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乡村治理创新 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2023-09-13邹茂景毛玉玲

活力 2023年6期
关键词:乡贤村民法治

邹茂景 毛玉玲

(1.中共安福县委党校,吉安 343200;2.安福县安福中学,吉安 343200)

引 言

2020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重要讲话,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202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阶段,全国各地正紧锣密鼓地推动全面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乡村振兴怎么着手?可以说,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关系国家繁荣稳定与长治久安。“乡村振兴战略20 字方针”提出“治理有效”的要求,这是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使命。

一、乡村治理创新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为乡村治理明确了方向。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日益渗透并影响乡村社会,面对市场多元价值观的强力冲击,传统乡村价值共识的凝聚力减弱,维系农村社会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乡土意识逐渐被稀释,乡村群众有了外出务工等多种机会,不再像过去那样紧密地捆绑在乡村发展的利益链上。新的社会矛盾与旧的遗留问题相互交织,给乡村治理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从面上来看,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治理问题。

一是村规民约“纸面化”。在党和政府的要求下,各村一般都制定了符合村情的村规民约,但大多村规民约都往往停留在纸面上,只作为一个必检内容挂在村委会墙面上。村干部难以带头遵照村规民约严格要求自己,也就无从要求村民百姓依规行事,且大多数村民习惯于一直以来的生活方式。所以,村规民约虽然有,但很多都形式化、纸面化了,没有将执行变成常态化和习惯养成,除少数模范村外,基本都只能依赖村民自觉遵守。

二是议事协商“形式化”。现阶段,村一级的议事协商主要通过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村民代表会议等自治机构,但这些自治机构主动发挥作用比较有限。农民自觉参与、主动参与议事的风气与习惯都没有养成,认为自己参与村集体议事的能力微乎其微,作用效果也微乎其微。同时大多村级干部为避繁从简、效率优先,都习惯于小范围决定甚至个人决定,不大愿意让村民或村民代表参与进来,认为那只是一个形式,只是走走过场。另外,随着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的加剧,农民的集体意识进一步减弱,所谓的村级议事协商进一步形式化了。

三是宣传发动“滞后化”。宣传到位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当今社会信息化高度发达,信息宣传及时而高效。然而,在广大农村,由于年轻人越来越少,尤其是能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能跟上时代步伐的年轻人屈指可数,很多“空心村”其实只留下老、弱、病、残、幼,基本不接触电子产品和信息科技。所以政府在宣传党的相关政策时,基本依靠挨家挨户走访,虽然拥有了人情的温度,却缺乏了科技的速度,达不到预想的宣传效果。比如,当今网络上高热、高频的乡村全面振兴,不少弱势村民甚至没听过,更不必说去了解掌握中央致力于乡村振兴的路线方针政策。

四是依法治理“信访化”。广大农村处于最基层、最前线,人口虽不密集但占我国大多数,村民大多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同时,由于见识短浅又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农村往往很容易爆发各种矛盾和冲突。同时,农村法律服务却一直比较薄弱,更缺乏专业法治人才。村民有纠纷往往找不到专业的机构人才帮助处理问题,就去找村干部,村干部工作时往往拿不出法律或政策依据,处理纠纷就显得底气不足,也就很难公平公正、合理合法。这导致农民一有矛盾纠纷就直接上访,依法治理变成了信访治理。

五是支部建设“软散化”。村党支部普遍都有这样一些通病:党员老龄化情况明显,党员学历素质不高,农村发展青年党员困难(素质较高的年轻人外出多);“双带头人”能力不强,村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足、缺少前沿理念引领和专业知识等问题突出,在发展村集体经济、农民增收致富等工作中,思路不够清晰,举措不够有效;“双带头人”干事创业的精神面貌不佳,在推动工作时畏首畏尾,既缺乏方式方法,又难免优亲厚友、有失公正。所以,一些村党支部力量软弱、作风散漫,必须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才能促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乡村治理创新的方式方法

关于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主要有两方面的本质内涵:一是乡村发展的促进,二是乡村秩序的稳定与重构。发展和秩序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秩序是发展的现实表现,发展也会受制于秩序的结构和进程。在乡土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通过打造乡村治理共同体,保障党的领导和群众参与治理,增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能力,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命题。

(一)以党建为引擎,发挥党员先锋作用

瞄准影响制约乡村治理质量成效的关键因素,找准基层党建工作与乡村治理之间的契合点、发力点,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为乡村治理提供正确方向、不竭动力、坚强保障。一方面,促农村党支部强筋壮骨。选好“领头羊”,村两委换届时要选出年轻有能力的支部书记,可以极大提升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探索建立乡村基层党支部考核机制,明确党支部书记任期责任、目标要求,加强对党支部书记的日常、年度考核工作。另一方面,促基层党员创先扛旗。发动党员同志结村联户,建立“党建+网格”“党员+微网格”,建立和完善常态化“民情夜访”工作机制,进村入户倾听民声、尊重民意、掌握民情,形成“民情台账”和“问题清单”,着力解决群众烦心事、揪心事。上好强组织、聚合力、促融合的“第一节课”,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统领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治理,实现乡村高质量治理。

(二)以自治为基础,强化人民当家作主

良好的自治要在强有力的党组织带领下,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不断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各类自治机构,将党的政策、集体的意志、村规民约等落到实处。要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开展“三化三争”主题活动,依托“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镇村“结对帮带”和业务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党员干部文化素质和“双带头人”能力。健全“支部+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提升村级集体经济。要健全自治机制,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制度,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协商格局。要创新自治方式,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打造村民议事协商15 分钟活动圈,推动乡贤、党员、致富带头人、法律明白人、普通村民等议事常态化;全面推广“数字乡村”,搭建老年人智能手机交流平台,与时俱进画好村民自治的同心圆。

(三)以法治为保障,构建良好法治体系

基层作为落实法治的“最后一米”,尤其注重凡事都要在法治的框架内运行,不断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要营造浓厚法治氛围,积极推进法治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各村法治文化阵地;大力培育农村“法律明白人”,提升农民法治素质;常态化开展法律“六进”活动,通过科学普法、以案释法、群众谈法等方式,推动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要完善基层法律服务,建立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全面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深化“党建+党委书记热线+综治中心”模式,依托“党委书记热线”整合政法、司法、法庭、人民调解等优质法治资源,强化智慧综治中心“天网”“雪亮”工程建设,让法治成为解决问题的优先解。要坚持全面依法行政,落实合法性审查制度,凡规范性文件必定进行法治审查;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承接上级下放的行政许可、确认、给付、备案、执法等权限,严格依法依规办事;加强人大监督、纪委监督、群众监督,让政务服务在阳光下运行。

(四)以德治为教化,筑牢精神文明底蕴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在的法律,只要人人心中都有道德的一杆秤,在社会治理上便多了一分自律和自觉。要弘扬文明新风,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纽带,用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革命旧址、村庄文化设施,积极开展“亲情连线”、健康义诊、科学宣传、文明宣讲、节日庆祝等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吹进千家万户。要建立文明制度,把红白喜事、高价彩礼、赌博、吸毒、封建迷信等内容写进村规民约负面清单,实施积分管理,每季度进行脱贫户“三讲一评”和“道德红黑榜”“美丽庭院”评比,不断将移风易俗工作引向深处。要深化文明改革,充分巩固殡葬改革成果,坚决杜绝散埋乱葬等行为,提倡厚养薄葬、文明祭扫;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把不干净、不合格的厕所改造成“三格式”清洁水冲厕;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全面实行“党建+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让独居老人、孤寡老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五)以人才为引力,共商乡村振兴大计

以“乡土、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乡贤,激发乡贤的主人翁精神和主力军担当,助力乡村治理。一是用活乡村治理促进会平台。发挥乡村治理促进会桥梁纽带作用,利用春节、中秋、国庆等节日,举办乡贤座谈会、乡情通报会、在外乡贤“家乡行”等活动,通过乡贤微信群打造网络联谊平台,实现沟通“零距离”,建立重点乡贤定期走访机制和光荣父母关爱慰问机制。二是完善乡贤参与治理方式。实施“乡贤+法治宣传”“乡贤+矛盾化解”“乡贤+网格化服务管理”三大工程,将“乡贤+”融入乡村治理,组织乡贤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为群众宣传法治政策,解决矛盾纠纷。三是优化党组织设置。扩大党支部的覆盖面,不断优化农村党组织的设置方式,把党支部建在农特产品合作社、全域旅游链、乡村治理促进会等新兴联合体上。

(六)以文化为驱动,丰富群众精神世界

通过“四星”评比、开展文化活动等,打造文明乡风,实现精神富有。一是办好新时代文明实践——“评比促治理·乡贤引新风”暨“四星”评比活动。挖掘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典型,通过榜样示范、辐射带动,切实发挥乡贤组织在弘扬社会正能量、促进民风转变的作用。二是活跃农村群众文化。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和现代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广泛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做到热在乡村、热在群众。三是开展婚俗改革为重点的移风易俗。大力实施“党建+移风易俗”,改变群众婚丧嫁娶互相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倡导文明节俭、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风气,让文明清廉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结 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乡村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要注重提升处理复杂公共事务的能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发展速度加快,同时乡村发展形势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进而使得传统的乡村治理手段和方法难以满足乡村振兴要求,这便需要积极探索乡村治理创新途径,以便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乡村治理是将乡村振兴战略转化为具体行动方案和乡村发展成果的重要手段,各地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及特色优势,积极探索乡村治理创新途径,推动乡村治理水平和成效的提升。要广泛吸收各地的先进经验,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的乡村治理新途径。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石,乡村治理的重要性愈发显著,应按照国家的顶层设计要求,结合基层实际,加大创新力度,构建更加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

猜你喜欢

乡贤村民法治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南安乡贤再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