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段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开展对策

2023-09-06陈佳丽

小学生 2023年7期
关键词:交流学习实用性语文课程

☉陈佳丽

新课标进一步整合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并为此设置了基础型、发展型和拓展型三个类型的学习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其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者同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子任务群。与其他二者不同的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指向实用性的功能与价值,与生活贴合度更高,涉及范围更加广泛。

一、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基本内涵

(一)聚焦实用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传统

“语用”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聚焦实用,即,聚焦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定位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而在新版课程标准中依旧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聚焦实用一直以来都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传统。即使语文学科的功能与价值是非常多元的,也离不开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便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在学习活动中锻炼自身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沟通必需的学习任务群。与以往实用性材料、非连续性文本的指导阅读不同,该任务群并不是应用类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简单叠加,它有着全新的内涵。教师应坚持“聚焦实用”的教学理念,将语文学科知识与生活关联,引生活之水,灌语文之田。

(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教学定位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教学定位逐渐清晰起来。首先,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根本宗旨。“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的提出本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顺应时代教育的需要。因此,在开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时,也应遵循这一教学宗旨,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建构语言、运用语言,不断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增强其文化理解与传承的能力。

其次,深入了解学习任务群特点,满足学生沟通需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语言文字为交际工具,在不同的交际语境中,充分满足学生沟通的需求,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提升。实际教学中,学习任务群的开展虽然有赖于具体文本的阅读,但是它的实用性指向,使它区别于普通的文本阅读,更加具备了社会化和实践性的特点。

最后,创设学习情境,自主探究,让活动更具真实性。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教学应紧扣“实用性”特点,围绕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努力构建综合性较强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语境中进行自主探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内容安排

(一)新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安排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作为新课标中发展型任务群被单列提出,既体现了当今社会对语文学科更高的要求,也反映了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高度重视。文本形式呈多元化、阶梯性分布。新课标中按照学年段进行安排,第一学段主要围绕文本内容;第二学段文本形式多元,其中较为明确的是“说明文、叙写大自然的短文”等文本类型;第三学段文本形式依旧呈多元化,但是对于具体文本类型说得更加清晰一些。每一学段都在前一个学段的基础之上做了更加清晰和明确的安排。

学习内容走向融合。过去的课标中,读、写、说三者分离,而新课标中设置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并不是将三者简单地进行叠加,而是围绕任务将三者整合成一体,紧密结合,信息互动。主题范围生活化。新课标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充分凸显了生活的价值,围绕学生的生活设计学习主题,且在三个学段呈逐级扩展的趋势[2],不仅学习内容生活化,还让交际方式生活化,强调学生对社会的参与、对自然的探究,重视阅读与交流信息。

(二)统编版教材中的有关编排

鉴于我国实行的是“教材先行”的原则,因此,在教材进行改版时,新课标并未颁布实施,从而导致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实用性内容散落在统编教材的各册之中,需要教师重新梳理整合,做好课程内容的转化和研发。而如何使教学设计落地,将小学语文课堂变成有生命力的课堂,则需要教师不断思考与探索。例如,在小学第一二学段中,可以以“我爱我家”“我爱上学”“文明的公共生活”等为主题设置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第三四学段中,教师可以以“拥抱大千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科学家的故事”等为主题设置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

三、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策略

(一)设置实用性情境

何谓“实用性情境”?实用性情境是指在学生家庭、校园、社会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学生已经遇到或未来可能会遇到的情境。教师在语文课程中进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时,设置实用性学习情境能够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到任务的实用性,从而激发个体的学习动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现代公民文化素质的普遍提升,语言文字运用已成为当代公民必备的一种生活能力。学习任务群这一宗旨性概念的提出,是基于语文课程,对顶层设计理念的充分体现。教师可以将语文课程的部分内容置于某一个大主题下,再借助若干个彼此联系的任务组成学习实践活动,使倾听、交流、阅读、写作等融于一体,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时,可以设计如下情境:1.讲事例,悟深情。学生通过分享日常生活中与父母相处的片段来感悟父母深情,其他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也会诱发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2.读故事,说见解。通过阅读不同的故事,学生可以培养鉴别分析的能力,感受父母对子女不同的关爱方式。3.创情境,谈应对。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生活情境,如父母一手包办,事无巨细导致晓红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习惯;每次考试后,爸爸妈妈严厉的批评,让李华畏惧考试,每次考试都不理想——让学生谈谈如何解决。4.说心语,谈体会。有了前面任务的铺垫,此时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或是分享生活中相似的经历,或是此时此刻内心所想,或是表达潜藏在内心许久想对父母说的话……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升华内心对父母的情感。这种通过一系列有深度、高质量的语言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的能力在真实的情境中得到锻炼,提升口语表达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基于真实性问题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教师更加倾向于文学性文本的阅读教学,而对实用性文本涉猎较少,加上部分教师本身的阅读偏好,导致实用性文本的阅读与写作指导迟迟得不到较好的发展。基于新教育背景下的语文课程应一改以往“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合理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以任务为驱动进行自主探究,充分讨论,培养高阶认知和缜密思维。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可以以真实性问题为驱动,让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猎奇心,从而推动活动的开展。何谓“真实性问题”?它可以是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是在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或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文本中借助艺术手段而虚拟的世界带给人的真实体验。

例如,在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中有一篇习作训练为“学写倡议书”,“倡议书”本身就是实用性的文体。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倡议书的格式和说理性的语言,其次,再根据例文分析倡议书的文体特色,最后,让学生就此动笔展开写作训练,其效果可想而知。基于任务群的学习模式下,教师可以提前布置查找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壤资源等遭受破坏的课前作业,让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再组织学生在校园或学校附近的街道开展一次社会环境污染调研,让学生走进生活,多观察,用心感受。接着,再设计如下真实性问题:1.我们身边有哪些环保问题?2.针对这些破坏环境的现象或行为,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3.如果你想让你的建议被更多人采纳,首先得学会写倡议书,那么请自由阅读例文,说一说你有哪些观察?当学生基于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后,一定会颇有收获,再提笔进行写作训练,更加有话可写,情感真挚。

(三)开展实践性活动

新旧两个版本的课程标准中,对于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基本是一致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由此可见,“实践性”是语文学习的关键。作为语言类的学科,语文课程的开展离不开实践活动。教师基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设计各类丰富的实践活动时,会将语言文化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融于其中,使学生通过深度参与,全身心投入,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例如,六年级学生即将面临着小学毕业,教师可以就“难忘小学生活”为主题设置主题演讲、文艺汇演、海报设计等一系列的语言实践活动。以主题演讲为例,当教师提出了“难忘小学生活”的主题演讲活动及具体要求后,学生第一步便是以此为主线,打开记忆的阀门,回忆过往种种,并将这些回忆归类整理作为演讲备用资料;第二步就是确定自己的演讲主题,“难忘小学生活”范围较广,学生在围绕它演讲时很容易跑题,为此可以设计多个小主题,确保演讲主题明确;第三步便是演讲提纲,当提纲确定后便可以撰写演讲词,情况允许的话,还可以给同学或老师试讲,耐心倾听他人的意见,不断修改演讲稿,以提升自己的演讲质量;第四步就是现场演讲,现场演讲时,可以通过台下观众的反应和其他同学的演讲收获更多真实的体验,让自己的小学生活记忆更加深刻。

(四)实施表现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有效的教学评价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灵活选用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此外,为避免评价主体单一的问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使学生在活动中收获多元反馈,更加全面地提升自我。鉴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是贯穿整个活动过程的,因此,在开展教学评价时,评价主体应更加注重评价对象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这种基于学生的表现而形成的评价就叫做表现性评价。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的《竹节人》时,由于该单元主题为“有目的的阅读”,教师便可以设计围绕“看得懂”“做得出”“玩得动”分别设计三个表现性评价任务:1.“看得懂”,即学生在阅读了课文后,能够根据作者的描述看懂玩具制作的过程。2.“做得出”,即学生可以根据文字介绍,自己动手做出竹节人的玩具。3.“玩得动”,即学生做出的竹节人玩具可以按照书本介绍的玩法,成功玩转起来。这种教学评价的设计方式,不仅让学生在阅读与动手的过程中锻炼了理解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还让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通过“玩具制作”这一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更加有利于多元反馈的增值,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总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与运用,意味着小学阶段的教育进入了新的里程。它意味着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基于新的教育背景,教师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从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聚焦语文的实用性,使学生将习得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服务社会,造福社会。

猜你喜欢

交流学习实用性语文课程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我校党委书记柴林一行赴南京大学交流学习
交流学习
交流学习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