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园艺疗法应用于小学“心理+”融合活动的实践探究

2023-09-14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小学成都610199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27期
关键词:园艺疗法心理健康

◎谢 娟 李 宇(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小学,成都 610199)

一、园艺疗法概述

园艺疗法,也称园艺治疗,是一种通过园艺活动来帮助人们提高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园艺疗法能为各类人群带来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健康效益,起到疏解压力、复健心灵、疗愈精神、促进社交、树立自信、强化运动机能等作用[1]。当身处自然中,人们对无威胁的自然环境的反应是即时的、无意识的,不需要占用认知资源,所以在面对自然元素、接触自然环境时,能较快地从压力状态中恢复过来[2]。

研究发现,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中,采用园艺疗法,通过耕地、栽种、浇水、除草及果实收获等农耕园艺流程,调动其视、听、嗅及触感等多感官参与植物的栽培活动,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有所改善,自我控制和注意力持久性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得到提升[3]。在对以582 名11~13 岁儿童为样本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每周对儿童进行一次园艺治疗,共七次,结果显示,园艺治疗显著提高了儿童的情绪智力和自我效能感[4]。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社交焦虑问题,研究者采用园艺疗法进行干预,一共进行了八周的活动,主题包括园艺种植、园艺创作、园艺合作、园艺手工等。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接受了园艺疗法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社交焦虑显著降低,负性情绪显著减少,注意力得到提升[5]。园艺疗法涉及心理、科学、数学、美术、语文等多个学科,能促进学生自然探索、语言、人际、内省、空间等多元智能的发展,是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手段。

二、园艺“心理+”融合活动实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倾向,避免成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2019-2022年)》倡导学校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探索“心理+学科”“心理+活动”等“心理+”融合模式,打破学科壁垒,研究跨学科合作路径,建立多元化课程系统。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天生就喜欢与植物为伴。与植物在一起,儿童的身体和心灵都投入其中,易产生心流的状态。

在进行园艺活动的过程中,儿童对于自然的好奇和探索欲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活动中的体验能唤起他们对于生命和生活的思考。园艺作为一种技术、一个手段和一座完美的桥梁,能将心理学科与各个学科连接起来,实现“心理+学科”融合,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帮助他们过上美好、充盈和有爱的生活。我校近年来开展了“心田花开,爱满校园”园艺活动,打通了各个学科之间的壁垒,用园艺活动将各个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效果较好。

(一)活动主题

“心田花开,爱满校园”。“心田花开”释义为,学生们用双手去参与园艺活动,如种花种草、做园艺手工等,这些活动不仅能让他们“妙手生花”,同时在养护植物的过程中,他们的内心也能感受到希望和美好。“爱满校园”释义为,校园是园艺活动的主阵地,全校所有年级都参与,学生养护的植物以及园艺制作最终会在全校进行分享和展示,旨在营造爱意满满的校园氛围。

(二)活动目标

1.学生在植物栽培和养护的过程中,学习植物生长的知识,领悟生命的坚韧和伟大,发现生命的美好和独特,学会尊重和包容生命的差异,建立与生命的联结,表达感恩。

2.通过园艺活动,提升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社交和合作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放松和释放情感,减轻压力和焦虑,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

3.以植物为媒介,培养学生爱自己、爱他人、爱生命、爱世界的生命情感。

(三)活动内容与实施

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各个年级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学校已经有的综合实践活动及项目组活动来综合设计园艺活动内容。例如,我校为学生打造了“青青园”菜园,每个班从一年级开始就在园中拥有一块菜地,用于种植蔬菜水果,学生们对“种植—养护—采摘”的全过程并不陌生。四年级学生的科学学科中有种植凤仙花的单元,四年级 “心理+”学科的活动就可以直接融合这个单元的内容来开展。

“心田花开,爱满校园”活动采用先导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确定主题前,心理、科学、语文、美术、数学等各个学科的教师会进行研讨,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最终选定主题(见表1)。先导课程主要利用心理课进行教学,心理教师也可与学科教师合作授课。例如,四年级“凤仙花的一生”一课是这样开展的:利用春游活动,班主任带领学生踏春赏景,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的美好,引导学生进行生命主题的诗歌创作;科学教师展开“凤仙花”单元的学习,从凤仙花的种子萌芽到长叶到开花到凋谢,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凤仙花成长的过程;心理教师以科学课上学生的观察记录、实录作为素材,结合绘本,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生命的意义,进行生命教育。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从体验到情感表达,每一步学生都亲身经历,自然印象深刻。课程前后衔接,打破了学科界限,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融会贯通了各个学科的知识,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表1 “心理+”学科融合活动内容

活动的开展以时间轴为主线,各个年级的活动时间点和时长不一样。例如,一年级和四年级的种植花卉从二月开始持续到五月,学生要等待花朵的开放;二年级的艾草种植要持续到端午节前后;三年级的小豆芽培育要在2~3 周内完成;六年级的鲜花手作活动一天内就可以完成。活动的成果和过程性记录会在“5·25”心理健康日上进行集体展示,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和他人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及收获。“妈妈收到我种的花很开心,我也很开心。”“这盆插花是我们小组一起完成的,我特别有成就感,而且插花的时候特别放松。“艾草的味道真好闻。”“凤仙花的一生是有意义的,它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从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这种新的融合课堂模式能使学生放松身心,同时培养了责任感,获得了同伴支持,唤起了诸多积极情绪。

三、活动反思

(一)关于参与教师的反思

1.人员分配需精确。融合活动涉及的教师较多,需要在尽量不影响学科教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来组建团队。教师们各展所长,互相配合和支持。

2.提前学习园艺疗法知识。参与的教师需要对园艺疗法和园艺技能有一定了解,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观察、培育和照料植物。在活动开始前,学校会进行园艺疗法培训,激发教师对活动的兴趣,提升园艺素养。

(二)关于活动前期准备的反思

1.物资准备要周全。活动中的种子、幼苗都要在活动前准备周全,特别是种子,要根据每个年级的人数采购,尽量多预留一些。还要考虑到当年的天气,二月初就要采购到位,以免影响花期。

2.活动可行性保证。成功种植植物是学生成就感和积极情绪产生的关键,因此应尽量选择安全无毒、易打理、易成活的植物。活动的过程中要做好家校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鼓励家长陪伴孩子共同参与种植,并且提示种植过程中的安全事项,例如正确使用铲子、剪刀等金属工具,保障安全。

(三)关于活动过程的反思

1.活动内容有弹性。各个年级的园艺活动有各自既定的主题及种植的植物种类,如果有学生希望选择自己喜欢的其他类型植物,也是可以的。教师可鼓励学生给植物取名,做养护提示牌,参与植物的成长过程,与植物产生连接,从而达到活动目的。

2.过程性分享不可少。园艺活动持续时间长,师生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因此先导课程后,教师要进行活动的跟踪,不定期引导学生分享植物的变化、自己的感受和发现;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记自然观察笔记、拍照、拍视频等方式记录、分享这个过程。过程性分享能保证活动的连续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关于活动评价的反思

在园艺活动结束后,需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了解园艺疗法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评估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园艺疗法为学校探索“心理+”融合活动提供了新的路径,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丰富了融合课程的资源。在园艺活动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回归自然,引导学生去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自然中获得力量和希望,使心灵得到舒展。

猜你喜欢

园艺疗法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欢迎订阅2022年《北方园艺》
早泄的房中术行为疗法
园艺系
园艺
我和园艺村的约会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