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时代脉搏共振 讲好葫芦岛故事
——以《葫芦岛日报》“风景这边正好”走基层系列报道为例

2023-09-06□王

记者摇篮 2023年4期
关键词:脚力笔力葫芦岛

□王 英

2022年7月,第三十一届辽宁新闻奖评选揭晓,《葫芦岛日报》参评作品“风景这边正好”走基层系列报道荣获新闻系列报道类一等奖。这是对作品质量的肯定,更是《葫芦岛日报》坚守使命担当、为时代讴歌、坚持用心用情践行“四力”要求的具体体现。

在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新闻记者要增强使命感,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兴文化的任务;要提升自身修养,改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生活,使作品接地气、知冷暖;要不断地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写出有思想、有品质、有温度的好作品。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代的脉搏共振,讲好中国故事。

葫芦岛日报社举全社之力做好深入基层、讴歌时代的主题报道工作。2021年10月至12月,精心组织以“走基层讲好葫芦岛故事”为主题的系列采访活动,成立报道组,开设新媒体视频号,确定了以兴城觉华岛、绥中锥子山古长城、建昌新开岭乡、兴城市红崖子镇、南票区等为重点采访点位。

报道组20余位记者在近三个月的时间内分别深入海岛、乡村、文化古迹等采访现场,用脚力丈量滨城大地、用眼力捕捉葫芦岛故事、用脑力解读人民情怀、用笔力诠释新时代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共采写20 余篇“带露珠”“冒热气”的来自基层一线的稿件。策划推出了《17个老师,17个“海山娃”》《对话长城》《新风拂过蟒挡坝村》《“花生小镇”的“产业版图”》《盘山岭上山楂红》《南票紫砂,挺起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脊梁》6 篇专题报道,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制作了这次走基层系列报道的融媒体产品,收获读者、网友的广泛好评。

一、在不断奔走和深入现场中磨炼“脚力”

脚力是根基。媒体行业有一句话,好新闻是跑出来的,说明了脚力的重要性。脚力是新闻报道的力量之源,也是记者工作的根基所在。以脚力深入基层,是作为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练好脚力,方能行得远、走得快,方能更好地践行群众路线,做出生动、鲜活的报道。

2021 年10 月,在第二十二个记者节到来前夕,《葫芦岛日报》“走基层讲好葫芦岛故事”系列报道活动启动,记录葫芦岛经济社会以及乡村发展的伟大实践,并以此为契机锻炼编采队伍,增强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报道组由总编辑带队,新闻采访部主力记者参加。为了培养记者良好的工作作风,报社决定让7名刚入职不到一年的年轻记者也加入报道组。报道形式是报纸专版和新媒体作品同时推送。

只有走出去,才能察实情;只有俯下身,才能动真情。走基层报道组的第一站是兴城觉华岛。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报道组一行7名记者乘船抵达辽东湾最大岛——觉华岛,走进这个岛上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一天多的时间,记者采访老师、学生、家长及岛上的居民近百人,通讯《17个老师,17个“海山娃”》记录了以校长刘凤辉以及李亚楠、陈美辰等为代表的17 名老师坚守海岛学校、坚持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在这个面积13.5 平方公里的小岛上,7 名记者与老师、学生“亲密”相处20 多个小时,聊学校、聊生活、聊未来。新闻作品中,细节感人至深。“随着经济的发展,岛上常住人口由原来的3000 多人缩减到现在不足千人,学校学生也由曾经的500 余人缩减到如今的17 个在校生。学生虽少,但和全市所有的义务教育学校一样,17个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这里学知识、学做人,体悟何谓真善美。17名教师以寂寞的坚守,承担着教育公平的使命,让明朗的读书声成为岛上最动听的音符。”刚入职的年轻记者陈雪娇被年轻老师克服种种困难仍坚守岗位的精神所感动,写下了采访后记《点亮希望之光》。她说:“从岛上教师和学生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力量。这种力量,也激励着我在记者职业上继续前行。”

脚力的体现不但在“走”上,也在版式创意中得以显现。为了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葫芦岛日报》走基层系列报道精心运用版面语言,使记者们奔赴海岛、乡村等采写的新闻故事在报纸上鲜活呈现出来。例如,在觉华岛上采写的《17个老师,17个“海山娃”》、在建昌盘山岭上采写的《盘山岭上山楂红》、在兴城红崖子花生小镇采写的《“花生小镇”的“产业版图”》等作品中不但有记者细致的采访和观察,更融入了记者的深刻思考,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体现在版面上,每期以一篇3000 字左右的生动而富有文采的通讯稿为主打,配上800字左右的记者采访后记。与此同时,体现版式设计的灵活性,图片生动,版式新颖、美观,内涵丰富,标题、精美的版式设计和版面语言体现了“走基层”整个采访创作团队的务实和创新,全方位展现了葫芦岛城乡的崭新风貌和发展变迁,展现了葫芦岛这座沿海城市的无限魅力和人文情怀。

二、在认真观察和不断发现中增强“眼力”

记者既是新闻的报道者,也是时代的观察者、社会的瞭望者。新闻记者要练就一双新闻慧眼,从烦琐复杂的事件中找出新闻线索,并且要见微知著、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全局。只有在认真观察中练就一双好“眼力”,才能发现和用好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的新闻素材,实现守正创新。

有人说,在一个个高品质的好新闻报道背后,一定有一双双具有识别力、发现力、判断力的“记者之眼”。《葫芦岛日报》走基层报道“风景这边正好”的收篇之作《南票紫砂,挺起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脊梁》,源于一名平时跑时政新闻的记者发现的线索。世界上有一种紫砂,它的名字叫南票。提起紫砂,很多人会想到江苏宜兴,然而,当你了解有关南票紫砂的历史和文化,就会知道讲好南票紫砂这个主题故事的分量。《葫芦岛日报》走基层报道组一行8人和南票的紫砂专家一道踏访古窑遗址,了解工匠紫砂壶制作过程,“打捞”流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碎片”,感悟历久弥新的紫砂之美。这座因煤而兴、因煤而衰的小镇如今正依托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走向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报道完成后,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肯定。

眼力是观察力、判断力的代名词。记者对新闻线索的识别、对采访对象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作品的传播力、影响力。例如,系列报道中的《“花生小镇”的“产业版图”》就是一篇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的报道。兴城市红崖子满族镇被誉为“花生小镇”,这里出产的花生是欧盟免检产品,产值达1.5 亿元,花生加工销售产值达到30亿元。在小镇上,传统的一家一户“小散弱”种植模式正在被打破,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正在以多种形式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同时,围绕花生,小镇正在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花生产业的发展版图。记者采访了大量的农户、村镇干部以及加工车间工人和直播带货的主播,通过看到的、听到的,记者在形成稿件时确立了“花生小镇”以“小花生成就大产业、推进乡村振兴”这个大主题。

以“眼力”为抓手,可以提升新闻舆论的引导力。通过“风景这边正好”走基层系列报道的实践,记者感悟到,“眼力”不仅仅是眼见为实,更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看得更远更透。若要让一件件新闻作品有深度和厚度,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但要在采访准备阶段就熟悉相关政策和背景,还要从大量的信息和线索中找准主题。

三、在深入思考和吃透政策中练就“脑力”

脑力是核心。新闻记者的脑力指的是思维方式方法及思考的能力,这个“中枢神经”在新闻采访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重大新闻选题,尤其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思考,把准时代脉搏,聚焦时代热点,发挥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新闻宣传是一场复杂而系统的脑力活动。思考,始终贯穿于新闻报道的全过程。记者的采访和发现,要通过脑力加工实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体现新闻价值,更需要脑力激荡,立足更高的站位和更全面的角度,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融媒体时代,好的新闻内容需要有好的呈现形式。虽然有了框架构想,但如何将丰富的素材做成一份“色香味”俱佳的新闻大餐,考验着主创团队的脑力。“风景这边正好”系列报道做到了策划为先。例如第二篇《对话长城》报道,就是围绕位于绥中县境内的锥子山长城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轴线,以坚持20年用镜头追梦长城的摄影家王健华的故事为引线,向读者展示了长城脚下发生的动人故事和正在实施推进的国家长城文化公园葫芦岛段的建设情况。文中设立了3 个分主题:长城,从历史中走来;长城,脚下的故事仍在继续;长城,连接未来和希望。中国的这段最美野长城正绽放异彩。

言论最能体现思考。为了使采访更加厚重,充分发挥记者的思考能力,每一期系列报道专版上都设有一个重要版块“采访后记”,由采访记者执笔,每期800—1000 字。要求体现共情,强调走心,让记者的脑力在言论中激荡。系列报道第一篇《17 个老师,17 个“海山娃”》配发的采访后记是由一名入职不到一年的年轻记者完成的。为了更好地完成报道任务,捕捉写作灵感,她在采访的过程中与岛上的年轻老师聊到深夜,从生活到工作,从家庭到学生,有笑声有泪点,有快乐有烦恼,这位年轻的记者深深感受到,岛上教师的坚守与付出给小岛带来希望之光,照亮了孩子们的心,于是,她写出采访后记《点亮希望之光》,语言朴实而真诚,让更多的读者体悟到了教育的力量。其他5篇采访后记《让文明之风浸润美丽乡村》《由“黑”转“红”活力再生》《小花生大世界》《期待果更甜》《读你千遍不厌倦》也是由采访记者完成,这些采访后记真诚而深刻,温暖而有力量,成为此次系列报道中的点睛之笔。

四、在讴歌时代和责任担当中锤炼“笔力”

笔力是基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每一个新闻记者孜孜不倦的追求。脚力、眼力、脑力,最后都要落在笔力上来体现。新闻需要借助语言文字才能表达出来,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是基本素质之一,要在采访报道中准确而简练地表达出新闻主题。

在融媒体时代,记者手中已经拥有“口头、笔头、镜头”等多种武器,要运用好这“十八般兵器”,本质上还是要改文风。去除空话套话虚话,力求言简意赅,讲群众喜欢听、愿意看、听得懂、看得进的好故事,使作品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让主流媒体的声音更感人、更动人、更吸引人。

笔触伸进土地,精神才有养分,文字才有温度。真实、亲近、质朴,是这次走基层系列报道“风景这边正好”的目标和要求。报道组在策划每一期的报道主题时,都要求执笔记者以笔力诉真情,以笔力传递感动,讲述葫芦岛蓬勃发展而又温暖感人的故事,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有凝聚力、引领力、感召力和穿透力。《新风拂过蟒挡坝村》《盘山岭上山楂红》这两篇报道都是以农村和农民为报道对象,讲述葫芦岛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发生的山乡巨变。在《盘山岭上山楂红》报道中,8名采访记者一次次登上1000多米高的建昌县盘山岭,在宝柱农场看到主人公陆宝柱和在此务工的村民如何养殖七彩山鸡、如何种植山楂树和中草药,见证他们把荒山变成青山的壮举。报道翔实地记录了村民在陆宝柱的带领下,采取“种养+休闲旅游”的发展模式,让荒山渐渐变成当地农民致富的金山银山。一读者在看完此篇报道后,留下感言: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农业有奔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盼头。

记者的笔力在一线采访中不断提升。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采访记者一次次走进建昌县蟒挡坝村的蔬菜大棚、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家中,听老人和孩子们讲述志愿服务队队员在除夕夜、中秋节和他们一起包饺子、吃月饼的欢乐场面。看到“好媳妇”“榜样村民”“党员先锋”的足迹遍布前村后屯,记者亲身感受到,文明之风正在浸润着这个美丽的小山村,精神文明实践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这两篇作品,细节鲜活,村民生活的幸福和喜悦、农村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一一呈现,采访记者没有铺陈和渲染,在质朴、平实、细致的讲述中,葫芦岛乡村发展振兴的实践跃然纸上,报道中清晰可见记者的笔力和功力。主笔的两位年轻记者感言,采访过程是有些累和苦,但收获满满,采访对象和采访过程感动、激励着我们,让我们记住了新闻记者的职责:走到、看到、想到、写到。

五、结语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好的故事在基层。新闻作品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和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密不可分。新闻舆论的“四力”是目标,记者的“四力”是手段。所以,只有深入基层,行走在一线,新闻记者才有永远不会退化的本能、本色。融媒体时代,要争做政治过硬、引领时代、本领高强、求实创新、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真正做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创作出更多冒着热气、带着露珠、透着温度的好新闻、好作品,传递主流价值观,唱出中国好声音,讲好葫芦岛故事。■

猜你喜欢

脚力笔力葫芦岛
地市党报金融报道“专”“活”兼具的优化路径
◆其它
入木三分
◆ 其它
仪表
如何发挥脚力做好深度报道——以衢州日报“乡村调查”为例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提高科技报道工作水平——人民日报如何做好科技报道
葫芦岛海边补网人
加点笔力,你的书法会更美
——齐鲁书社《中国书法笔力详解》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