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元交互”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探索
——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为例

2023-09-09朱明窦铮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14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就业指导职业

朱明,窦铮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 102617)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2]。2007 年12 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应当纳入高校的教学计划中。近年来,就业指导课程已经纳入部分高校公共课程中,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形式不断创新,但部分应届毕业生对未来就业方向仍不明确,这些现象表明就业指导课程并未完全把握教学重点,未发挥指导性作用[3-4]。

1 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就业指导课程在促进学生自我认知,提高大学生就业决策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更好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已具备基本的管理学与经济学知识,但课程知识较碎片化,缺少企业组织的实习,对行业、企业、岗位的认知不足,加之注意力时间偏短等特点,导致以往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出现以下问题:

1.1 课程人才培养支撑性弱,育人导向性不强

2007 年12 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主要内容包括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求职过程指导等。尽管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已尽量涵盖以上内容,但由于课程课时不足,教学班学生专业分布广,任课教师无法深入细致讲解课程内容,学生很难完全掌握课程内容,导致教学效果欠佳[5-6]。

课程人才培养支撑性弱,育人导向性不强。以往的课程设计与人才培养目标对接性差,课程内容过于宽泛,无法直接支撑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真实的职业场景不匹配,学生认同度低[7]。

1.2 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考核方式单一

当前,部分教师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方式, 即以教师课堂讲授知识为中心,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师生互动不足,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人力资源从业者须具备极强的沟通、合作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些能力基本仅靠课程小组作业与小组讨论进行实践。目前,就业指导课程仍是依托课堂教学来完成,课程的考核与学生成绩挂钩,缺乏学生高阶能力与胜任力评价,学生获得感低[8-9]。

1.3 课堂参与度低,主动性不高

当前本科学生缺乏战略管理从业经验,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特点的认知,传统教学又过度依赖教材,学习资源单一,教学内容理论深度不足,前沿性和时代性不强,导致学生对学习过程投入不足,课程参与度低,主动性不高[10]。

2 基于“三元交互”的就业指导课程探索

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学生为例,基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构建通识与专业、时间与空间、个人与团队“三元交互”教学模式。从专业出发,对学生进行细致分析,课程内容涵盖行业企业与岗位。指导学生读懂岗位说明书,了解职业标准、职业环境与职业资格,引导学生及时了解就业政策的改变,主动应对就业新形势,把握就业机会,端正就业思想。采用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优秀校友事迹和企业真实岗位需求作为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11-12]。

2.1 通识与专业——通识助力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将课上教学活动和课下课程报告有机结合,课程报告分为专业研究报告、职业生涯人物访谈、行业研究报告和职业生涯报告四个部分,学生从自我探索和自我认知起步,再逐渐探究专业和行业,最后明晰自身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专业研究报告,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通过对职场人物访谈,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对口的就业方向、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以及胜任力要求等。借助行业研究报告,促使学生了解行业的历史、现状和前景,阐述自己对行业的认识,并结合相关模型充分认识剖析行业,思考未来是否选择本行业。结合专业研究报告、职业生涯人物访谈、自我定位以及行业研究报告,学生完成职业报告。层层递进,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做好生涯规划[13]。

2.2 时间与空间——发挥课程作用,教与学有机结合

2.2.1 教与学有机结合

发挥课程作用,注重学生与教师的课程参与体验,课堂上采用“任务研讨—深化理论—外拓实践—价值思考—总结应用”五环节展开教学流程,将“三元交互”教学模式与游戏化思维融入课程教学。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与团队的合作三个主体部分进行深化结合[14]。

以理论学习为主,以参与式、课堂讨论式、启发式等为辅开展教学。注重学生知识体系向能力的转化。通过游戏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游戏体验,寓教于乐。通过课堂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形成团队凝聚力,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2.2.2 小组研讨与过程考核结合

通过小组研讨,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等。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注重过程和结果双重考核,进行多元评价。构建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维度,每学期课程结束进行教学目标完成度测评,推动课程持续改进创新。小组研讨评价维度围绕参与深度、工作质量、观点贡献、时间管理、合作态度五个方面,每一个维度均提供优秀、合格和有待改进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评价分数由自评、同组互评、教师评价共同构成。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反馈。

2.3 个人与团队——构建导师团队,个人与团队共成长

2.3.1 师生共创课程内容,编辑学生手册

教师邀请学生组建团队,共同开发课程,并设计新颖的教案工具,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角色,将课堂打造为学生提升自我的课堂。针对课程内容,共同编辑学生手册,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2.3.2 校友与企业人员组建授课团队

课程教学团队与校外企业家、优秀校友等杰出人才组建成“大学生就业指导导师团”,团队成员专业涵盖管理学、工学、哲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领域。他们以企业招聘人员或就业指导专家角色来给学生授课,共同参与公众号内容编辑,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增强学生就业自信心。通过优秀校友的经验分享,使学生更加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自我,为今后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将单一的校内课程讲授转变为“学生—教师—校友—企业人员”共同参与的多元教学体系,为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达到企业要求目标搭建桥梁。

2.3.3 双向互动,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构建多渠道学生和教师双向反馈机制,一方面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深入了解职业,提升综合能力,明确职业规划;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促进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提升。到目前为止,已有部分学生进入国内外高校深造或者进入知名企业工作。课程教学团队中,两位教师分获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文科、社科组一等奖;一位教师获北京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一等奖。

3 基于“三元交互”的就业指导课程创新点

针对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教学理念,以“精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支持北京重点产业领域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通过重构教学关系,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构建基于师生共创、立足专业导向和职业动向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3.1 课程内容与专业基础交互

立足专业体系,深化行业认知。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进行研究,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导向性特点,对学生进行细致分析。同时融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行业动态信息,为学生提供前沿、真实的行业信息。从认识专业开始,点对点辅导,以引导为主,双向传输与反馈,达成师生双赢的效果。

3.2 理论教育与实践理解并重

通过优秀校友的经验分享,企业人员的授课,岗位说明书的学习和设计,以及专业研究报告—职业生涯人物访谈—行业研究报告—职业生涯报告的层层递进,帮助学生了解真实的职场和社会所需人才的要求,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实践和团队协作,实现理论内容与社会行业现状对接,不断完善自我,顺利就业。

3.3 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双提升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团队合作尤为重要。在课程教学的“任务研讨—深化理论—外拓实践—价值思考—总结应用”五大环节中,小组讨论和游戏化教学占主要部分,以此促进学生小组通力合作完成教学活动,又为每一位学生的不同见解提供展示平台,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双提升。

4 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通识与专业、时间与空间、个人与团队“三元交互”教学模式,通过扎实的理论教学环节、系统的职业测评和丰富的实践环节,指导学生掌握职业规划的知识和方法,将课堂打造为学生提升自我的课堂,使学生增强就业技巧与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就业指导职业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