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来自技术哲学的解读
2023-09-11尼古拉利贝拉蒂陈小夏计海庆
尼古拉·利贝拉蒂 著 陈小夏 译 计海庆 校
引言
自从OpenAI发布ChatGPT以来,短短几个月,它已经在社会各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ChatGPT是一种人工智能语言生成模型,借助于复杂的语言统计算法来创造连贯且有意义的文本,其在医学、编程和营销等领域的应用,引发了一场波及甚广的讨论,讨论的焦点是:该如何来规范这种应用。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ChatGPT可以代替人类作者来从事文本“写作”活动。这引起了关于书写内容的来源可靠性和真实性方面的矛盾和困扰。例如,某些学术出版机构正在修改他们的政策,拒绝刊发在ChatGPT帮助下完成的论文。因为使用AI生成的内容,这种做法挑战了一种观念:即智力的创造应是在“纯粹”或“自然”条件下完成的。《自然》和《科学》这两本权威期刊的主编们正在拟定新的规则,以应对在论文写作中使用ChatGPT的情况,例如可参见《自然》杂志主编Magdalena Skipper的相关评论。①参见Springe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ograms Cannot be Authors, Should be Described in Methods, 2023, https://www.Springer.Com/Journal/268/Updates/24038980; Stokel-Walker, C., ChatGPT Listed as Author on Research Papers: Many Scientists Disapprove, Nature, 2023, Vol.613, pp.620-621。除了出版社和编辑工作外,ChatGPT引发的问题还触及新闻和教育行业。使用ChatGPT来创作不同风格的新闻内容,这对传统的新闻写作也提出了挑战。在教育领域,人们对ChatGPT的应用同样感到担忧,如果学生借助ChatGPT来应对家庭作业和书面考试,那么相应的评估结果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更深层的问题或许应是:该如何去重新认识书面文本和人类写作者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技术哲学关注技术的应用,它强调技术是非中立性的(non-neutrality)。科幻小说的叙事也涉及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并就如何认识和评价技术提出了不同的观点。①参见Liberati, N. & Yan, W., Science Fiction Literature and its Role in Society, Research, and Academia, Prometeica, 2022,pp.112-116; Michaud, T., Innova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Science Fiction, John Wiley & Sons, Inc., 2017; Vint, S., Science Fiction,MIT Press, 2021。本文希望借助后现象学的技术哲学与科幻小说中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来考察与ChatGPT应用相关的两种不同观点。
一、后现象学
技术哲学已经从许多不同的角度强调了技术的非中立性。②参见Borgmann, A., Technology and the Character of Contemporary Life: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1984, https://philpapers.org/rec/BORTAT-4; Ihde, D., Listening and Voice. Phenomenology of Sound,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7; Verbeek, P.-P.,What Things Do.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Technology, Agency, and Design, 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5; Winner, L.,Do Artifacts Have Politics? Daedalus, 1980, 109(1), pp.121-136。更具体地说,后现象学作为技术哲学中与现象学密切相关的一个分支,它探讨的是技术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③参见Ihde, D., If Phenomenology Is an Albatross, Is Postphenomenology Possible? 2003, http://www.stonybrook.edu/philosophy/faculty/dihde/articles/postphenomenology.html; Rosenberger, R., Postphenomenology: What’s New? What’s Next? Technoscience and Postphenomenology: The Manhattan Papers, Lexington Books, 2015, pp.129-148; Verbeek, P.-P., Politicizing Postphenomenology,Springer, Cham, 2020, pp.141-155。后现象学的核心观点挑战了通常意义上的技术工具论。后者认为:技术是价值中立的工具,它服务于使用者的目的,但自身不包含价值。与之相反,后现象学认为技术应用中包含了价值,因此,技术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将对我们如何理解世界以及在世界中展开实践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
后现象学认为,技术的非中立性体现在:技术总是处于一个中介的位置上,正是通过这个枢纽性的关键位置,我们得以产生对世界的感知,在世界中展开实践活动。正是通过这个关键的位置及其产生的调节(mediate)作用,技术改变了我们赋予自身以及周围一切事物的意义和价值。④参见de Boer, B., & Verbeek, P.-P., Living in the Flesh: Technologically Mediated Chiasmic Relationships, Human Studies, 2022, pp.1-20; Mykhailov, D., The Phenomenological Roots of Technological Intentionality: A Post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 Front, Philos,China, 2020(4), pp.612-635; Wellner, G., I-Media-World: The Algoritmic Shift from Hermeneutic Relations to Writing Relations。因为,技术不单纯是用来完成任务的工具,而是关于世界的经验生成过程中的一个积极因素。后现象学的研究表明,如果不首先考虑处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并调节着主客体关系的技术,那么对主体和客体的思考和认识都是不可能的。⑤Verbeek, P.-P., Moralizing Technology: Understanding and Designing the Morality of Thing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更具体地说,主体和客体是因为技术的使用而被一并产生出来的结果,不可能把主体和客体视为本质上是相互分离的元素。
现象学的图示显示了一个主体(subject)和世界(world)是如何通过一个意向性行为产生联系的,可表示为(S-W)。括号表示其中的两个个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两个元素不能轻易地从与对方的关系中独立出来,因为它们相互为彼此提供了意义和价值。而在后现象学中,我们改进了的现象学的图示,以突出在意向性关系中技术的存在,可表示为(S-T-W)。
当我们考察其中一个元素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到技术的在场。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技术是非中立的,它塑造了这两个元素的显现方式,而这种显现也使我们意识到了技术的作用,认识到它们是“活跃的”并具有技术的意向性。①参见Mykhailov, D., Postphenomnological Variation of Instrumental Realism on the “Problem of Representation” fMRI Imaging Technology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Human Brain, Prometeica, 2022 (Especial), pp.64-78; Mykhailov, D. & Liberati, N.,A Study of Technological Intentionality in C++ and Generative Adversarial Model: Phenomenological and Post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s, Foundations of Science, 2022, pp.1-17; Mykhailov, D., & Liberati, N., Back to the Technologies Themselves:Phenomenological Turn Within Postphenomenology, 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 2023, pp.1-20。我们可以把技术看成第三极,其作用就像现象学框架中主体和世界所起到的作用。
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产前超声技术。后现象学的分析表明:这种技术如何使父母能够“看到”胎儿,从而把一个“看不见”和“不可及”的物体变成可以观察的东西。这种完全的新感知在人们的生活中引入了新的伦理选择,②Verbeek, P.-P., Obstetric Ultrasound and the Technological Mediation of Morality: A Post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Human Studies, 2008, 31, pp.11-26; Verbeek, P.-P., Moralizing Technology: Understanding and Designing the Morality of Thing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例如可能存在某种不幸的情况,可视化技术发现了胎儿存在遗传性畸形,这时父母不得不面对新的抉择,对孩子是否出生做出决定。这就是技术塑造了我们的知觉能力的实例,技术是非中立的,它的非中立性塑造了父母将要做出怎样的道德选择,乃至身为父母意味着什么。因为这些技术促使父母在某些情况下被迫做出艰难的抉择。
后现象学的观点也可用于分析更多不同的技术,比如像望远镜和盲人拐杖这样的身体功能模拟技术③参见De Preester, H., Technology and the Body: The (im) Possibilities of Re-embodiment, Foundations of Science, Online Fir, 2010;Ihde, D., Technology and the Lifeworld: From Garden to Earth, Indiana University, 1990。以及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和机器人这类数字化技术。④参见Irwin, S., Technological Other/Quasi Other: Reflection on Lived Experience, Human Studies, 2005, 28(4), pp.453-467;Kanemitsu, H., The Robot as Other: A Post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 Philosophical Inquiries, 2019, 7(1), pp.51-61;Liberati, N., Teledildonics and New Ways of “Being in Touch”: 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Use of Haptic Devices for Intimate Relation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2017, 23(3), pp.801-823; Liberati, N., Digital Intimacy in China and Japan:A Phenomenological and Post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 on Love Relationships at the Time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in China and Japan, Human Studies, 2022, pp.1-15; Verbeek, P.-P., Obstetric Ultrasound and the Technological Mediation of Morality: A Post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Human Studies, 2008, 31, pp.11-26; Wellner, G., The Quasi-Face of the Cell Phone: Rethinking Alterity and Screens, Human Studies, 2014, 37(3), pp.299-316; Wellner, G., Digital Imagination, Fantasy, AI Art, Springer Science and Business Media B.V., 2021, pp.1-7。盲人拐杖不仅使人们能够接触到远处的物体,在感知主体这一方面它也构成了活的身体的一部分,它们是非中立的,因为它们直接参与了主体知觉的形成。①De Preester, H., Technology and the Body: The (im) Possibilities of Re-Embodiment, Foundations of Science, Online Fir, 2010.AR系统不仅仅把用户周围的物体进行数字可视化,而且将并不实际存在的虚拟对象嵌入背景中,从而改变日常世界。②参见Laato, S., Hyrynsalmi, S., Rauti, S., Islam, A. K. M. N., & Laine, T. H., Location-Based Games as Exergames-from pokémon to the Wizarding Worl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ious Games, 2020, 7(1), pp.79-95; Liberati, N., & Chen, J. J., Augmented Galatea for Physical Pygmalion: A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to Intimacy in VTubers in the East Asia Region, Springer, Cham,2023, pp.61-71; Wellner, G., Wall-Window-Screen: How the Cell Phone Mediates a Worldview for Us, Humanities and Technology Review, 2011, 30, pp.77-103。伴侣机器人不仅仅是外形和行动像人的机器,它的应用还改变了对人类个体之间亲密关系的定义和想象。当人可以与人工智能或机器人陷入爱河,人际关系中的传统观念也将被深刻地改变。③参见Bergen, J. P., Love (rs) in the Making: Moral Subjectivity in the Face of Sexbots, Paladyn, 2020, 11(1), pp.284-300; Howard,M., & Sparrow, R., Nudge Nudge, Wink Wink: Sex Robots as Social Influencers, Springer, Cham, 2021, pp.57-74; Liberati, N., &Yan, W., Science Fiction Literature and its Role in Society, Research, and Academia, CONICET-Emiliano Aldegani, 2022, Issue Especial, pp.112-116; Wang, J., Should We Develop Empathy for Social Robots? Springer, Cham, 2021, pp.41-55。因此,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是非中立的,它也将改写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和想法。
书写技术也不例外:它们是非中立的。这种非中立性很容易从毛笔——这一在古代中国和日本广泛使用的书写工具的使用中发现。正如研究者所揭示的,使用毛笔写成的文本不仅仅表达了字符的含义,而且由于书写者可以灵活应用不同的笔触,这些文本中还嵌入了书写者想要嵌入的情绪和感受。④Barrass, G. S., The Art of Calligraphy in Modern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Billeter, J. F., Chinese Art of Writing,Rizzoli, 1990; Burgert, H.-J., Calligraphic Line, John Neal Books, 1989.墨水通过毛笔成为笔迹,这样的方法使得情绪和感受得以进入字符。所以,文本在传达词义的同时还蕴含了情感。可以将之表示为如下:
因此,按照后现象学的观点,写下的文本和书写者并不是观念上的和抽象的个体,因为他们总是通过具体的某种书写工具而被结合在了一起。在毛笔书写的字符中嵌入了人的情绪和感受,这些只有借助特定的技术才能被表达。因此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这种“简单”的转变意味着书写者和欣赏者在看书法时,看到的不仅是文本的意义,还有笔触中蕴含的情绪和感受。人们如何理解书法作品,如何评判书法作品,都不能脱离经由笔触而显现的额外信息。
我们要关注的ChatGPT,其实就是一种用来进行文本创作的最新技术。因此,原则上它和其他书写技术一样,也是非中立的,当然它的非中立性是新颖和特殊的。
二、ChatGPT
ChatGPT,也被称为生成式预训练转化器,是一个基于AI的自然语言生成模型,通过强化学习人类对话的大数据资源来进行训练。这意味着,它遵循的是由人类示范来引导的试错学习原则,以达到模拟人的目的。GPT的学习过程从未停止,该系统在与不同用户的互动中学习和改进。因此,该模型可以根据每个用户的个人需求逐渐改善其反馈质量。
ChatGPT的主要功能是根据用户的提示或请求,用自然语言生成书面文本。令人激动的是,向ChatGPT提出的问题可以用自然语言来表达,这使得人机交互过程更加容易。与过去需要高度数学知识的编程语言不同,ChatGPT支持自然语言,这使其能为更多的用户所接受。
ChatGPT的能力是多样化的,它可以生成各种主题的文本,从为生日聚会提供创意到给出外语学习的建议,它还能用计算机语言来编程,编辑文本,校对文本,甚至自己撰写文学作品。事实上,由这个AI程序续写的《哈利·波特》新故事在粉丝中越来越受欢迎。ChatGPT最显著的优势之一是为用户节省大量时间。写作可能是一个耗时的过程,而ChatGPT可以通过提供准确的相关主题信息,甚至直接撰写文本,减少作者用于写作的时间。这可以让表达的过程更快捷,从而使作者把注意力集中到其他更重要的任务上。
从后现象学的视角来看,显然这种新技术令人们的写作方式产生了重大的改变,随之改变的还有作者与文本的关系。然而,即使这种影响很容易被后现象学所发现,但ChatGPT的非中立性指的是什么,以及如何理解这个问题,还并不清楚。
笔者认为,对这种非中立性的理解,可以借助科幻文学中的两种不同叙事方式来展现。这两种科幻文学叙事分别是:赛博朋克(cyberpunk)和索拉朋克(solarpunk)。二者对科技应用中的关键要素有不同的侧重,也导致了对技术非中立性全然不同的观点。
三、科幻小说中的两种不同叙事
赛博朋克题材的特点是专注于敌托邦式的未来,在那里个人被控制着社会的强大公司所压迫。①Bellagamba, U., From Ideal to Future Cities: Science Fiction as an Extension of Utopia,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2016, 29(1),pp.79-96.在赛博朋克中,人类不再是自由的,而是必须遵循有影响力的公司所制定的规程。赛博朋克小说中的环境经常被描绘成一个充斥技术的雨中城市,营造出一种幽闭恐惧感和无助感。数字设备的压迫性呈现是赛博朋克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这些设备直接控制了我们的生活,侵犯了我们的隐私,减少了我们的自由。②Geser, G., Cyberpunk: Techno-Pop/Techno-Fiction, In Verkehrsformen und Schreibverhältnisse, VS Verlag für Sozialwissenschaften,1996, pp.204-218; Lay, C., Cyberpunk 2077 as Philosophy: Balancing the (Mystical) Ghost in the (Transhuman) Machine,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Popular Culture as Philosophy,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21, pp.1-23; Mehnert, W., Deconstructing Cyberpunk Worlds—Technodystopian Imaginaries in the Storyworld of Gibson’s Neuromancer, Springer VS, Wiesbaden, 2021,pp.63-87; Verso, F., Solarpunk: nuovi semi dalle ceneri del future, Solarpunk: Come ho imparato ad amare il future, 2020, https://ladradilibri.com/prodotto/solarpunk-come-ho-imparato-ad-amare-il-futuro/.
赛博朋克提出了对数字技术使用的担忧,这些技术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地使用,取代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角色,也使人们变得无力。赛博朋克的主角通常是孤身一人,利用自己的编程技能,用自己的技术作为一种抵抗形式来反抗公司。然而,这种反抗只限于个人行动,并没有为整个社会提供解决方案。
出于这个原因,赛博朋克的核心关注点之一是数字技术如何被用来替代人的能动性并剥夺个人的权力。在许多赛博朋克故事中,先进的人工智能和其他数字系统被用来控制和操纵人们,这往往发生在他们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况下。这些系统从自动监控网络到社交媒体算法无处不在,并旨在影响我们的行为。赛博朋克提出的另一个问题是,数字技术可以被用来剥夺个人的权力。人们被迫依赖数字系统来满足他们的日常需求,比如获取信息、交流,甚至是基本的生存。这可能使个人更易受到那些控制数字系统的人的操纵和控制。
根据《神经漫游者》的作者威廉·吉布森的说法——他也是“赛博空间”一词的创造者,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赛博朋克的世界里了。①参见Gibson, W., Neuromancer, UK: Harper Collins, 1984以及Gibson, W., Google’s Earth, The New York Times, 2010; Riesman,A., William Gibson Talks ‘Archangel’, Apocalypses, and Dystopias, Vulture, 2017, August 1。由于我们与数字技术的紧密联系,我们的日常生活被各种公司掌控着。幸运的是这样一个敌托邦的世界并没有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但根据吉布森的说法,如果你生活在“发达”世界,那无疑你基本上是生活在了赛博朋克的情境中了。
由于赛博朋克关注的是技术的应用及其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这与技术哲学研究者对技术应用及相关风险的评估是相似的,因而被后者所重视。例如,这种观点与后现象学提出的呼吁明显吻合,后者认为技术是非中立的,它们在社会中扮演了更加积极主动的角色。因此,社会在发展数字技术时应该谨慎,它们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并且有可能威胁到我们对社会的思考方式以及如何在社会中生活。与赛博朋克的关注相呼应,技术不仅仅是工具,而是嵌入到我们对主体和客体的思考中,技术是构成我们自身和周围环境的积极因素。技术不仅仅是工具,它们通过再现权力关系来构造个体的身份,以及人们在世界中如何生活。
作为对赛博朋克中提出的负面观点的回应,索拉朋克对数字技术提出了一种更积极的态度。②Flynn, A., Solarpunk: Notes toward a Manifesto | Project Hieroglyph, Hieroglyph, 2014, September; Lodi-Ribeiro, G., Solarpunk:Ecological and Fantastical Stories in a Sustainable World, World Weaver Press, 2018.索拉朋克并不认为未来是敌托邦式的,即资本主义和大工业相互融合来统治社会,而是通过肯定新的数字技术中蕴含的积极方面来探索其潜在的影响。索拉朋克的名字关联到太阳,而非云和雨,着重于更积极的前景。
索拉朋克旨在利用数字技术应对社会面临的挑战,并以更好的方式塑造世界。索拉朋克鼓励我们思考数字技术帮助社会转型上的积极潜力,例如实现社会平等、可持续性发展和提高自我恢复能力等。它提倡循环经济的理念,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反对资本主义和大工业。索拉朋克认为,通过使用数字技术来改善社会,我们有潜力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这样做提供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替代方案,以取代赛博朋克的阴郁的敌托邦想象,同时对塑造我们世界的主流经济和政治体系保留了批判的视角。①索拉朋克的主要关注点之一是数字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能源消耗和电子垃圾产生方面。然而,索拉朋克并没有把这个问题看成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而是建议通过拥抱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模式和开源设计原则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数字技术可以被看作是我们当前环境挑战的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而不是问题。索拉朋克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它对基于社区的倡议和分散网络的强调。通过赋予个人和当地社区对数字技术的所有权,并将其用于自己的需求和愿望,索拉朋克旨在挑战占主导地位的科技公司和政府自上而下的控制和监督机制。通过这种方式,数字技术可以成为社会转型和集体行动的工具,而不是压迫和剥削的工具。
相对于赛博朋克,索拉朋克在叙事方式上的变化不仅在于关注更可持续的技术发展方式,还在于人所扮演的角色。社会和人不再被看作是承受着技术应用后果的、“被动”的存在,而是展示了技术的应用也可以成为可资利用的资源,并把重点放在了人们的行动上,即“因地制宜地改造”技术,并通过技术产生新的意义和价值。索拉朋克清楚地强调了数字技术的引入可以是一种“游戏性”的活动,这与后现象学强调数字技术在产生新的意义和价值方面可以有所作为的观点是一致的,它们共同表明开启数字技术研究的另一条不同路径的可能性,其中的关键是通过人们的行动来产生新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可以把后现象学看作是一种积极应对技术变化的方法,因为其致力于研究意义的生成,而非仅从消极的视角揭示技术的非中立性。技术的使用并不只是会产生潜在的威胁,它还能被理解为这样一种活动:通过技术积极去塑造我们的身份以及我们想成为什么。
索拉朋克通常被低估了,其并未出现在与技术应用的相关论述之中,而这种叙事类型其实很有价值,它能够被用来改变我们如何应对技术的观念,并成为后现象学技术分析的素材。
四、ChatGPT与两种不同叙事
ChatGPT的非中立性,可以借助与后现象学技术哲学有关的、赛博朋克与索拉朋克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来理解。
一方面,技术被视为对作为社会基础的价值观及实践活动的威胁。一些出版商和大学对ChatGPT采取的行动,很容易地与这种叙事联系起来。由于该技术可以生成文本,人们关注的焦点就是该技术有可能代替人类作者的“写作”。这引发了人们对AI生成文本的担忧,许多大学和出版商希望限制使用ChatGPT,因为这种技术的应用玷污了人类作者的地位。按照赛博朋克的叙事,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制定具体的规则或通用性的规范以管理AI的使用,否则社会赖以建立的价值基础会受到侵蚀。到那时,我们将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定一篇由机器生成的学术论文、文章或考试答卷。进一步,如果一个人的行动和创造被大量的AI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所渗透,以至于这个文本只能说是由AI、而非人“写”出来的,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动呢?当然这只是如何使用后现象学框架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也可以这么理解,意义和价值上的变化及其应对,是一种不得不、也必须要投入其中的活动。这么做是为了获得一个更好的未来,技术和社会能更好地相互交融。根据索拉朋克的叙事,我们不难发现,通过制定规则的方式来规范技术的应用,这是不够的。
正如后现象学所表明的那样,技术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它们还改变了人们的自我认识,以及赋予价值和意义的方式。作家和文本并不是相互孤立的,他们都与所使用的技术直接相关。作家和文本的真实含义,必须与所使用的技术联系起来看。就像毛笔的例子所显示的,书写者是一个能够通过笔触在字符中嵌入情感的人,而对文本的理解也不能与这种情感相割裂。文本是用来表达情感的,读者应该“阅读”并体会这些体现在笔触中的情感。根据后现象学的分析,在书写者和文本之间,ChatGPT拥有类似毛笔的地位,因此可表示为:
这一“简单”的变化,显示了对非中立性的理解不能止于询问到底谁是文本的“作者”,或者说谁是文本的“父亲”,因为ChatGPT的应用直接影响到如何理解“作者”和“文本”这两个基本概念。当一篇文档从ChatGPT中生成时,我们或许会问:怎样才称得上是一个“好的”作者?“写得好”的文本又该是个什么样?在多大程度上我们可以使用一般的标准来评价这个文本?因为我们连到底谁才算是作者也搞不清楚。当这个文本是试卷答案或学术论文时,我们又该如何评价文本背后的创造性活动呢?
索拉朋克,通过承认技术的非中立性,强调了参与变化的重要,而不仅是为反对技术而采取抵制行动。此外,它还表明了后现象学可以用一种主动的方式来探究意义的生成。索拉朋克并不采用制定新规则和规范的方式令技术与社会走到一起,索拉朋克强调人是社会中的主动因素,我们是最重要的主体,可以赋予技术以新的意义与价值。不要把技术仅仅视为威胁,而是发展一种不同的叙事方式来拥抱技术的应用。
结语
本文引入了后现象学技术哲学中的非中立性概念,结合科幻小说中赛博朋克与索拉朋克的叙事提供的视角,考察了如何看待ChatGPT的社会应用的问题。ChatGPT是一种写作技术,而每一种技术都不是中立的,它通过定义作者与文本的关联方式从而塑造了作者和文本双方。
通常对于技术的应用,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怎样制定相应的规则和规范,以使技术能够更好融入社会。这种做法与赛博朋克的叙事相关,把技术的应用视为对社会和人类的潜在威胁。根据这种理解,ChatGPT贬损了人在写作过程中的作用,潜在地威胁到了人在写作中的角色和地位。
然而,为了更好地应对新技术,展示不同的叙事和视角十分重要。索拉朋克的叙事方式,从另一个视角构建了关于非中立性的论述。这一视角同样倚重后现象学,强调技术是意义和价值生成的工具。根据这个不同的视角,技术的应用不仅需要规范,还要看到技术的应用也在改变人们的自我理解和对世界的理解。后现象学认为,主体和世界,作者和文本的生成取决于居于二者中间的技术,只有与所使用的技术相关联,作者和文本才能被恰当地定义。因此,ChatGPT不仅仅是“写出”一个文本,它也改变了作者和文本的定义,并赋予二者以新的价值和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正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也为了更好理解我们希望生活于其中的未来社会,理解技术的非中立性及其作用方式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