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视域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2023-09-09于天飞杨雷江新杰尹海畅徐兴军邵淑丽沙伟张德庆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14期
关键词:导师队伍研究生

于天飞,杨雷,江新杰,尹海畅,徐兴军,邵淑丽,沙伟,张德庆

(1.齐齐哈尔大学 重点建设与发展规划处,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2.齐齐哈尔大学 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3.齐齐哈尔大学 研究生部,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地方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导师队伍能够为研究生提供高质量的学术指导,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研究生人才培养和学校学科建设[1]。在协同创新视域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还有助于促进学校与企业、政府等社会力量的合作,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合作创新[2]。通过与社会力量的合作,研究生导师队伍能够更好地把握社会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学术指导,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加强协同创新视域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还有助于促进学校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和共同发展,对于地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

1 协同创新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协同创新是指在多学科、多机构、多利益相关方之间进行协作创新的一种创新方式。它强调通过协同、共享、交流等方式,整合各方资源、知识和技术,实现创新成果的共同开发和应用[4]。

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组织学、管理学、信息学、认知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其中,组织学和管理学研究了组织和管理的理论框架、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方法和手段;信息学提供了数字化时代协同创新所需的信息技术支持;认知心理学则探讨了协同创新中涉及的知识共享、信息沟通、协作决策等心理机制[5]。

在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建立合理的协同机制、促进知识共享和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等手段,可以更好地实现创新成果的产生和应用,推动创新的发展[6]。同时,协同创新也为各个领域的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推动跨学科研究和应用。

2 地方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在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在实践中,地方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一些地方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学术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导师缺乏学术创新和研究能力,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受到制约,难以为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创新和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由于一些地方高校对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管理不够严格,部分导师指导不到位、不及时反馈、未重视学术规范等,导致研究生的学术水平难以得到提高,影响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和未来就业。

第三,部分导师缺乏对协同创新的认识和理解,缺乏与企业、政府等社会力量合作的经验,无法将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有效结合,导致研究成果无法转化为实际应用,限制了地方高校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地方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加强对导师队伍的管理和规范,推动导师队伍与社会力量的合作与交流,以此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和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发展[7]。

3 协同创新视域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内涵与特点

首先,导师队伍应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在信息化和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导师队伍应该具备开放性思维,以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此外,导师队伍也应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创新[8]。

其次,导师队伍应具有多元化和协同性。在实践中,地方高校的导师队伍应具有多种专业背景和专业领域,以满足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导师队伍还应具备协同性,即能够与校内外其他教育机构、企业和政府等合作伙伴进行合作,促进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创新的深度协同[9]。

再次,导师队伍应注重实践,具有社会责任感。导师队伍应该注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以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导师队伍还应具有社会责任感,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做贡献[10]。

最后,导师队伍应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地方高校导师队伍应该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研究生形成全球视野,开展国际交流,提高研究生的国际科研合作能力[11]。

4 协同创新视域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4.1 以导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在协同创新的背景下,以导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也要求高校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元化的培养模式[12]。

以导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密切合作和互动,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支持作用,提高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导师队伍的建设也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保障,优秀的导师不仅具备学术水平和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开放性、创新性、实践性和社会责任感等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现代高端人才培养的需求。

以导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可以实现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创新的深度融合,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进一步提升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改进导师评价机制是促进以导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措施。传统的导师评价机制注重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但并未充分考虑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方面的实践能力,也无法反映导师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13]。

4.2 改进导师评价机制

改进导师评价机制需要更加注重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协同创新和互动,不仅需要考核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还需要考核导师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贡献,强调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鼓励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4]。

改进导师评价机制也需要考虑导师在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贡献,强化导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促进导师与企业、政府等社会力量的合作,为研究生培养和创新营造环境。

改进导师评价机制还需要注重多元化和差异化的评价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学术评议、科研成果等多种评价指标,鼓励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好地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

改进导师评价机制是协同创新背景下促进以导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措施,有助于提高导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促进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创新的发展[15]。

5 结论与展望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对于地方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协同创新模式的出现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地方高校应当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16]。建立以导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加强对导师的评价,加大对优秀导师的激励力度,让优秀导师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7]。地方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通过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和规划,建立更加严格的质量监控机制,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力度,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使其真正成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猜你喜欢

导师队伍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