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法治保障研究

2023-09-04何培蒂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4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村民法治

何培蒂

(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通辽 028000)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工作理论和实践的一次伟大飞跃。乡村振兴战略能否顺利地实施,将决定我国“三农”问题能否顺利地解决,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至关重要。乡村振兴,法治先行。法治是乡村振兴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所有工作必须在法律的保证下才能高效地开展。因此,在乡村振兴中要重视法律的应用,要借助法律来推动整个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与落实。

1 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最关键的内容就是“振兴”,而“振兴”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词。所谓“乡村振兴”,就是要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村在各个方面都能发展起来,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最终让农村赶上城市的发展步伐。该方针充分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首要方针,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效落实有着很大帮助,可以切实有效地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内在要求,既要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的情况,也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风尚,确保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在农村地区得到大力弘扬,积极营造乡村文明新风,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之魂;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它可以使乡村基层治理稳定和有序;乡村振兴战略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生活富裕,整个乡村振兴工作都要围绕生活富裕来开展,不但要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还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农民在当地也可以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时农民在生病后也可以在当地享受到良好的医疗保障,使农民在晚年也可以享受到基本社会保障。通过以上内容的介绍可以发现,乡村振兴战略是涵盖产业、生活、乡风、生态、治理五个方面的全面振兴,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2 乡村振兴中法治保障的重大意义

“三农”工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非常重要的工作,对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振兴有着重要意义。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非常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并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具体制度安排,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回答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三农”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

乡村振兴战略在当前背景下的作用不言而喻,所以要站在法律体系的角度去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落实,利用法律手段来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基础保障,在这个过程中对乡村振兴的法律保障内容和体系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乡村振兴战略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含经济、生态、文化等几个方面,还有涉及民生、扶贫、人才等内容,但无论涉及哪些内容都与法治息息相关。但目前多数农村居民都缺乏法律意识,针对这种情况,相关人员需要加大针对农村农民的法治宣传力度,要经常到农村开展普法活动,这对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要培养农民形成良好的遵纪和守法意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是不断推进建设法治乡村工作的根本途径,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助力。

3 乡村振兴战略与法治保障的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与法治保障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法治进步与发展的动力和措施,法治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农民和农业问题的主要抓手,有了法治作为保证后,相关问题才会得到有效解决。

“法治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问题的主要抓手,是乡村全面改革和振兴的总部署。法治是现阶段国家治理的重要保障,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时需要包括法治乡村在内的法治整体框架内来运行,这样才能实现整个农业经济的提升,从而全面提高农村各方面的振兴。

4 乡村振兴法治保障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家要想实现全面的复兴,首先要解决农业农村问题,因此乡村兴则国家兴。然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很多地区的村民法治意识并不是很强,使得很多法治理念和治理体系无法得到全面落实,还在沿用传统的治理方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现阶段,我国在法治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4.1 我国部分乡村地区,农民对依法治村的意识不强

分析我国城乡发展结构,我国的城乡发展正呈现出二元结构模式,因此,农村与城市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目前,我国农村在很多方面依旧相对封闭,许多农村居民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法律意识不强。因农村地区社会群体比较固定,在长期的生活当中,多数农民已经养成了适合当地的生活习惯,在受到侵权时,许多农民都不会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农民法律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村民法律意识较差,虽然大部分法律条款内容基本了解,但是也存在一些内容并不熟知。这就造成了部分村民在处理问题时,经常会采取过激的行为;二是多数村民在平时的生活中缺乏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尤其在村民选举中经常会放弃自身的选举权,长此以往,会造成越来越多的人放弃政治权力。

4.2 受封建迷信影响,缺乏法律意识

由于多数村民长期受到封建迷信的影响,导致其在平时的生活中缺乏法律意识。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资源与城市资源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许多村民无法学习到相应的法律知识,这就造成了部分村民法律意识不够,对出现的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现象,往往认为是“天意”所为。长此以往,会使当地形成不良风气,严重的甚至还会在当地蔓延迷信等活动,这会对乡村振兴的推进和开展造成极大的阻碍。

4.3 缺少专门服务于农村的法律工作队伍

法治在为乡村振兴工作护航时,首先要有人才作为支持,只有足够的法律人才,才能推动法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落实,最终实现乡村振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家对城市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建设更加重视,这就使得国家在城市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虽然我国许多城市实现了全面的发展,但这也造成了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一些发达的城市农村会发展得非常好,而那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城市与农村,导致大量的法治人才都涌向了经济发达的地区,长此以往,会严重阻碍相对落后乡村地区法治建设步伐。

4.4 现有法律针对性不强,乡村法治建设体系不健全

第一,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在许多领域和方面都存在空白的情况,许多法律法规只针对城市进行了建设,这对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多数农村都存在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导致农村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和健全,最终影响了农村的发展与进步。第二,在立法的过程中存在不够全面的情况,许多法律法规只能停留在纸上,在实际的运行和实施中无法做到有效落实,许多政策在落实中没有法律作为依据。第三,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在制定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许多法规无法满足当前的形势和社会的发展,导致乡村振兴战略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长此以往,会限制农村的发展和建设。

4.5 村民自治制度在实践中依旧存在缺陷和不足

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村民自治组织,其在农村法治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农村的日常管理提供了有效的保证,使我国农村政治民主程序可以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开展与落实。但在实践过程中,这种制度依旧存在着以下问题:

1)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的刺激下,部分农村地区的年轻人的思想逐渐地活跃起来,并且也拥有了一定的创业技能和素养,这些年轻人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会选择到城市打工和创业。这就造成了大量农村人离开农村,导致留守在农村的人员都是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这在某种程度上会阻碍农村的发展和建设。

2)马克思曾经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这种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创造。村民自治组织亦产生于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之实践创造活动,它既可以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又可以推动当地的文化建设和发展。然而,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以往的社会伦理秩序也在发生悄然的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部分人员的价值观念,经常出现理想信念缺失的问题。

5 乡村振兴法治保障对策

5.1 结合乡村特色探索法治建设

我国城乡之间差距较大,因此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来开展。作为乡村振兴的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前需要深入到乡村开展调研和分析,然后根据掌握的情况对农村进行针对性的建设,之后为农村制定相关法治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体系下,还需要根据农村情况和乡土人情来进行,健全乡村法治保障体系。要转变传统的法治模式,对法治观念薄弱的环节要加强建设与管理,但是在实际的法治建设中,存在严重的人才流失、法治文化氛围缺乏等问题。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所以农民的数量非常庞大,不同的农村有着不同的情况,每个农村的矛盾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处理农村问题和法治建设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解决纠纷更需要灵活运用法律,传递法治精神。

5.2 加强乡村普法宣传

在对我国乡村地区情况进行分析时发现,我国多数的农村在治理的过程中都习惯采用传统德治的方式,绝大多数村民都存在法治观念缺乏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在构建乡村法治的过程中,要在村里树立良好的法治意识和观念,确保广大村民能够拥有较强的法治意识,使其在遇到问题和受到侵权后,可以懂得如何利用法律武器去保护自身的权益。作为乡村振兴工作人员,要经常到村里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作为乡镇和村里的领导,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确保自身的法治素养和能力不断提升,这对提高基层干部法治素养有着很大帮助;作为村的相关领导,也要加大宣传投入,要鼓励村民积极地投身到普法活动中;加强对村里年轻人的法治教育,确保广大年轻人可以拥有较强的法治思维;在实际的宣传中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方式,这对提高村民学法兴趣有着很大帮助。通过法治宣传,可以极大地提高村民法治意识和观念,使其在遇到问题后可以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从而在全村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5.3 完善乡村立法

在完善乡村立法的过程中,国家相关立法部门要根据农村地区实际情况做出改进和调整,对当前存在的法律漏洞和问题,要及时作出填补和修改。尽量在完善立法的同时健全乡村振兴工作制度保障,并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此保障农民生活和生产的权益。

5.4 提高乡村依法行政能力

完备的法制体系只是法治建设的基础,在法制体系相对完善的今天,还要将法律的作用充分地体现出来,将其应用到乡村的治理中,这对推动整个乡村振兴工作的落实有着重要意义。村干部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在处理村内部工作时,要懂得如何利用法律手段来开展。在平时闲暇期间,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人员对村里的主要领导和干部进行法治宣传和教育,提高村干部的法律素养。

6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使乡村振兴战略得以顺利开展与落实,必须充分利用好法律武器,在这个过程中要制定出符合当地情况的法律体系和内容,将法治建设作为“三农”工作开展的基石,以此帮助村民发家致富。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村民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