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新闻学毕业设计创新改革实践研究
——以沈阳城市学院为例

2023-09-06□杨

记者摇篮 2023年4期
关键词:新闻学毕业设计应用型

□杨 帆

时代变革中的新闻学人才培养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是新媒体时代媒介技术升级倒逼新闻媒体产生对“全媒化”人才的迫切需求;二是新闻学本科应突出其本科的应用性,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质量一线新闻人才。

作为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民办高校新闻学,通过课程设置、部校共建、实训实习等全流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提升实践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比重,迎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切实需求。作为教学和考核的最后一个环节,将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设计作品化呈现,是应用型民办高校新闻学为适应当今社会对新闻学人才培养需求作出的积极转变。

沈阳城市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从2020年起要求学生全部以作品作为毕业设计的形式,考核学生综合岗位能力。目前已有三届新闻学毕业生用新闻作品完成毕业设计,作品精良、效果上佳。

一、多所高校新闻专业用毕业设计取代毕业论文

作为本科教学和考核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论文旨在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作为应用型属性较强的新闻学专业,以结果为导向、岗位能力形成为目标,将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设计,用完成新闻作品来检验学习成果,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岗位人才需求。

为落实教育部启动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计划,更好地造就新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培养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力量,已逐渐成为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当务之急。

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是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呢?用独立创作的新闻作品来体现自己的专业性,用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来彰显学生四年本科理论和实践结合后达到的能力水平,一定是衡量新闻学子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2018 年,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新闻专业的毕业设计配套作品集《新闻的名义》出版发行,开启了新闻学专业用毕业设计作品取代毕业论文的先河,该校新闻学从2009届毕业生开始进行毕业设计改革,出版三本《深圳大学新闻专业毕业设计作品精选》,这一创新性的改革成为学界和业界的示范标杆,为新闻学专业的毕业设计指出了全新方向。

基于深圳大学新闻专业这一开创性的示范,汕头大学、南京大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欧亚学院、榆林学院等多家院校的新闻专业也进行相应尝试。作为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民办高校,沈阳城市学院结合自身优势、在“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文化与传播学院率先创新改革毕业设计方案,自2020年起,该校新闻学的学生开始尝试毕业前的最后一秀“用作品说话”。

二、毕业设计选题由师生共同以新闻行业标准来制定

在制定文化与传播学院毕业设计方案时,着重突出沈阳城市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方案提到:“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要与专业、毕业实习岗位的工作内容紧密结合,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符合‘专业性、实用性、地方性’要求;选题要求关注本专业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实践发展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或国内外实践发展的前沿动向。”

首先,选题要符合专业要求,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坚持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原则,遵循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反映中国社会与中国国情,立足改革开放与当前发展,突出本地特色,体现人文关怀。选题不宜过大,在研究和实践方法上需具有可操作性。

其次,为确保学生能够适应毕业设计的改革,该校为每个学生配备两名指导教师(一名校内教师,一名校外业界教师),全程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指导,要求指导教师对其指导学生毕业设计题目中的基本内容、操作过程、计算方法以及疑难点等做到心中有数;毕业设计选题由师生共同确定,每生一题,不得重复,防止发生学生相互抄袭的现象。

最后,在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时,指导教师工作保障细化:下发毕业设计任务书、审核和指导学生的开题报告、听取学生线索汇报和筛选、共同商议和判断新闻价值。采访难度分析和答疑、连续4个月每月一次的指导日志、确定采访方式、辅导写作架构、指导论文格式等等内容,均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在确定选题上,指导教师更加看重毕业作品的本地化、新闻性和思辨性,与学生一起研究和确定选题、辅导采访与写作,最终形成稿件,如深度报道《争议中喧嚣的无声“盛有声”火锅店》这一毕业设计作品,题材来源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掘的网红餐厅,但学生并未停留在网红餐厅的猎奇角度,而是采取体验式采访、暗访、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挖掘和剖析在短视频营销下公众语言及行为的两面风向、帮扶残疾人就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爱心助残的矛盾,使该深度报道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三、毕业设计类型丰富,围绕新闻岗位能力打造考核方式

结合新时代下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新闻学人才的需求,该校新闻学的毕业设计经过几轮的修改和打磨,最终确定了毕业设计的考核版本:

1.以设计作品作为毕业设计成果的检验形式。

2.以专题调查报告作为毕业设计成果的检验形式。

3.以项目策划书作为毕业设计成果的检验形式。

如专题新闻摄影,需有以下内容:①整组摄影作品为同一主题摄影报道,整组作品不少于8张图片。需有整组作品标题及整组作品总说明、各自单幅作品说明,标题、说明符合专业规范。②整组作品需具有较强新闻价值及新闻摄影特征,不能以静物、风景、人物等艺术、商业等摄影作品作为毕业作品。③摄影图片像素清晰,作品形式统一为JPG形式。④最终作品需要刻录成光盘,提交作品还应提交毕业设计说明书,内容需涵盖选题的来源、工作计划、实施方案、作品阐述、影响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以该校2022 届新闻学74 名毕业生为例,全部毕业设计中有33 个作品为“深度报道”,占45%;另外,与新闻专业密切相关的作品类型如纪录片、调查报告、项目策划书、H5设计等类型也是学生比较青睐的。经专业评审评出的该届6 篇新闻学专业优秀毕业设计中,4 篇为深度报道,体现出毕业设计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特点,更凸显了专业性。

从2018 级新闻学李欣竹同学的采访手记可以看出,这次深度报道作为毕业设计给她带来的能力提升,“这次采访是真正与社会接轨,这与笔者之前在学校的采访有很大区别。同时笔者也发现了不足之处,比如在采访时紧张而不太敢直视被采访人的眼睛,在撰写深度报道稿件时还不够成熟、架构不够完整、语言不够简洁等。笔者相信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会不断进步,本次采访也是成长经历中的重要一笔”。

为配合应用型的毕业设计,在毕设答辩环节中,由校内专家教师与新闻业界专家组成评委组,从新闻行业的要求和角度对学生毕设作品进行审定和点评,形成教学和行业联合的“职业情境化”专业评价。

为端正学生学术作风,答辩组对存在导向错误、抄袭作品、选题偏差、采访不严谨等问题的毕业设计严格把关,通过指导教师和评审教师双重审查后才可以进行答辩,一旦查重率不合规范、新闻内容不合格,将直接进入二辩,修改后符合规范的作品才能通过毕业答辩。这也从审核的角度,对学生的作品高标准、严要求,符合新闻实事求是的原则。

四、七大措施并举,努力探究新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沈阳城市学院新闻学专业是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除对毕业设计进行锐意创新改革之外,为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具备原创新闻采编、舆情监测与分析、新媒体内容生产与运营等能力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专业还通过七大举措探究新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深入行业,探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培养学生原创新闻采编能力、舆情监测与分析能力、新媒体内容生产与运营等核心专业能力为中心的专业课程群。新闻学专业构建了课内实训、大实训课程、顶岗实习、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深度融合,贯穿教学始终。课程内容与新时代媒体工作任务对接,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打造职业情境化的教学方式;编写适合新闻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说明书、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自编讲义等教学文件。

第二,探究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案例引导、任务驱动为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利用慕课、微课、云班课等现代信息手段辅助学生进行学习;采用沉浸式体验、嵌入式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等实践化教学形式作为特色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授课和考核方式,为培养新闻传播高级专业人才提供有力的教学保障。

第三,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条件。利用校内舆情与监测分析实训室等,通过大数据与舆情分析、微信公众号运营等真实项目业务训练,全方位为学生提供数据采集、舆情分析、新媒体账号运营的职业情境化教学环境,将社会的真实业务流程、业务场景搬进校园,使学生在新闻采访与写作、大数据舆情分析、社交媒体运营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第四,“部校共建”模式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以“全媒型”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覆盖新闻生产、分发、互动、传播效果评估、新闻法规政策与伦理、媒介产业创新与运营的课程体系。新闻学专业始终坚持以新型主流媒体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为此专业在建设初期就将产业需求与课程紧密联系。作为与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部校共建”的重点建设专业,要求新闻学师生始终以社会项目为导向,以实训课为载体,以真正的职业情境化为目标,通过实训课形式深度参与多项社会化新媒体运营项目,反哺师资水平提升和课程升级。

第五,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大数据与舆情分析、政务新媒体、短视频制作等项目的应用研究,拓宽校企合作范围,积极服务辽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第六,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突出能力考核”的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以能力考核为导向,改变学生只通过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来应付期末考试的不良习惯,这与毕业设计以作品为检验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处,目的皆是使学生更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更注重将知识转为实际能力。

第七,专业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新闻学专业不但聘请具有多年媒体从业经验的“双师双能”人才为专业教师,还定期邀请媒体从业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将职业标准中的工作内容、媒介融合等要求有机地融入教学中,将媒体运营中的真实采访、鲜活案例、媒体行业最新资讯引入专业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定长远目标,帮助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

该校也会定期通过向用人单位发放问卷、搜集信息和统计数据的方式进行调研,用人单位满意度高,反馈良好,对学生评价主要表现在“专业基础扎实、团队协作能力强、上手快、动手操作能力强”等特点。

五、结论及建议

包括沈阳城市学院在内的多所高校新闻学专业启动毕业设计代替传统毕业论文的创新考核形式,一方面体现出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向复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转变。学生在离开学校前的最后一次作业中,以专业属性和专业知识为出发点,以未来就业方向为着手点,完成一次符合岗位能力的毕业设计作品,不仅是对4年大学本科学习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就业方向的一次生动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为本科学习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

最后一环毕业设计的改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需要前面教学环节的全流程配合,各高校尤其民办高校应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搭建与时代、社会需求匹配的课程体系、师资力量、课程考核、实训实习等,形成应用型新闻学生的闭环式教育体系,为新时代新闻宣传战线培养“政治过硬、作风过硬、业务过硬”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新闻学毕业设计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校毕业设计展吸引业内眼球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