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三层级路径,徜徉童话世界
——以四下《巨人的花园》一课的教学为例

2023-09-14韦佳岐

江苏教育 2023年18期
关键词:真善美花园里巨人

韦佳岐

三层级文本解读教学理论致力于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落实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搭建三层六级的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引领学生打好基础、抓住关键、发展高阶思维。

《巨人的花园》是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写的童话故事,故事充满奇妙的想象,其中信手拈来的拟人、想象、对比等手法以及巧妙的叙述结构为读者创造了奇妙而美好的童话情境。同时,童话中的人物所闪耀的人文内涵温暖人心。因此,笔者尝试依循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引领学生感知童话这一独特的文体特征,习得童话表达的方法,在对比和评鉴中感受课文所表达的真善美,实现单元语文要素的有效落地。

【教学过程及分析】

一、初读童话,体会人物的奇妙

师:同学们,童话世界充满奇妙的想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学习课文《巨人的花园》。看!(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巨人的脚,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巨人到底有多么高大呢?这双大脚走起路来会怎样呢?

生1:“咚——咚——”,声音一定特别响。

生2:巨人走路的声音一定震耳欲聋。

师:巨人这一形象,在生活中本来是没有的,是作家凭借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出来的。所以,围绕巨人发生的一些故事,也会让我们感到特别奇妙。(板书“奇妙”)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去感受童话中那些奇妙的人和事,体会人物的真善美。

三层级文本解读不同于一般性文本阅读理解的地方在于: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就要提供文章的体裁、题材和技法。《巨人的花园》一文处处充满幻想,主人公是一个巨人,他身材异常高大,是童话中特有的人物角色,光是插图中那一双大脚就能引发儿童无限的想象。因此,教学伊始,笔者创设情境,释放学生的想象潜能,引导学生想象巨人走起路来的样子,让静止的画面灵动起来,让学生把“想象”作为阅读童话的抓手和方法,精准把握童话的文体特征。

二、读懂童话,解码表达的秘密

1.布置任务,体会层次之灵动

师:通过预习,我们发现巨人的花园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和词句吗?

生:我从第2、7、10、11 自然段发现巨人的花园发生了两次变化,从可爱变得凄凉,最后又变回了可爱,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可爱的大花园。请大家读第2自然段,哪些地方吸引了你?

生1:“柔嫩的青草”吸引了我,我感觉小草不仅看起来青青的,而且摸起来一定软软的、嫩嫩的。

生2:我喜欢“星星似的美丽花朵”,草丛中点缀着星星似的小花,多美的画面啊!

生3:我觉得“淡红色和珍珠色的鲜花”很美。特别是珍珠色的鲜花,颜色真漂亮,我仿佛看到花瓣在阳光下就像珍珠一样晶莹透亮。

生4:“丰硕的果子”让我觉得好诱人,深深吸引了我。

生5:我喜欢“小鸟们在树上唱着悦耳的歌”,那歌声一定特别动听。

师:是啊!连爱玩的孩子都被吸引了。这里四季如画、笑声洋溢。让我们一起走进花园,听着悦耳的鸟叫声读一读第2自然段吧!

师:刚刚从大家的回答中,老师惊喜地发现你们已经找到了王尔德写童话的秘密。故事的叙述仿佛放映电影一般,随着镜头的层层推进,我们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大花园。那么,谁来做一个小导演,带我们一起看一看?

生:镜头首先从“柔嫩的青草”开始;接着往上移,我们看到了“星星似的美丽花朵”;再往上,我们又看到了“淡红色和珍珠色的鲜花”和“丰硕的果子”;最后,我们看到了“在树上唱着悦耳的歌”的小鸟们。

师:那么,跟随着小导演的镜头,你们发现还有谁的加入?

生(齐):孩子们。

师:随着镜头的转换和推进,我们看到了如此美丽、充满生机活力的花园。在童话故事中,总有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可爱的花园变成另外一幅景象,你发现了吗?

生:我发现“单单在巨人的花园里,仍旧是冬天的景象”。

师:是啊,花园外春光明媚,花园里却寒冬刺骨,这竟然是一座可以被“冻住”、让寒冬常驻的花园,多么奇妙啊!请大家默读课文第7 自然段,找出你觉得奇妙的地方,并进行批注。

生:(读)“小鸟不肯在他的花园里唱歌,因为那里没有孩子们的踪迹……就马上缩回到地里睡觉去了。”我觉得这段话很奇妙。

师:花园里的花草、桃树、小鸟都像我们一样,有自己的情感,之前他们一个接一个欢乐地进入花园,现在又一个接一个难过地离开了花园。这样的写法真有意思啊!

这一段学习过程,在释义层上,笔者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通过捕捉关键词句等方法品读文本,感受童话语言的魅力。在此基础上,笔者以任务为导向,引领学生赏析隐含在文章作品中的手法技巧与艺术奥妙等。在做小导演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王尔德写景叙述的秘密,为之后分析类似的写景文本积累了巧妙迁移、方法类推的技巧,有助于促成其语言与思维的共生相长。至此,教学实现了从释义层到解码层的过渡。学生看清了文本,进而有助于其在通往自我写作的建构之路中,形成核心素养。

2.互文比读,感受拟人之奇妙

师:雪和霜像是特别霸道的人,连说话都是“嚷道”。请大家观察,“嚷”有三个口,并想象你就是那厉害的雪霜,读一读他们的话。

生霸道地读。

师:他们除了说话很嚣张,还做了什么呢?

生:“雪用他们的白色大衣覆盖着青草,霜把所有的树枝涂成了银色。他们还请来北风同住。北风身上裹着皮衣,整天在花园里呼啸着。”

师:关于冬天的描述,老师还找来了两个语段,让我们把这三段话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你发现了什么?(出示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2题)

生:它们都是在描写冬天。第一段用了拟人的方法描写了冬天的自然景物;第二段描写小动物们在为过冬做准备,说明冬天食物很少,特别寒冷;第三段抓住典型事物表现冬天的寒冷。但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冬天的季节特点。

师:再细读第一和第三段话,我们会发现,虽然都是在说北风和雪,但童话故事中的霜雪、北风像极了坏脾气、霸道的人,充满了奇妙的想象。课后,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仿照例文写一写其他季节。

《巨人的花园》让映入儿童眼中的每样事物都有了灵魂,是培养学生联想想象、形象思维、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不可多得的文本。在教学中,笔者打破教材既有的编写顺序,主动引入“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板块中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比读品悟描写四季的不同方法。当然,笔者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没有给三种表达方法贴上优劣的标签,而是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回归课文,感受童话故事中拟人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在解码层的教学中,学生理解了拟人、想象等手法的意义,解锁了童话奇妙表达的奥秘,为本单元的写作任务“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作了铺垫。

3.聚焦关键,品读对比之巧妙

师:就这样,春天始终没有来,夏天没有来,秋天什么都没有。直到一天清晨,花园悄悄发生了变化,花园里的小动物、小植物们又开始愿意展现自己的美,又一一回来了,究竟为什么呢?

生(齐):孩子们回来了!

师:原来,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那么,请大家猜一猜,花园里的孩子们可能是谁呢?

生1:天使。

生2:魔法师。

生3:春的使者。

师:是啊,孩子们回来了,花园又可爱起来了!但是,只有一个小男孩的周围还是冬天。接下来,让我们走进那个角落,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小男孩特别无助、可怜。

师:是啊,看到这个情景,巨人的心也软了。这个故事原名叫《自私的巨人》,大家想一想,巨人自私吗?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从“悄悄”和“轻轻”感受到了巨人温柔的一面,巨人也会心软,我觉得他不自私。

师:其实巨人也爱美好的春天和花园,他因美而爱。现在巨人主动、真诚地迈出了一大步,小男孩用“搂”和“吻”也表达了自己的真诚与善良,原谅并接纳了巨人。

师:看!一个弱小、一个高大,一个无助、一个温和,多么强烈的对比啊!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安排一个小小的男孩推动巨人发生转变呢?

生:这样的对比更强烈。

师:这就使得温馨的画面所传递的真善美越发弥足珍贵了。课文中处处充满奇妙的对比,你还有哪些发现?

生1:我发现了花园前后的变化。

生2:我发现了巨人前后态度的对比。

生3:我还发现了孩子们的变化。

生4:代表春天的草、花、桃树、小鸟和北风、冰雹、霜雪也有对比呢!

师:那么,之后我们在编写童话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样强烈的对比和反差,让我们的童话更奇妙,更吸引人。

要想读懂童话,实现解码层的阅读教学,就要解码童话编写的奥秘。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发现对童话人物的设计也要进行巧妙的构思。本文不仅有外表奇特的巨人,也有赋予花园强大生命力的孩子们。同时,笔者引领学生聚焦孩子中的关键人物——小男孩,体会作者安排一个小小的男孩去救赎大大的巨人的匠心,感受对比给童话叙事带来的张力和强烈的吸引力,并以此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的各种对比,在比照和辨析中将思维引向童话故事的深处。

三、读美童话,探寻蕴藏的真善美

1.借助支架,在写话中读美童话

师:就这样,巨人的花园成了大家的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出示绘本插图及以下词组)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草地花朵桃树小溪

编花篮荡秋千 打雪仗翻跟头

师:看一看这样的画面,读一读这些词语。此时,花园里的小生灵们在干什么呢?孩子们在花园里和巨人会怎样尽情地玩耍呢?请大家发挥想象,并试着写一写。

在评鉴层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文本迁移再创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读写结合,通过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自我教育。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借助支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孩子们和巨人在乐园中玩耍的美好情境,有助于学生在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实现核心素养的进阶。

2.引入原文,在评鉴中读美童话

师:读完了整个故事,大家觉得文题是“巨人的花园”好,还是“自私的巨人”好?

生:我觉得巨人并不自私。所以,“巨人的花园”更好。

师:其实两个题目都可以,在原文中作者对巨人的描述是“他是一个非常自私的巨人”;而《巨人的花园》中没有“自私”二字,直接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物的真善美,是孩子让巨人懂得了分享和爱。所以,美丽,不仅是花园和孩子,还有主动改变、亲近孩子的巨人。

本节课的最后,笔者引入课文的原题,引导学生思考两者的表达效果。当然,笔者并没有进行直接的价值判断,而是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从题目的不同表达、不同侧重点中感受编者的意图,让巨人的形象变得更加饱满。其实,巨人变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内心封闭的人寻找真善美的过程,是一个灵魂向善、向美摆渡的过程。在评鉴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走进童话深处,读美了童话,也实现了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真善美花园里巨人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国内
小熊当当聆听花园里的声音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花园里的芬芳
花园里的秘密
直立的石巨人
做一个真实有用的人——读《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