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卜令屯村寨建筑研究

2023-09-10刘莹莹钟云燕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苗族民居

刘莹莹 钟云燕

摘 要:以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雨卜村卜令屯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勘察、现场测绘的形式,分析卜令屯苗寨的地理条件、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制,研究以半边屋为代表的干栏式木构民居建筑和功能各异的公共建筑,以引水系统、生产方式、群体活动为着手点,探究卜令屯村寨文化与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村寨建筑的保护措施与更新方式。

关键词:苗族;卜令屯;村寨建筑;民居

卜令屯是融水苗族自治县雨卜村的下辖村,村寨内保留着较完整的苗族建筑,建筑以大集中、小分散的组团形式自上而下排列,形成具有明显高低层次递进的村寨建筑布局。苗族因聚居地多为高山险地,所以有着“高山苗”之称[1]。苗寨的干栏式建筑分为全干栏式建筑和半干栏式建筑,全干栏建造在平地上,半干栏则搭建在陡坡上,又称为半边屋。这两种特殊的民居建筑结构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的山地文化。

通过对卜令屯的现场调研,发现村寨内保存的建筑依据地理特征、民族特点进行建造和布局,同时存在全干栏和半干栏两种建筑结构,具有典型的苗寨特征。对卜令屯的研究可以使苗族村寨文化和建筑文化的相关探索更具实践基础,并为苗族传统村寨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参考。

一、卜令屯苗寨的建筑形制

村寨作为居住地,民居建筑和公共建筑是构成其整体形态的两个重要部分,分别为家庭和族群提供活动空间。从体量上看,卜令屯苗寨的民居建筑普遍大于公共建筑;在材料方面,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就功能来说,民居建筑主要用于居住,公共建筑更侧重于为族群的生活和娱乐活动提供场所。

(一)干栏式木构民居建筑

干栏式木构建筑是西南地区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依山而建、底层架空、梁柱结构外露,此类建筑可与地面产生距离,从而有效达到防潮防虫效果[2]。卜令屯民居建筑多立于山坡上,大部分为半干栏式建筑,又称为半边屋和吊脚楼,极少部分在缓坡地带建造全干栏式建筑。二者组合成卜令屯的民居建筑群。

半干栏式建筑是根据地形地貌等进行变式的特殊建筑形式,其保留了全干栏式底层架空的构造,并在此基础上将房屋的后半部分置于山体或坡地上,使前半部分形成吊脚的形式。卜令屯苗寨民居建筑保留较为完整,以村寨中心的一座半干栏式民居建筑为例,该建筑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建筑营造智慧。房屋是一座穿斗式的三层建筑,以木头为材料,为了适应坡地,房屋挖除前端的土石,并将后端土地归置平坦,使地基呈“厂”字状,地基上方用木柱支撑。木柱之上架横梁和木板,底层构成一个架空的区域,用于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二层是居住空间,室外平挑一个晒台,室内原本由六个房间和一个前厅组成,后来将前厅部分划分为三个空间,其中两侧依旧作为两个家庭的前厅使用。三层是储存空间,一般用来存放粮食和杂物。建筑装饰主要在于屋脊,上刻镂空的莲花装饰,表现对风调雨顺的愿景。正是人们根据环境的特殊性而产生的生活居住行为,促成了这种半干栏式的建筑形制,反映了苗族人民适应环境而居的能力和智慧。

全干栏式木构建筑具有节省空间的特点,且能有效避免虫蛇野兽的侵害,应对潮湿多雨的自然气候。卜令屯的干栏式民居建筑在相对平坦的区域是全干栏式形制,以村寨前沿的一座民居建筑为例,阐述其特征:该建筑后靠村寨、前临稻田,占地范围大且地势趋于平缓。房屋是一座三层的木结构建筑,一层使用木柱架起空间,使整座建筑底面与地面产生高差,或因侧面与稻田相接,围合架空层空间的木板下方堆砌着约半米高的石墙。二层空间形态方正,有堂室、卧室、厨房等生活空间,无晒台,衣物晾晒于走廊上方悬吊的竹木上。三層空间由坡屋顶下方的三角空间构成,功能与其他干栏式建筑无异,均用于储藏粮食和放置生活杂物。装饰位置与上文建筑一致,博风板边缘被切割为波浪形,屋脊雕刻莲花,简洁的装饰体现了苗族秀气的建筑风格。

卜令屯苗寨民居建筑的体量普遍较大,且由木材搭建的房屋夏季纳凉、冬季保温。干栏式的建筑结构与特殊的斜坡地形相结合,衍变出半边屋的建筑样式,形成了适应地形的民居形制,并在当地传承。

(二)功能各异的公共建筑

在村寨中,村民的日常生活围绕公共建筑展开,此类建筑的特征为功能型建筑体量小、群体活动空间大。其中,卜令屯苗寨的公共建筑以米仓、水井、集会广场为主,米仓位于村寨前端,水井位于村寨左后方,集会广场则是在村寨的中部偏右,三者在卜令屯苗寨中呈三角连线的位置关系,分别具有稻米存放、生活用水补给、集会娱乐功能。

米仓是供苗族人储存粮食的建筑,苗族传统聚落的米仓分两种情况,一是设置在民居建筑内,二是设置在公共区域中[3]。文中提到的卜令屯苗寨米仓指的是公共米仓,建造在水流上方、寨门旁边,选址在水源附近有利于控制米仓内部的温度,防止仓内温度过高导致稻米发芽,同时是出于对意外失火情况的考量。卜令屯苗寨米仓面阔6米,进深3米,底面用木架将建筑架起,使其与水面保持约1.5米的距离,背面是水稻田,仓门开于寨门方向。米仓采用坡屋顶的形式,可以扩大米仓的储存量,此外,坡屋顶有利于雨水快速排放,降低漏水的可能性,这在多雨的桂西北地区尤为重要,能够极大程度地保证粮食的安全。

水井一般上方有瓦顶遮蔽,用于储备饮用水。卜令屯苗寨的水井位置较为特殊,位于村寨中心偏左后的地方,它的旁边是村寨的地龙,即村民所说的地脉所在。水井是不可玷污的地方,因其位置偏高,且处于地龙附近,所以这里的水用作生活饮用水,而非耕作农用水。水井与其上方的瓦顶构成一个体量较小的建筑,正面两根立柱涂成红色,是村民祈求风调雨顺的一种体现,瓦顶共六个挑首,左右两侧镂空,屋脊上与建筑一样有着莲花装饰。坡屋顶结构和外挑的屋檐将雨水引向四周,出挑长度较长,能够避免雨水污染井水,使井水保持干净。

集会广场是村民主要的休闲娱乐场所,用于大型的集会活动、祭祀活动和休闲活动等,是一个村寨主要的公共空间。卜令屯苗寨的集会广场位于村寨中部偏右,处于一个较为中心的位置,由四周的民居建筑围合而成,活动空间较大。广场上的主要建筑是正前方的观台,这是一个四面敞开的重檐亭,尺度为五榀四开间一进深,共三层檐顶,挑首幅度小,垂花柱头似灯笼状,从左至右的第一、二和四开间设置有美人靠,供村民坐观广场活动。

二、卜令屯苗寨的建筑文化与村寨文化的联系

家庭模式、宗法制度、生活方式、民族习俗等文化因素和地理气候、环境条件、形制、构造、工艺、物料等物质基础共同形成建筑风格,凝聚与隐含丰富的建筑精神[4]。作为高山苗,卜令屯苗寨有着特殊的村寨文化,引水系统、生产方式和民族历史都连接着村寨的建筑文化。

(一)村寨布局与引水系统的苗寨智慧联系

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是地域特征的产物。卜令屯苗寨建于坡地之上,这样的地理位置意味着这里的民间智慧与平原或峡谷地带存在差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引水系统和村寨布局,这是地势造成的差异性。

卜令屯苗寨建筑因坡地的地势特点,后排建筑比前排建筑的地势高,使得建筑自前至后逐层升高,形成了递进的布局方式。根据村寨的布局特点,村寨的自然水由山顶引下,并通过各种引水手段流过各家各户的房侧门前,基本表现为用半边竹将部分水流引入稻田,用于养殖鱼虾和种植水稻,其余水流继续向下流动,在下一户人家前继续由半边竹引流。此外,稻田与稻田之间通过打通上层稻田下端围合的方式将水向下引走,达到多次利用水资源的目的,且上层稻田的微生物能够随着水流到达养殖鱼虾的稻田中,为鱼虾提供食物。上述错落的村寨布局与自上而下的引水系统相辅相成,是当地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

(二)晒台结构与养殖模式的苗寨生产联系

稻鱼稻虾是卜令屯苗寨的生产特色,也是村寨布局影響下生产方式调整的反映,梯田的耕作用地和水稻的种植方式,促使了稻鱼稻虾的出现。稻鱼稻虾指在水稻田中养殖的鱼虾,这种渔业养殖方式能够二次利用稻田,通过这种土地的高利用率达成水稻和鱼虾的双丰收,形成卜令屯苗寨的稻鱼稻虾文化。除了在稻田中养殖鱼虾外,晒台底下也是重要的养殖区域。这里提到的晒台,是民居建筑的结构之一,水池上架立柱,柱子上布横排的木材,用于晾晒衣物。这里可为鱼虾遮阴纳凉,同时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晒台下养殖与稻田养殖两种形式的结合,形成了具有卜令屯苗寨特色的稻鱼稻虾生产方式。

(三)公共空间与村寨故事的苗寨文化联系

村寨故事是村寨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民族文化和聚落文化。卜令屯苗寨有一段与成人礼相关的村寨故事:相传在过去,当地男子在成人礼的时候,需要召集全体村民来到集会广场参与见证,男子只有登上插满刀刃的柱子,取下柱顶的祭祀物,才能被认可成为一个成年人。这种成人礼仪式是为了考验成年男性的勇气和意志力,体现了苗族人民勇猛的民族血性。村寨故事所体现的历史文化是需要载体的,公共空间则是村寨历史文化的载体,二者的关系也是建筑文化与村寨文化相联系的体现。

三、卜令屯苗寨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倡导文化自信的基石,保护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延续。苗族建筑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分支,对其进行保护与更新是存在必要性的,提出相关的保护措施和更新方式有助于推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进程。

(一)卜令屯苗寨建筑文化的保护

其一,法律法规的制约。卜令屯苗族村寨建筑文化属于重要的少数民族文化,需要政府发挥职能和引领作用,根据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性,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强制性的保护,以政策制约人们的某些破坏行为,从硬性保护要求上给予支持,加强对苗族村寨建筑文化的保护力度,侧面为其他民族的文化保护提供经验借鉴。

其二,深化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我党提出的四大自信之一,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离不开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深化民族文化自信,有利于包括苗族村寨建筑文化在内的各项文化的传播与保护。通过开放旅游景点、产教研学相融合等方式,吸引人们走进卜令屯苗族村寨,使人们认识并了解苗族村寨建筑文化,提升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从而达到让大众自觉保护文化的目的,减少破坏行为。

其三,加强本土居民保护意识。当地的居民是距离苗族村寨建筑文化最近的人群,他们世代聚居于此,是建筑的直接使用者,因此加强他们的保护意识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政府给予财务支持、旅游宣传等手段,向当地居民传达相关的保护政策,使他们意识到目前所居住的建筑是重要的文化遗产,进而推广向村寨外沿建造新房屋、保留旧房屋的理念,使他们有意识地保护村寨建筑,以此来最大程度保存现存的苗族建筑结构。

(二)卜令屯苗寨建筑文化的更新

第一,教育赋能苗族建筑文化更新,利用教育的途径使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到应用。产教融合是现代高校重要的研学形式,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考察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民族文化,并将这些文化用现代设计的语言表现出来。这种研学方式能够在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之间搭起桥梁,连接双方。将卜令屯苗族村寨设为研学基地,鼓励高校学生走进村寨考察,激励学生将原有的建筑结构和元素进行提炼,结合现代的技术和生活需求,进行建筑文化的继承与更新。

第二,文旅融合再生村寨活力,将村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建筑模式与现代旅游景点联系起来。文旅融合指将文化与旅游融合在一起,这种新模式能够提高苗族村寨的外界知名度,同时为村寨的更新提供助力。卜令屯苗族村寨的布局是高山民族特有的,自上而下的建筑布局可以转化为旅游参观线路,赋予村寨建筑对外接纳能力,增加村寨的游玩趣味性,以文化旅游吸引游客前来,为村寨带来经济收入和建筑文化新活力。

四、结语

苗族村寨建筑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筑之林中的瑰宝,基于卜令屯苗族村寨建筑的研究,可以发现受到地形的影响,干栏式建筑成为苗族村寨的建筑代表,它的良性变形承载着几千年来苗族人民的智慧。此外,研究苗寨的建筑文化可以了解建筑形制的特征和村寨布局、生产方式、人文活动的发展历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保护与更新苗族村寨建筑文化,提出相关的保护措施和更新方法,有助于苗族文化与现代接轨。

参考文献:

[1]刘茹.苗族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2(11):9-11.

[2]罗起联.桂西北新农村建筑设计融入干栏式民居建筑艺术研究[J].装饰,2009(9):104-105.

[3]谢荣幸,包蓉,谭力.黔东南苗族传统聚落景观空间构成模式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1):89-93.

[4]范昭平,李南川.贵州苗族干栏建筑的内在精神及对当代建筑、环境设计的启示[J].中国民族美术,2022(3):22-25.

作者简介:

刘莹莹,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

钟云燕(通讯作者),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苗族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摄影
民居智库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民居人物
奇趣民居
苗族民歌
56个民族56枝花 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