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23-09-13成都市科学技术局

先锋 2023年8期
关键词:院所科技成果成都

成都市科学技术局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要求四川“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优化完善创新资源布局,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这些重要指示为成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成都科技系统倍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信心。

成都科技系统将坚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通起来,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厚植技术创新、要素集聚、平台溢出、成果转化四大优势,加快打造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切实把总书记殷切嘱托转化为做好工作发展的强大动力。

加快建设战略科技力量,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围绕国家和全省科技战略布局,充分发挥成都科教资源富集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快打造创新策源高地,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是高质量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制定落实《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任务方案,完善“1+4+N”创新空间布局,构建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发挥科学城创新策源作用,与相关区(市)县开展“创新策源+成果转化”跨区合作,协同建设环高校院所知识经济圈、环科技领军企业创新生态圈。编制《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方案》,打造高端创新资源承载地和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建设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等10个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二是加快构建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全力推进国家实验室“入轨”运行,落实专项支持政策涉及成都事项,保障国家实验室园区主体建设年底完工,积极争取更多国家实验室基地在蓉落地布局。持续推进在蓉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制定天府实验室职务科技成果确权、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等专项支持政策,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快实施电子信息、创新药等领域“卡脖子”攻关项目,推进天府实验室在智能感知系统、智能通信等领域的科研成果进入孵化阶段。

三是集聚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推进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团队入驻并实施科技项目,地质研究中心等3个基础服务平台年内投运;揭牌建设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在相关区(市)县布局航空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和应用转化基地;持续推动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蓉落地。推动成都智算中心、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交付中科院光电所科学城园区,投运国科大成都学院,推动中科系、中核系、中航系、中电系等在蓉科研机构加快建设。

四是强化创新平台创新溢出作用。依托天府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组建成果转化运营公司,探索“平台+基金+公司+基地”转化模式,建立科研成果“沿途下蛋”“沿途孵化”机制。以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深化“研发+制造”“终端+配套”合作。鼓励在蓉各类科创平台开放共享重大科研基础实施和大型科研仪器,面向产业链提供检验检测、高性能算力等服务。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促进更多成果就地就近转化和产业化

瞄准制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藩篱梗阻,进一步创新政策举措,加快构建顺畅高效的技术创新和转移转化体系,促进更多成果就地就近产品化、产业化,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一是构建更加有力有效的转移转化体系。实施《成都市进一步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建设,设立成果专员,定期召开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升级上线“科创通”创新服务云平台,汇集共享科学仪器、科技文献、技术成果等科技资源。动态制定高校院所成果、企业技术需求“两张清单”,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系列活动,引进成果转化重点项目、高层次人才团队。

二是高标准建设运行成都科创生态岛。打造集科技成果展示、转化交易、要素聚合等功能于一体的科创生态,尽快建成投运科创生态岛一期。组建成都市技术转移联盟,引进知名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0家以上,建强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交易平台,健全技术交易市场化机制。实施技术经纪(经理)人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筹建技术转移学院,建强技术经纪(经理)人培训基地,将技术经纪(经理)人纳入市级重点人才计划、急需紧缺人才目录。

三是加快推进中试平台建设。建立中试平台申报备案制度,出台实施激励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的支持政策,构建中试平台多元投入、市场运营、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聚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绿色低碳等产业生态圈,布局建设一批中试熟化、概念验证、小批量试生产中试平台,针对性地建立环评、能评、安评等绿色通道。推动成立行业性中试产业生态联盟。加快推进文澜智谷、大连理工成都研究院等10个重点中试平台建设。

四是深化校院企地协同创新。按照“一校(院)一行动”原则,深化与域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落实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签约事项。推动区(市)县建立健全在蓉高校院所对口联系服务机制。深化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构建“市+区(市)县+高校”协作共建机制,支持国有平台公司与大学科技园探索建立联合开发模式,推动“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打造以高校院所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协同发展的创新创业集聚区。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科技支撑重点产业建圈强链

充分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技术联合攻关,推动企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一是实施高新技术企业递进培育计划。加大高精尖特企业和科技型骨干企业、中小微企业梯次培育力度,健全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加快培育“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试行科技企业创新积分制,联合金融机构推出“创新积分贷”,引导银行信贷、风险补偿、融资担保等支持科技企业发展。

二是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对企业购买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单位科技成果在蓉转化的投入,给予后补贴。建立创新产品目录定期发布机制,在符合有关规定的前提下,支持政府重點工程、投资项目及国有投资项目采购使用创新产品,对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市场化应用产品予以补助。

三是做强产业创新平台。制定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产业链创新图谱和创新资源清单,引导产业园区围绕产业链补齐建强创新链。支持重点产业链与实验室结对合作,推动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10个以上,共建工程中心、技术中心、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40家以上,提升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承载能力。

四是支持企业牵头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瞄准未来产业前沿技术领域,前瞻布局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战略新兴产业,以及基因治疗、类脑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采取“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支持企业牵头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00项以上。

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持续优化完善科技创新生态

坚持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关键抓手,努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加快全国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发挥科技金融“点石成金”作用,营造一流的创新环境。

一是筹建市委科技委员会。健全机构设置、工作机制和议事规则,统筹推进全市科技创新战略规划、资源布局、项目建设、政策制定等,优化完善全市创新驱动发展考核评估体系,构建协同联动“大科创”格局。

二是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攻坚。制定实施行动方案,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探索建立以任务和需求为导向的实验室运行、国资国企创新转化考核和激励、科技人才培养引进等机制,推进科技人才评价、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完善尽职免责的容错机制,为创新发展解压松绑。

三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设立成都天使投资母子基金,完善基金“募投管退”闭环体系,建立风险容忍和尽职免责机制,聚焦实验室成果项目、中试研发项目和颠覆性技术项目,提升“投新、投早、投小、投硬”能力。扩大“人才贷”“成果贷”“研发贷”覆盖范围,力争帮助1500家科技型企业新获贷款80亿元以上。

四是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全面落实“人才新政3.0版”,推进实施“蓉漂计划”“蓉城英才计划”“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三大人才计划,重点引优育强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全年引进高层次团队100个以上,培育支持高层次人才800名以上。深化校院企地人才工作协同发展联席机制,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带科技成果在蓉创新创业。

五是深化区域协同创新。加强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联合打造天府大道科创走廊、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协同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会同重庆办好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推进建设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投运成德、成眉协同创新中心。深化外国人来蓉工作“一窗式”服务2.0版,吸引更多高层次国际人才和专业团队来蓉创新创业。

猜你喜欢

院所科技成果成都
国内外科技巨头人才保留政策对航天院所的启示
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的航天院所科技委智库运行机制探讨
军工院所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穿过成都去看你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数看成都
智慧院所类咨询报告如何编制
成都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