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化变电站的网络通信技术应用研究

2023-09-11李兆旸

通信电源技术 2023年15期
关键词:网络通信变电站智能化

李兆旸,刘 敏

(西安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中心,陕西 西安 710000)

0 引 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应用渠道持续拓宽。但是,智能变电站性能的发挥需要依靠硬件设备。为保障相关工作的规范性,智能变电站需要获取大量的参考信息。基于该背景,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智能变电站,能够显著提升其工作效率,保障智能变电站的稳定运行,为网络通信系统建立稳定架构,提升工作的规范性,并结合实际情况加大电力管理力度,从而实现远程稳定调控,降低不必要的损失。

1 变电站的主体特性

首先,智能化变电站稳定运行的前提是电力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在相关指标平稳时,要求智能化变电站能够长期保持高效运行;在工作要求相对多样时,要求智能化变电站能够进行有效调整,减少资源损耗。此外,智能化变电站作为现代电力企业的核心设施,在经过实践调整后,需要灵活运用网络通信技术,实现稳定输入与输出数字、声音等参数。该过程需要统筹分析大量数据,以保障最终结果的客观性。智能化变电站可靠性的体现形式众多,因此相关人员需要考虑通信技术的特性,明确其核心地位,适度增强局部性能,确保面对多样化的工作需求时工作人员能够合理进行相应调整[1]。

其次,智能化变电站数据传输需要具有即时性。智能化变电站的核心工作是保障网络信息传输性能的稳定,在获取准确的数据输入和输出路径后,将传输速度作为核心控制指标,确保各项基础信息得到有效处理,同时能够应对突发紧急事态。现有的智能化变电站内部设置有多个处理器,用于协调相关设备工作,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并借助处理分析和远程控制,有效应对复杂工作。

最后,智能化变电站硬件需具有开放性。智能变电站不仅具有高度的集成性和多样性,而且拥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在变电站管理中,不仅需要获取相应的硬件设备接口和扩展参数,还要开展系统化调度工作,保证系统的集成性与稳定性。相关人员需要明确技术创新的本质,秉承开放兼容的原则,使用国际化通信协议,拓宽优化空间,避免出现不适配的情况。

2 智能化变电站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渠道

2.1 无线防误差系统

现有的智能化变电站在不被干预的情况下,可以维持长期稳定运行,一般无须人力调整。但是,随着部分细化需求的出现,工作人员需要调整运行参数,一旦出现失误,就会影响设备的运行稳定性。

无线防误差系统如图1 所示。该系统可以阻止错误行为的出现,工作模式如下。一方面,当工作人员调整设备时,虽然设备的控制主体会发生变化,但是会设置安全阈值,一旦经过调整的数值超出正常范围,系统就会阻止设备继续运行,同时会以对话框的形式咨询工作人员是否继续执行,获得允许指标后才会继续执行方案。另一方面,即使设备获得允许,现有的防误差系统也会设置数值上限,当设备运行临近安全值时会直接制动,且无法改变该数值。此时,设备上锁,避免风险进一步发展。待需要解锁设备时,需要借助主机运算或人为输入密钥,从而有效阻断事故问题的发生。

图1 无线防误差系统

2.2 地线系统

地线系统分为2 个部分且性能各异。一端的作用是控制网络信息的使用和平台维护,保障智能化变电站稳定运行;另一端的作用是检测设备中的电流数值,一旦超出标准阈值,会将额外的电流导向大地,避免设备损耗,有效维护设备,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2,3]。

地线系统会构建稳定的线路结构,并考虑防护所需要的材料性能,一旦主体出现电流超标等问题,就会及时封闭运输回路,同时启动接地系统转移电流。该过程中,地线系统会评估自身运行状况,并分析其执行流畅度和安全性。若出现异常,则会向工作人员发出预警。此外,地线技术能够维持无线网络技术与本地设备的稳定互联,从而灵活掌握电线的运行情况,不仅能够快速排查线路隐患问题,还能将信息整合处理,为维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获取更多具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为体制变革奠定基础。

2.3 智能巡检系统

变电站内部的巡检工作不容忽视,且工作模式历经多次创新。传统模式需要完全依靠人力,实时检查与记录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与传统模式相比,智能巡检系统能够实现自动化运行,不仅能够实时记录数据,还能分析数据异常的表现。

在巡检过程中,智能化变电站不仅能够利用监测系统发现设备的运行异常情况,还能由技术人员整合技术优势,建立数据收集装置,获取设备参数,同时结合实际运行情况判断故障类型,再结合已知的资源配置构建运维管护方案,进而提升巡检的可靠性。此外,智能化变电站具有显著的集成优势,工作人员在建设基础设备的同时,可以集成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技术和智能识别技术等,出现突发情况时,第一时间上传数据,同时借助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合理利用数据信息为构建方案奠定基础。

2.4 视频监测技术

视频监测技术的主要应用形式可分为2 种:一种用于监督管理,利用视频技术直观获取系统运行状态信息,同时配合直观数据,判断出现问题的原因;另一种用于信息收录与上报,并将其上传至指定平台开展分析和探索。

为实现智能变电站状态的实时监测,需要工作人员录制相关执行情况,并使用计算机上传到系统主站。录制过程中,为确保分析工作的稳步推进,工作人员需要保障视频足够清晰和连贯,不能有任何拼接痕迹,同时设备的规格需要足够适配。为实现视频监测技术监督性能,需要使用画面捕捉装置,收纳并分析现场信息。此外,工作人员借助信息化系统获取设备参数,并评估其运行情况,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就要借助远程控制予以调整。若调整效果不佳,则需要根据已知数据构建处理方案,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有效监测[4]。

2.5 作业安全管理系统

电气相关企业的部分作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而变电工作区域更是高危场所,一旦出现电力泄漏,就极可能导致设备损坏,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因此,需要建立安全管理机制,充分获取风险信息,并持续完善体制。

智能变电站网络通信技术最直观的作用是检测人员流动情况,根据作业方案,预估现有体系存在的危险区域,并将信息上传至设备。一旦有工作人员接近危险源且没有采取防护设施,相关设备就会向其发出预警,并记录相关信息。作业安全管理系统获取相关的安全隐患信息,基于硬件设施计算同类型事故的发生概率,一旦超出安全数值,就需要建立对应的防护机制,确保人员安全。此外,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现有数据分析硬件防护体制的短板,制定合适的安全防护机制,提升防护力,避免出现安全问题。

3 智能化变电站中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优化路径

3.1 强化设备管理

目前,智能化变电站的性能虽然稳定,但是需要以硬件设备作为载体。相关人员需要做好对电力设备的运维管护工作,确保其性能稳定,同时不能忽视建设成本等基本参数,保证最佳的性价比。为提升设备管理效果,工作人员需要做好硬件配置工作,结合硬件设备的性能特点,实现自由组合,再验证其实用性,但不能忽视成本指标,避免消耗过多资源[5]。此外,需要做好设备的运维管理工作,当出现突发问题时及时上传数据,同时定期收集设备运行参数,避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3.2 构建限制系统

一般情况下,智能化变电站可细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包含一个过程层。为避免相互影响,每个过程层还会使用隔间处理。此时,为稳定内部通信,需要强化结构性能,避免不科学运行,同时设置限制指标,要求职工按照规范执行相关工作,从而保证系统运行达到预期效果。考虑智能化变电站性能的多样性,在涉及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工作任务时,需要结合系统参数切换信息流,维持稳定的信道结构,保障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效果,并基于智能系统构建信息网络。为保障系统性能的稳定性,需要限制其运行路线和运算方式,确保设备长期处于适配和稳定状态。目前,现有的网络技术已经成为智能化变电站的命脉,需要限制其运行规范性,设置相应的安全运行指标,优化存储空间和处理器等,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3.3 强化网络通信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

目前,智能化变电站虽然性能较强,但是在面对突发情况时仍需要建立对应的管理机制,以达到预期效果。工作人员需要做好人力管理工作,保障设备稳定运行,降低负面影响。首先,工作人员需要明确人力具有多变性和不稳定性,而实际工作效果会受职工态度、专业素养以及实时状态的影响,一旦操作失误,就会产生极大损耗。因此,需要强化人员管理,出台相关管理机制,促使达到预期效果。其次,需要建立培训及考核机制,定期考核职工的专业素养,以免出现失误。最后,更新设备或技术,并建立对应的培训体制,确保能够供给日常工作所需,并嘉奖工作积极者。

3.4 实践方式创新

制约智能化变电站实践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故障问题。工作人员需要采集相关信息,提升实践效果。做好长期规划,不仅要合理使用现有仪器设备,而且在完成精准配置的同时,分析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并进行有效调整,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分析体制,提升职工工作效率和系统稳定性,为优化实践体系奠定基础。

3.5 加强安全管理

无论技术手段如何创新,安全管理都是不可取代的重要内容。智能化变电站要想达到安全管理标准,需要工作人员熟知现有体系的风险分类,建立对应的管理机制,维持日常工作的稳定性,提升设备使用的规范性,进一步控制投资成本。但是,考虑设备和工艺类型具有多样性,衍生的风险种类繁多,工作人员需要做出适度调整,以职工人身安全为首要指标,以免滋生安全风险。

4 结 论

在信息化和数字化逐渐成为社会基调的背景下,电气产业已成为保障民生的典型产业。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核心,是优化的主体。网络通信作为电力系统日常工作的基础保障,需要予以高度重视。业内人员需要积极整合资源优势,加强安全管理力度,创新实践方式,加强人员和设备管理,同时了解智能变电站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渠道,助力管理体制变革,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为未来的行业转型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网络通信变电站智能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基于网络通信的智能照明系统设计
关于变电站五防闭锁装置的探讨
网络通信中信息隐藏技术的应用
基于网络通信的校园智能音箱设计
谈计算机网络通信常见问题及技术发展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超高压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探讨
220kV户外变电站接地网的实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