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2023-09-10刘春玲

新长征 2023年8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全员理论课

刘春玲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创新发展,构建“课程思政”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深刻理解它的科学内涵、把握它的价值取向、选择它的实现路径,找准育人角度,建构育人模式,提升育人效果,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紧密融合,对丰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意义深远。

一、深刻理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涵阐释。第一,二者的课程侧重点存在差异性。“思政课程”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引领大学生系统地接受思政教育,培育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三观”,在思政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状态,是要通过挖掘其他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第二,二者的目标和任务趋于同向性。教书育人是所有课程的共同目的。“思政课程”是显性教育,“课程思政”是隐性教育,二者共同肩负着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第三,二者的要求和内容存在契合性。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涵演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从育人的概念到“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演进,体现了对高校育人本质的深化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要求。育人即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育人的目的是使教育对象获得全面发展,是知识传授和思想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育人的本质在于思想价值引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各类各门课程都要始终贯穿思想价值引领的主线。所谓教书育人,强调的就是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追求。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2014年,上海高校率先提出“课程思政”改革,并积累了一定经验。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教育部党组2017年12月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进一步指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这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更加全面的、整体性的要求。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育人理念和方法,旨在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并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本质上是在学科教育当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确保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实现受教育者从思想价值与行为价值的耦合,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最终达成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目标。“思政课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课程育人中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输送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信息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课程德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价值取向

實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形成协同育人合力的理念价值。“思政课程”不是孤岛,高等教育也不是教师各自为政、学生自行其是,深挖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升华,优势互补,更好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是高校育人的必然。深入分析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深刻领会协同育人研究的重要性,进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工作出发点,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构建一个包括“三位一体”(高校、社会、学生)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加强“三支队伍”(学校各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优化教育的师资模式、打造“三个课堂”(理论课、实践、网络)三者相结合的联动模式,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努力做到二者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科学、特点鲜明、实现育人育才相统一。

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实践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课程思政”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探索。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研究基础,以二者的内在逻辑和内涵解析为切入点,以协同育人为抓手,结合相关案例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为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实践基础。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学理和智力支持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而“思政课程”的主要职责正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实施培育和引导,使其符合时代特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化为自觉行动。“课程思政”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思政课程的引领,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并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系统工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着育人责任,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帮助学生入耳入眼、入脑入心,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時代新人。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选择

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想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育人的工作,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要把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作为理论指导。高校要引导师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把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协同育人的理念来指导“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全过程,促进学生五育并举。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思想引领,“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树立协同育人理念,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合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一盘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各高校教育的主体责任,对课程思政建设把好关,把好度,统筹规划;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挥主渠道作用;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及各类课程建设,根植协同育人理念;加强价值引领与专业教育融合;鼓励教师打破学科藩篱,立足学科优势深入挖掘专业课的思政资源;完善大学生课外思政教育模式,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课程思政”与第一、第二课堂、网络课堂的有机结合,打造基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校各部门为要素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一盘棋”。

创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网络载体平台。习近平总书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高校的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一定的精神重塑和价值启蒙功能,要创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网络载体平台,创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方式方法。一是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二是组建以学生微信群、QQ 群、微信公众号等为依托的公共平台,三是加强引进“慕课”教学模式等微课建设,四是开辟云计算下教育网络新平台,五是利用好“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网络学习平台。

优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关键在教师,重点在课堂。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高校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适应不同专业、课程特点,加强分类指导,全面提升各类课程教师的政治素养、教学素养,提高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系统培训,全面提升各类课程教师的素养,加强各类课程师资力量交流协作,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协同育人教育理念,凝聚队伍合力,使每门课都能在一定形式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发挥作用,真正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统一的自觉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承担好教书育人责任。无论是“思政课程”教师,还是“课程思政”教师,都要全员参与,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做“四个引路人”、做到“四个相统一”,引导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等要求,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用思政资源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创新发展。《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课程思政”作为与之相辅相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学生的价值引领中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高校要用好思政资源,践行协同育人理念,要从课程内容入手,剖析其内在价值导向。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引领作用,挖掘汇集各类课程思政资源,坚持时代特色、理论特色、实践特色的交汇融通。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切实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引领性、全员性和实效性。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协同育人的新局面。

(此文为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和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长春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柳   絮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全员理论课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全员核酸
河南油田开展全员劳动竞赛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