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地“发力”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3-09-13尹宏

先锋 2023年8期
关键词:发力成都优势

尹宏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重大技术创新正在重塑未来产业发展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强调,要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仅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根本路径,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手段和载体。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产业体系的高质量演替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产业现代化面临的三个挑战

工业化发育不够充分的挑战。作为内陆中心城市,成都的工业化进程具有明显的“嵌入式”特征,第二产业的GDP占比从未突破50%,工业化的阶段性不完整,工业发展的整体效应不高。过去十年,成都服务业突飞猛进,但制造业发展不容乐观。2022年,成都工业增加值在全市占比仅25%,在全国24座GDP万亿城市中位列第十九位,远低于上海、深圳、苏州、宁波、无锡等东部沿海城市,与GDP第七位的排名相比,工业在经济增长中的牵引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制造业与经济能级发展不相适应。究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成都产业技术体系的构建,主要集中于消费品生产技术领域,而非以供给侧生产需求唤起技术创新。成都的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能源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量级偏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含车载智能控制系统)、高端诊疗、金融科技等未来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机器人、芯片生产等数字技术应用较多的产业技术尚未赶上,城市产业体系的核心技术创新相对缓慢。

超大城市人口规模巨大的挑战。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世界通则,但不容忽视的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具有劳动力排出效应。例如,国内最大的物流企业京东,已在上海、天津等地布局了机器人选品的仓储基地,数百架无人机投入供应链,智能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劳动人口的参与性。当前,成都已迈入超大城市行列,人口规模庞大,且持续快速增长,就业压力加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实现更高效率的增长变得更为迫切。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挑战。近年来,随着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成都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成都全市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分别累计降低了14.24%和21%,以年均1.6%的碳排放增长支撑起了年均7.3%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成都仍存在产业技术低碳化进展缓慢,清洁生产、环境治理等关键领域技术创新水平不高,生态修复尚需加强、能源结构亟待优化等问题。

坚持“四个发力” 推动产业体系现代化升级

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要破解上述挑战,成都必须抢抓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聚焦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发力”,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着力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体系现代化,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力有效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实现产业技术体系的现代化升级。

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成都要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创新人才集聚的优势和产业体系较为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高水平推进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高标准打造天府实验室,推动建设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优化完善创新资源布局,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增强引才聚才用才磁场。着力强化科研院所的溢出效应、空间平台的承载效应、要素平台的带动效应、环境资源的服务效应,紧抓技术创新,以新技术建设高端产业,在打造技术创新优势、放大要素集聚优势、发挥平台溢出优势、培育成果转化优势上下功夫,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打造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

以实体经济为中心推动经济增长。当前,成都必须努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实体经济根基,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大力推进制造强市建设,积极构建现代服务业新体系,促进三次产业高质量融合,加快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方向,统筹推进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推动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短板产业补链,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以高端产业的稳定快速发展为传统产业改造创造有利条件,前瞻部署未来产业,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增强超大城市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实现城市经济长期、稳定、快速的增长。

以产业体系的完备性塑造新优势。巩固提升成都产业体系完整的优势,着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以及各条产业链之间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更好实现融合集群发展。一方面,做好传统产业体系中被“瘦身”部分的产业技術改良、产业转化、产业重组工作。通过生产技术的智能化、自动化和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着力扩大现代产业体系中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的产业部门,构建以技术创新为主要方向的产业链,引导人力资本建设向高端脑力劳动的创新领域发展。由此,既能充分发挥成都教育和人力资源优势,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劳动力排出效应,减少社会就业压力。

以成德眉资同城化优化产业布局。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切实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将极核城市、周边城市、乡村的产业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成都溢出的产业链向低成本的县城、乡镇布局,通过成德眉资高效的轨道通勤网络建设,形成以成都为中心、以德眉资及乡镇为外围、以产业链为内在联系的圈层式向外辐射的产业空间体系。支持重点创新领域以成都为中心快速推进,增强德眉资的造血功能和资源吸纳能力。随着技术创新向整个产业体系扩散,带来成都都市圈产业体系的技术升级,形成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

(作者系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猜你喜欢

发力成都优势
矮的优势
穿过成都去看你
人大发力 让“执行难”不再难
数看成都
这12件事,十九大将全面发力
瞄准“房子不是用来炒的”发力
画与话
成都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