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冷战背景下我国智库产业崛起的思想文化基础与具体路径

2023-09-16郭海龙徐红霞

科技智囊 2023年8期
关键词:方法论

郭海龙 徐红霞

摘  要:新形势下,科技冷战制约了智库产业的发展,智库产业的崛起应从内生层面挖掘应对科技冷战的潜力。文章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智库产业崛起的迫切性,提出我国智库产业崛起的一元二象性思想文化基础,并从决策、价值、创新、信息等方面阐述了我国智库产业崛起的总体思路,并提出智库产业崛起的具体路径:因地制宜促进细分化,有针对性地分类、分行业发展;培育战略资源,激活思想市场;通过立法、孵化器促进智库规模化经营和个性化服务,进行内部优化;通过融资、营销与开放、竞争等加大市场化运作。

关键词:科技冷战;专利成果转化;一元二象性;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C932;F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3.08.05

现代智库的成长有深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蕴含着“知识—权力—市场”的并列关系逻辑。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社会日趋复杂,超出了决策者的认知范畴。正如管理学家哈拉尔·E所说:“旧世界的特点是管理事务,而新世界的特点需要处理复杂性”。[1]在欧美发达国家,智库日益发展完善,已经成长为立法、司法、行政、媒体之外的“第五种权力”。[2]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等都是在美国运行成熟的品牌智库。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当今中国在走向“强起来”的历史使命下,社会日益“复杂”,构成了当代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构建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前提。时代问题的解决,靠单一方面的力量已经难以完成,而是需要跨学科、跨专业、跨文化、跨界别的智慧汇聚、熔冶一炉,形成大智慧,这就需要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推动各行各业产业升级,从而实现智库产业的崛起。

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迫切需要智库产业崛起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我国国际地位空前提升。同时,欧美发达国家仍在科技、货币、话语权方面占据制高点,不时对我国进行科技封锁,威胁我国科技安全。截至2022年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232.4万件,同比增长21.8%1,跃居世界第一,但专利成果科技转化率已连续多年低于20%,客观因素是产学研政严重脱节,基础因素是没有充分运用智力整合专利资源,从而应对科技冷战。[3]智库产业是将专利转化为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进而避免“卡脖子”的枢纽。智库产业崛起有助于促进项目决策理性化、产品价值高端化、工艺更新便利化、产业升级国际化,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新形势下,科技冷战制约我国智库产业发展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大趋势。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东升西降”:欧美发达国家整体性失落与非西方国家群体性崛起。由此导致多极化不可逆转,“准四极”(美、欧、中、俄)隐约显现,国际力量对比趋于更加平衡。[4]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基础越来越强大,以经济为支撑,政治话语底气十足,维护国际正义的腰杆更硬了。但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内部逐渐趋于对华强硬,并对华发动了贸易战、科技战、网络战、舆论战、生物战等组成的“混合战争”[5]。其中,最致命的是科技冷战,欧美发达国家在芯片等领域采用小院高墙(small yard,high fence)式的封锁,意图将我国锁死在低端产业。总体上,我国面临“高端封锁”和“低端锁定”双重挑战。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是基础,科技是关键。没有科技,经济就没有后劲,再富有、再高的工业产值,也会沦为发达国家的加工基地。因此,欧美发达国家发动的科技冷战,使当前形势异常复杂和严峻,客观上需要智库产业崛起,去解决这种“复杂”问题。

当前,我国智库行业方兴未艾,但与科技、产业脱节严重,表现为专利数量第一但科技转化率低(常年不到20%)、科技封锁与智库“泛滥”并存。其一是产学研政关系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太低,而科技是关键,低转化率意味着附加值低、利润低,生产方式比较粗放。其二是智库建设雷声大、雨点小,缺乏产业尤其是高端产业作为有力抓手,存在空中楼阁、自说自话的弊端。其三是欧美发达国家“卡脖子”对我国科技安全敲响了警钟,需要智库提出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对策,尤其防止“卡脖子”。

(二)智库产业尚未从内生层面充分挖掘应对科技冷战的潜力

专利成果科技转化率低,关键环节是科技智库发育不完善,专利转化存在严重依赖政府决策的“等、靠、要”思想,缺乏通过科技智库独立主动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科技的应用与推广策略,专利研发优势没有转化为科技优势,导致专利研发与科技发展、生产力升级脱节。如果智库能够充分在研发与生产方面架起桥梁,就会大大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基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智库产业任重道远,且大有可为。智库产业并不是对智库行业进行产业化改造,将智库当作一个产业来经营,而是通过“智库+产业”实现智库与产业的水乳交融,即产业智库化,用智库对产业发展进行武装。具体来说,应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智库在战略谋划、策略制定、方案设计等方面的价值。通过智库提质增效,以智库成果武装全体人员,尤其是行业领军人物、企业高层的头脑,指导创造品牌和创造高附加值等生产实践,以高新技术专利的高效转化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创造更多价值,从而带动整个行业从产业链下游到上游转移。

我国的高質量发展依靠的是科技和创新,关键环节就是通过科技、信息、公共外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智库机制,使专利通过实实在在的战略、策略、方案等智库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和科学管理,这是行业升级的关键环节,却往往被科研人员所忽略,也没有得到企业家的充分重视。

如今,智库产业的发展还很难尽如人意。其一,产业经济决策缺乏战略政策性智库参与,存在盲目决策,“六拍”2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造成损失。其二,在创新灵敏度方面比较守旧,缺乏专利转化型智库参与,对同行的新发明、新点子反应不灵敏,提炼、升华、推广不及时,内部潜力挖掘不到位。其三,在发展方式选择方面缺少科技智库参与,导致发展方式粗放,存在浪费,使我国单位经济产值能耗和资源消耗长期居高不下,环境压力沉重。虽然近年来各界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付出不少努力,但整体上还没有完全改观,还没有养成清洁生产、绿色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的优良习惯。其四,在科技交流方面缺乏科技外交智库参与,导致跟不上国际先进水平,高端制造业发展慢,处于产业链低中端,容易被断供、“卡脖子”,受制于人、处境尴尬。

总之,专利成果科技转化率低与关键技术“卡脖子”并存,关键在于缺乏“专精特新”的智库推动专利转化为科技。由于专业型智库数量不够、参与不足,我国缺乏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升级、广泛吸收全球科技成果、创新扁平化等方面的成熟政策建议,导致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任重道远。智库产业在这方面具有腾挪转圜的战略空间。

二、智库产业崛起的思想文化基础与总体思路

智库产业崛起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只有厘清智库产业崛起的理论基础,才能从根本上为我国智库产业经济提供明确的战略方向。

(一)智库产业崛起的思想文化基础

智库产业崛起的思想文化基础,立足于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细化的一元二象性。一元二象性是对自然科学量子层面和宏观层面(德布罗意物质波)的波粒二象性及质能转化公式“E=mc2”、社会科学意识流学派最新成果的哲学总结,形成了物质—意识二象性、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这两条主线,是唯物史观“历史合力论”力学平行四边形法则中的两个基本矢量,是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力量。相应地,在一元二象性中,人文情怀蕴含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公平正义等追求,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与科学精神相得益彰。[6]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7]的论断意味着思想、政治、文化作为上层建筑,通过人类实践,对物质世界具有能动的统领作用。

在此基础上,智库产业所依赖的哲学基础恰恰就是一元二象性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6]。具体来说,各种专业智库倡导的科技、知识产权、产业、外资、科技引进等政策建议,通过生产、社会实践及科学实验,对追求高端制造、品牌制造、提升附加值的各行各业具有了能动的统领作用。这种统领作用,是产业发展的灵魂,是产业界这条“巨龙”的点睛之处。而智库承前启后、承上启下,是发挥这一“统领”作用的转换枢纽,是必须紧紧抓住且能够大有可为的战略场域。只有使各行业智库充分参与项目决策、专利转化、保护创新和科技外交,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才会突破瓶颈,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加持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智库产业崛起的总体思路

如前所述,我国的高质量发展面临外部科技冷战和内部专利成果科技转化率低等双重挑战,智库建设相对滞后,未发挥路线引导、智力支撑等功能,未能将专利成果数量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质量优势。对此,我国应从决策、价值、创新、信息等方面加强智库构建。

第一,创建产业政策型智库,促进项目决策理性化。产业政策关系到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应在产业和项目上通过智库提出近期和中长期规划,经过专家充分论证、公众听证、招投标、公示等环节,促进项目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在此过程中,产业政策智库的作用体现在公共利益政策设计中,坚持公开、透明、高效、公正原则,就项目的可行性、收益率、可持續发展进行前瞻性评估,提出扬长补短和应变的举措,便于政府、企业在项目上马前作出理性决策。

第二,创建科技应用型智库,促进产品价值高端化。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加速到来,其特征是智能化。科技应用型智库主要依据科技发展动态,设计科技发展政策,提出鼓励企业自行设置研发机构、引进先进技术、推动科技升级换代等政策建议,使最新成果走出实验室,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发挥产业“轻骑兵”的作用,提升科技贡献率,从而提高产业价值、促进产业向高端迈进。为此,我国应强化科技主管部门对科技应用型智库的引导与管理职能。

第三,创建专利转化型智库,促进工艺更新便利化。我国是后发型现代化国家,需要大力促进最新专利的转化应用以赶超先进水平。这就应使专利从休眠状态苏醒并活跃起来,深度挖掘我国科研专利庞大数量背后的巨大潜力,激发我国科技创新的内生性源动力。科研人员对专利转化尚不够敏感、力有不逮,应充分发挥专利转化智库的职能,打造专利营销团队,为专利发明找好制造商,做好“经纪人”。专利转化型智库应懂行情、看懂研发动态[8],疏通产学研政。此类智库可以通过设置定向奖学金招揽人才,以专利转让合同调动企业与科研机构的积极性等方式,强化专利转化职能。为解决产学研政企之间的脱节问题,探寻提高专利转化率的最佳方式,应立足成本与收益、长远与眼前,使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决策者下定决心去采纳学校和科研机构的最新专利成果。由此,使“发明之火真正点上专利之油”,调动科研人员和企业家良性互动、双向奔赴的积极性,促进产学研政企一体化良性循环。智库应通过产学研政合作促进我国制造业立足未来、重视研发,树立前瞻性战略。而只有立足于研发的制造业,才能在百舸争流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高质量发展,打造出响当当的民族品牌。

第四,创建科技外交型智库,促进产业升级国际化。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经济是基础、科技是关键,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决定着未来的定位与处境。我国应不遗余力地坚持高水平开放,以全球最大的消费群体组成的单一市场,吸引更多科技成果落户,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同行竞争,通过竞争促进科技更新和产业升级。由于庞大单一应用市场的推动,在高素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势头已经推动了若干领域的技术升级,如我国发达的物流业,促进了物流业芯片的研发。同样,我国对高铁的应用领先世界各国,也是基于现实需求。以市场促进技术合作交流,紧跟全球科技信息,通过良性竞争促进产业升级国际化,是我国高端制造业积极稳妥的升级之路。在此过程中,公共外交尤其是科技外交智库[9]大有可为。面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制裁,我国应化压力为动力,主动通过智库外交等公共外交渠道强化科技交流合作,适时提出智库决策建议,不断强化同其他国家科技同行的交流力度和频次,促进研发和产业升级,瞄准并超越全球领先水平。

总之,通过上述举措多管齐下,使智库在产业升级方面充分发挥价值,是智库产业在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任务中光荣而重大的历史使命。

三、智库产业崛起的具体路径

在智库产业崛起过程中,智库作为连接产学研政的纽带,需要细分化发展,以强化自身的业务水平,提升专业职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打造“专精特新”的智库,是智库产业崛起的重中之重。

(一)因地制宜促进细分化:有针对性地分类、分行业发展

追踪时事热点,尤其是产业、科技热点,是智库产业必备的基本功。我国应因地制宜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分类、分行业发展。分门别类、公私兼顾是我国智库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来讲,可将智库分为官方和非官方两类。

一方面,官方智库无需独立于政治,而应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紧跟领导人讲话和国家政策,对治国理政提供规划和建议,发挥参政议政、上情下达、政策宣讲职能。必须明确,思想市场若是不被主流意识形态占领,就会被欧美发达国家“普世价值”占领,埋下“颜色革命”隐患。这方面有着太多的前車之鉴,如冷战后,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国家的许多智库,都是欧美发达国家资助的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NGO),诱发地区冲突,耽误了欧亚地区的发展。鉴于此,官方智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宣传全人类共同价值,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官方智库必须尽快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4个方面入手巩固这一阵地。[10]

另一方面,对于非官方智库,应“多予、少取、放活”,通过自负盈亏、自谋出路,与产业界、科技界、金融界等界别形成战略同盟等方式,实现独立运营,发挥非官方优势。从改革开放的经验来看,智库是否官方,如同经济领域所有制议题一样,不是制约智库产业崛起的关键问题。当前,最重要的是,我国应毫不动摇地鼓励非官方智库自负盈亏、独立发展,以灵活政策激活智库行业和思想市场。属性方面,类似私企做大做强后的国有化,非官方智库做大做强后,也可以通过派驻官方代表监督等方式确保舆论主导权,如我国新媒体领域经常出现非公有制企业引入官方特别董事和特别股权来规范新媒体运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值得非官方智库借鉴。

在分类之外,更应注意专业性的行业分工。各智库应明确强项,切忌以综合智库自居,应积极应对分工日益细化的复杂世界,可研习美国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费边社等智库的“精准定位”[11],在智库产业领域强化“专精特新”。在智库与产业结合方面,我国应将智库重点细分为产业决策型、科技应用型、专利转化型、科技外交型等,并以这四类为主,带动各类智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从而有效解决我国专利科技成果转化太低等难题,充分吸引国际先进科技和促进科技规模化应用,以缓解欧美发达国家的科技冷战压力,为我国产业界统筹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二)培育战略资源:激活思想市场

智库致力于经世致用,是将思想、知识产权等知识经济成果转化为行动策略的神经中枢。通过智库,产业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决策更加科学,专利发明等知识产权更能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技外交更加畅通,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促进技术更新换代,使科学精神服务于人文情怀,增进人类福祉。

鉴于智库关键在于其知识性和思想性,因此,应重点促进激发思想创新的渠道和机制。

一方面,应从战略高度对智库从业人员进行跨界式、多元化培养,从而激发智库人才的创新思维。不拘一格地培养人才,是智库能够不断产出新思想、新点子、新思路的源头活水。这方面,有典型的先例可循。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注重本科生通识教育,为培养智力超常的人才提供了良好氛围。此外,其他一些学校也出台了类似的通识教育机制,有助于培养高智商人才。通识教育,立足于宽领域、多视角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培养的过程。此外,应促进人才从业渠道多元化,从而以多业态经历促进思想创新。例如,美国有“旋转门”,使很多智库从业人员能够从政府和企业离职人员那里补充新鲜血液。同时,智库人才也是从政、经商的储备人才。这虽然显示了美国将资本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力的一面,但毕竟是一种人才流动渠道,避免了阶层固化。通过跨领域类似的流动,促进了智力市场与政界、商界的直接对接,充分发挥了人才的智力优势。

另一方面,应鼓励智库从业人员善于通过头脑风暴、“每事问”促进多问多想,以思想碰撞收集思想闪光点,鼓励创意和点子,激发创新的源动力。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使不同学科、不同背景的人聚在一起进行交流、交锋,在虚心静听中融合不同元素、改进自身认知,使思想元素充分涌流,结出累累硕果。相关文献记载,春秋时期,被称为“大成至圣”的孔子,从小养成了“每事问”的习惯,并向郯子、老子等人拜师,从而精通各种学问,提炼升华,开创儒家学派,成为一代宗师,在政治、教育、历史方面的大智慧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成为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无独有偶,韩非子之所以能够成为法家典型代表,就是因为他将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的法、术、势熔冶一炉、自成一体,形成了系统的法家学说—中国两千多年的“显学”。通过此类多学科学习,可以融汇各方面的知识,促进全方位创新,萌生出尽可能多的智慧。鉴于此,在智库产业崛起过程中,我国应善于不拘一格地培养、发现、锻炼、使用、容纳、激励人才。

(三)内部优化:通过立法、孵化器促进智库规模化经营和个性化服务

第一,应加快智库立法,为智库产业崛起提供法律保障。我国智库发展的瓶颈,就是没有法律明确智库的决策前置地位,导致智库在很多决策中可有可无。当前,我国应在完善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制度的基础上,扩大专家咨询的决策范围。同时,严格落实专家参与的程序规定,避免将决策咨询变味为“奉命论证”,最终从制度上保障智库作用的充分发挥。建议明确由“智库提供方案、权力机关抉择、行政机关执行”的政治程序,避免决策不够科学的弊端。在政府决策模式的带领下,上行下效,必然会在企业、事业单位甚至全社会范围形成智库咨询先行的决策模式,从而大幅提升智库的价值和地位,避免盲目决策造成的损失和浪费,并推动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正如环境影响评价可决定一个项目是否上马一样,我国应在立法中明确将智库咨询建议放在决策前必不可少的程序中,并引入问责机制,凡没经过智库论证的项目,考虑禁止执行,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决策科学化。同时,智库发展应破除决策者包办咨询与决策的全能思维,确立“谋”“断”分离的科学决策机制,从理念上确立智库作为政府或企业“外脑”发挥的咨询参谋功能。

第二,应打造智库产业园区孵化器,为智库产业崛起提供基地。为使各行各业都借助智库实现产业升级,政府科技部门、工商部门、税务部门有必要对智库产业园区孵化器特事特办,进行产业补贴、特殊管理倾斜,实行税收减免,划定特定区域或特定行业,鼓励智库作为社会企业发展壮大,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第三,在智库同质化竞争中加强整合、做大做强,为智库产业崛起提供载体。在整合过程中,应善于优化配置,促进大兵团协同作战,形成政府统筹、专业集成、多层合作、分工协作的系统性构架,智库建设应逐渐从分散式的随机性组织向以智庫基地或产业区为平台,以目标为导向的有组织模式转变。只有协同作战,才能效益最大化,减少重复和内耗,为全国产业升级和参与全球竞争做好准备。让科技智库向着智慧性、针对性、专业性、独立性、战略性、创新性、系统性、可靠性、非营利性等[12]方向发展。

第四,应推出个性化产品,为智库产业崛起提供生长点。智库走向成熟并起到关键作用,个性化私人定制则是必要的一环。为此,应积极了解各行各业的各种个性化需求,为不同的决策、科技应用、知识产权转化、科技交往类型准备不同的模块,在接触客户后进行量身定做式组合,在对共性有所准备的基础上,精准应对各行各业的个性化需求,满足不同需要。

(四)市场化运作:融资、营销与开放、竞争

面对民间资本投入不足,评价渠道“唯上级批示论英雄”等问题,智库产业应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

第一,通过不断塑造成功品牌,吸引更多的客户和融资渠道,获得生存和壮大的机会,以便做大做强。这就需要术业有专攻,瞄准产业界需求,围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高端产业集群,通过整合高端人才的智力知识资源,在产生全智能的产业链的各个要素方面下功夫,抓住关键要素。例如,对先进制造业,应瞄准国际一流水平,加大科技外交智库方面的建设,提出合理化的科技交流建议,促进产业不断更新,使其始终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第二,将智库打造成社会企业,通过上市、点子银行获得社会融资。为了促进智库服务便捷化,可以通过将智库改造成“点子银行(Idea-Bank)”的方式,将点子、主意作为信贷产品与相关产业组建战略联盟,通过相关产业发展,带动智库发展壮大,将智库打造成满足上市的规模、财务等基本要求的社会企业,去市场化融资,从而促进智库产业崛起。

第三,在市场化机制方面,应通过招投标等公平竞争方式实现优胜劣汰。应以“项目竞争”取代简单的“财政拨款”,改变智库经费获得方式,使研究成果用质量“说话”。变“伯乐相马”(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为“田忌赛马”(通过招投标等公平竞争脱颖而出)。只有那些能解决共同问题、能给大多数人带来利益的决策,才能获得广泛的认可[13]。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其他组织,在重大决策前,可以尝试进行招标,使各类智库公平竞争,优中选优,最终作出最优抉择。而为了确保“项目竞争”公平有序,必须规范招投标程序,全程监控。此外,采纳标准中“质量”应占第一位。政府部门的选择标准主要是该研究成果要满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而且政府必须数据透明。各行各业将智库引入决策中,通过优胜劣汰,必将推动智库产业升级,从而提升品位。

四、结语

智库需要在权力知识化背景下融入公共决策过程、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优化发展。因此,当前促进智库产业崛起,既应吸收和借鉴现代智库成长中的合理因素,同时也应警惕并规避其内在缺陷及异化的风险。如今,面对我国专利成果世界第一,而科技转化率比较低的情形,智库产业的崛起,有望在解决该难题方面有所推进。尽管任重道远,但努力下去就有希望,而打造“专精特新”的智库,则是重中之重。未来智库的发展方向,需要分类、精准,瞄准客户需求,从而做到“专精特新”。

注释:

1. 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截至2022年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35.5万家(网址:https://news.cctv.com/2023/01/16/ARTIvLMeFJSZ27s2cNZvnoab230116.shtml)。

2. “六拍”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主要指:拍脑袋决策,一个人说了算;拍胸脯保证,上级下达任务时,草率答应;拍肩膀安抚,当有人对决策不满时,拍拍肩膀安抚了事;拍胸脯承诺,为了通过验收,向各方承诺;拍大腿后悔,发现决策失误,拍大腿后悔,以求减免责任追究;拍屁股走人,闯下大祸时拍屁股走人了事。

参考文献:

[1] 哈拉尔 E.新资本主义[M].冯韵文,黄育馥,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119.

[2] 任晓.第五种权力—美国思想库的成长、功能及运作机制[J].现代国际关系,2000(07):18-22,48.

[3] 陈光.科技“新冷战”下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路径[J].创新科技,2020(05):1-6.

[4] 郭海龙,徐红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野下的“(准)四极”格局[J].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20(10):86-94,96.

[5] 赵懿黑.大国竞争背景下美国对华的“混合战争”威胁[J].国际关系研究,2021(05):92-112,157.

[6] 郭海龙,李浚菡.文化一元多线论刍议—兼论全人类共同价值和文明平等互鉴[J].国际观察,2022(06):78-106.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8] 郑霞.专利经纪人的知识结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19):184-187.

[9] 于丰园.美国高校科技外交智库建设研究—以普渡技术外交中心为例[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2(03):125-134.

[10] 任婉菡,張笑楠.基于扎根理论的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建设要素分析[J].科技智囊,2023(04):1-9.

[11] 黄珂敏,曲建升.国外知名能源智库运行机制研究[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2(06):117-128.

[12] 林坚,江雯.科技智库的定位、特征及功能[J].科技智囊,2023(05):33-39.

[13] 希拉·贾萨诺夫.第五部门:当科学顾问成为政策制定者[M].陈光,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5l.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Basis and Concrete path of the Rise of Chinas Think Tank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ld War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o  Hailong1    Xu  Hongxia2

[1.Central Institute of Party History and Literature(Central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Bureau),Beijing,100017;2.Bureau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Haidian District,Beijing,100086]

Abstract:Under the new situation,the cold wa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nk tank industry,and the rise of the think tank industry should tap the potential of coping with the cold wa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the internal level.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urgency of the rise of China's think tank industr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puts forward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basis of the rise of China's think tank industry,and expounds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rise of China's think tank industry from the aspects of decision-making,value,innovation,information,etc.,and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path of the rise of think tank industry:promote segmentation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make targeted classification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and cultivate strategic resources:activate the market of ideas,promote large-scale operation and personalized service of think tanks through legislation and incubators,carry out internal optimization,and increase market-oriented operation through financing,marketing,opening up,and competition.

Key words:Cold wa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ransformation of patent achievements;Monistic duality;Methodology

猜你喜欢

方法论
爆款方法论 属于奥迪A6L的豪华哲学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再论机能的刑法解释方法论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回应型行政审判的方法论指引
每个读书人,都要建立自己的“读书方法论”
舆论引导“时、度、效”方法论研究论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