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催婚
2023-09-13林采宜
很多年轻人回家探望父母和长辈时,经常面临同样的问题:单身的会被问“有对象了吗?”;有对象的会迎来“什么时候结婚?”;如果是已经结婚的,砸过来的问题会变得更为犀利——“什么时候要孩子?”虽然只是一句句普通的家常话,但从父母和长辈嘴里问出来,多多少少带着无形的压力。
与父辈那种到了一定年纪便结婚生子的生活节奏相比,如今是一个更为“自我”的时代。社会观念对自我价值和个人幸福的追求更为包容,结婚或独身,生与不生,都是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究竟哪一种更好,取决于每个人自身的需求,本身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至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那只是中国世世代代承袭下来的传统观念,就跟小年夜祭灶,正月十五吃元宵一样,你若喜欢,可以把这种仪式当作一种有趣的活动,不喜欢,无视就好。
长辈们逼婚催生,多半出于以下三种原因:第一种是传统观念,中国文化有“多子多福”一说,因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结婚、制造新人口是家族传承香火的必要条件;第二种是自己的心理需求,退休后赋闲无聊,加上儿女成年,空巢在家,意味着空虚寂寞,希望来一个小生命,给晚年生活带来乐趣;第三种也是心理需求,别人的儿女都成家了,自己的儿女还单身,觉得在亲戚朋友中没有面子,逼婚催生是满足父母或者祖父母的“面子”工程。
面对长辈带来的压力,一些年轻人甚至“另辟蹊径”,雇佣一个“对象”回家,以此对付七大姑八大姨的盘问和催逼。在我看来,租个“对象”,和买个保健品回去孝顺爸妈,本质上没有区别——对象,是老一辈需要的“心理保健品”。
当然,选择“租对象”来应付的是少数人,择偶还是大多数人最终的选择。不过我觉得,年轻人在长辈“逼婚”“逼生”时要记住一点:长辈是和自己生活经历不同的人,如果观念不同,非要争出个是非对错,是件很累的事情。有时候,道理没争明白,感情却被伤着了。所以,面对长辈的逼婚,不争论,只敷衍,反而是比较聪明的选择。
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所谓孝顺,本质上,“顺”就是孝,口头上顺从一下父母的心意,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成本。生命如同一条河流,上游的水永远要贡献给下游,而下游即便回馈上游,也只是偶尔溅起的几朵浪花,这是自然规律。
你的事,你做主;我的事,我做主;我们之间的关系,天做主,这个“天”就是彼此之间的缘分和默契。
当两代人之间形成这种清晰的人际边界,无论是亲密还是疏远,都是健康而自然的关系。
哄哄,或许就是对付爸妈和长辈唠叨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