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基于科教融合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9-15巴鹏张秀珩

机械工程师 2023年9期
关键词:梯队本科生研究生

巴鹏,张秀珩

(沈阳理工大学 机械学院,沈阳 110159)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关键课题。不同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需要在特定的研究领域引导学生形成专业的创新思维与技能,教育部在落实《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面向世界科技竞争最前沿,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因此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重要培养目标[1]。

但目前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仍存在以下不足[2-4]:1)培养模式单一且传统,难以满足我国新经济形势下对创新能力的需求;2)学制较短(硕士),学生通常在专业上刚入门就毕业了,很多工程实践活动浅尝辄止,不具备系统性、创新性的能力培养;3)缺少团队合作机会,特别是多层次、多梯度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较缺失;4)对创新能力的评价缺乏灵活、长效的过程性机制,难以形成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驱动力。

纵观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培养,可以看到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在德国,本科及研究生教育采用一体化培养。本科生阶段进行专业基础教育,硕士阶段进入研究所,通过研究团队合作进行高层次的科研和实践能力培养,这种模式有助于培养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和实践人才。

采用同样模式的还有芝加哥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及不同层次的研究员一起进行科研项目研究,旨在鼓励学生学习科研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梯队合作精神。

目前各高校都在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工作。许多学校基于博士点开展了本硕博连读的研究生培养,如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甚至一些学校开设了小型教学班,允许本科生参与前沿课题研究,直接吸纳优秀本科人才进入课题组,这种打破本、硕、博界限的培养模式在许多高校已经实施。

我校自2010年起即开始了卓越计划等一系列的旨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改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教学的界限分明,导致难以形成具有各层次梯队的科研团队;同时单一的培养机制、缺乏与企业合作积极性,很难保障培养机制的长效性[5-6]。因此突破当前制度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基于创新工程平台,构建科教融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成为我校致力于培养具备广博的理论基础、出色的技术竞争力和高水平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创新技术人才。

1 研究目标与思路

在制造业向着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对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强,对高端人才培养也提出了崭新的要求,要求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具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跨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并具备探索创新的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为新时代创新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1.1 研究目标

针对目前国家对新型创新人才的需求,研究解决影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诸多问题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教融合的多元化课程培养体系,建设以研究生为创新主体的多层次人员组成的科研梯队,改革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加强对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建设,力争实现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1.2 研究思路

以科教融合为指导方针,一方面创建科研融合于教学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打造具有教学梯度层次的科研创新团队。

1)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确定灵活的研究生课程学分制,打通本科与硕士的界限,贯通校际合作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发展适应现时期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课程中加入应用型综合实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2)基于本硕贯通的创新工程平台,开展包含本科毕业设计、研究生课题、实习实践等多种形式协同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以科研项目和活动为载体,形成由研究生为主体,有本科生、导师参与的课程与课题相结合的教学与科研实践梯队,培养优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2 研究生梯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1 课程体系构建

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教学理念,重新梳理本科及研究生课程,打通本科与硕士的课程界限,建立“两纵两横”的课程教学资源和培养体系,以满足多方位人才培养需求[7]。其中纵向建立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研究生专业课程模块;横向在本学院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建立交叉学科课程及校际合作课程模块。第一阶段课程既可作为研究生专业基础的补充课程,也可以作为本科生学科扩展与深化的课程。第二个阶段为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定位于专业领域的深度与课题方向涉及的交叉学科。两个阶段都开放校际合作课程,供学生选择,课程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机电专业本硕课程体系结构示意图

2.2 多元化课程资源建设

1)优化课程结构,确定每个阶段课程标准。以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根本依据,明确课程层次,科学衔接课程内容,避免重复设置;拓宽知识基础,凝练学科核心课程,丰富选修课程;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制定创新创业学分认定与转换制度;将创新项目实践纳入学分体系,促进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的有机结合。

2)加强加快教学资源建设。鼓励校内合作、跨学科协同共建课程,允许学生跨院系、跨专业选课。推行“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基于目前多个科研创新平台搭建本硕联合的创新工程平台,借助多种教育资源和技术,开发引进优质课程,建设对应的专业课程模块。

3)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转变教师的教学思维,变“灌输”为“引导”,鼓励教师采用先进信息技术、灵活的教学模式,成立多梯度的科研教学团队,同时吸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研究院所、企业技术人员作为联合培养导师,提升课程质量与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理念由“教”向“学”的转变。

4)优化课程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为体现模块课程体系对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客观性,需优化目前的单一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指标除体现任课教师或导师权重外,还应体现学生不同发展阶段,与学生学习相关的实习单位及指导教师的评价意见,从而体现评价的综合客观性。

2.3 创新工程梯队建设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为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在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的同时,营建梯队式项目创新团队,着力培养多层次技术创新人才。

1)依托创新工程,构建本科教学实践梯队。以完成创新工程项目为目标,组建教学与科研实践梯队,梯队实行以硕士研究生为主体,导师引导、辅助教学,有具有创新意愿的本科生参与的组建模式。梯队成员根据项目要求在导师的辅助下确定选修课程,围绕项目实现目标展开自发自主学习,以及针对一些学习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

2)推进创新工程项目,营造教学实践氛围。实施创新工程即以学校优势学科为依托,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形成有导师、硕士研究生(主体)、本科生共同组成的项目梯队。以研究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为主体,一方面通过指导本科生的实践活动作为学习驱动力,进一步深化学科理论知识,构建专业知识体系;另一方面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通过科研项目进行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团队聘请校内外具有工程经验及杰出水平的工程师、专家、教授、学者,组成多学科导师梯队,定期给各教学实践梯队做学术及项目引导、问题咨询。采用这样的方式实现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2.4 评价机制完善

建立、健全项目成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除成果考核外,注重过程考核的比重,由参与培养过程的导师、项目负责人或专家及参与培养工作的其他成员,按参与程度对研究生的实践过程进行综合评价。为使评价指标更易执行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估,通过定期项目进度报告、优秀成果与论文评审、用人单位或第三方测评机构反馈的毕业生发展情况调查等手段与措施进行培养质量监督,建立合理有效的反馈与保障机制。

3 项目实施

根据项目组的实际条件,在不影响学校研究生教学进程的情况下,对项目组的部分学生的教学实施了小范围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应用现有的科研平台,组建了3个不同层次梯队的研究生创新团队,由研究生辅助指导,共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课程设计50人次,两年内完成科研项目3个,研究生有5人次获得国家及省级奖学金,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培养优秀研究生7人。从学生取得的学习和创新成果来看,这种科教融合的梯队人才培养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4 结论

图2 创新梯队模式建设与实施模型

研究生培养是对本科教育的延伸,是国家培养高端专业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本文以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研究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将教学内容应用于科研,同时用科研促进研究生的自主学习,使教学与科研有机的融合,该模式适用于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为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改革模式,同时该模式在教学与创新培养实施的具体细节上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探索。

猜你喜欢

梯队本科生研究生
国庆70周年阅兵式空中梯队解读
当前国企深化改革形势如何构筑人才梯队
基于李代数sl(m+1,R)的多分量扰动AKNS孤子梯队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直升机梯队接受检阅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