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闪光的警徽

2023-09-13

中国铁路文艺 2023年9期
关键词:乘警仁德福州

2022年8月30日,北京秋高气爽,阳光灿烂。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喜庆而热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受表彰代表,同大家亲切交流,合影留念。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范围内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对公务员队伍进行表彰。

杨仁德作为铁路公安系统的唯一代表,精神抖擞地站在队伍中,他望着鲜红的国旗,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这不仅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更是全国七万多铁路公安干警的共同荣誉。

2022年岁末,我来到福州车站派出所“杨仁德警务室”采访杨仁德,同事说他一大早就出去了,现在还在候车室“追逃”。

在候车室,我看见杨仁德正带着几名民警在紧张搜寻目标。突然,杨仁德对着对讲机喊了几声,大家迅速变换阵形,队伍像一把利剑,向东北方向插了过去……

我们跑过去时,看见杨仁德和战友从一个店铺里带出来一名可疑男子,他对我们说:“此人涉嫌寻衅滋事,是个在逃人员。”

交谈中,我发现杨仁德说话总是慢条斯理,说两句都会“嘿嘿”一笑,但是谈起缉逃破案,他目光如炬,炯炯有神,充满了睿智和力量。

杨仁德是南昌铁路公安局福州公安处福州车站派出所的副所长。他从警24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公安楷模”“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铁路先进工作者”“人民铁道卫士”“最美铁路人”等多项荣誉,18次立功,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始终不忘初心的坚守与奉献。

与拉思的故事

1999年,杨仁德毕业后被分配到福州公安处来舟车站派出所工作。

20世纪初,鹰厦铁路是福建省第一条干线铁路,也是出省的唯一铁路通道。来舟站位于鹰厦铁路三角口,是福建省最大的铁路枢纽站,途经的车流、旅客、货物,都在这里中转,最高峰时停靠的客货列车达到180趟。伴随着巨大的人流量和货运量,违法犯罪活动也猖獗起来,给车站派出所带来巨大的治安压力。

上班不久,有一天杨仁德巡查后回到所里,看见所长正牵着一条大狗,所长对他说:“小杨,这是给所里配备的大型防暴犬。”

杨仁德立马来了兴致,自告奋勇地说:“所长,能不能把这只防暴犬交给我来驯养?”

所长说:“有信心把它驯好吗?”

杨仁德笑着说:“我想试一试。”他心想,警犬嗅觉灵敏,协助巡逻可以发现可疑线索,能辅助提高侦查能力。他从所长手中接过新“伙伴”,给它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拉思。

然而,经手没多久,杨仁德却发现事情并不像他想的那么美好。

“拉思虽然看起来很凶,但它的脾气太温顺了,再加上之前没怎么接受过专业训练,对许多基本指令都不熟悉,对违法犯罪分子更是没有威慑力。”杨仁德说。

于是,杨仁德专程前往公安部南京警犬研究所学习。通过三个多月的专业学习,接受规范口令、标准手势、令行禁止等方面的驯犬培训,回来后,杨仁德一点一点教拉思。

在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训练中,拉思终于成为杨仁德身边“该凶就凶,指哪打哪”的得力干将。

2000年6月1日21时左右,派出所接到南平市公安局的来电,称有群众举报,一名嫌疑人在抢劫一部BP机后,被群众追赶至来舟车站铁路货场股道旁边的草丛中,需要铁路派出所支援。

“那个年代,BP机可是‘奢侈品,嫌疑人得手后就不想轻易丢弃。”杨仁德回忆说,由于群众并不知道嫌疑人是否携带凶器,面对茂密的草丛,大家都不敢贸然进入搜寻。

这时候,杨仁德带着拉思“登场”了,面对现场围观的群众,拉思显得很兴奋,它听从杨仁德的指令,迅速钻入草丛进行搜索,还不时发出吠叫,给嫌疑人以震慑。

当搜索不到百米距离时,草丛中忽然传来一名男子的求饶声:“警察叔叔,不要放狗咬我,我就抢了一部BP机,现在就交出来!”很快,嫌疑人爬出草丛,乖乖束手就擒。面对群众的掌声,站在杨仁德身旁的拉思也显得很是神气。

拉思一战成名,在当地一下有了名气,福州铁路公安处还特地发文通报表彰。

还有一次深夜,杨仁德牵着拉思在出站口查缉,看到一名西装革履的壮实男子走下了车,杨仁德例行检查他的证件,发现他的身份证竟然是假的。就在杨仁德将该男子带回所里核实身份的路上,男子見他年纪轻轻且只身一人,突然转身就逃。

“我刚反应过来去追时,拉思已经嗖的一下蹿了出去,将男子扑倒在路边,低声咆哮发出警告,吓得男子一动也不敢动。”杨仁德说。回到所里,见寂静的派出所内也只有小杨一人,该男子便哀求杨仁德放他一马,承诺给杨仁德10万元,被杨仁德严词拒绝。经过斗智斗勇,男子终于交代了犯罪事实。

入警不久,杨仁德就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荣获公安处“追逃标兵”称号。

“我和拉思并肩作战,它帮了我立了不少‘战功。”杨仁德笑着说。

2002年底,一张调令将杨仁德调入福州乘警支队工作,开始新的征程。离开那天,杨仁德专程去跟拉思道别,并特意买了一袋拉思爱吃的食物。拉思一见到杨仁德,兴奋地围着他摇头摆尾、蹦蹦跶跶。“拉思,我就要离开了,往后我不能带着你……”杨仁德抱着拉思自言自语。拉思好像明白些什么,兴奋劲一下没了,蹲在他脚边低鸣着,眼中流露出不舍和依赖。

那天,杨仁德走到哪里,拉思跟到哪里,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下午,杨仁德拖着行李离开,拉思和同事一起去车站送杨仁德,当他登上列车的那一刻,拉思一个箭步冲上了车,被两个同事硬生生拉了下来。火车缓缓地离开了,拉思朝着远去的列车悲伤地犬吠着,久久不肯离开,杨仁德趴在窗边看着伤心的拉思,已是泪流满面。

列车之“鹰”

杨仁德调入福州乘警队,值乘福州至贵阳的K1002次列车。

“同志,请您出示身份证!”在福州至贵阳的K1002次列车上,一名男子将身份递给杨仁德。“你叫刘某然?”杨仁德问,他发现该名自称刘某然的男子与网上的一个逃犯是同名同住址,相貌却不相同。

一个村有两个刘某然?不可能这么巧合!杨仁德马上警觉起来,问他:“你的身份证号是多少?你属什么……”在杨仁德的严审细查下,男子漏洞百出,不得不承认其名叫刘某金,所持身份证除照片是自己,其他都是同村刘某然的。

经“警务宝典”比对,刘某金是一名在逃人员,因案发后长期外逃,他全然不知刘某然也是在逃人员,最终被细心的杨仁德“捕获”归案。

杨仁德当乘警仅半年多,福州乘警支队就查获了13名在追逃人员,其中12名是杨仁德查获的。这个成绩,被公安处系统内称为“杨仁德现象”。乘警支队为推广杨仁德的追逃经验,专门成立了“杨仁德查堵组”,指导乘警开展追逃工作。

杨仁德像一只飞行的鹰,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发现嫌疑对象迅速出击。

一次,杨仁德在福州开往成都的K392次列车上,查获涉嫌合伙诈骗的在逃人员林某生。“就我一个人坐车,没有其他人,都说几遍了!”林某生很不耐烦,一再强调是一个人,这种反常举动,引起了杨仁德的注意,仔细搜查他的随身物品,发现他的铺位衣帽钩上,挂有他人的衣物和洗漱用具,林某生立即脸色大变。杨仁德当机立断,扩大搜索范围,很快在同趟列车上抓捕到同案在逃人员陈某光。

当时互联网还不发达,“追逃宝典”都是单机版,需要数据支撑。杨仁德听说相邻省份能更新数据,他利用退乘休息时间,坐七八个小时的火车,去邻省及时更新。

随着追逃工作的逐渐深入,困难也接踵而至。

绿皮车没有空调,夏天车内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在列车上来回一趟,得花上三四个小时,警服湿了干、干了湿,即使是大冬天,警服内衬也常常是湿漉漉的。时间最长的一次追逃,连续工作了20多天没下车,直至领导强令他下车休整为止。

一次,杨仁德中途上车追逃,乘警长拍拍他的肩膀说:“兄弟啊,真对不起,刚才我们已查过了,今天让你白跑了。”

杨仁德笑笑,说:“我去车厢看看,就当帮你们搞防范吧。”说罢便钻进硬座车厢。在14号车厢,杨仁德检查到一个名叫姚某龙的青年男子时,发现网上有个与其同名的逃犯,是福建平潭人,而姚出示的身份证上住址却是四川南充市。

“不对!男子明显带有福建当地口音!”杨仁德敏锐地听出不对劲。他不动声色,以该人的口音为突破口,对其的真实身份进行了细致审查。随着杨仁德的步步紧逼,姚某龙的脸上淌下豆大的汗珠,最后被迫承认自己正是被追逃的姚某,交代了其2001年在平潭犯下盗窃案后逃至四川,与当地人成亲“倒插门”落户女方家,制作了当地的身份证,并利用这一东一西,相隔两千多公里的身份差异,多次逃脱公安机关追捕的事实。

杨仁德心细如发,审查比对细致入微,在非空车里一待就是三四个小时,不肯放过一丝疑点,他能从口音、方言、穿着打扮,甄别发现可疑人员。

列车在运行中,犯罪分子上车前必须先过车站的重重关卡,因此列车查堵工作也被乘警们戏称为“捡漏”。杨仁德没有满足于一时的成绩,寻思着如何把“捡漏”的学问做强做大。

那时铁路追逃的社会影响力很大,一些狡猾的犯罪分子为逃避打击,用伪造身份证登记,或以未携带身份证、提供虚假身份资料等伎俩乘车。杨仁德下决心攻克这个难题,把自己总结出的“敲、观、问、查、审”五字追逃口诀运用到追逃工作中。

“这名旅客有点反常,上车后始终不与其他旅客来往,一路上都躺在卧铺上不动弹!”一次,杨仁德在K1024次列车上追逃时,发现一名老年男性旅客举动反常。

“老人家,您好,您没有家属陪同吗?需要帮忙吗?”杨仁德上前询问,打算顺便查清对方的身份。这名老年男性旅客看了一眼身着警服的杨仁德,不说一句话,转身继续睡觉,无论杨仁德如何询问,他始终不搭理,这反常现象引起了杨仁德的怀疑。杨仁德灵机一动,跑到乘务间,请列车员以登记身份证为由查验他的证件。

那人见是位年轻女孩,便放松了戒备,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一个户口本,叫张某。经比对查明,该人张姓,1938年出生,1995年至1996年,利用担任福建某单位领导的身份,以工程筹款为名骗取40余万元后,外逃达十年之久,没承想这次栽在杨仁德手里。

那时还没有二代身份证的数字认证,人们出门也没有携带身份证的习惯,给追逃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十分考验警察的盤问技巧,考验“鹰”的机警。

最神奇的一次,是在进京接受表彰的途中,杨仁德查获了一名命案逃犯邱某。返回途中,他又查获了一名涉枪在逃人员郭某。从此,杨仁德“列车之鹰”的称号不胫而走。

六年间,杨仁德在列车上查获在逃人员近百名,连续两年夺得全国铁路乘警系统追逃“状元”,守护了一趟趟旅客列车的平安。

网逃“克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追逃成为公安战线上的一种重要手段。公安机关将有案在逃的犯罪嫌疑人发布到公安内网,以便全国所有公安机关盘查、比对,将在逃嫌疑人缉拿归案。

2008年11月,38岁的杨仁德调到向往已久的福州车站派出所工作。福州火车站是福建省客流量最大的车站。铁路列车是一个流动的小社会,火车站则是流动的窗口,从车上到车下,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环境,杨仁德心中有点忐忑。

杨仁德被安排在“丁榕查堵组”,负责查缉网逃工作。他把查缉过程记下来,分析不足之处,再不断改进,遇有不懂的问题,就去请教有追逃经验的前辈们。

一趟列车到站,有几百上千名旅客出站,要利用出站的几分钟,凭一张照片准确认定抓捕对象,这需要高超的辨识能力。杨仁德为练就“认人”的功夫,利用空余时间,上内网浏览,反复记忆,将“察言观色”练到极致。

杨仁德说:“一个人的发型、衣着、体形会变,但眉形、耳朵、唇形,特别是眼神基本终身不变。如果不会‘察言观色,就会看这个也像,那个也像。”

2009年10月7日,在福州站进站口,一名穿着时髦、走路匆忙的男子,引起了杨仁德的注意。杨仁德拦住他说:“请出示身份证。”

“我没带身份证,我叫吾某树。”他很不耐烦,眼神躲闪。

杨仁德迅速锁定“该男子肯定有问题”!他通过对讲机,上网查询比对是正常的,但同一住址的另一名叫吾某林的男子是在逃人员。杨仁德机警地问道:“吾某林你认识吗?”男子很大声地说:“他是我哥哥。”

杨仁德在心里揣摩着:“他会不会就是吾某林呢?”杨仁德将他带到警务室,进一步询问盘查,最终查实此人就是网逃人员吾某林。

车站是流动性极强的场所,机会稍纵即逝,杨仁德靠多年的经验积累,不断熟悉各地风土人情和方言,在关键时刻有勇有谋、沉着冷静,练就手到擒来的过硬本领。

2016年3月22日,杨仁德接到地方公安机关情况通报,涉嫌合同诈骗的网逃人员李某某可能在福州站乘坐动车逃往达州。杨仁德一查,那趟车再有十几分钟就要开车了。

“怎么办呢?”杨仁德来不及多思考,往候车室冲的时刻,大脑也在高速运转:“怎么才能找到这个人呢?逐个查验身份证肯定行不通。”

看着候车室里密密麻麻的人,杨仁德急中生智,跑到客运值班室,抽出一张白纸,写上网逃人员的名字,跳上凳子大喊:“李某某,你的身份证掉了,快来认领!”

正挤在排队的人群里准备进站的李某某一时没反应过来,赶紧招手说:“我在这里!在这里!”杨仁德急中生智成功抓捕嫌犯的故事,成为同事口口相传的佳话。

杨仁德还有一个追逃利器——规劝投案。“一些流窜外地的网逃人员,甚至辗转打听到我的联系方式,通过我投案自首。”杨仁德说。

通过杨仁德做工作,投案自首的网逃人员有30多名。其中有些青少年,因一念之差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样的人早一天归案,人生就多一分重新回到阳光下的可能。

在长期的查缉追逃中,杨仁德练就过硬的追逃本领,他通过观察过往人员的穿着打扮、携带的物品、神态步伐等,总结出“观眼神、听口音、勤盘问、细检查、靠数据、重研判”的“十八字”网上追逃工作法。他曾创造7天抓获8名网逃的战绩,最多的一年抓了113名,并以此荣立个人一等功。

杨仁德“十八字”追逃法在全处推广,大家借鉴他的工作方法,同年,公安处有76名民警因追逃的优良成绩荣立个人三等功,福州公安处追逃工作也在全国铁路公安系统名列前茅。

在福州车站派出所工作的十几年间,杨仁德一共抓获500余名网逃人员,成为嫌犯闻风丧胆的网逃“克星”。狭路相逢勇者胜。杨仁德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忠诚守护着铁路平安。

无私的爱

2018年10月,福州车站“杨仁德警务室”挂牌成立,这是全路唯一一个以民警名字命名的警务室。“杨仁德警务室”设置在车站醒目位置,推出了爱心车票、爱心电话、爱心轮椅、公益寻人、“金牌”调解等便民利民服务。

我在采访中了解到杨仁德爱心助困、帮助嫌犯浪子回头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每个同事或受助者,说起杨仁德的“仁义”,无不感动和感恩。

入警之初,杨仁德抓获在货物列车上偷窃稻谷的商某夫妇。在审讯中,杨仁德了解到商某的父亲已80多岁,卧病在床,两个女儿在读小学,都需要人照顾。

“他们夫妇俩可是顶梁柱,如果拘留了他们,老人和孩子怎么办?”杨仁德心生怜悯,立即向所长报告,争取依法给予从轻处罚。

所长虽然同意了他的意见,但觉得“屡放屡犯”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杨仁德便主动找商某,建议他们学做废品回收的小本生意,并提出自己可以想办法帮他们解决店面的问题。商某立即点头答应了,回去就开始筹钱。事后,杨仁德真的帮商某找到了合适的店面,商某顺利做起了废品回收生意,家庭生活逐渐好转,后来两个女儿都考上了大学,在福州找到了称心的工作。

杨仁德工作几年后,发现要帮助的人很多,他知道凭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于是,他自筹5000元,设立“爱心基金”,鼓励更多的人加入献“爱心”公益活动中来。2017年,他再次将获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的两万元奖金,全部转入“爱心基金”。

“衷心感谢德哥,有您的帮助,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2019年2月8日,新娘林水华眼含热泪,在婚礼上和丈夫向证婚人杨仁德深鞠一躬。

2008年,林水华和妹妹同时考上大学,但家里承担不起学费,两姐妹和爸妈哭红了眼。杨仁德得知情况后,上门跟两姐妹说:“别担心,大学四年的学费,德哥包了!”两姐妹读大学期间,杨仁德累计捐助了3万多元学费,让她们顺利读完大学,直至找到工作。

其实,杨仁德收入并不高,当时每月工资只有2000多元,家中父母和兄弟姐妹都不是很富裕,自己平时很节省,但只要别人遇到困难,他每次都会慷慨解囊。

2019年12月20日,临近春运。杨仁德正在值班,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走进警务室,一双红红的眼睛怯生生地看着他不说话。

“小朋友,你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杨仁德问道。

只见小男孩把双肩包紧紧抱在胸前,杨仁德接着问:“是丢东西了吗?”

小男孩忽然哭了起来,原来他妈妈离家出走了,他从小跟着爸爸长大,前几天,爸爸不幸去世,他在福州举目无亲,想把爸爸的骨灰送回四川老家,双肩包里装着的就是他爸爸的骨灰。但处理完爸爸的后事,钱已经花完了,想让杨仁德帮他买一张回家的车票。

看着眼前这个和自己儿子一样大的男孩,杨仁德心疼到了极点。他走到小男孩身边,抱了抱他,立即带着他去吃饭,帮他买好火车票,又联系上了男孩老家的村支书和亲戚做好对接,并将男孩送上火车,嘱托乘警一定要安全送达。临别,小男孩给杨仁德留下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感谢警察叔叔,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我帮助,让我感到这世间还是好人多!”杨仁德看着远行的列车,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几年来,“爱心基金”为旅客购买“爱心车票”200多张,帮助旅客小到一包方便面、一份盒饭,“大”到一张车票,“爱心基金”犹如一股涓涓暖流,为700多名南来北往的遇困旅客送去温情。

采访中,值班站长林荣说:“杨仁德就是这么热心肠,为了旅客的事,事再小、再困难,他都会想办法去做。我们平常有事,也是第一时间找他帮忙!”

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杨仁德将“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的3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了福建省公安英烈基金会。同时,他的徒弟吕钦也把“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的1万元奖金全部捐赠。10月19日,公安处领导向杨仁德、吕钦师徒,颁发了“福建省公安民警英烈基金会捐赠证书”,以表彰他们的大爱无私。

从警以来,杨仁德捐资助困累计达10余万元。

杨仁德常说:“我们收入不高,家庭负担也重。出门在外谁都难免遇到困难,自己节俭点,希望力所能及帮助更多人。”

在派出所会议室里,墙上挂满了一面面送给杨仁德的锦旗,鲜艳夺目,映衬着警徽更加闪亮。

一路上有你

一个英模的诞生,少不了家人在背后的默默付出。

2003年,杨仁德与恋人池华琴结婚,

多年来,当教师的妻子给予他最大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一心扑到工作上,心无旁骛地为铁路平安奋勇前行。

一路走来,杨仁德夫妻相互“比拼”,共同成長。

杨仁德说:“我们夫妻俩经常暗暗较劲,比谁奖状多。”池华琴是长乐区当地小学骨干教师,每年教研成果很多。前几年,又通过福州市教师招聘考试,以笔试、面试“双第一”的成绩,考到福州市属小学,入校教学不到一年,又当上教研组组长。因业务过硬,后来学校又聘她任教务主任。

杨仁德也不甘示弱,在打击违法犯罪中屡立战功,他也会把收获和喜悦与爱人一起分享。夫妻俩在工作上暗暗较劲比拼,在生活上比翼双飞。

一个英模就是一面旗帜。在一代代英模的影响下,福州车站派出所先后涌现出陈善珉、丁榕、方长华、石天清、杨仁德五名公安英模,以及吕钦、邱书鑫、张新珠、郑诚等优秀人民警察,为铁路公安事业培育源源不断的榜样力量。

杨仁德心里无比欣慰,他常和大家说:“英模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我们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

猜你喜欢

乘警仁德福州
为仁由己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最佳榜样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乘坐火车丢手机,乘警热心解难题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孟子说仁德
铁路乘警能力素质建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