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半农:此名皆因“祖辈种田我笔耕”

2023-09-11

文萃报·周五版 2023年35期
关键词:语言学家刘半农笔名

1913年,刘半农(语言学家,原名寿彭)将回乡避暑期间的见闻,写成了一篇侦探小说《匕首》,投稿给由“新鸳鸯蝴蝶派”主笔的《中华小说界》,并获得良好反响。此后,刘半农走入了“新鸳鸯蝴蝶派”的阵营,便又以笔名“半侬”陆续投稿翻译小说《黑行囊》《顽童日记》《洋迷小影》等。之后,他又在1914年底和1915年,给“新鸳鸯蝴蝶派”的另一个重要刊物《礼拜六》以及《小说月报》《时事新报》《小说海》等刊物投稿,成为当时的小说新秀,“半侬”声名鹊起。

为了推波助澜新文化运动,积极响应胡适、陈独秀等文学改良派们的号召,1917年5月1日,刘半农发表了关于文学改良的文章——《我之文学改良观》,正式踏入了文学改良的阵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分子。他的举动深深地鼓舞和影响了许多人,壮大了文学改良运动的声势,也是他从“新鸳鸯蝴蝶派”转变为一名文学运动革新者的标志之一。

1918年1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应用文之教授》时,抛弃了以往为了迎合大众读者、媚俗香艳的笔名“半侬”,正式署名“半農”。鲁迅说刘半农自此跳出了“新鸳鸯蝴蝶派”的旋涡。

一位语言学家曾同刘半农开玩笑:“你为什么不叫‘全农呢?”刘半农一本正经回答说:“我从事笔耕,难道不是半农?我祖辈都是种地的,我号半农,不忘出身。”刘半农的巧析,给“半农”这一名字寄寓了丰富的内涵。

(摘自《人民政协报》)

猜你喜欢

语言学家刘半农笔名
拯救濒危语言
刘半农登广告“找骂”
教我如何不想她
冰雪凝月
言语行为对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影响
刘半农“找骂”
怀揣一生使命 勇攀藏学珠峰——访中国民族语言学家瞿霭堂教授
巴金笔名由来
善为意外之举的刘半农
安妮宝贝宣布笔名改为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