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墨绘画语言与当代教育精神的相互渗透

2023-09-05天津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韩晖

国画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水墨绘画精神

天津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韩晖

中国水墨绘画,也称水墨丹青,是民族文化的独立形式和内容之一。水墨绘画的精神追求和思想表达不断被各个领域作为重大课题进行研究探讨,因而它不单单是一种形式创作上独具特殊语言方式的纯粹艺术形态,在时代文化更迭交替的背景下,其创作内容、思想承载和精神导向也在随之发生悄然变化。那么,如何找到一条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水墨绘画的合适途径,如何将传统的艺术精髓和丰富的精神资源为艺术创作和当代教育所用,以及如何构建一个追求雅正文化的古老民族的精神生活结构,这些都将在两个维度上进行渗透和嬗变,即精神性诉求和艺术性追求。也就是说,我们当代教育担负着伟大的时代使命,不仅要具备吐故纳新、自我完善、与时俱进的活力与能力,还要在提高学子的精神素质和艺术能力的同时,搭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桥梁,深化“文化力”即综合国力。

一、水墨绘画语言技法和表现形式

水墨绘画之所以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促成其发生与发展的根柢是传统文化中的古典哲学、宗教思想的深层交融影响,它的语言起点从宽泛的一面来说,是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思想文化的深层隐喻;从狭义的一面而言,则是儒、释、道三家学说和“阴阳五行”形而上认知形态的具象表现。因此也可以理解为,水墨绘画语言也正是通过深入观察和身体力行中国文化所强调的“意由心生”的相关体验,在意境和精神内涵的创造中加强对文化认知的深度性和把握的自觉性,因而又是“天人合一”自然文化的艺术呈现和思想再现。

1.水墨绘画的语言技法

水墨绘画的美学理论是从主导传统文化的三家学说与阴阳五行的核心思想中演化而来。细分之,“成教化、助人伦”[1]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画(即水墨绘画)的重要理论,它否定了绘画怡情悦性的单一目的性,强调的是绘画所承担的文化意义和道德教育意义,体现出绘画艺术的社会功能性。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认为:“‘有’为看得见的具体事物,‘无’即看不见的‘道’,为万物的本源。”[2]也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3]中“无”的哲学思想成为水墨绘画中有关“虚”的审美,主要作用于提升艺术的境界和相关表现手段,成就了“留白”的美学理念。而释家,即佛教中的因缘和合、业与轮回、无常与无我、解脱与涅槃这四大教义,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作品的“艺术性”上,为水墨绘画艺术的目标性与指导性明确方向。阴阳五行,其中阴阳观对水墨绘画艺术影响巨大,体现在构图及画面的主客之分,而且不注重体积,不讲明暗,但却生成阴阳对比的平面稚拙美感。以上综合形成朴素、单纯、天真、活泼的水墨绘画艺术语言。

水墨绘画境界中阐述出的“意象”“心性”,与中国文化认同的人格境界中强调的“自省”是相统一的。“自省”属于“心性”的文化范畴,水墨绘画的美学理论同样强调自我完善,注重来源于生活中的体验与自省,以此进入一定境界,继而有感而发。这种顺应天理、顺其自然的文化体现需要浑厚的素养来支撑,并一一反映在水墨绘画中。因此,水墨绘画语言的本质就是反映人追寻和遵循一个信仰的过程,通过笔墨这一载体来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代人文境界,[4]所以它们又是“水映一月”的关系。

2.水墨绘画的表现形式

南朝齐谢赫对中国画进行了高度概括,译成现代文意思为:“中国画并不只是宣纸上的点染勾勒,‘气韵’‘境界’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的思想集成最终的表现。意、识、灵齐备,诗、书、画一体,诗为画之意,书为画之骨。技法之熟,可呈胸臆;画面之外,可留思想。这也是判断中国传统书画作品艺术价值高下的实质所在。”[5]同时他还提出:“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赅。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6]

以谢赫的品画理论为依据,再纵观古人的经典作品,包括近现代艺术大师作品,不难发现他们的人格和艺术是以心性与立象、立格的方式建起敦厚的艺术基础与文化精神,其水墨绘画表现形式总体而论都在围绕一个主题——“天人合一”,也即道法自然。这个绘画形式中的本体论,使后世绘画多以“田园归隐”为主题,更是将创作者的思维推至一个宏大的宇宙本体论的思想高度,可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或者说水墨绘画的笔法强调自然的本色,构图也是首先通过强调意象,进而表达真、善、美的文化体验,再将生活中的东西融入画面中,借助艺术创作形式引申出各种不同的关于文化深层次的体验,反映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生命体验,最终以自然为上、自我为下来慰藉人作为个体存在而无法回避的心灵苍茫与宿命孤独。

二、当代教育精神的内在核心

在中国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不停发生变化的当下,人们传统的诸多经验也显示出与以往大不相同。当代教育在这样一种新型社会经济关系和文化氛围下,必然更加关注社会与文化、现在与未来的教育切入点。也就是说,不论传统艺术教育还是当代教育,它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在面对固化的历史范围,因而亟须做出着眼于未来的教育精神理念的新诠释——这种诠释不是由教育家、社会有识人士所倡导,而是整个社会自觉地建立起与当代教育精神同步的相关思想认知,进而使教育复归发展人之综合潜力、挖掘人之无限丰富性的道路上。

1.当代教育的基本目的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句话先由卢梭提出,后由杜威做进一步阐发。西塞罗也对教育的基本目的做出了精准概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这两句话言简意赅地道出教育之本义。学者尹艳秋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认为,当代教育精神的建构应“以人性的完整性为依据,以体现人性完整性的、多元开放的、丰富流动的生活世界为根基,将教育的社会及个体的适应与超越统一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并指向教育的超越”[7]。

以上观点的起点和终点都将教育基本目的指向以“人”为主体的全面发展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生长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为风向标。也如周国平所说:“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学到的东西。”[8]换言之,“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9]的灵魂教育,才是当代教育精神的真正内涵。

2.当代教育精神的内在核心

王坤庆在《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一书中认为,精神教育的根本尺度体现在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由性上。他积极倡导“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应重视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10],并对精神教育的内涵、性质及实施提出与之并行的观念、目的、途径三重定位。从某种意义而言,虽然当代教育精神至今未有语言的清晰分析界定,但仍然可以通过“本真、最高善、终极价值”等学术用语概括之。也正是通过对这三个维度的建构和追求,现实教育活动才得以不断向新目标和新高度攀进。

教育精神本身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不同维度、不同层次、不同立场可以产生纷繁复杂的各种见解和千差万别的内容。根据上一小节所论述的教育目的,可以延伸出当代教育精神内在核心,也就是基于“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生长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这一命题,从而对当代精神的广义内涵展开具体分析得出:教育在探索中走向成熟,也必然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有关“人性”的教育精神实践,这种可称之为生命化的教育以培育人的内在精神为最终目的,同时也意味着教育精神真正内在核心所在。

三、水墨绘画语言与当代教育精神的相互关系

基于日常生活的精神发现,展现“知行合一”的个体内心行进,兼具“天、地、人”自然哲学和审美超越,成就了水墨绘画的经典语言。换言之,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自然文化,其哲学深度和文化积淀乃水墨绘画艺术的生成平台,传统文化所强调的“知”和“行”与水墨绘画所提倡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规律是血脉相通的,其作用的主体是我们认识事物、超越事物表象的认知方法,并在这一基础上延伸出“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作为上层建筑的中国水墨绘画艺术随着时代与历史的特点在前行,正所谓“笔墨当随时代”,它所表达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文脉中呈现的人文教化、精神内涵及哲学感染力都是当代教育极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1.水墨绘画语言与当代教育精神的相互渗透

在对传统文化做系统梳理时,不难发现民间的、民俗的艺术门类和艺术行当在不可逆转的态势下逐渐衰落,甚至消亡,但水墨绘画却依然产生出独特的民族生命力和世界性感染力,其大致原因归结为两方面:一方面,水墨绘画所融合的东方哲学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和影响,思想根基不仅深厚扎实,评判标准也自成体系;另一方面,由于中华民族是善于思考的民族,也是程式化意识较强的民族,即使身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仍然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面前思考生命回归的意识源头,去寻找传统文化哲学中关于本我的答案。

而在整个当代教育体系中,对人文素养的要求一直是被相当重视的,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当代优秀设计师和青年学子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青年学生作为我们民族的时代宠儿和创造者,承担着发展科技和物质文化的重任,还要在精神追求以及艺术美育的范畴寻找自我的审美坐标。研究水墨绘画语言,从中所体现的态度和观念问题不是单纯的、单一的,而是一个传统的、庞大的文化和思想问题,它涉及艺术学、美学、心理学、人文、宗教、历史等方面的研究。而我们的教育离不开对传统文化“正本清源”精神的依赖,[11]离不开水墨绘画语言中所呈现的精神联系认知,这种文化的相互渗透使得艺术形式在教育的引导下不断地发展与深化,而艺术传承也是教育功能实现最大化、最高化的深度表现形式。

2.水墨绘画语言与当代教育精神的相互作用

当下已经进入媒体和后媒体并行时代,各项艺术创作和各种艺术门类都在与世界对话,其专业技术、创作技巧和思想主题也在与时代接轨,基于民族文化自觉性的中国水墨绘画的“继承与创新”课题在此境况下备受重视。水墨绘画的精神追求与情感表达中讲意蕴、重情怀、托物言志的人文特色和审美范畴也一直是中国当代教育精神遵循的体脉。文化是需要继承的,当代教育正可以借用水墨绘画传统资源和符号,帮助完成现实生活中诸如生活、人品、学养等方面的教育。

水墨绘画在“变化中求统一,创意中融情趣”的语言方式,其主题、意识、思想、情感等东方式人文属性完全契合当代教育精神内容,因而我们完全可以将中国水墨绘画语言中的有意因素作用于当代教育教学中,发展并建立古为今用之善用关系;与此同时,教育的深层挖掘可以通过艺术媒介的形式阐述,中国水墨绘画精神在这样的基础平面会表现出强烈的优势。同样,基于传统文化的积淀,教育所生发的现象对于水墨绘画也会产生深刻影响,对水墨绘画精神的发展产生新的冲击,带来新的诠释。这样一个立体化发展的文化架构,艺术精神和教育责任同时兼备的传承意识,其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必然成为解决当下诸多教育中现实问题的某一途径。

结论

从人性视角探讨当代教育精神的本质内涵和内在特质及生成路径,为真正实现教育成“人”提供教育应有的精神特质的哲学层面思考,这是一个意义深刻的划时代课题。当代教育精神在继承水墨丹青艺术的同时,既弘扬了博大的传统人文精神,也提升了学子的内在素质,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操,而水墨绘画语言则为当代教育的教育功能和现实意义提供了文化主旨和精神引领。

注释

[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

[2][3]“全民德育经典读本”编委会,《道德经精读本》,中华书局,2012年。

[4]张国生,《当代水墨艺术的现代性》,《艺术评鉴》,2022年第14期。

[5][6][南朝齐]谢赫,《人美文库:古画品录 续画品录(标点注译)》,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

[7]尹艳秋,《必要的乌托邦:教育理想的历史考察与建构》,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

[8][9]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10]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11]霍楷、魏歆彤,《传统文化融入美育教育改革的策略研究》,《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水墨绘画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水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泼尽水墨是生平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