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授阅读技能 提高阅读素养

2023-09-06马成亮

小学生 2023年4期
关键词:微课阅读教学素养

☉马成亮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使语文阅读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学习语文所需的知识,不仅包括基本知识、文学知识和专业知识,还包括理解语言的能力。阅读可以促进学生对世界的理解和感知,在小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以语文阅读为背景培养阅读素养的意义

(一)优化学生的感知力

就语文学科来说,所有的基础知识都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且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系统语言体系。所以,在阅读素养视野下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下去体会语言文字的美,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结构脉络、核心宗旨和情绪表达。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就得到了提升,对后续阅读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1]。

(二)拓宽学生的阅读范畴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必须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丰富语文阅读学习平台,以此来拓展教学资源渠道,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阅读资源,将其阅读视角从课堂延伸出去,从而接触到更多的文学体裁、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当然,教师也要不断丰富教学方法,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后续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语言知识。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促进学生深入阅读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背诵来完成阅读学习,而对于教科书中所蕴含的文学知识却不能深入理解。而当前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为了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来引导学生对阅读展开深入的探究,从而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后续阅读学习。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缺乏思考空间

阅读目标是明确学生在阅读中需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做到哪种程度。这也是新课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只是讲解,不重视对学生的阅读教学;有些教师只是将教学参考中设计的问题照抄在黑板上,让学生课后作答,在课堂上不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即使有一些时间,也很短。学生在想不出答案,或是问题回答得不全面时,教师并不是引导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而是直接给出答案。这种阅读教学的模式,容易使学生养成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导致学生很难进行自主思考和深度思考。长期下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在阅读教学中的提问不科学

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充分运用思维、想象与观察能力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养成自主学习与思考的习惯。此外,阅读文本能体现出多个层面的内涵,而部分语文教师设计的问题缺乏层次性。例如,在《珍珠鸟》一文中,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体现的理念时,如果教师没有对课文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是很难理解的。这样的提问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很难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三)阅读教学观念难以适应时代发展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要基于阅读素养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还需要引导学生以更开阔的视野来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立意。但是,一些语文教师虽然对此有一定的认识,可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仍然采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坚持对文本进行解读,理解文意,把握思想,很少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与思维训练,导致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而且,新课标设定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进行明确要求,导致语文阅读教学只重视欣赏性阅读,忽视了对文章内在价值的挖掘。这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很不利的。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与模式很难适应当前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

三、新课标下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路径分析

(一)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由于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好奇心和玩心是比较大的,没有固定的学习方式和思维,这个时期教师就更应该发挥自己的能力,去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从而加强他们的核心素养。

思维导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思维导图方式多样,其中包括将文字转变成视频、图片等,增强课堂参与度,最终发挥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势。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第二单元《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就这一主题进行延伸,让学生开展群文阅读,用思维导图方式对树叶的颜色、蟋蟀鸣叫声音、秋天的雨等进行描写。通过对《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几篇文章的阅读可以发现,这几篇文章是以不同的叙述方法来描写秋天风景的。教师可以将描写秋天的图片、绘画等素材融入教学中,来调动学生对语文写作与阅读的兴趣。再如,教师可以将《新型玻璃》《鲸》《松鼠》这几篇阅读文章组合起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之后向学生提问:“这三篇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文章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这些特点?”以此来加深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好词好句和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摘抄,花时间积累阅读内容,加强理解。

(二)为学生选择明确的“主题”

在当前学科素材资源选择的过程中,其中最为丰富的就是语文学科。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要为学生去提供全文阅读的素材。通过阅读手中的课本,可以让学生获得很大的收获。在阅读的过程中,如何选择素材,又怎样去实现循环目标?这是关键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突出中心思想?教师需要首先明确主题,将主题作为立足点,选择比较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阅读素材。这样,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也能够进行归纳和对比,把握素材中比较关键的信息。在围绕主题活动选材时也需要凸显出教师的文学素养,并将课本作为载体主线,进行进一步的选择,以此实现信息丰富的目标。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将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进行群文阅读。这些课文都是对祖国美好河山的赞美,如《七月的天山记》《金华的双龙洞》。同时,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可以再补充《石林》《壶口瀑布》《黄山记》,这三篇文章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赏析。由于学生处于启蒙时期,这种主题丰富、资源丰富的信息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辨析能力的提高十分有帮助。这样一种全文阅读活动可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教学

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还不完善,对一些语文知识,还是会出现一定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2]。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学生可能会和文中主人公有一样的疑惑:“我要的是葫芦,为什么还要治虫子呢?”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调动学生思考。然后,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也可以让学生询问自己的父母,为什么在种菜的过程中要治虫子,从而让学生明白,农作物想要生长得好,就需要经过发芽、除草、治虫、施肥等步骤,每一步都不能忽略。如果只注重结果而不关注过程,农作物肯定不能很好地生长。这样,通过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了。同时,学生也从中得到了启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重视过程。只有尽心尽力做好每一项学习任务,才能得到学习上的进步。另外,教师还要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做好铺垫。

(四)角色扮演,创设良好阅读情境

思维能力是学生阅读素养的关键构成内容。小学生的形象思维非常明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情境创设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阅读途径,是引导学生顺利学习的一种物化手段。在情境教学中,学生可以感到真实的生活,可以强化他们的阅读素养,还可以带动他们完全沉浸在学习环节中,进而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角色扮演,实现以上目标。例如,在讲解《丑小鸭》这一课的时候,若是单纯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阅读,那么他们必定无法对其主旨思想与概念含义等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因此,教师要运用好角色扮演教学法,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自发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度阅读,明确作者的表达意图,知晓文章的教育意义。如将全班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针对此次活动进行学习与交流,讲清丑小鸭的特点,以及其他人物形象等。在学生完成讨论以后,教师可以邀请几个小组共同上台为大家进行表演。在此环节,教师发现每一名学生都在认真观看,对于一些模糊的地方,有学生还发出了自己质疑的声音。这就表明所有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确实达成了良好的阅读效果。

(五)使用微课指导阅读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微课的应用优化了语文阅读的方向。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语言基础,设计适当的微课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从而使其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3]。微课时间短,指导内容吸引人。它能使学生集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例如,在《鲁滨逊漂流记》的微课中,可以这样设计导读:这是我祖父给父亲,父亲又送给了我的一本书,代代相传;这是一部冒险小说;这是一本关于学习生活的书;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它是以6 分钟左右的短片为指导内容,在课前播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汉语兴趣的目的。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纪比较小,对有各种各样故事的语文课堂充满了好奇心,他们的思维方式仍然基于特定的思维,他们更喜欢彩色图片或声情并茂的视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难学、抽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可以在微课视频中设计与本文相关的内容,并在课前5 ~10 分钟的导入环节中使用,以便学生身临其境学习课程内容,直接站在作者的角度感受文章,缩小学生与汉语知识的距离,缩小抽象意义。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课进行教学时,仅凭教师口述大陆漂移理论,以及大陆板块和海洋的分布,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大陆板块是一个整体。在这一点上,教师在引入课堂时可以利用微课教学,让学生直接看到大陆漂移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在观看了微课之后,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到文章中,在脑海中形成大陆板块,想象漂移的过程,使文章更容易理解[4]。

总体而言,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不足。学校和教师应重视语言阅读能力的培养,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学生学习阶段性特点等出发,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的语言知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微课阅读教学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