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积累,采集生活的美草香花

2023-09-10张桂银

关键词:文章思想生活

【编者的话】 关于写作,顾之川老师告诉我们“开始时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没关系,不要怕这怕那,尽管大胆地写”。本期“名师谈写作”栏目,我们邀请大连南金实验学校张桂银、关龙、刘丽影、闫奕霏四位老师,从积累、读书、仿写、修改四个方面,教我们破解写作密码、写出优秀文章。

提到作文,总有同学苦于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于是乎,一题当前,不得已便“为文造境”“强赋新词”,以至于文章虚伪造作,令人不忍卒读。这都要归因于我们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不足,让写作沦为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写作源于生活,生活即写作的对象。没有对日常生活素材的细心挖掘和丰厚积累,写作自然举步维艰。因此,要从根本上突破写作困境,就必须投身生活、积累素材、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在观察中邂逅灵感,在思考中洞见无限。一个人对生活的体验越全面,对材料的占有越丰富,他写作的视野就越开阔,写作的姿态就越从容。那么,该如何进行素材的积累呢?

像艺术家一样去观察

积累的起点在于观察,一切素材都从观察中来。观察并不等同于看见,看见只是眼睛在发挥它的功能,看到的是什么、在哪里;而观察则需要审美意识的参与,是一种以创作为目的的看,要更加细致和专注。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看见,却不一定有所观察。所以,想要从生活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素材,就一定要积极主动地潜入生活深处,去发现、去捕捉,做生活的艺术家。

艺术家对于生活永远一往情深。眼中若盛满热爱,尘世种种便闪闪发光,否则只会是索然无味。我们对生活应满怀激情,一双热情洋溢的眼睛,才更容易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间发现美丽。薄雪初霁的老城在无心人眼里,仅是寡淡无奇的黑白默片,可在老舍眼中却是意味隽永的水墨小品,这正缘于老舍对济南的深情眷恋。所以,充满热情地去观察,美好的素材自会纷至沓来。

艺术家的眼睛必须是敏锐的,于大同中见不同,于共性中见个性。雨水途经四时,淅淅又复沥沥。可在刘湛秋笔下,这天上之水却一季有一季的韵致,一季有一季的精神:春雨清明而娇媚,夏雨粗犷而热烈,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透明而清冷。这就是眼光的精准——能抓住事物鲜明的特征。

艺术家的眼睛又是细致而精微的。白杨的树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昆明的细雨中小酒馆的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文章的生命是细节,细节的多寡在于观察。无视细节的走马观花对写作毫无意义,要观察,就要用显微镜般的目光在那人、那物上反反复复地游走。

观察需要耐心。真正有效的观察往往不是一瞬的凝视,而是长久的注目。贾平凹用他整个的童年和青年时代追踪小桃树的变化和成长,观察它如何发芽、如何开花、如何挣扎、如何挺立,所以才能将小桃树写得如此丰满、如此牵动人心。观察不应局限于一时,锁定一个事物就要牢牢地盯住它,关注它的发展。太阳东升西落,草木春华秋实,麦穗从细瘪到饱满,人物从青年到暮年,这样的过程需要持续地观察。

观察也需要讲究角度和方法。观察植物,一般要从形态、颜色、气味三个维度出发,像宗璞写紫藤萝,“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笼罩着我”,这就是会观察;观察人,则要从外在形象与行为处世两方面着眼,他爱穿什么风格的衣服、爱扮怎样的妆容、露出什么样的微笑、递来怎样的眼神、做过哪些事情,这些细节里都藏着一个人的性格和精神。

舒明月在《大師的写作课》里说:“喜欢看什么,就盯着它多看一会儿。”素材都从观察中来。别让目光和身体忙于在生活的铁轨上飞驰;慢下来,停下来,你会发现轨道的两侧,一大片一大片地长满了鲜活可爱的素材。

像哲学家一样去思考

素材的积累始于观察,但并不终结于观察。单纯只是看到了什么,还不能称之为素材,完整的素材应该是见闻与思想的合体。正如文章必须有主旨一样,作为文章的胚胎,素材也应该经过思维的加工,从而被赋予一个“主题”。这就需要我们像哲学家一样去思考,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带着我们所观察到的内容,一步步走向思想的深水区。

莫怀戚看到的生活是“在阳光下,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他的思想没有被眼前的温馨缚住,而是由两对母子、一个家庭联想到了社会和生命。中年人在社会中该承担一个怎样的角色?生命是如何在爱的接力和传承中获得完整?他的思考使整个素材有了厚度。观察只是用眼睛截取了生活的某一横截面,我们必须用理性的思考让它立体起来。

宗璞看到的生活是“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她也没有沉溺于眼前的“美色”,而是由此向思想的深处跋涉。“这样富有生命气象的花朵给了我怎样的启示?它和人类的命运有何联系?”这样一想,她就洞察了天大的秘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努力向上发展,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是茅盾看到的生活。他由此想到了那些为民族存亡浴血奋战的朴质而又坚强的北方抗日军民,把高原上的棵棵白杨升华成了一首首荡气回肠的民族精神的赞美诗。

这就启发我们,素材的质量最终并不是由我们看到什么而是由我们想到什么所决定的。如果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那我们做到极致,也只能是对生活的临摹。文章需要我们展现的,是有深度的、个性化的感受和思考。这就需要我们在面对素材时,“走一步,再走一步”,不断地向思想的高地进发。

一篇好的素材,必须完整经历从观察到思考、由直觉到理性的过程。在思索时,我们应充分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个体与群体、自然与社会等,以及我们能从此事(物)中学到什么,它将给人们带来哪些启迪,由此历练、发展自己的思维。

像文学家一样去记录

经过观察和思考,一个素材便得以脱胎。但真正宣告它的完成,必须在其凝结为文字、出现在纸面的那一刻。许多美好的形象或思想的片段往往稍纵即逝,而且一旦沉入记忆的海底,也许永不复现。因此,我们必须养成随时随地记录、分享的习惯,也就是记日记或写随笔习惯。

许多大作家都有这样的习惯:准备一本笔记本随身携带,随时记录下发生在眼前的人和事,或者只是思想和情绪的流动。这样,他们就具备了时时将生活定格的能力。同时,由眼入心再到纸上的过程,也是对素材进行剪裁、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我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字水平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历练和提升。

为此,我们可以备好一个赏心悦目的小本子,经常性地写一写随笔,可长可短,多寡不论,如果愿意,还可以配上一些照片或是手绘的插图,增强生动性,增加趣味性。

写随笔的时候,不必像写作文那样中心明确、重点突出、布局合理,我们只需着眼于是否把当下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完整、明白地记录了下来,甚至可以允许有思想的冲突和矛盾存在。

写完随笔后,我们还要时常翻阅,常见常新。因为,当我们的阅历有所增加,再看同一则素材时,体会和感悟也会发生变化。去岁看花,也许我们还仅仅在为生命的鲜美、春光的可爱而赞叹;今朝看花,也许我们已经能够将花与人的命运互为参照,从而发出“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感慨。

为了使以后的检阅更方便,我们还可以将随笔进行分类,诸如人、事、物、景等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师生中间,在“朋友圈”“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上即时发布,将我们的生活片段分享给更多的人,倾听来自他们的回声,以此触发自己更广泛的思考,并借此保持旺盛的创作热情。

语文教科书在《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一节中告诉我们:“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是写作的先决条件。写作并不难,只要我们真正地走进生活、扎根生活、体验生活,全面地观察、积极地思考、勤奋地创造,人人都可变身为出色的写手。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样的人不仅能够创作出汁水丰盈的文章,还能最大程度地享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猜你喜欢

文章思想生活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