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衔接幼小数学课程分析

2023-09-06☉孙

小学生 2023年4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分类游戏

☉孙 洁

无论是幼儿园数学教学,还是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讲解都应以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为基本导向。而小学与幼儿园同为教学机构,其性质存在较大差异,若不重视二者间的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可能会导致学生在过渡过程中出现知识断层的危机,不利于其数学学科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针对有效衔接课程现状,选择与运用可行的教学应对策略,使学生快速、平稳、顺利地适应小学数学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方法。

一、幼小数学衔接课程现状

(一)目标不一致

从目标的角度分析能够发现,教师为小学生设置了情感态度、过程方法与知识技能三个方面学习目标,且各个目标维持着较为均衡的态势。但幼儿教师面对大班的幼儿,往往更侧重于数学情感的养成与数学兴趣的培养,对于数学书写习惯与学科技能存在忽视的情况。幼小数学课程的教学出发点不同,幼儿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对事物间存在的数量关系以及测量、归类与比较等数学方法形成初步理解即可。小学课程标准则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技能掌握等提出更多要求。目标上的差异导致教学活动也各不相同,也导致课程相互衔接的难度提高。

(二)内容不统一

小学数学与幼儿园数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连续性不足与重复性较强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挖掘不足,导致教学内容产生学前化的倾向。另外,幼儿数学教材版本问题会导致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不一致。例如,艺术幼儿园、双语幼儿园与私立幼儿园所运用的教材往往更注重对园所特色进行突出,自主选择教材的空间较大,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幼小课程衔接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方法不科学

小学教师与幼儿教师间的交流不足,对于两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内容等情况了解不足,缺少专题讨论的环节,这也是幼小数学衔接不到位的原因之一[1]。幼儿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会运用游戏教学法,幼儿也习惯于在游戏中获得数学知识,对于趣味化的学习活动有着较高的配合度。但是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忽视了幼升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教材为主进行教学工作,教学方法多为练习法与单一讲授法,教学方法与模式变化幅度过大,学生对其适应性不足,难以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

二、小学数学教学应对策略

(一)确立目标,诊断数学基础

小学数学教师应与幼儿教师针对幼升小学生在幼儿园大班的学习要求与教学教材内容进行了解,明确幼儿数学教学的具体广度与深度,掌握学生在幼儿阶段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而对学生的数学学科基础进行精准诊断,为其形成科学、合适且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一年级的第一课《数一数》前,教师可以先运用摸底测试或者问询的方法来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水平、学习经历等情况进行了解,而后再对学生进行分层,设立合适的教学指导目标,而非直接根据课程标准来对所有学生提出一致的要求。实现对教学对象的学情的有效掌握后,可设定各种教学目标,包括知识层面的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观察等方法,按照制定标准来比较物品,掌握正确的数数方法;在方法层面,借助比一比、分一分、数一数等数学活动,发现与提出关于比较、分类等数学问题;在价值观层面,感受到数学与自身生活的联系,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学会主动整理物品等。在对学生幼儿园大班阶段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后,教师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合并、删减与调整,例如简单的运算与计数知识等,以此来实现对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可通过数学活动与练习题来帮助已经掌握这部分知识的学生进行巩固,而对于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知识掌握量较少的学生进行指导并提升其学习水平。

教师还应将学习习惯的养成也纳入到教学目标体系中,以此来协助学生更快速从幼儿园大班的学习模式过渡到小学的学习模式中。例如在学习《1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让学生尝试计算“2 +3”“4-2”“3-2”“3+1”“4 +1”等算式时,有学生很快就说出答案,教师不能在此就终止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因为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必须要关注全体学生的掌握情况。即使能够直接提供计算答案的学生其对于知识的理解情况也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并不了解计算方法,而是将答案“背”出来。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重视计算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意识,让他们通过实践性的操作行为来获得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在进行计算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辅助性的学具,来用图形表示数字,在对相同数量的物品进行摆一摆、数一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规律与方法,逐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维。[2]

针对幼小数学课程在教学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异,小学数学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切入点,结合前期摸底测试获得的幼升小学生的诊断信息,对学生的整体与个体学习情况形成明确、具体的了解,再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设定与调整。在基本知识、技能、价值观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学习习惯养成方面的目标,尽快引导学生改变大班阶段的学习习惯,加快对新的学习环境的适应,为后期更高难度的数学知识学习夯实基础。

(二)贴近生活,强调学科价值

幼儿教师在为幼儿进行数学方面的启蒙教育时,往往会注重对于生活中幼儿能够接触到的元素的运用,之所以运用这种教育方式,主要是秉承着“做中学”教育理念,同时也借此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将知识难度适当削弱。而小学数学教师则更关注知识。然而部分数学知识因其抽象化特点,难以被刚刚升入小学的学生理解、消化。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适当添加生活化元素,减轻学生对于知识的陌生感。

例如学习《分一分》一课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分类的定义,并能够依照不同的标准对物品进行正确分类。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已经对树叶、交通工具、动物、书本、玩具、食品等常见物品的特点、用途、名称形成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进行练习,并将分类技能运用到生活中。教师可以先用PPT 为学生展示出一个摆放着各种食品的超市货架,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联想生活中所看到的超市货架,尝试说出其特点,以此将分类的概念引出。之后再展示放置了玩具、书籍的货架以及放置多种物品杂乱无章的货架,让学生继续观察,对比几个货架,说一说自己更喜欢哪一种摆放方式,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分类这一数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了解分类的好处。而后让学生对预先准备好的叶子进行分类,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分类方式,有的学生以形状为标准进行分类,也有的学生按照颜色展开分类,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观察别人的分类方法,明确分类的步骤为先制定标准,而后再依次分类。当分类标准存在差异,采用的分类方法与最终获得的分类结果也各不相同。

在知识的巩固与运用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用品进行整理与分类,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所有组员分类速度更快,物品最为整齐。学生在比赛的氛围下,会主动运用课堂所学的分类知识,完成对书包中的水杯、笔、书本等物品的正确分类。全体学生都完成这一任务之后,教师可让各个小组的学生进行互相检查,也可鼓励学生交流自己所用的分类标准与分类方法。借此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分类知识的印象,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独立意识。布置家庭作业时,除了书面上的作业之外,教师还可布置整理房间的作业,让学生运用在课堂学到的分类知识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实现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联动。家长可拍摄学生的整理成果,发送到班级群中进行展示,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家长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家庭垃圾的分类中,明确垃圾类别判断标准,完成对可回收垃圾与厨余垃圾等的分类。

学习《元、角、分》一课时,教师也可运用具有生活化色彩的逛超市情境来辅助教学,为学生播放小朋友逛超市的动画片,引出“人民币”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事件中,认识面值不同的人民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模拟菜市场、书店、文具店等情境,指导学生掌握简单的购物方法,并使其认识到应爱护人民币,不可对其随意损坏,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

小学教师通过对学生日常遭遇的各种问题进行数学转化,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认识到数学学科的价值,真正对其进行重视,端正原有的学习态度。生活化元素的运用还能够帮助师生丰富课堂内容。教师可更多地在例题分析、课堂练习以及作业布置环节引入生活化情境。相比单一地运用数字符号,学生对于这种更加具体、形象的教学内容的接受度更高。

(三)游戏教学,增强学习兴趣

游戏教学法是幼儿数学课堂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少小学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减少了对这一方法的运用,更多的是直接进行讲解。然而学生刚刚接触小学数学知识,教学方法的变化容易使其丧失原有的学习兴趣。所以,数学教师面对一年级的小学生,仍旧需要注重对游戏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帮助学生在学科学习兴趣的引领下,循序渐进地调整学习方法。

例如,学习《认识图形(二)》一课时,教师需指导学生对圆形、正方形以及长方形进行认识。在导入环节,教师可让学生借助手中的积木来回顾上学期所学习的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借此将本课的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概念引出,让学生观察积木,找到积木上的正方形、长方形,同时利用印章与印泥来印出不同形状的图形。在巩固练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新掌握的图形知识的印象。首先可进行“摸几何图形”的游戏,教师将正方体、长方体、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图形的物品放在纸盒中,并在上方盖好手帕,纸盒外则放置于盒中图形对应的名称卡片。做好准备后,让学生将手伸入纸盒中,根据摸到的图形来选择名称卡片,确定图形名称之后,取出摸到的物品进行对比。若与选择名称一致,可获得分数,并能够多摸一次;若判断失误,则不加分,更换下一位学生。其次,还可进行“拼一拼,摆一摆”的游戏。教师预先准备由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等组成的玩具,并按照玩具组成情况为学生提供同样的积木。教师在挡住玩具不让学生看到的前提下,对玩具的组成进行描述,让所有学生尝试仅凭借描述拼摆玩具,评一评谁的玩具与教师的最为相似,为其颁发“小设计师”的头衔。这个游戏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空间观念。在《搭积木》的游戏中,教师让学生组成建筑建设小组,为每组学生提供积木,让各组按照组员的喜好,自由拼搭桥梁、房屋。作品完成后,教师可将所有小组的作品摆放在一起,让小组代表汇报所在小组的设计理念,介绍建筑各个部分是由什么图形构成的,以此来让学生通过形状各异的积木,对图形特征加以巩固,增强创造力与创新意识。进行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开展组织工作,确保学生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仍旧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游戏任务中,避免因过度放任而浪费时间。

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能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感受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快乐,继续保持对这一学科的浓郁学习兴趣。数学教师应在寓教于乐理念的科学指引下,丰富游戏形式,注重游戏与知识内容的有效结合,避免游戏出现形式化的问题,可加入智力游戏、运动游戏、建构游戏、表演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游戏,实现对常规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在游戏教学环节,可更多地运用竞争模式或者小组合作模式,借此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帮助一年级学生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教学前期要注重学情分析与问题诊断,为学生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学习习惯与行为的养成;贴近日常生活,促进教学内容与数学问题的生活化;通过游戏活动来活跃教学氛围,缓解学生在课堂中的紧张情绪,增强数学学科对其的吸引力。随着学生年级升高,可适当减少游戏环节。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分类游戏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分类算一算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