)
善败者不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