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肠癌临床术前CT诊断分期的应用价值

2023-09-03王朝曦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23期
关键词:准确度敏感度直肠

王朝曦

(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医院放射科,福建 南平 354100)

直肠癌属于临床上比较严重的一种肿瘤,高发群体为中老年人群[1]。直肠癌属于大肠癌的一种主要类型,一般将位于肛管到乙状结肠之间的肿瘤称之为直肠癌。早期直肠癌治疗具有较好的预后,采用手术方案进行治疗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很多患者手术后可实现长期存活[2]。但对晚期直肠癌患者而言,预后相对较差,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因此临床对直肠癌患者进行治疗时,坚持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由于不同时期的直肠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所以在进行治疗时所采取的治疗方案也有一定的差异。早期直肠癌患者无明显的症状,患者在大便时会存在少量带血的情况,而中期的直肠癌患者会导致大便习惯变化,甚至会使得排便不规律、大便性状出现改变等,有些患者还会因此而表现出便秘或便溏的表现。在临床上,准确地对直肠癌患者进行术前分期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3]。由于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诊断直肠癌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影像学技术。近些年MRI被普遍应用在各类肿瘤疾病的术前分期诊断中,且能发挥较好的诊断作用。但是有一些医院条件有限,特别是基层医院,再加上患者个人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使得MRI的诊断并不普及。而CT诊断在临床的各类肿瘤术前分期诊断中也有较多的应用,这种诊断方法相对经济、便捷,应用面更广。基于此,本研究以MRI诊断进行对照,分析CT在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6月至2022年8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186例确诊为直肠癌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男120例,女66例;年龄24~69岁,平均(43.25±17.29)岁;病程5~27个月,平均(15.38±5.28)个月。本研究经《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验证伦理,患者在《入院须知》、《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到我院实施治疗的直肠癌患者,患者均具备手术治疗且获取病理组织的条件;患者入院后均具备开展CT和MRI等影像学诊断的条件[4];患者均存在大便出血、排便频繁、改变习惯改变、排便前肛门下坠和里急后重等相关情况;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面完整,患者本人愿意配合完成研究工作。②排除标准:机体存在其他部位的肿瘤,或者由肿瘤远处转移;手术禁忌或不适用于手术获取病理标本;MRI和CT等诊断禁忌;年龄不满18岁或超过70岁、预计生存期不足6个月;入院前存在放化疗治疗史或非首次确诊;同期参与其他研究,为避免不同研究的相互影响,剔除研究组。

1.3 方法

1.3.1 MRI诊断方法 对患者通过1.5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诊断,在开展诊断工作前需要协助患者进行准备,如为患者选择体部相控阵线圈。在诊断时主要根据史状位自旋回波脉冲序列-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脉冲序列-10幢为脂肪抑制T2WI-斜横段位的顺序进行依次扫描。在扫描时需对各个序列的标准化的设置,在矢状位自旋回波脉冲序列之时,TR设置为364 ms,TE设置为15 ms;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脉冲序列,TR设置为2 890 ms,TE设置为106 ms;矢状位脂肪抑制T2WI检查时,TR设置为3 840 ms,TE设置为102 ms;斜横段位扫描之时,TR设置为4 890 ms,TE设置为85 ms,层厚均设置为4 mm。在进行诊断前,需经患者的肘静脉对患者团注Gd-DTPA,注射剂量设置为20 mL,然后为患者实施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的T1WI增强扫描。所得的图像经过我科室具备高年资经验的影像学医师分开阅片,如遇意见不统一,需进行协商后确定统一的意见。

1.3.2 CT诊断方法 对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检查,在检查前落实相关准备工作。首先对患者进行平扫,之后再对患者实施增强扫描。在开展增强扫描目前可为患者注入碘佛醇(300 mgI/mL)作为对比剂,同样经过肘静脉进行团注,注射的速率为3~4 mL/s,控制注射剂量为80~100 mL。重建层厚,层厚设置为7.0~8.0 mm,螺距设置为1.0~1.2 mm,层厚设置为1.0~1.5 mm,层间距设置为0.5~1.5 mm,矩阵为256×256。将腹主动脉CT值维持在180~200 HU,进行动脉期扫描,延迟50~65 s后对患者进行实质期的扫描,以便于保证患者的直肠密度最大强化,适当的延迟3~4 min后完成腹部像。所得的图像经过我科室具备高年资经验的影像学医师分开阅片,如果遇到意见不统一,要进行协商之后确定统一的意见。

1.3.3 病理诊断方法 通过手术获取病理组织并及时送归病理检验,同时将病理诊断的最终分析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

1.3.4 分期标准 ①MRI分期。0期:在T1WI、T2WI、STIR等序列直肠均未存在异常信号;Ⅰ期:T1WI为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信号,直肠黏膜内肿瘤,低信号、STIR为高信号;Ⅱ期:中断性异常信号或低信号为主,肿瘤已延伸到腹膜上,并朝向腹腔发展;Ⅲ期:直肠壁开始有不规则增厚出现,边缘模糊不清,可与腹膜存在粘连;Ⅳ期:肿瘤累及膀胱和腹腔部位,明显增厚。有异常的信号融合,界限混淆。腹壁肌肉间脂肪层消失且肌肉形态异常,或有骨盆壁信号异常[5]。②CT分期。0期:可观察到光滑的直肠轮廓及清晰的边界,可清晰识别直肠直径约3 cm,属于软组织影,直肠周边脂肪间隙清晰;Ⅰ期:直肠直径超过3 cm,边缘光滑,出现肿块和条索影,可清晰观察到输尿管周边的脂肪间隙;Ⅱ期:直肠周边模糊且不规则,直肠旁软组织存在肿块及条索状阴影,输尿管旁模糊且存在高密度影;Ⅲ期:累及骨盆,可观察到不规则的条索状影,肿块累及同侧输尿管和肾盂,肾盂部位有积水,可观察到盆腔淋巴肿大;Ⅳ期:可观察到膀胱及腹腔都有增厚,周围层间隙消失,肿块凸入膀胱及腹腔内,甚至在腹股沟、盆腔及腹膜后淋巴结部位观察到肿块,向脏器转移[6]。③病理诊断。0期:原位癌;Ⅰ期:肿瘤局限在子直肠部位黏膜内或黏膜下层,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Ⅱ期:肿瘤超越患者直肠,侵犯到患者的肠壁肌层,未出现淋巴结和远处转移;Ⅲ期:肿瘤出现区域淋巴结的转移,但未出现远处转移,有些患者有会有肾积水表现;Ⅳ期:肿瘤转移到其他器官,包括患者的整个腹腔脏器,甚至出现远处淋巴结转移[7]。

1.4 观察指标 ①检出情况:统计CT和MRI应用在直肠癌术前分析检出当中的价值差异,分析和病理诊断的差异。②诊断价值:统计CT和MRI应用在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当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

1.5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6.0统计学软件检验文中数据资料。等级资料形式为[n(%)],以Kruskal-Wallis H法检验秩和,计算Hc和P值,样本内两两比较以Nemenyi开展计算;计数资料形式为[n(%)],以χ2检验,计χ2值和P值;计量资料形式为(),均符合正态分布原则,以t检验,计算t/F值和P值。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出情况 经病理诊断,186例直肠癌患者0期35例,Ⅰ期62例,Ⅱ期54例,Ⅲ期29例,Ⅳ期6例,经过MRI诊断,0期33例,Ⅰ期65例,Ⅱ期59例,Ⅲ期22例,Ⅳ期7例,经过CT诊断,0期31例,Ⅰ期57例,Ⅱ期47例,Ⅲ期41例,Ⅳ期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诊断方法诊断肠癌分期的差异[n(%)]

2.2 诊断价值

2.2.1 CT和MRI的分期情况 CT诊断直肠癌在不同分期和MRI诊断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CT和MRI诊断不同分期的直肠癌的阳性和阴性情况

2.2.2 MRI诊断各个分期直肠癌的价值差异 MRI诊断不同分期的直肠癌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MRI诊断不同分期的直肠癌的价值

2.2.3 CT诊断各个分期直肠癌的价值差异 CT对各个分期直肠癌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CT诊断不同分期直肠癌的价值

2.2.4 CT和MRI的统计值差异 对CT和MRI在各个分期诊断中所得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等进行均数计算,并进行对比,得出CT诊断直肠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相比MRI而言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CT和MRI诊断直肠癌各个分析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比较()

表5 CT和MRI诊断直肠癌各个分析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比较()

3 讨论

直肠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发生在老年人群中的病症,男性的发病率相对女性而言明显更高[8]。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男性人群大部分都存在吸烟、饮酒和不规律饮食的习惯,使得直肠癌的发病率进一步提高。由于近年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都在发生变化,大量的摄入高热量、油炸食品等,或长时间摄入辛辣或刺激性的食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直肠癌的发病率,并朝年轻化的趋势发展[9]。2018年,国家的癌症中心的1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在2014年的直肠癌新发病例为37万,占全球发病率的26%,在每10万人中约有28人发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排行第3位,其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和胃癌[10]。由此可以看出,直肠癌已经开始成为对我国居民健康产生严重威胁的一个安全隐患,故需引起临床的重视。

直肠癌患者在发病后的主要症状是存在便血和大便性状改变的情况,很多患者在发病后存在排便困难。这一疾病很容易与痔疮、肠炎等相关肛肠疾病混淆,故在发病早期进行诊断时容易被忽视[11]。当病情不断发展到中晚期时会导致患者出现血便,很多患者因此无法排气和排便,甚至患者会存在长时间的营养吸收不足,导致出现严重的贫血或肛门溃烂,癌细胞会向腹腔内的其他脏器转移,甚至还会出现骨转移,如果未采取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则会导致患者的生存率大大降低。早期直肠癌患者可通过根治性手术方法进行切除,能发挥良好的预后作用,术后患者可以长期存活[12]。对直肠癌患者在进行术前诊断时实现准确的分期对于治疗工作而言尤为重要,这能协助主治医师为患者制订合乎实际的手术方案,对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13]。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诊断中越来越多的开始倾向于采用CT和MRI等诊断技术对各个肿瘤进行术前分期,且能发挥良好的诊断价值[14]。MRI诊断技术是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的一种诊断方案,可准确识别各个肿瘤的分期情况,与病理诊断的结果差异并不大[15]。但由于有些医院存在条件限制,如基层医院等,限制了MRI的使用。相比而言CT在临床的应用比较普遍。为了进一步分析将CT应用在直肠癌患者术前分析当中的诊断价值,本文开展此次研究工作,并通过与MRI诊断进行对照,发现病理诊断检出0期35例,Ⅰ期62例,Ⅱ期54例,Ⅲ期29例,Ⅳ期6例,经过MRI诊断,0期33例,Ⅰ期65例,Ⅱ期59例,Ⅲ期22例,Ⅳ期7例,经过CT诊断,0期31例,Ⅰ期57例,Ⅱ期47例,Ⅲ期41例,Ⅳ期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不同分期的诊断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和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T在各个分期的诊断上,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RI和CT在各个分期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等进行均数计算,CT诊断直肠癌术前分期相比MRI诊断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CT和病理诊断在各个分期的诊断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整体差异不大。其中MRI诊断和病理诊断结果更为接近,CT诊断结果和MRI诊断结果相对差异不大,和病理诊断结果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差异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通过对MRI诊断直肠癌术前分期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与CT诊断所得的结果进行对比可以看出,MRI诊断算在整体上占据优势,但是与CT之间仍然没有明显的差异,提示CT可适用于对临床直肠癌患者术前分期的诊断。本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所得的结论相同,可见将CT应用在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中具有适用的价值[16-20]。

综上所述,通过CT诊断直肠癌术前分期虽然和MRI诊断以及病理诊断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也可以满足临床诊断工作的需求。建议有条件时可结合MRI对患者进行术前分析的评价,针对基层医院无条件的患者而言,通过CT进行术前分期诊断,也可以为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猜你喜欢

准确度敏感度直肠
18F-FDG PET/CT在结直肠偶发局灶性18F-FDG摄取增高灶诊断中的价值
全体外预应力节段梁动力特性对于接缝的敏感度研究
幕墙用挂件安装准确度控制技术
电视台记者新闻敏感度培养策略
在京韩国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实证研究
动态汽车衡准确度等级的现实意义
Diodes高性能汽车霍尔效应闭锁提供多种敏感度选择
彩超引导下经直肠行盆腔占位穿刺活检1例
高炉重量布料准确度的提高
对电子天平的误差及保证其称量准确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