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阳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2023-09-09王子懿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3年6期
关键词:沈阳装备制造业

王子懿, 沈 平

(沈阳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44)

0 引言

数字化背景下,个性化定制、协同化生产、网络化服务代表着未来制造业的方向,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积极推进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对促进沈阳制造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意义重大。

1 沈阳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的现状

数字经济时代,以效率优势替代成本优势、以融合创新引领高端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面对国内外政策、市场环境的明显变化,沈阳积极促进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1 先进制造试点示范持续开展

近几年来,沈阳加强与国家、省级重大项目协同,持续开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制造试点示范。目前,沈阳已累计获批国家智能制造新标准与新模式专项15 个、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项目1 个;拥有省级绿色制造示范企业40 户,18 家企业先后进入工信部绿色工厂名单,中德产业园成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获批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21 个,7 个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获评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单位。

1.2 数字装备产业实力明显提升

沈阳在机器人及成套装备、集成电路、数字医疗等产业领域的发展可圈可点。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制的深海机械手出口国外;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的百余种机器人产品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批量应用;IC 装备产业形成了“关键IC 装备研发+零部件加工平台+材料+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的特色发展模式,跻身全国三甲;沈阳还是国内唯一能够生产四大医学影像设备的专业基地,东软医疗、迈思医疗等企业的医疗装备产品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

1.3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具成效

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网络通信枢纽、“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目前,已建设NB-IoT 窄带物联网无线基站万余个,初步建成了运营商数据存储中心、东北能源大数据中心等行业数据中心;5G 网络对全市交通枢纽、重点产业园区、三甲医院、院校等406 个重点区域进行重点覆盖;禾丰牧业、辽宁联通两个二级节点成功与国家顶级节点连接并启动运营。

1.4 数字技术融合应用加速推进

近几年来,沈阳获批国家和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39 户,其中,国家级试点36 户,省级试点10 户。2021 年,聚焦制造业数字化全流程和关键环节,沈阳发布了工业领域“9 大类应用场景”和“61 小类细分场景”,涉及5G 智能装备制造集成应用、特种车辆智能化升级、航空产业黑灯工厂试点、低碳产业园区等多个领域。三一重装的企业协同控制中心,新松工业软件控制平台,沈鼓智慧云服务平台、麦克奥迪智慧能源平台、格微软件生产要素平台等在促进企业上云用云、加强供应链协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沈阳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存在的问题

2.1 数字化战略谋划不充分

目前,政府和企业对于制造业数字化的重要性已有共识,但对细分行业数字化融合的细分度不够,对新业态、新模式的关注较少。相当一部分企业尚缺乏将研发、设计、应用、服务各环节进行系统诊断和智能化整合的战略思维和全盘规划,认为数字化融合只要肯投资硬件、上系统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这导致企业主动上云率低、短期看不到经营的提升就左右摇摆、打退堂鼓,引发转型失败。

2.2 数字基础能力较薄弱

虽然龙头企业在数字化融合领域先行先试,但一些制造企业在早期的信息化建设中应用了不同的工业协议和标准,呈现数据局部有序的孤岛现象;在敏捷开发、流程协同、平台化运营等方面也存在短板,沈阳制造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等两化融合关键指标仅位于全国中游水平。由于多数生存压力大,融资能力弱,高昂的数字化成本让许多制造企业望而却步。

2.3 协同创新水平待提高

沈阳制造的核心企业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但多数创新行为指向重大装备和整机产品,业态创新、服务创新不足,缺少有战略眼光的领军人物,高水平的数字化市场运营、社会融资等方面的人才缺口较大。出于对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的考虑,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尚少,供应链协同创新有限,制造业产业链整机和配套发展不同步,一些关键材料和基础件需从外地采购或进口。同时,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技术问题仍然存在,供应链安全面临考验。

2.4 融合环境不完善

近年来,沈阳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23项促进制造业转型和智能制造发展的相关政策,但点多面少、支持工具较为单一。由于部分政策之间衔接不紧密,且操作中存在着重制定、轻管理,宣传力度不够,后期扶持、孵化和服务不到位等现象,导致政策落实效果不明显。同时,数字法规、标准制定和宣贯启动时间不长,在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和开放、数字化场景培育、数据服务市场规范等方面落后于国内先进城市。

3 沈阳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对策

沈阳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需要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大背景出发,充分结合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实际,明确数字化融合的重点和路径。

3.1 加强融合战略部署

沈阳制造业点多面广,与数字经济融合既要着眼现有产业基础,又要谋划未来布局,从做优传统行业、做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三个维度全面推进。

3.1.1 做优传统产业

积极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制造。在汽车、机械装备、电力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的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在医药、材料、食品、化工等领域,加强生产过程信息共享以及成本、质量、安全动态跟踪;在服装、家电等领域,探索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加快新一代可循环流程工艺技术开发,支持冶金石化装备、重型矿山和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装备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汽车制造、机械装备、电力装备等领域,开展以供应链优化为核心的网络协同制造和远程运维服务,促进重大成套装备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

3.1.2 做大新兴产业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鼓励企业向电动、网联、智能方向发展,重点研发智能车载通信系统等创新型产品;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产品,推动相关企业成为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在电子信息领域,做大做强集成电路装备,补齐封装测试等产业链短板,积极发展可穿戴设备、行业定制终端、车载智能终端等新型智能终端;在数字医疗装备领域,重点发展各类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建立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系统;在新材料领域,加快增材制造、特种材料、无损检测等再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促进高性能、轻量化绿色新材料、新工艺的产业化应用。

3.1.3 布局未来产业

超前谋划增材制造、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量子科技、储能材料等新兴技术与未来产业,引导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搭建创新联盟,引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龙头企业,打造标志产品和领军企业,形成新的产业梯队。

3.2 提升数字基础能力

沈阳制造业要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跟进得数字化发展新阶段,必须从促云化和优管理两方面入手。

促云化关键是加快平台载体建设,加快形成以平台为核心,基于“数据+模型”的制造发展新模式,通过引进网络平台龙头企业组建大型基础数据中心,支持大型骨干企业搭建大数据应用平台,连接多样化的设备、场景和服务,适应不同的企业、应用和需求,逐步将企业业务功能与云平台整合。

管理变革主要是创新组织、流程、业务模式在塑造创新型文化,培养员工数字化技能的基础上促进企业的产学研协同和供应链合作。充分发挥大企业的产业组织和引领作用,围绕打通汽车、机械装备等重点产业链、完善资源整合与产业配套体系,加快发展产业联盟、虚拟平台等新型产业组织,形成良好的空间布局和生态黏性。

3.3 构建协同创新网络

1)必须做好数字化人才引育规划,重点引进优秀企业家群体、数字技术领军人物,建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形成高校与职业院校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人才储备,保障各类数字人才供给。

2)发挥大企业和平台的引领作用,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实体虚拟交互,有效地将制造业上下游各环节、供应链不同企业、生态圈内各主体的创新力量整合在一起,建立利益共同体,形成网络化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3)发掘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间的耦合点,以企业和行业解决方案为发展方向,推进智能装备企业与航空航天、电力能源、汽车造船等大型企业的合作,提升成果产业化的能力。

3.4 优化融合发展环境

推动沈阳制造业与数字经济加速融合,政府的角色不可或缺。应建立统筹工作机制多角度支持制造业转型。

在政策支持方面,应完善数字化领域的相关政策标准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对智能制造及配套系统研发和产业化、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的投入和补贴力度;引导商业银行有针对性地制定授信政策、信贷目标、风控管理和实施计划,助推数字经济和制造业供应链的深度融合;鼓励创业投资机构、担保机构等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应用给予支持。

在完善公共服务与监督方面,首先应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开放,提升沈阳“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水平,健全政务数据资源目录和责任清单制度;其次应制定工业大数据标准规范,开展数据综合服务应用推广,推动工业大数据“一网交易”。此外,还要识别和监测数字化转型与融合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重点防范复杂网络、大型平台、敏感领域、新兴技术高级应用场景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规范平台信息服务的发展。

猜你喜欢

沈阳装备制造业
好装备这样造
港警新装备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防晒装备折起来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