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阳视运动简易模型制作及应用

2023-09-06张明强程琦王娟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5期

张明强 程琦 王娟

摘  要  地球的运动属于中学地理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的第一单元内容,既是难点也是重点,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时空想象和计算能力。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指导学生制作太阳视运动简易模型,把生活中的现象通过模型生动呈现,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加深对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关键词  太阳视运动;正午太阳高度;太阳视运动简易

模型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05-0052-04

1  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分析

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过程中,如图1所示,对地球上的观测者而言,地外的天体日月星辰都以相反的方向和相同的周期旋转,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图1中线a、b、c分别是夏至日、春秋分日、冬至日太阳直射点轨迹在地心天球上的投影[1]。

如果以北温带上的观测者A点为中心建立天球,如图2所示,观测者正上方为天顶B。以所在地平圈CAD为切平面,把天球分为日半球和夜半球。线a、b、c被分割为白天和夜晚部分,白天部分就是在A点观察到的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

图3是为了符合认知习惯,把图2旋转,地平圈呈现水平姿态,天顶处于正上方。图4把太阳视运动轨迹转换为立体图,图中能清晰观察到分为上下半天的运动轨迹、日出日落方位,以及不同季节太阳轨迹的变化[2]。

2  太阳视运动简易模型制作

2.1  设计原理

用透明塑料球模拟天球、移动灯带模拟太阳移动轨迹、白色塑料板模拟地平圈,利用塑料球内的水面自动找平原理,快速显示任意纬度的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并观测太阳高度、方位和昼长。

2.2  材料准备

两个直径30 cm透明硬质塑料半球、长300 cm移动式灯带、3个灯带速度调节器、白色塑料板、长100 cm柔性圆管、胶水、贴纸、约7升淡水、墨水、小型人偶,以及圆规、量角器、软尺、剪刀、马克笔等若干工具。

2.3  加工制作

1)地平圈:把白色塑料板剪成直径29 cm的圆形,在圆形边缘用量角器标记方位刻度,粘贴带有方位的贴纸,然后在南、北两个方位位置穿孔,孔径比柔性圆管直径稍微大一些,地平圈需要制作两个,分别模拟以南、北半球观测者为中心的地

平圈。

2)观测者:在地平圈圆心位置粘贴小型人偶,将人偶分别指向地平圈的南北方向,指向正南的为北半球观测者,指向正北的为南半球观测者。

3)天球:垂直于塑料半球边缘,用马克笔在半球外壳画一大圆,在圆线上用量角器和圆规标记太阳高度并粘贴度数贴纸,把柔性圆管沿着大圆线粘贴在半球内面,两个半球都做相同处理。

4)夜半球:用约7升淡水盛满半球,然后滴入若干墨汁。

5)太阳视运动轨迹:用灯带分别环绕塑料半球的赤道位置、纬度23.5°位置,用剪刀截取一圈的长度,获得一长两短三条灯带。连接电源与速度调节器,三条灯带都设置为灯光依次闪亮,以24秒为周期。

2.4  组装成品

1)把两个地平圈如图5摆放,以接触点为中心,翻转后将背面黏合在一起,并要注意两个地平圈的南北方位穿孔要完全吻合。

2)将滴入墨汁的淡水缓慢加入半球,直至漂浮在上面的白色塑料板正好与半球边缘齐平,白色塑料板在放置的时候,南、北两个方位的穿孔要套在柔性圆管上,如图6所示。

3)将另一个塑料半球合在夜半球上面,组成一个完整的球体,用胶水密封。

4)将三条灯带分别粘贴在球体的赤道位置、南北纬度23.5°位置,如图7所示,为了方便测量计算,灯带起始位置都处于夜半球的子夜位置,三条灯带和速度调节器以并联方式联结,方便各自调节闪亮速度。

5)转动球体,观察三条灯带是否平行于地表,并在球体最上方粘贴北天极标识。

根据以上步骤,即可完成太阳视运动简易模型的制作,整体效果如图8所示。

2.5  操作方法

1)接上电源,三条灯带闪亮,将模型竖直放置,北天极处于正上方。

2)如果要测量北半球纬度为n的地区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依据高度刻度线,把模型向着正北方向顺时针倾斜(90-n)度。

3)地平圈平稳后,依据灯带与太阳方位刻度线、高度刻度线的交点数值,读出二分二至日的日出日落方位,以及正午太阳高度。

4)灯带依次亮起的周期设定为24秒,相当于太阳在周日视运动轨迹中,隔一小时改变一次位置,结合刻度可以估计二分二至日整时的太阳高度和

方位。

5)如果要观测南半球某地的二分二至日太阳轨迹,只需把模型倒转过来,北天极处于正下方,墨水通过地平圈与天球间的空隙流入另一半球,等墨水转换半球完毕且地平圈稳定后,操作观测方法同北半球。

3  实地应用与测试

3.1  引导学生对模型进行操作和观察

1)操作模型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过程,相当于北半球观测者不断从高纬向低纬移動,以夏至日灯带为例,太阳视运动轨迹从与地平圈平行到相切、相交,最后与地平圈垂直,昼长时间从极昼缩小到12小时。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再变小,北回归线地区达到90°,日出日落方位大致由北向南移动。

2)当观察者正好位于北极点时,模型竖直放置,三条灯带平行于地平圈,表明极点位置太阳视运动轨迹都与地平圈平行,春秋分日太阳环绕地平圈一周,夏至日太阳也始终在天空中转圈且保持高度角不变。冬至日太阳在地平面以下转圈,北极地区出现极夜[3]。

3)当观察者位于赤道地区时,模型横放,三条灯带垂直于地平圈,学生总结规律如表1所示。

4)笔者所在学校位于安徽淮北地区,其经纬度坐标为(33°N,116°E),引导学生以本地作为北温带代表进行观测,并把测量值与理论值相比较,验证模型的精确度,如表2所示。模型中灯带依次亮起可以模拟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换,以夏至日为例,观测内容如表3所示。

3.2  总结规律

从表中数据可以获悉,对于北温带地区来说,从夏至日经秋分日到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不断向南移动,昼长时间缩短,日出、日落方位逐渐向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小,每天的日出偏角等于日落偏角,且太阳视运动轨迹以正午时间为界,以南北方向为轴作对称分布[4]。

模型倒转可以观测南半球各地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从全球范围来看,除极昼极夜区,夏至日各地都是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太阳轨迹长于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南半球,冬至日各地都是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北半球太阳轨迹短于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半球。

4  模型评价

4.1  优点

1)材料简单,笔者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除了灯带和速度调节器来自网购,其他材料都来自身边普通物品,有利于模型的推广和方便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2)本模型形象直观生动,“天球”“地平圈”

“观察者”“太阳轨迹”的表达一目了然,方便学生理解。

3)模型的构思是笔者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模型的不同部位基于不同的知识点,有利于教师由浅入深地分段教学。

4)操作方便,由于水面的自动找平原理,模型不需要根据观测位置的不同反复调节,这是本模型表现最优秀的地方。

4.2  缺陷與改进建议

1)模型简单易操作的缺陷就是容易产生误差。一是球体形状不稳定,学生手扶模型长时间读数过程中,手的不稳定使读数发生偏差。二是灯带存在一定的宽度,给读数造成困难。

后期可以制作一个槽型底座,模型在调整后再小心放入底座,加强其稳定性。在灯带的中央位置画一条细线,作为读数的参考线,可以把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观测时间受限,只能观测二分二至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

依据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化速度,计算得出非二分二至日的太阳直射点位置,用马克笔在模型外壳增画一条太阳轨迹线,可以解决观测时间受限

问题。

5  参考文献

[1] 张树宏,汪和平.运用太阳视运动仪  突破地球运动难

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4):51-53.

[2] 汪和平.太阳视运动仪的原理、结构、功能及应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3):44-47.

[3] 杨思窍,林华,陈诗吉.太阳视运动观测仪的制作及其

教学应用[J].地理教学,2013(1):16-18.

[4] 王安周.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的绘制及计算[J].地理教

学,2016(1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