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拐枣引种栽培技术探讨

2023-09-14毛春燕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7期
关键词:引种技术分析栽培

毛春燕

摘要 沙拐枣是我国荒漠、半荒漠地区固沙植物典型。由于其根系发达、抗旱耐涝,可形成“一树多根”的特点,因此又被称为“沙漠绿化王”和“天然氧吧”。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耐旱瘠薄的特性,抗风能力强,在风沙危害较大的戈壁荒漠区,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为防风固沙先锋树种。近年来,随着人们加强对绿化事业的重视,各地都将发展沙拐枣作为治沙的一项主要措施。如甘肃、宁夏等地区引种各种沙拐枣种苗进行人工栽培和育苗,现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基于此,分析了沙拐枣的特性,及其引种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沙拐枣;引种;栽培;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S79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7–0078-03

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气候变迁、干旱少雨、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等自然因素,还有过度放牧、过度种植、战争抛荒等人为因素。而在各种治理荒漠的方法中,栽植适宜荒漠生长的植物、防风固沙最有成效。这些植物多是在沙漠中“久经考验”的特有的旱生、强旱生低矮灌木、半灌木、半乔木等木本植物,以及沙生草本植物等“固沙強兵”。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沙漠灌木之一就是沙拐枣,其不仅有顽强生命力,在大风沙的作用下可以“水涨船高”,增长比沙埋快得多,即使沙丘上升了7~8 m,还可傲立沙丘顶,碧枝招展;且品种多、果奇、花美。

民勤沙区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引进沙拐枣进行育苗造林试验。由于它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生长快等特点,很快就成为当地主要防风固沙造林树种和绿化美化薪炭林种。至70年代后期,该树种已在固沙造林中得到大量应用,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于80年代初开始大面积栽植,已成为该地区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林种之一。

1 沙拐枣的特性

1.1 形态特征和生境分布

沙拐枣是蓼科,为多年生灌木。树高1.5 m左右,老枝呈灰白或黄灰,形态多伸展、拐曲;当年生幼枝草质、灰绿色,具有关节;叶片线形,花蕾为洁白或浅粉红,2~3枚常簇生于叶腋;花梗纤细,下半部有关节;花被片卵形,结果时横向延伸;瘦果不扭曲,稍扭或条形、窄椭圆形至宽椭圆形;果肋凸起或不明显凸起,沟稍宽,每肋有2~3行刺;刺等长或长于瘦果的宽度,细弱,毛发状。

沙拐枣产于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和苏联中亚、蒙古及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适生在荒漠、半荒漠地区地下水位深厚的地区、盐碱轻半固定物、固定沙丘及丘间等地,古老河床的边缘为石质、沙质戈壁亦能长出。在甘肃则多生长于海拔1 000~1 500 m的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沙砾荒漠。多散生,也有以梭梭柴为原料的植物,如白梭梭,从而构成一个群落。

1.2 树种特性

沙拐枣树通常高达1~2 m,而从宁夏中卫传入的头状拐枣、乔木状拐枣则较高,常有数条直立粗枝交错,少数植株主干清晰,状如乔木。这种沙拐枣有很强的耐旱能力。这2种沙拐枣在吐鲁番冬灌沙地上种植,5年生最高能长到5.05 m,平均株高3.72 m。它们均是喜光树种,对干旱瘠薄地区的适应性强、耐贫瘠、耐盐碱、抗风力较强,能适应多种土壤类型。各种各样的沙拐枣枝繁叶茂,往往形成密集而巨大的灌木丛。这种灌木不仅可以固沙、防风、固水,还能改善生态环境。

巨大且密集的沙拐枣灌丛往往能形成大量的积存。沙堆一般是由许多沙粒组成的小土丘。有时一阵大风便能掩埋整个灌丛,仅暴露顶部的一些树枝,但其新梢不久即发芽,从而在沙堆中发育出新灌丛。

沙拐枣是一种多年生植物,一般生长于风蚀区和风沙流带附近。久经堆积,最终发育成大小沙堆或者沙丘。这种沙拐枣是由风蚀和水蚀作用造成的,它们生长迅速,根系发达,能吸收大量水分并贮存于地下深处。

在北疆布尔津沙地曾出现过3~10 m高的红皮沙拐枣沙丘。干旱年份,沙垄之上的枝条无法生长,甚至死亡[1]。降水偏多者,沙埋后枝条在湿沙条件下可以产生不定根,并发育成新株。这种现象说明沙拐枣能适应干旱气候条件和生长环境,并有一定的抗逆性。在吐鲁番,年降水量20 mm以下时栽培的沙拐枣虽然枝条无法在本身堆积的干燥沙堆上产生不定根,但同样有“水涨船高”这一特性。如林地迎风缘的沙垅顶,经过5年的堆积,头状拐枣的一排平均高度为3.09 m,而沙垅的最高点是3.35 m,平均高度是2.64 m,而被沙埋的部位平均实际高度5.73 m,与附近同时造林但没有积沙头状拐枣(平均高3.72 m)相比,高2.01 m。

沙拐枣为速生树种,生长迅速,树高且树冠大。其枝条直立性强,根系发达,对土壤要求不高,造林后2~3年内基本生长稳定。当树木长到一定高度时,树冠又会逐渐缩小为一个小树形。无积沙时,4年左右开始缓慢生长,仅枝干仍在快速增粗。沙拐枣又是一种多年生灌木树种,根系发达,对土壤要求不严。故以沙拐枣固沙效果快,通常造林翌年就能有明显的防风固沙效果。各类沙拐枣枝干萌发能力均较强,遭风折或人为砍伐时,能快速萌发新梢并健壮生长。

沙拐枣为浅根性树种,侧根尤为发达,通常可以水平伸展至20~30 m,且根系还可以扎在更深的沙层。因此,其根系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根据研究,艾比湖拐枣2年生根垂直分布可达5.6 m。此种特殊形态的根具有较强的固沙功能,对保持水土有重要意义[2]。

某些树种根部明蘖能力较强,根蘖苗可从风蚀暴露或紧贴地表侧根处萌生,以此进行更新繁殖。如果将这些根蘖苗栽于沙地,则会形成一种独特的群落结构,使其成为一个新的固沙造林植物群。

沙拐枣非常耐旱。从叶片上看,头状拐枣树叶色较深,而小叶刺枣则较浅,而且有一定程度的变色现象。根据实验研究,头状拐枣与红皮拐枣实生幼苗均在细沙(细沙75.6%,中沙16.9%)沙土上,它的萎蔫湿度分别为1.56%和1.31%,与梭梭柴(1.30%)相近,但又比花棒(1.91%)、柠条(2.20%)、白榆(2.39%)均低很多;说明这2种植物对不同土壤类型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在以黏粒、粉沙为主要成分的壤土上,头状拐枣实生幼苗萎蔫湿度6.72%,与梭梭柴(6.80%)亦相似。因此,沙拐枣是一种耐盐碱的先锋物种。冬灌吐鲁番流沙土,一年内在沙层厚度约25 cm,春季40~100 cm沙层的含水量为4%~9%,而且长有植物的路段,水分条件恶化,干沙层增厚至60~70 cm。因此,这些植物的根系分布范围大,具有很强的抗旱能力。这种水分条件唯有沙拐枣、梭梭柴、白梭梭等类似树种可以繁茂地生长。如果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沙拐枣树会停止生长发育。沙拐枣对土壤干旱的反应也与其他典型的旱生植物一样,当高温、旱夏来临,由于体内水分亏缺,常出现生长停滞现象,脱落的部分多为嫩枝,即产生“假休眠”现象。而为了降低水分消耗,安全度过旱季,当土壤水分升高后,“假休眠”也将随之烟消云散[3]。

2 栽培技术

2.1 育苗

各沙拐枣种粒尺寸相差很大,经测定,小种粒每粒重50 g左右,大种粒重100 g。各品种之间粒型存在显著差异。在这些种子中,黑籽与白籽之间的差异最大。种子表层有蜡状光泽,萌发胚乳不发达。幼苗长势迅速,茎秆粗厚。种子发芽率高,在80%左右。幼苗长势迅速、抗逆性强。果实成熟后吸湿性强,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水分和空气平衡,不失水也不胀皮。果实富含糖分,蛋白质、维生素及其他营养成分。其生命力不容易失去,且在干燥、通风的条件下能存放2年以上[4]。

圃地宜选择盐碱较轻、地下水位较低、排灌方便的沙土或沙质壤土区域。整地做畦要求平整无风,并与地块相协调,以保持土壤疏松肥沃,利于幼苗生长。播种育苗以冬季(或秋末)、早春为好,也可在夏季随采随播。采用营养钵育苗,苗床要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的地方。用干燥的种子播种,3 d发芽,5~7 d出苗。用湿种催芽后进行条播或撒播,也可用营养钵苗床进行直播。苗木生长迅速,当年最高可达125 cm,平均苗高90 cm,地径0.68 cm。秋季直播苗比春季移栽成活率高,且出圃率也高于春播。在播种量不变的情况下,夏播苗单产高,生长指标随冬季变化而变化,春播苗差异较小。夏、春播苗均可用于育苗造林,但以春季造林为好。夏播圃地选择沙土为宜,否则壤土容易板结、出苗不容易。

种子催芽的方法较为单一,春播前和春播后半个月,冷水泡3昼夜,然后加入3倍的湿沙搅拌均匀,放置在向阳的地方,待少量的种子显露白尖时即可播种。冬播和夏播不必催芽。通常条播,行距30 cm、覆土3~5 cm,有50~60粒/m种子脱落。大种粒拐枣用种子约10 kg/667 m2,小种粒用种子约5 kg/667 m2。

部分沙拐枣还可扦插育苗。在供试的7种沙拐枣中,头状拐枣、乔木状拐枣和红皮拐枣3种插穗均易生根,育苗成活率常超过80%,其他沙拐枣扦插成活率均较低。

有学者提出仅刺果派扦插易存活,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刺果派也有扦插不易成活的现象,如艾比湖拐枣和蒙古拐枣;而翅果派也有极易生存的,如红皮拐枣成活率在90%以上。育苗用的插穗以1个为宜,2年生枝20 cm长,1 cm粗。过细条不宜使用,如红皮拐枣1 cm粗的成活率92%,0.5 cm粗的成活率24%。

沙拐枣幼苗耐旱性强,田间管理可以较为粗放。冬播和春播种苗和扦插苗,生长初期(2~3个月内)最好每隔20~30 d浇水1次,以后可不再供水。在缺水的冬天、春播种苗在播种过程中灌足底水,也可全年不灌。这样培育出来的苗子虽大小不一,参差不齐,但须根较密,也可用于造林。夏播育苗由于气温较高、湿度较大,床面易跑墒,以及其他的少灌,种子难以发芽,幼苗也常常受到日灼的伤害。因此,必须在播种半个月前后隔2~3 d灌水,晚期可逐渐减少,约半月或1个月灌1次。沙拐枣苗易涝,灌水量较大时积水时间较长,常引起根腐病而成片死亡,因而每次灌水量宜小。

2.2 田间管理

(1)温度。插穗生根的最佳条件为20 ~30 ℃小于20 ℃时,插穗生根不易,生根速度较慢;而大于30℃时,插穗上部和下部两剪口极易遭到病菌的侵染,腐烂比率也会增加。在扦插后碰到温度低时,应采取薄膜覆盖扦插所用的花盆或容器的方式来保温,同时,要遮挡50%~80%的太阳光,并且每周喷雾3~5次,以减轻气温过高对插穗的影响。当天气晴朗时,增加喷水量,但如果天气阴雨,则减少喷水量甚至不喷水。

(2)湿度。插穗扎根的基本条件是: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应维持在75%~85%之间。扦穗前,应当保证插穗鲜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以产生生根物质。如果插穗不扎根,则不能充分吸取水分,维持身体水分均衡。为此,不得不使用喷雾减少插穗水分挥发。在遮阳条件,每天喷雾3~5次,晴天气温越高,喷量越大,阴雨天气喷量较少。当喷雾量过少,甚至没有喷过水时,插穗极易受到病菌的侵染,导致枯萎。这是因为许多类型的病菌都生存于室内空气中。

(3)光照。扦插繁育要求充足的阳光照射,因为光合作用要求供应养分化学物质和生根化学物质,以促使植株的生长发育。但是,如果光线过强,植株的内部温度会上升,导致蒸腾效应加大,水分耗费加大,不利于植株的生长发育。因此,在扦插后,应将阳光遮挡在50%~80%的范围内,等根系长出后,再慢慢移动遮蔽网:晴天除了遮蔽网,每天下午4:00,第二天早上9:00之前,应再次覆盖遮蔽网。

2.3 压条育苗

选择健壮枝条,将树皮在顶梢以下15~30 cm处削去一圈,剥离创面的长度1 cm左右,深度以刚剥的表皮为准。先用小刀刮掉表面的黏液,再将木质部削平,并去掉皮层和髓部及韧皮纤维部分。再剪1块10~20 cm长的薄膜,宽约5~8 cm,在其上放置少量淋雨的土壤,将膜的上下两端扎紧,中间部位凸出。

2.4 采種

沙拐枣10月中下旬温度较高。沙拐枣果成熟后不立即脱落,可用手采摘,也可用竿子敲打,然后以布幕收集。采种要选择生长健壮的部位、无病虫害发生场所、树干较通直,果实质量好,为母树。果实采回后,应及时摊晒,防止霉变,干燥后石碾去除果面。

将种子放置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保存,堆层厚度不应大于1 m。贮存时间不能太长,一年以上,发芽率受影响,且出现霉变现象。种子应及时晾晒、翻晒或者烘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用高温、高湿的方法贮藏种子。新鲜、饱满的种子发芽率大都在90%以上,贮存较完整种子5~6年后,发芽率高达65%。种子萌发以后,因环境条件及其他因素,常出现某些生理性病害,虫害。因此,应设法使种子保持生机,防止霉烂和虫蛀。

3 抚育管理

抚育管理应采取以冬灌为主、病虫害防治与平茬复壮的对策。其中,以冬季冬灌最为重要。就苗木成活后冬灌进行观测,当林木密度中等(60株/667 m2左右)时,沙拐枣林造林3年以后,可以再进行冬灌,如果要获得更多薪材或饲料,必须增加造林密度,每年或隔年冬灌1次。

1年生的沙拐棗苗,常被沙拐枣蛀虫或其他害虫损害,6月上中旬到初霜之前持续发生,严重时,嫩枝会被蛀净。因此,每年春季对其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及时清除虫源并切断传播途径,同时采取以营林为基础、人工和生物农药相结合的方法。可用敌敌畏液0.1%喷之,颇为有效。沙拐枣经过平茬,生长迅速,平茬复壮要与采穗或薪材的利用相结合,并在适宜的龄期进行。平茬季节,林木休眠期最佳,春季萌芽前的新枝也可。平茬方式宜隔行,也可隔株,以免风沙再起,重新沙化。

沙拐枣林除起到防风固沙、改善沙漠戈壁小气候的作用以外,也是一种优良的薪炭材。材质较硬,比重量较大,鲜材含水率小,且产材量大。它具有生长快、产量大等特点,是一种较理想的速生薪炭林树种。若按每667 m2栽60棵,冬灌2~3年后进行1次,头状拐枣在造林翌年可产鲜材1 t/667 m2,第3年2 t,第5年近3 t。因此,它除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外,还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速生薪炭林树种。如果每年夏天增加浇水次数,木材产量将显著增加。造林第3年,产量可达6 t/667m2左右。

此外,沙拐枣还具有抗旱、抗寒、抗瘠薄、抗风沙等优点。虽然沙拐枣的产量较低,但轮作造林设置后5年内产量可达到0.5~2.0 t/667m2。无论是新鲜的还是干燥的,甘肃沙拐枣枝条都是绵羊和骆驼等家畜的首选。由此可见,沙拐枣的粗放栽培对畜牧业和养蜂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4 结束语

作为防风固沙的“强兵”,沙拐枣种于防沙治沙第一线,扎根于地下,不断向沙漠深处进军。此外,在防沙治沙过程中,沙拐枣既能很好地应用在防沙治沙的工程中,还能构建美丽的风景线。而随着沙漠治理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沙拐枣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北京林学院.造林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

[2] 黄丕振,陈洪轩.沙拐枣的特性及其栽培技术(续)[J].林业科技通讯,1979(6): 16-18.

[3] 朱必翔,彭国桢.林果业生产技术问答[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4] 宋聪,曾凡江,刘波,等.不同水分条件对头状沙拐枣幼苗形态特征及生物量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2,31(9):2225-2233.

Discussion on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Calligonum mongolicum

Mao Chun-yan (Shiyang River Forestry Center of Wuwei City, Wuwei, Gansu 733000)

Abstract Calligonum mongolicum is a typical sand-fixing plant in desert and semi-desert areas of China. Because of its well-developed root system, drought resistance and waterlogging tolerance, it can for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ne tree with multiple roots”, so it is also known as “the king of desert greening” and “natural oxygen bar”. It has strong adaptability, drought and barren resistance, strong wind resistance, and high ecological value in the Gobi desert area with great wind and sand damage, and is a pioneer species for wind prevention and sand fixation. In recent years, with peoples attention to and awareness of gre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Calligonum angustifolia has been taken as a major measure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Such as Gansu, Ningxia and other provinces and regions have introduced various calligonia seedlings. It has also been cultivated and nurtured artificially, and has initially formed a certain scale. Based on thi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Jujube japonica were analyze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Calligonum mongolicum; Introduction; Cultivation; Technical analysis

猜你喜欢

引种技术分析栽培
油麦菜栽培要点
自然栽培的味道
节节红板栗引种表现及其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网球男子单打决赛技术统计分析
2014年世界羽毛球超级系列赛男双决赛技术对比分析
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数据分析技术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夏季苦瓜栽培
三七栽培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