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情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研究

2023-09-14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17期
关键词:共情依从性脑梗死

王 丽

(辽宁省朝阳县中心医院内科延伸病房,辽宁 朝阳,122000)

脑梗死的发病原因与脑动脉粥样硬化、脑供血障碍等因素密切相关。脑梗死临床特点包括起病突然、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等,患病后患者多可能发生偏瘫、失语等功能障碍[1]。患者在治疗期间由于受到病情影响,容易产生多种负性情绪,如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不利于疾病康复,对患者正常生活带来消极影响,甚至可能加重病情发展。临床上为了帮助患者改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辅助护理干预措施尤为重要[2-3]。共情护理指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对患者形成正面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减轻患者身心痛苦感受;心理护理是建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护士更加重视患者的情绪状态,分析原因并积极采取心理疏导措施,以达到提高护理效果的目的[4]。本研究旨在研究共情护理联合心理护理的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1月辽宁省朝阳县中心医院收治的80 例脑梗死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 例。观察组中,男性27 例,女性13 例;年龄53~78 岁,平均年龄(65.20±7.25)岁。对照组中,男性28 例,女性12 例;年龄53~78 岁,平均年龄(65.12±7.30)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均认真阅读和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辽宁省朝阳县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研究审核批准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首次发病;②经影像学检查确诊脑梗死[5]。

排除标准:①伴有精神障碍者;②短暂性脑神经功能缺损者;③肝肾功能不全者。

1.3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住院护理模式护理,护士随时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与生理状况,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充分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遵医嘱给予用药,干预患者的饮食与日常生活行为,督促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观察组应用共情护理联合心理护理方案,科室设立联合护理干预小组,邀请精神科护士不定期联合开展工作,有组织性并分派责任护士,明确每天不同班次护士的心理护理工作内容,护士长负责监督,持续干预4 周。①换位思考:护士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主动进行护患沟通,尊重并理解患者的情绪,站在患者角度分析问题,了解患者真正需求并尽量满足,积极与患者共情。②健康教育:护士为患者播放视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疾病的发生原因,给予适当关怀与科学指导,关注患者有无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与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带领患者树立乐观开朗的治疗心态,积极配合治疗。③耐心倾听:在病情影响下,患者可能提出诸多诉求与疑问,护士主动倾听患者内心想法,面对患者的疑问保持耐心状态,及时评估患者心理诉求,观察患者的肢体动作、语言表达,判断患者心理状态,解答疑惑。④适时回应:护士鼓励患者诉说自己内心的想法,并及时给出相应回应,沟通期间护士注视患者双眼,结合握手、点头等肢体语言,表达对患者内心情感的共情,表示理解,逐步引导纠正患者错误的情感认知,使患者感受到护士的真诚态度,深入了解患者的情感需求,联合患者家属共同提供心理支持与引导。⑤感情传达:护士在回应患者时要做到共情,表示理解的同时将自己的共情传达给患者,使患者认识到医护人员是真正关心他们的,全方位掌握患者的情感需求与心理变化。⑥积极引导:护士主动向患者介绍焦虑情绪对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告知现阶段的治疗方案与接下来功能训练的方法与必要性,积极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到共情与心理护理中,加强患者与家属的沟通,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让患者建立对抗疾病和康复的信心。

1.4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情况比较: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价,SAS 评分标准:情绪正常:<50 分;轻度焦虑:50~59 分;中度焦虑:60~69 分;重度焦虑:≥70分[6]。②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3 种情况。评定标准:完全依从:患者能够谨遵医嘱配合每天治疗、服药,并进行康复训练;部分依从:患者需要在医护人员或者家属监督下配合治疗与训练;不依从:患者在监督下仍不能完成治疗与训练[7]。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③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缺损程度比较: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价,量表包含对意识、语言、运动、感觉、共济运动、眼球运动、视野等方面的评判,总分为0~42 分,21~42 分为重度,16~20 分为中重度,5~15 分为中度,2~4 分为轻度,0~1 分为正常或近乎正常,分数越高,神经缺损程度越严重[8]。④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比较: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进行评价,FMA 总分值为100 分,分数与肢体运动能力呈正比;96~100 分表示轻度运动功能障碍,85~95 分表示中度运动功能障碍,50~84 分表示明显运动功能障碍,0~49 分表示严重运动功能障碍[9]。⑤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较: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比较,ADL 测评维度主要包括进食、行走以及梳洗等,总分值为100 分,临界值为70 分,分数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高[10]。⑥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采用朝阳县中心医院自制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测评,观察项目包括16条,满意度分级:1 分、3 分、5 分;总分16~80 分,得分高表示满意度高;该量表重测信度为0.920,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0~0.940,具有较好的信效度。⑦两组Herth 希望量表(HHI)评分比较:该量表共包含12 个条目,分为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采取积极的行动、与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等3个方面,采用1~4 级评分,总分为12~48 分,分数越高说明希望水平越高,其中12~23 分为低水平,24~35 分为中等水平,36~48 分者为高水平[11]。该量表中文版在国内重测信度为0.92,Cronbach's α 系数为0.87,其结构效度为0.85。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SAS 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SAS 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SAS 评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SAS 评分比较 (±s,分)

2.2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n(%)]

2.3 两组NIHSS、FMA、ADL 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NIHSS 评分、FMA 评分、AD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FMA、ADL评分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FMA、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NIHSS、FMA、ADL 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NIHSS、FMA、ADL 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s,分)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s,分)

2.5 两组HHI 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HH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HHI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HHI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HHI 评分比较 (±s,分)

表5 两组HHI 评分比较 (±s,分)

3 讨论

3.1 开展共情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对脑梗死老年患者疾病预后的积极意义

脑梗死病情发展速度快,会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降低生活质量,治疗期间患者多可能产生自卑、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这些心理现象均可能影响生理现象,妨碍病情恢复,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因负性情绪影响而怀疑临床治疗与护理措施,严重降低患者的依从性,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维持良好护患关系,帮助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尤为重要[12-13]。

3.2 开展共情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可改善脑梗死老年患者的负性情绪,促进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SAS 评分、NIHSS、FMA、AD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SAS 评分、NIHSS 评分均低于护理前,FMA、ADL 评分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AS 评分、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FMA、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护士通过护患沟通耐心倾听掌握患者的内心真实想法,给予适时回应并传达感情,与患者形成情感共鸣,辅助积极引导,带领患者走出心理误区,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护士充分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主动向患者传达关心与爱护,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治疗与康复心态。护士具备较高的责任感与职业素养,细心照料、关怀患者,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促使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护理工作、康复训练,促进改善机体的神经功能与肢体活动能力[14]。

3.3 开展共情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可提高脑梗死老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护理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心理学领域中提出“共情”是指深入他人的内心世界,关注其情绪变化,结合适当措施影响他人的认知。1973年医学护理领域引入“共情”概念,逐渐成为心理护理服务的核心内容。护士站在患者立场思考问题,耐心倾听患者内心真实感受,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理解患者想法,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患者走出不良的心理状态,能够加速患者的康复[15]。共情护理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护理方式,共情护理的基础理念来自于心理学,指利用共情深入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评估他人的心理感受,采取对应措施以改变干预对象的认知[16]。脑梗死不同于其他疾病,脑梗死的致残率、复发率、病死率均较高,在恢复阶段患者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尤其是老年人群,患病后多担心会因为自己的病情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17]。共情又可称之为同感、通情等,通过深入观察患者内心世界,全方位了解患者内心感受,达到影响患者认知的目的,提高患者依从性与护理满意度。

3.4 开展共情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可提高脑梗死老年患者的希望水平

护理前,两组患者HH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HHI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HHI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HHI 包括两方面内容,涉及提高希望与预防希望,其中提高希望指通过积极行为获得积极事物;预防希望指个体通过警惕性希望避免发生消极事物。患者的希望水平也代表了面对疾病时的态度是否积极,如果患者具有高水平的希望水平则表示会采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因此加强对患者的引导以提高其希望水平有助于改善疾病预后。共情护理中护士主动为患者介绍疾病治疗方案与未来诊疗计划,让患者对疾病形成清楚的认识,同时疾病治疗期间提高家属的参与度,让家属意识到自身是患者的精神支柱,充分结合患者家属与社会关系的力量,在患者住院以及出院阶段提供精神与社会支持,最终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希望水平[18]。

综上所述,脑梗死老年患者经共情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可改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与希望水平,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价高,促进患者康复。

猜你喜欢

共情依从性脑梗死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