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EST分析的新能源汽车推广模式对比研究

2023-09-03郭淑芬

中国市场 2023年24期
关键词:推广模式新能源汽车

郭淑芬

摘 要:双碳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目前正通过推广新能源汽车等途径推动交通领域在2050年前后实现净零排放,但就推广情况来看却存在区域差异。为解析新能源汽车推广领先区域背后的发展动因及特征规律,以上海(高线城市)和柳州(低线城市)为例,基于PEST分析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两市新能源汽车推广模式的差异策略,研究表明案例城市在上述四个方面均存在差异,最后通过整合案例城市的推广经验,提出各地应以因地制宜、需求导向为原则,参照上述典型经验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推广模式;PEST

中图分类号: F71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5-6432(2023)24-0000-00

全球汽车产业正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双碳战略不仅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郑重承诺,也是中国面向零碳经济,加速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全生命周期低排放的特点,碳减排效果显著,为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20%的目标。而2022年据中汽协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25.6%[1]。这表明中国已提前3年完成上述规划中20%的目标[2]。尽管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广成绩整体喜人,但在各城市之间却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根据《中国城市分类等级标准》将中国城市划分为六个级别。其中一线、新一线、二线归类为高线城市,三到五线归类为低线城市。无论是高线还是低线城市,都出台了创新性的本地化推广政策和各种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以推动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因此,梳理和阐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较高城市的成功经验,可以为中国其他同类城市提供借鉴。基于此,文章从高线城市上海和低线城市柳州两个典型案例对比的视角,借助PEST分析框架,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不同区域新能源汽车推广模式的异同,试图回答推动这类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成功的动因,以助未来拓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路径。

1 文献综述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初创期,学界对新能源汽车推广的研究聚焦于对政策实施效果上,主要有两类:或从供给侧研究地方保护主义、财政补贴、企业技术研发补贴、双积分等政策对产业推广效果的影响[3-5];或从需求侧研究购置补贴、税收优惠、路权优先、充电保障、公共采购等政策是否能有效刺激新能源市场需求[6-8]。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逐渐由政策引导转向市场驱动,各种补贴政策的退出预示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已走过了产业的初创期,不再是依赖政策补贴的“婴儿产业”,相应地,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热点,也由愈发成熟的政策研究,转向不同区域受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对新能源汽车推广模式的差异化影响研究。在补贴型政策退坡的背景下,熊勇清等人[9]根据不同区域的差异性,提出应因地制宜地实施差异化的非补贴型政策(如路权)来代替在新能源汽车新发展阶段的激励优势;李晓敏等人[10]承接其研究进一步论证了除消费水平和交通压力因素之外地区人口密度也是新能源汽车推广效果出现地域差异的原因。高线城市由于早年间入选“十城千辆”工程的试点城市,获得政策支持和力度均优于低线城市,因此学界对于高线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多[6],但对于低线城市的实证研究则较少,实际上,低线城市中也不乏能与一线城市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上旗鼓相当的领跑者[11]。

概括而言,一是现有研究的对象关注高线城市忽视低线城市;二是现有研究的方法多为零散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缺乏宏观的、整体的定性分析框架。对于文献述评的两个不足,本文拟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高低线城市在新能源推广上取得成功的共性因素是什么?二是两者在新能源推广模式上存在哪些区域差异?三是如何把握不同区域特征下新能源汽车推广模式经验,优化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路径。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城市的新能源汽车推广模式受政策、市场、技术、经济、地理、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解释不同的城市如何在新能源汽车推广上取得成功,适合采用能回答“是什么、该如何”类的案例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双案例,原因如下:相较于单案例,双案例在数据的收集上更为丰富,可在论证上进行横向比较和分析验证。新能源汽车推广模式受上述多种因素影响,双案例研究能够从对比的视角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模式进行提炼共性和归纳差异。质性研究通常使用目的性抽样,因此所选案例应当符合“该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市场渗透率较为领先”的特点,以便更充分地对案例城市的新能源汽车高渗透率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从而借助PEST框架进行定性分析。

2.2  案例选取

自国家提出新能源汽车战略以来,新能源汽车推广从少数几个经济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扩展至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城市。根据保险行业上险数据统计显示截止2021年前11个月,上海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38.1%(位居第一),柳州新能源渗透率达33%(位居第三);到了2022年上半年据汽车之家研究院数据显示全国新能源汽车平均渗透率在22%左右,上海新能源渗透率达38%(位居第三),柳州市新能源渗透率达46%(位居第一)。由此可见,本文选取的高线城市上海和低线城市柳州因其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同时还都能名列前茅的新能源汽车高渗透率就符合质性研究抽样的代表性原则。(见表1)

2.3  资料收集

为了保证研究的可信性和客观性,文章收集的资料类型符合多元化特征,这也有助于用“三角测量法”对资料进行相互验证。资料来源主要有四类:①结构性访谈资料,包括研究者与上海市和柳州市两城本土重要车企相关负责人进行电话访谈和面对面访谈,形成文字稿约1万字。②内部资料,包括案例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实践文稿3份和车企内部研报4份。③二手数据,包括公安部上牌/保险行业定期公布的上险数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年度/月度产销数据;汽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汽车年度/月度零售销量数据;第三方机构大搜车产批销数据。④文献及新闻,包括知网、维普、万方文献含报刊;主流汽车垂媒的新闻报道5篇。⑤政策文本,包括2016年—2022年间不完全统计的上海市政府及发改委等网站发布的新能源汽车政策文本12份;柳州市政府及发改委等网站发布的新能源汽车政策文本15份。

2.4  理论选择

PEST分析是一种战略分析工具,用于了解和预测一个组织周围的外部环境现在或将来将如何影响自身发展,提取并分析了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四个外部环境。采用PEST分析法对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模式进行宏观影响因素扫描分析,有助于厘清未来产业发展面临的各项挑战,可为中国其他同类城市因地制宜地制定新能源汽车推广策略提供借鉴经验。为此,本文构建了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模式PEST分析框架(如图1)。

图1 新能源汽车推广模式PEST分析框架

3  新能源汽车推广模式的PEST对比

3.1 基于供需政策的政治分析

3.1.1 上海模式:以限购限牌为基,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市场主导作用

上海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较早,自2013年起逐渐建立一系列完整的科学政策保障体系。2018年2月上海市七部门发布《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2020年5月上海市发改委等五部委发布《上海市促进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互联互通有序发展暂行办法》;2021年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等政策。其中限行限购的路权政策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初期对车辆的成本竞争力影响巨大。上海车辆牌照平均拍卖价格为10万元左右,而私人用户直接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将由机动车额度审查部门免费发放专用牌照额度,后续政策的延续在推广阶段有力地影响居民的购车选择。一系列政策使上海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从销售端数据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2016年的6.6%上升到2021年38%(位居全国第一);从生产端数据看,2021年上半年上海地区新能源汽车产量达22.8万辆,占全国总产量超六分之一。

3.1.2   柳州模式:创新政府推广模式,开拓“政企三级联动工作机制”

柳州自2016年起出台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一揽子配套政策,如柳州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柳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基础设施建设的若干意见(2016—2020年)》、关于《柳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文件,全面统筹保障资源配置,建立起全面覆盖各领域体系化、分层次、有重点、可操作的政策指南。其中,柳州市政府联合本土重点汽车企业,启动实施的政企三级联动机制,体现在路权上具体为柳州市充分利用城市空间,以不侵占传统车位的资源为出发点,在城市道路,小区周边,充分发掘边角区域,创造一批纯增量车位。早在2017年当地交警部门连续出台停车管理、道路交通管理等暂行办法,着重发力在使用端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实际运行,具备条件的重点区域停车免费,商业化停车场免费停车2小时。同时允许新能源汽车使用公交专用道等限行路段,不受单双号限行限制,这对当地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3.2   基于消费市场的经济分析

3.2.1  上海模式:丰富产品谱系,发挥市场驱动效应

从供给端来看,上海鼓励国内外技术领先、实力雄厚的企业(如外资特斯拉汽车、国内民营资本蔚来汽车等)在沪投资建设整车制造、研发项目,补强产业链,支持片区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从需求端来看,从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续航里程数据分析可知,2016—2019年上海市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持续上升,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续航基本维持在500公里以内,各区间占比相对均衡。从新能源汽车价格数据分布来看,2018年前5-10万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市场份额超过80%,而从2018年起30万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市场份额迅速提升,在2020年超过了36%,10-20万的中端车型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60%降到了2020年的43%,市场呈现出以中高端车型为主,不同车型多点开花的态势。上海依靠多样化的产品选择充分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的购车需求,支撑了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热潮。

3.2.2   柳州模式:打造微车产品,发挥本地特色优势

从供给端来看,柳州根据城市资源、消费水平、交通环境等特点,因地制宜地与汽车产业链各环节企业联动,量身打造适合当地特色的产品。上汽通用五菱在市场调研时发现,城市出行的车中驾乘人员不超2人、行程不超過35公里的出行占比很高,为满足用户需求,以市场导向,该车企初期着重打造两座、续航里程在150-250公里、价格在5万元以下的小微型经济型新能源汽车。从需求端来看,小微型新能源汽车产品被定义为“城市家庭的第二辆车”迎合了当地消费者对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人人可轻松利用的出行工具的需求,有效解决了新能源汽车在推广初期成本较高、认可度低的问题。同时柳州还充分把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新能源汽车出口区位优势,探索包括整车及零部件在内的多样化国际合作方式来促进当地产业的快速发展。

3.3    基于基础设施的社会分析

3.3.1   上海模式:落实新型基础设施配套保障,借助大数据建立险情处理机制

上海从推广初期就加强对配套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结合新能源汽车销量预测及当地交通基础设施分布情况进行建设规划,利用自身在经济支持及规划布局方面的优势,从公共、私人充电桩、换电多领域布局,截至2021年底,上海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62万辆,在全国各城市居首;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超50万个,全市车桩比约为1.3∶1。上海还超前布局加氢站建设,打造相对完善的加氢网络。由于新能源汽车火灾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安全因素之一。上海市借助大数据建立新能源汽车火灾信息数据互通共享机制,新能源汽车在出行、充电等数据方面采集的丰富性可为安全事故分析、火灾防范研究和安全科普教育等方面发挥优势。

3.3.2   柳州模式:着力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借助大数据指导充电生态建设

柳州在推广初期充分考虑主推车型及使用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以充电插座为主充电桩为辅的充电体系,并集中在住宅小区、单位、产业园区等公共场所有针对性地开展充电设施建设和充电网点布局,低成本的解决了用户充电难题。在推广中后期,柳州市相关部门通过大量的实际勘察和调研,极具针对性地开展充电设施建设和网络布局规划,最终梳理出一套成熟的工作流程,整体解决物业配合、充电设施报装、施工、验收等一系列问题,并总结出—套多方受益共赢的充电设施建设管理模式。截至2021年底柳州充电插座及充电桩数量约2万个,车桩比约为1:0.3。柳州还为新能源充电设施安装等事项开辟绿色通道,并通过行车与充电的大数据分析,用户通过手机APP和车机可定位充电区域,能够较好满足用户使用需求。

3.4   基于智能网联的技术分析

3.4.1   上海模式:着力探索车路协同、车网协同、燃料电池等前瞻发展趋势

上海依托过硬的汽车产业基础,布局了汽车产业生态,通过向新能源汽车整车及三电核心零部件生产、技术领域转型充分把握电动化机遇,通过产业集群推动相关品牌高端化、规模化发展。同时积极把握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契机,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在车路协同及自动驾驶领域,不断扩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创新示范应用,2021年已累计开放测试道路达560公里,向超22家企业152辆车颁发了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资质,在政策突破、场景开放、产业生态、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着手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3.4.2    柳州模式:积极布局智慧驾驶、电动轻量、绿色生态等创新发展趋势

柳州支持上汽通用五菱等车企开展无人驾驶、智能交通运营试点和商业化探索,以柳东新区为基础示范区,开展基于车路协同的自动驾驶公开道路测试,围绕汽车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主要探索C-V2X、5G远程无人驾驶等前瞻技术,引入配套设计研发及制造驱动电机系统核心零部件、汽车电控单元TCU、ECU等精密零部件、动力电池相关企业,积极打造首个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区域,旨在希望能够引领和为全国智能网联示范提供可参考、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4    新能源汽車推广模式的差异分析

通过对比发现,两城在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均存在差异。

(1)从政治上来说,两城都形成了科学而系统的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体系,上海模式以政策为切入点,在购车补贴、新技术示范应用、车辆牌照政策、限行政策、企业税收、产业扶植等维度进行政策引导和支持。柳州则依托区域产业优势,地方政府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产品应用推广阶段采用“政企三级联动”及其他长足有效的激励政策,带动产业快速发展。但两城在“路权”政策实施上却量体裁衣。上海通过限行、限牌等举措对新能源汽车推广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而非限购的柳州则通过政企打造小微型新能源车型,并充分利用其占地小特点量体裁衣制定各项“路权政策”,创造一批纯增量新能源汽车专用免费停车位,配合允许其使用公交专用道,限行路段不受单双号限行限制的有力措施,有效解决了居民购车成本高、停车难、出行成本高等痛点,也极大的提高了当地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2)从经济上来说,两城均具有良好的汽车产业基础,上海市的新能源汽车年产能在100~200万之间,柳州的新能源汽车年产能在10~50万之间。在新能源汽车产能上,上海至少是柳州的两倍。上海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而柳州致力于建成国内重要的集生产、研发、产业链核心零部件配套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三基地”。同时居民收入水平、城市通勤里程等是影响消费市场对新能源汽车产品选择的主要因素。上海市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产品丰富,主要渗透车型为中高端、长续航的车型(如特斯拉各车型);柳州市消费者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企业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感知双重作用下,则比较青睐更经济实惠的微型新能源汽车(如上汽通用五菱旗下的宝骏E系列、宏光Mini等车型)。

(3)从社会上来说,上海市新能源汽车用户群体特征明显,即收入及消费水平较高,对新能源汽车认知及认可度较高,且易容忍发展初期车辆成本高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带来的使用便利性低等问题。柳州市居民不具备上述特点,政企在推广初期采用免费发放新能源汽车供居民体验的方式逐渐培养居民使用新能源汽车的习惯。而且两城均将充电设施建设纳入地方城乡规划。上海已初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城市充电网络,并超前布局加氢网络。而柳州的充电网络还亟待完善。同时两城均利用新能源汽车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方面数据采集的丰富性上拓展用户服务。上海运用大数据建立新能源汽车险情处理机制,柳州则运用大数据使用户精准定位充电站点。可见,上海运用大数据提升新能源汽车管理,旨在创造和引领需求,而柳州运用大数据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旨在满足和补足需求。

(4)从技术上来说,两城均着眼于未来城市智慧交通体系建设,在本市区建设有无人驾驶测试道路。上海凭借区域优势在技术创新方面走在前列,大力支持新一代动力电池、高功率密度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燃料电池系统、车用操作系统及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研发,推动完善氢气储运燃料电池产业链。柳州仍聚焦于成熟三电技术,尚未发现在燃料电池方面开展研究的资料。

5  结论

上海模式可称之为高端渗透模式,与此相类似的城市有北京、广州、深圳、天津等地。典型特点是:经济发达、从限购及补贴政策切入,引入产业集群示范发展,不断提升居民认知度,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渗透。

柳州模式可称之为低端渗透模式,与此相类似的城市有宁德、来宾等地。典型特点是:经济不够发达,主要从小微型新能源车型开始渗透,从规划专用停车位及差异化的交通管理政策切入,协同域内车企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双碳背景下,全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市场化发展的快速渗透阶段,不同区域应以因地制宜、需求导向为原则,参照上述典型推广模式经验促进当地新能源汽车的渗透乃至普及。

参考文献:

  • 金一丹.出口亮眼 新能源车自主品牌强势崛起[N].中国证券报,2023-01-13(A07).
  • 尹丽梅.汽车“经济压舱石”作用显现 智能新能源汽车加速产业变革[N].中国经营报,2023-01-02(C07).
  • 程肖君,李少林.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理论学刊,2018(2):78-86.
[4]. 张卓颖.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及发展策略探讨[J].中国市场,2022(32):36-38.

猜你喜欢

推广模式新能源汽车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
浅谈新能源汽车的概况和发展
媒介融合下新闻客户端推广模式与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