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墓壁画的守护者
——记陕西历史博物馆文保专家张群喜

2023-09-11李瑜

陕西画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壁画馆藏文物

本刊记者/李瑜

文物保护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文保工作者们几十年如一日埋头深耕,让承载中华文化基因和密码的地下宝藏冲破历史尘封焕发出熠熠光彩。58 岁的张群喜就是文保队伍中的一员,他甘于寂寞、甘于平淡,在与文物的对话中小心翼翼地感受遥远时代微弱的脉搏,以回春妙手,让历经千百年沧桑的文物重获新生。

理科学士进博物馆

1986 年7 月,21 岁的张群喜从西北大学物理系激光物理专业毕业,被分配到正在建设中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物理与考古看似没有关联,但在以后的工作中却显示出了强大的学科优势。

作为国家“七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陕西历史博物馆建设之初就定位为国家级大型现代化博物馆。“现代化体现在什么地方?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文物保护的科技手段及配置上。”张群喜回忆起同时调入或分配至新馆筹建处的不同专业背景的工程师及大学毕业生时由衷感叹,“上世纪80 年代我国文物科技保护的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从人才选用上可以看出当时的规划设计思维是很超前的。”

1991 年6 月,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开馆,文物展厅、库房、文物保护室、修复室、实验室,门禁、安防、中央控制室等建设指标均代表了当时全国最高水平,也标志着我国博物馆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里程。从破土动工到正式开馆的5 年时间里,张群喜也从一名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了一名文保专业人员。“4000 多平方米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室的工艺我都参与了规划设计——保护修复实验室完全参照国际标准建设,包括文物前处理部的熏蒸消毒、文物检测分析、保护处理、文物修复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等,参照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配置大型仪器和许多先进设备,我就在这里一直从事文物科技保护工作。”张群喜的文保之路从此开始,如今已走过37 年。

从文物“医生”到文保专家

文物修复是一项无比细致且相当漫长的工程,文物修复工作者是给予文物第二次生命的“主刀医生”,必须慎之又慎,容不得半点马虎。

唐墓壁画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尤其是贵族生活和精神追求的重要形象资料。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唐墓壁画等级之高、数量之大在全国首屈一指:近600 幅精品壁画,总面积1000 多平方米,其中5 件(组)18 幅为国宝级,69 件(组)82 幅为一级品。

▷2005 年,张群喜负责与意大利合作唐墓壁画保护修复示范项目,图为和意大利专家一起研究修复唐墓壁画工作中

◁文物修复是一件复杂的工程,一般在保护修复中还开展超景深显微观察,光学及光谱成像、X光诊断等多种科技手段调查研究,图为张群喜利用激光技术对壁画表面污染物进行清洗

唐墓壁画又极其脆弱,他们在地下埋藏了一千多年,受到地下水、地震、墓葬坍塌等各种因素影响,出土时基本没有完整的。存在着坍塌、破损、脱落、酥解等各种病害,如果不及时保护就会化作一堆土渣。博物馆开馆后,张群喜就将精力投放在馆藏壁画的保护工作之中。

除了学习老一辈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者积累的实践经验,张群喜开始琢磨如何将物理学学科知识运用到工作当中。从预防性保护,包括库房、展厅的温湿度保证、专用灯光设置和降尘处理,重要文物的氮气保护;到早期科技手段介入,进行超声波、激光清洗、消毒灭菌,壁画病害调查与分类、典型病害修复和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再到利用各种仪器对文物“体检”等,通过反复研究、学习,不断把新的技术成果吸收应用于实践当中,一步一步探索积累。

博物馆建成初期曾将唐墓壁画收藏在壁画库中,其中除少数能够展陈外,还有大量壁画需要进行修复。然而,壁画修复是个世界性难题,因为从墓葬揭取到复原,中间的技术环节特别多,且环环相扣;涉及的材料又多种多样,还要克服长期保存的难题,因而面临的技术瓶颈非常多。“文保工作者就像文物医生,也分内科、外科,也要通过各种仪器检查,找出病因。”张群喜决定先从查病因入手,对馆藏唐墓壁画进行问题归类。

馆藏唐墓壁画揭取时间跨度为20 世纪50 年代至80 年代,不同时代用到了不同材料和不同的修复方法,并且受到长期保存条件影响,因而表现出的问题就各不相同,将褪色、变色、污染、变形、断裂、霉变等病害问题及病因调查清楚,为壁画制作详细“病历”,是壁画保护与修复的第一步。通过开展中日、中意、中法国际合作交流,和国内同行业间学术交流,张群喜带领团队按照国际文物保护理念,共同研讨壁画保护分析方案,对具有画面污染、霉变、支撑体变形失效、颜色褪变等典型病害壁画所涉及的技术难题逐一攻关,并进行示范性修复,梳理出修复流程,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最后再根据已形成的技术标准进行人员培训,开展批量修复。

▷唐李寿墓壁画仪仗出行图保护修复对比(修复后)

△唐李寿墓壁画仪仗出行图保护修复对比(修复前)

◁时任意大利驻华大使及夫人参观中意唐墓壁画修复项目并与团队合影

“因为在馆藏唐墓壁画保护修复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07 年,我们承担了国家财政部支持的馆藏壁画抢救性保护工程项目,通过系统研究、全面总结形成了馆藏壁画保护修复的系统性成果。”张群喜说。不久,中意合作建设的“唐代壁画珍品馆”项目启动,上展壁画达97 幅、300 多平方米,保护修复任务相当艰巨。为此,张群喜专门编制了保护修复方案,并组织全科室文保人员经过近4 年的努力,完成了此项任务。2011 年6 月,唐墓壁画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成为集保管、保护、陈列于一体的全国最好的壁画展厅。

张群喜还针对馆藏壁画保护修复科研需求,主持编制了壁画保护实验室规划。由他负责编写的方案也成功申请到馆藏壁画保护修复与材料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学科背景 大放异彩

以往对唐墓壁画进行颜料、材料分析时,需要提取一块样品才能完成,这让张群喜十分心疼,为此,他开始琢磨非接触式分析检验方法。“这又回到了我的物理学专业上来,那就是光学成像。”张群喜说,“壁画是平面的,利用光学原理和照相设备可以将肉眼看不见的信息全部呈现出来。”紫外荧光、红外线、X 光,太赫兹、红外热波、正射光、斜射光,多/高光谱成像技术……通过一整套原位无损分析技术,壁画的起稿线、颜料层、原料层、支撑层、以往修复痕迹、病害问题等统统被解答出来。

从2000 年到2009 年,张群喜主持的原位无损分析实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并于2010 年成功举办“成像科学与丝绸之路壁画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英、法、意、德、中、俄等国的60 余位学者齐聚一堂,开展先进光学成像技术壁画保护应用集中研讨,会后,多种先进的非接触、无损、原位信息分析提取技术开始在全国文物行业广泛推广。

得益于科技的不断发展,文保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然而实物终归是会消失的,如何让文物“永存”,是摆在张群喜面前的又一个课题。2005 年左右,张群喜开始进行文物的数字化研究,即对唐墓壁画进行超高清原真性数字化记录和存储。“当时,日本京都大学在此方面的技术比较领先,了解到我们的需求后,他们专门研发了一台超高清扫描仪,能够实现色彩、空间、光谱的全部信息的超高清信息采集。”张群喜说,“从馆藏壁画的数字化保存开始,我们的文物数字化工作可以说是走在了前列。”之后,在国家文物局的推动下,馆藏壁画有了更加完备的数字化档案。现在研究人员坐在电脑前看到的壁画信息同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没有差别,数字化为壁画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三十多年来,凭着物理学科背景,张群喜在馆藏文物科学保护与研究工作中勤奋钻研,深入实践,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成为馆里文保工作学科带头人: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财政部“濒危馆藏壁画抢救性保护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项目、中日、中意壁画保护国际合作项目及省文物局科研课题等10 余项;主持唐墓壁画珍品馆上展壁画保护修复、文物预防性保护、馆藏唐墓壁画科技保护实验室规划、馆藏壁画保护修复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方案、馆藏铜镜、丝织品等文物保护修复、镇巴苏区红军墨书标语保护修复等项目20 余项;在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唐墓壁画科学保护、光学诊断分析、数字化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及博物馆照明研究等方面共发表相关论文40 余篇,参编专著2 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 项、实用新型2 项,参与国家文物局行业标准2 项,团体标准2 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 项,省教育厅科技一等奖1 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各级政府对文物工作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我们看到社会各行各业的科研院所都愿意投入到文物保护科研项目中来,这让我们的科技文保队伍越来越断壮大。”张群喜说,“文物呈现的就是古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内容,现在由方方面面的技术和力量介入来研究、保护、传承就对了。”(图片由张群喜本人提供)

△唐韦贵妃墓壁画备马图保护修复对比(修复前)

△唐韦贵妃墓壁画备马图保护修复对比(修复后)

猜你喜欢

壁画馆藏文物
馆藏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文物的栖息之地
壁画上的数学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北朝、隋唐壁画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帮壁画“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