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绘画活动中色彩的意象性表现初探

2023-09-06芮鹏媛

小学生 2023年5期
关键词:意象事物色彩

☉芮鹏媛

色彩的意象性表现是提高儿童审美的重要手段,为儿童的创造性表现提供了契机,是对事物文化理解的升华体现。本文以意象为切入点研究儿童色彩意象性表现能力的培养。

一、了解儿童绘画活动中色彩意象性表现的发展现状

通过随机抽样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本校小学生在绘画中意象色彩的表现上存在用色概念化、教师色彩指导固化、色彩教学错位等问题。这导致儿童绘画作品中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一)用色概念化

大自然中没有完全相同的颜色,儿童也没有完全一致的思维。可是儿童的作品中却会出现一样的红色太阳、绿色草地、蓝色天空……老师或家长不断强化简笔方式画线条,概念化平涂颜色,加上儿童自身的懒惰性思维,缺少主动观察、自主学习、色彩意象性表达的自己发掘过程,到了中高年级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儿童绘画色彩表现似乎就是一种思维定式的产物了,禁锢了儿童天真烂漫的思维和不拘一格的表现能力。因此,必须打破用色概念化的模式,鼓励儿童色彩的意象性表达,才能真正提高儿童的审美感知,让绘画成为儿童创造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色彩指导固化

在绘画教学中,造型教学总是优先于色彩教学。色彩教学成为了绘画表现的附属教学,一般只起到了装饰功能,从而导致部分儿童在画完形的线条之后就懒于上色,甚至潜意识觉得上色就是累赘。这极大地削弱了儿童在绘画过程中对色彩运用的自主探究意识。虽然在小学课程中也讲到了三原色、三间色、冷暖色明度等,但这些知识儿童在没有理解透彻的情况下就成为了他们绘画色彩表现的枷锁,他们畏首畏尾,机械地去运用三原色、对比色或渐变色等,因此产生了很多“依葫芦画瓢”的作品。

(三)色彩教学错位

儿童绘画是以儿童下意识的感性知觉为基础的绘画,而教师作为成人是处于理性的感知状态。由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从理性角度出发,按照规定的教学步骤授课,这种看似有逻辑的教学方法,清晰的知识经验描述过程,儿童可以按步骤操作。但往往在这种教学下,导致儿童缺少对艺术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忽视了儿童作为课堂的主体对事物的理解方式,削弱了儿童自主探究的意识。

二、开展色彩的意象性表现实践研究

(一)激活直觉体验,注重色彩感觉

丰富的审美体验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调动眼、耳、脑、心……各种感官去全面感受大自然是最好的体验方式。[1]我们身处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引导儿童关注事物的色彩变化,不用“红色的花”“蓝色的大海”“黄色的稻田”这样狭隘的词汇来替儿童总结大自然的色彩,培养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色彩观察的习惯。教师在绘画教学中,欣赏图片的选择是重要的色彩感知体验突破口。

案例1:《枫树叶》(兴趣小组课程)一课,秋天是个美好的季节,在树木中最活跃的就是枫树。校园里种植着许多品种的枫树,是唾手可得的教学资源,教师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喜好收集不同颜色的枫叶,问一问他们每一片树叶都有哪些颜色?你们以前这样观察过吗?

在绘画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进行“色彩体验游戏”,师生齐心协力收集各种具有视觉冲击感的图像,用来打破儿童以往习惯性的色彩印象,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大脑中绘画色彩的库存量。

提供色彩体验的平台,引导儿童理解其中的含义。要理解色彩的意象性,就需要引导儿童身处色彩环境中,关注身心的色彩体验,从直觉感受进入意象性思考。[2]为了让儿童忘记事物原先的概念化色彩,教师可以创设面对面接触的机会,让孩子们感知体验。

案例2:《有生命的花朵》(兴趣小组课程)一课,带学生到校园中寻找一朵花,摸一摸,闻一闻,那颜色多彩的花瓣,在阳光的照射下透亮的粉,投影在草丛中间那斑驳的绿,在微风的吹拂下那左右摇摆的紫……通过近距离的生命色彩体验,比课堂中任何语言描述来得更加直接和印象深刻。

(二)融入审美情感,诠释色彩表现

在对色彩直觉体验的基础上,需要引导儿童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情感来提升儿童对色彩感知的认识形式,从而在直觉体验后,对事物生命本质的意义有进一步的理解。

诠释色彩的意象性表现,是对儿童感性认识的提升。从观察事物外部的特征入手,并根据自我的认知经验,总结出的不同的感受意义。例如,灿烂的阳光,让人感觉心情舒畅,豁然开朗;阴沉的雨天,让人感觉惆怅,心情低落;色彩斑斓的花朵,让人感觉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等等。

当儿童能够说出色彩的意象性表现时,就可以进行色彩的意象性表达了,此时的儿童绘画作品将不再千篇一律。

案例3:《不同季节的树》(兴趣小组课程)一课,课前让学生网上收集不同季节的树木,并且选出能让自己产生某种情感的树木状态。课堂中,给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让他们说出图片中的树让自己感受到了什么情感,用什么颜色来表达出这种情感。例如,白雪压枝头的树木,能让我们体会出树木的坚强,用红色、黑色、黄色等都可以来表达坚强的意志;葱葱的树木,能让我们体会出树木的生机勃勃,用绿色、黄色、红色等,可以表达出充满生命力的感觉;叶片凋零的树木,能让我们体会出生命的流逝,用黑色、白色、灰色等可以表达出内心的压抑,伤感。

(三)创设学习空间,注重色彩生成

在儿童绘画色彩教学中,为儿童创设生动活泼的自由学习空间是激发儿童色彩意象性表现的重要手段。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巧妙设疑、质疑,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儿童主动交流的意愿,让儿童在课堂中不仅成为学习者,还要成为模仿者、欣赏者、探究者、创造者。在课堂中鼓励儿童把随机生成的色彩意象表现形式大胆地记录下来,是作品意义所在。

案例4:《窗外的景色》一课中,为学生播放一段窗外景色的音乐,并且展示窗外景色视觉冲击力强的精选图片,引导儿童想象心中窗外的景色是什么样的,有美丽的花园,广阔的大海,茂密的森林,熙熙攘攘的街头等。然后,说一说此时此刻内心的感受,是心情舒畅的、宁静的,还是烦躁的、压抑的,你想用什么色彩来表现出这些感受呢?大家一起讨论。毫无疑问,由于儿童对同一种事物的感受不同,因此对同一种事物的颜色表现也不同。画面中已然不再是固定的蓝色天空、红色花等,每一幅画都是自己的情感表达,是自我色彩生成的意象性记录。

(四)探索美术语言,活跃色彩表达

只有欣赏、观察、体验、思考,儿童绘画的意象性色彩表现只是空中楼阁,因此必须把儿童对色彩的感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从色彩的意象性出发,探索色彩语言运用。

1.利用材料特性表达色彩语言情感

绘画材料种类很多,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效果。例如,水彩颜料遇水会溶得很快,颜色和颜色之间能快速融合出新的颜色,这样能够为随机生成的色彩灵感带来更多机会;水墨在宣纸上轻轻点染出来的墨点和重重按压晕染出来的墨块,能诠释各种各样的事物;油画棒颜色鲜艳靓丽,质感丝滑,颜色可以堆叠着涂,效果很奇特等。要鼓励儿童,通过自己控制的用笔力度、上色笔触、方向等,结合不同工具材料让画面产生不同的绘画效果;鼓励儿童多尝试绘画材料各种色彩生成的可能性。

探究色彩的情绪化表现。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这些色彩很常见,要鼓励儿童联系生活经验去体会色彩的情绪,并用相应的色彩来表现对某一种事物的感觉,提高自我的色彩感受能力和美术欣赏能力。这样比教授色相的名称,如明度、纯度、渐变等色彩概念,更能让儿童容易理解,印象深刻,接受度更高。

案例5:在色彩的明度、纯度的对比色彩练习中,要着重引导儿童表达情感色彩,如忧伤的心情,五彩斑斓的世界,美好的夏天等。要用变化莫测的水彩颜料来表达传神的色彩效果,学生对色彩的感觉往往比记住色彩的概念要重要得多。

2.转变色彩语言地位

让色彩优先于造型,改变先勾线后涂色的固化步骤,改变色彩不能涂到形状外面的固化思维,极力减少这种绘画方式对儿童色彩感悟和表现带来的负面影响,让色彩跳脱形的禁锢。引导儿童对感受到的事物直接用色彩来表现,随心所欲的色彩表现方式让儿童兴趣盎然,在快乐的情绪下完成作品。

案例6:《表情丰富的脸》一课中,要求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表情丰富的脸,抓住不同表情的人脸的五官特征及肌肉变化。这时要鼓励儿童用水粉颜料,采用“以色破形”的方式很快涂出人物脸部;在理解人物情绪之后,再选用能够表达此情绪的色彩,画出人物五官。这样作品完成速度加快,创造出了一幅幅有个人情感表现的灵动作品。

3.让色彩决定作品效果

要让学生把体验到的色彩转换成情感表达,就需要引导学生对绘画材料所表现出来的特性进行选择,强化美术语言进行自主筛选和表达。例如,日出时的远山用什么样的色彩和笔触可以表现出来?夜间,霓虹闪烁的街景可以用什么样的色彩和展现方式……要让学生尝试用色彩表现出不同的情境和情感,让色彩语言主动思考并承担表现,进而实现艺术作品的情感升华。

4.尝试多种色彩媒介

用色彩来表现事物,并不是要求保持事物原本的模样,而是要结合色彩的工具材料,让事物变得更具有表现性,更具有视觉冲击性,夸张性等。[3]同一事物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尝试用不同的绘画工具的特殊表现形式,会产生不一样的绘画效果。

5.升华色彩个性

从古至今的国内外绘画大师们,在色彩的运用上都有明显的个人倾向,有些画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于色彩的选择也会不同。例如毕加索的蓝色时期、玫瑰时期等。在绘画过程中,如果发现儿童在色彩的选择上有明显的个人倾向,我们不仅要鼓励他继续大胆做下去,还要给予一定的引导,并且以他为榜样,鼓励其他儿童也去试着探索这块领域。

(五)开展互动式学习,积累色彩经验

评价可以帮助儿童获得绘画的成就感。在评价中,教师要正面评价每一位儿童,细微的进步也要加以表扬。特别要关注能力较弱的孩子,表扬其作品中的优点,对于不足的地方,则用建议的方式,提出修改的意见。教师要用这样的方法走进孩子们的内心,让他们在教师的鼓励中寻找自信,体验到色彩创作的乐趣。

评价可以帮助儿童解决一些共性问题。例如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儿童有想法,但是畏畏缩缩不敢用色彩,思考了好久,画面还是零星几个色点。教师通过表扬大胆用色的儿童作品,让不敢表现的儿童能够放心地去使用色彩,不用担心画错或者受到老师批评;要让他们知道,只要敢用色彩表达出来的作品都是优秀的。

评价可以帮助儿童积累色彩意象性表现经验。指向色彩意象性表现经验的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和针对性。“我们一起去找一找谁用的色彩最稀奇古怪?”“你通过这幅色彩绘画能够体会到小作者传达出来什么样的情感吗?”“谁的作品色彩表现方式让你得到了启发?是什么样的启发呢?”……通过评价,引导儿童收集整理可借鉴的色彩表现方式,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同伴的作品,增强同伴之间相互学习的能力。很多评价活动可以生出新的绘画活动。例如交流情绪表达的色彩表现形式,由此延伸出“五彩斑斓的情绪”绘画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儿童绘画色彩意象性表现的发展。

三、开展色彩意象性表现中的反思

对色彩的意象性表现关注之后,在一系列绘画活动开展中,明显感觉儿童的色彩运用更加大胆且具个性化,创作的过程也更欢快自主了,画面中色彩概念化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在今后的色彩教学过程中,我们仍然持续对儿童绘画色彩的意象性表现进行更深入研究,始终把对儿童个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提高儿童对情感的感受能力和艺术的创造能力,使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真正享受自信、自主、自由的创作过程。

猜你喜欢

意象事物色彩
抚远意象等
美好的事物
奇妙事物用心看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