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地形图测绘纪略

2023-09-06郭群长

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 2023年7期
关键词:军委测绘

◎ 郭群长

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从1951 年开始,是新中国成立后实施的重大国家基础测绘工程。在军队和地方测绘力量的共同努力下,这一任务历时25年,到1975 年最终完成,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实现了陆地国土实测地形图的全面覆盖,保证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的用图需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测绘全国地形图迫在眉睫

测绘国家领土地图,是国家政府行使领土主权的一种体现。中国测绘历史悠久,全国性地图测绘始于清初。

清代,中国进行过3 次全国地图测绘活动:第一次是清初康熙年间(1708 年~1718 年)测绘《皇與全览图》;第二次是乾隆年间(1756 年~1759 年)测绘《乾隆内府皇舆图》;第三次是光绪年间(1886 年~1896 年)测绘《清会典图》。清代开展的全国地图测绘,标志着中国测绘基本完成由传统测绘向近代测绘的转变,在中国测绘史上具有突出的历史地位。但是,清代所测绘地图比例尺(约为1/140 万~1/150 万)较小,不具有现代地形图的实用特征。这些地图在中国还藏在内府时,却已被外国传教士带回本国,在欧洲广为流传,为西方列强后来侵略中国提供了便利。

中国的地形图测绘,始于清末光绪年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根据编练新军的需要,测制《清会典图》之后,即把地图测绘重点转移到大比例尺军用地形图上。当时,主要采用传统平板测图方法,测绘了保定等局部地区450 余幅多种比例尺地形图。这是中国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之始。

民国时期,政府吸取清末编练新军加强地形图测绘的经验,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先后制订了速测全国军用地形图计划,由各省组织实施。初期主要采用平板测图方法,1931 年开始试用正在兴起的航空摄影测量方法。由于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技术标准,各省以独立坐标系和高程基准为控制测图,所测地形图虽然质量差异很大,省与省之间的地图也难以拼接使用,但这些地形图为人民军队创建后开展武装斗争、打击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提供了可供收集利用的地图资料。

民国时期,中国仍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长期处于军阀割据、战争不断、外敌入侵、政局不稳的状态,因而,两项地形图计划均未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时,地形图实测面积不到陆地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测绘全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工作,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事业。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各项建设即将全面展开,急需有系统、精确的全国大地测量成果和基本比例尺地形图。而清代测绘的全国地图比例尺太小,无法使用;民国时期进行的地形图测绘,没有基于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技术标准开展,成图精度低,质量参差不齐,且仍有三分之二的国土为地形图空白区。在这样的情况下,测绘全国地形图势在必行,维护新中国安全更是迫在眉睫。

测绘全国地形图困难重重

从中国测绘历史来看,测绘全国地形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技术难度大,持续周期长。清康熙年间测绘《皇舆全览图》,历经30 余年完成;民国时期两次制订全国军用地形图十年速测计划,决心很大,但均未落实。对于新中国测绘队伍来说,测绘全国地形图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面临诸多困难。

测绘全国地形图,首先要有一个专职的测绘部门予以统筹和管理。早在1933 年5 月,红军总司令部就设立了地图科,其任务主要是负责军委总部的测绘保障,未对全军测绘工作进行统一领导。解放战争后期,军委有关部门领导预见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必须进行全国正规测图,向军委领导提出了建立测绘局统管全军测绘工作的建议。1949 年12 月,军委副主席朱德主持召开军委工作会议,研究确定设立测绘局。经军委主席毛泽东批准,军委测绘局于1950 年5 月正式成立(1954 年改称总参测绘局),统管全军测绘工作。

测绘全国地形图,要有一支专业的测绘技术队伍来承担。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只有在战争时期建立起来的2000余人的军事测绘队伍。这些测绘人员,在战争时期接受过短期培训,以承担简易的随军作战测绘保障任务,并没有参与过大规模的地形图测绘,既未掌握测绘地形图的技术方法,更无大规模测绘地形图的经验,难以承担全国地形图测绘重任。这就急需培养测绘专业技术人才,组建正规测绘专业技术队伍。

测绘全国地形图,还要做好一系列技术准备,包括建立国家测绘基准、制定测绘技术标准、筹措测绘仪器设备等。旧中国测绘基础薄弱,从未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也没有系统的测绘技术标准,测绘部队只在解放战争后期缴获、接收国民党军的少量测绘仪器。这些仪器数量少、型号杂,大多比较落后、陈旧,难以满足大规模全国地形图测绘之需。

面对重重困难,军委测绘局成立后进行了为期3 年的技术准备和试测作业,包括研究制订全国地形图测绘计划,加速培养军事测绘专业技术人才,组建直属测绘队伍,建立国家测绘基准,制定测绘技术规范和业务制度,筹措测绘仪器设备等。

全国地形图测绘从东部国防地带展开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测绘全国地形图周期较长,那么,要从哪里开始测绘?根据当时国家的安全形势,全国地形图测绘是从东部国防地带展开的。

1950 年6 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公然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将战火烧到中国边境。同时,又将其海军第七舰队派往台湾海峡,直接威胁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安全。1950 年9 月,政务院总理、军委副主席周恩来视察东北边防军时,根据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指示全军做好国防建设三年规划。据此,军委测绘局于1951 年9 月向军委提交了《三年测绘工作计划纲要》,拟从当年10 月开始,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用3 年时间完成东部沿海地区84万平方公里、2000 余幅1∶5 万地形图测绘任务。但当时开展基础测绘的技术条件尚不具备,计划实际难以执行。

1951 年10 月1 日,根据抗美援朝作战经验教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在朝鲜前线致电毛泽东主席,提出尽快培养测绘技术人才、用8 年时间完成全国1∶5 万地形图测绘等7 个方面的建议,毛泽东对此作出批示。据此,军委测绘局在1951 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军测绘工作会议上,专题研究了东部国防地带测图问题。同年11 月重新拟定了《五年测绘工作纲要》,计划从1952 年开始,用5 年时间完成东部国防地带150 万平方公里1∶5 万地形图测绘,还将西南边疆地带纳入测图范围。由于对测图困难预见不足,加之形势的发展变化,该计划后来又做了3次较大调整。

军委测绘局在研究制订测图计划的同时,组织直属测绘部队和解放军测绘学校部分学员,分别在北京、河北、山东等地,自1951 年起开展大地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和平板仪测图试作业,锻炼测绘技术队伍,探索大规模基础测绘的特点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为完善测图计划、制定办法措施等提供依据。由于作业经验不足,试测中出现了返工、质量等问题。1951 年,东部国防地带的试测作业,揭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地形图测绘序幕。

军委测绘局采取多种途径,解决测绘专业技术人才来源问题。一是团结教育在解放战争后期接收的1700 余名国民党军测绘人员,使他们成为军事测绘的骨干力量;二是招聘流散各地的中、高级测绘技术人员;三是将解放军测绘学校升格为学院,华东、中南、西南三个军区还先后组建了测绘学校,加速培养测绘专业技术人才。

军委测绘局依据军委“学习苏军”的指示,请苏联军事测绘专家来华担任顾问,组织翻译、出版了一批苏联的测绘规范、细则,供测绘部队学习使用。为解决测绘仪器不足的问题,军委测绘局对缴获、接收的国民党军测绘仪器统一进行筛选、维修,并从苏联、瑞士等国引进了一批较为先进的测绘仪器。鉴于旧中国大地测量资料少、不具备自主建立大地坐标系的实际,军委测绘局报经军委批准,决定引用苏联1942 年普尔科沃坐标系,在苏联测绘专家帮助下建立了1954 年北京坐标系、1956 年黄海高程系、1957 年国家重力基准网等测绘基准。

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绘全国地形图,布测国家大地控制网和航空摄影是最为关键而又艰巨的任务,苏联对此给予了大力援助。根据当时的国家安全形势,军委指示尽快测绘东部国防地带地图。军委测绘局在组织试测作业中,深感按计划完成大地测量和航空摄影任务力量太弱,向上级建议请苏联派大地测量、航空测量队来华帮助测量。应中国政府邀请,苏联政府于1954 年4 月派出58 人的大地测量队和87 人的航空测量队,来华帮助测量作业两年,对东部国防地带测图任务全面展开起到了重要作用,还为中国带出了一批大地测量、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人员。

经过3 年的技术准备和试测作业,总参测绘局自1954 年组织测绘部队,全面展开东部国防地带地形图测绘,包括大地测量、航空摄影、航测外业、航测内业、地图制图、地图印刷等,其中野外大地测量和地形测量最为艰巨。到1965 年,东部国防地带测图任务基本完成。11 年间,测绘官兵不分寒暑、连续作战,转战在东部沿海地带,共布测各等级大地点2.8 万余个,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形图1.3 万余幅,对国防建设、经济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国地形图测绘全面展开

1954 年东部国防地带测图任务全面展开后,总参测绘局既要完成日益繁重的国防建设测绘任务,还要承担国民经济建设测绘任务,经济建设部门要求支援的测绘任务既多又急,迫切需要成立政府测绘主管部门和建立经济建设测绘队伍。于是,向上级建议成立国家测绘总局。

1956 年1 月,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1 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决议批准设立国家测绘总局。同年5 月,国务院批准了总参测绘局代拟的《关于国家测绘总局和军事测绘局的任务分工与业务联系的报告》,明确“东部沿海与西南边防地带的天文大地网与基本图的测绘制印,由总参测绘局负责进行;腹心地区与北部边疆地带的天文大地网与基本图的测绘制印,由国家测绘总局负责进行”。根据这一分工,“两局”集中主要测绘力量,分工实施全国地形图测绘任务。

从1958 年起,军地共有16 支大地测量队5000 余人,展开国家大地控制网布测,全国大地测量进入全盛期,并逐步将国家大地控制网布测从东部推向中部和西部,到1962 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野外测量工作。同时,国家测绘总局组织11 个地形测量队、4 个航测内业队共3700 余人,实施国家腹心地区与北部边疆地带的地形图测绘;总参测绘局组织全军测绘部队,加快推进东部国防地带及西南边防地带测图任务。

20 世纪60 年代初,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立足准备应对全面战争,作出调整经济建设布局、进行“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根据国家“三线”建设用图急的实际,“两局”从1966 年起共同突击测绘“三线”建设地区地形图。在“两局”分工协作下,到1969 年底完成绝大部分地区的地形图测绘,未测绘区域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腹地和“三北”(东北、华北和西北)部分地区。1969 年国家测绘总局撤销后,这一艰巨任务全部落在测绘部队肩上。

“三北”地区紧急测图

从1964 年开始,美国侵越战争逐步升级,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同时,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面对这种形势,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确立了“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决定进行“三北”防护工程建设,急需尽快测绘“三北”地区地形图。

由于“三北”大部分地区原属国家测绘总局分工测图的范围,原计划测制的1∶10 万地形图比例尺小,不能满足军事需要。根据军委的部署,总参测绘局自1963 年抽调测绘部队担负“三北”地区测图任务。1969 年“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关系更为紧张,上级要求制订加快测制“三北”地区地图的计划。根据形势任务要求,总参测绘局提出集中全军测绘力量,尽快完成“三北”地区测图任务的方案。1969 年10 月25 日,军委对此作出批示:“必须抓紧,以利备战。”同年11 月中旬,总参测绘局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展开“三北”地区测图任务。

从1970 年起,总参测绘局组织11 支测绘部队,按照“先边境浅近地区后纵深地区、先重要方向后次要方向、先测无图区后测有图区”的原则,抢时间,突击作业,外业测绘部队严冬时节仍坚持在大兴安岭和天山北部地区测图,内业测绘部队夜以继日测制。到1975年底,“三北”地区测图任务基本完成,共测制各种比例尺地形图7300 余幅。

青藏高原测图会战

青藏高原,面积约230 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 米以上,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由于青藏高原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生存困难,历史上从未进行过正规测量,被称为“无图区”。

在1966 ~1970 年进行的“三线”建设地区测图时,参测部队超额完成任务,将无图区范围缩小到140 万平方公里,而这140 万平方公里则是测图最为困难的地区。根据“三线”建设地区测图的经验,总参测绘局于1970 年上半年组织兰州、成都、新疆等军区测绘部队,对青藏高原测区进行了实地勘察,同时兰州军区测绘部队还进行了试测作业。

1970 年10 月,在兰州组织召开青藏高原测图座谈会,制订了《青藏高原无图区外业测图方案》,计划主要测绘1∶10 万地形图和部分1∶5 万地形图,拟于1971~1975年会战完成。

1975 年测绘人员进行珠峰高程测量(来自测绘历史资料)

根据总参谋部1970 年11 月批准的测图方案,兰州、成都、新疆军区测绘部队和配合作业的测绘部队,自1971 年起平均每年出动3600 余名测绘官兵,奋战在这块地球上海拔最高、测图最为困难的地区。到1975 年,在军委规定的时限内完成了测图会战任务,共测绘1∶5 万地形图450 余幅、1∶10万地形图720 余幅。会战期间,军地联合组成的测量分队还对珠穆朗玛峰的高程进行了精确测量,兰州军区测绘部队对长江源头进行了首次勘察。

青藏高原测图会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史上最为宏伟的工程之一。对此,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极为重视和关注,周恩来总理、军委叶剑英副主席仅在1972 年1~7 月就分别作过4 次批示。5 年会战中,兰州、成都、新疆军区从野战部队抽调官兵6720 人次,动用汽车3120 台次协助测量;雇请民工、翻译19200 人次,动用牲畜63456 头,保障汽车无法通行地区的物资运送和作业。会战中,涌现出众多英雄群体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有42 名官兵献出宝贵生命,参加会战的成都军区某测绘大队1982 年被军委授予“丈量世界屋脊的英雄测绘大队” 荣誉称号。

青藏高原测图会战的完成,标志着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完成。这一浩大测绘工程,自1951 年开始,到1975 年历时25 年完成,布测了全国大地控制网,测绘地形图28863 幅,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实现了陆地国土大地控制网和实测地形图的全面覆盖,所测成果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青藏高原测图会战的胜利,是新中国测绘工作者用忠诚、智慧、汗水乃至生命,在中国测绘史上铸起的一座丰碑。

猜你喜欢

军委测绘
重庆谈判期间的军委通讯工作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工程测绘中GNSS测绘技术的应用
04 无人机测绘应用创新受青睐
无人机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对《也谈对“军委参”的解读》的问与答
1975年军委扩大会议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