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因素及解决方案

2023-09-03李浩月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心理健康

高 盼,沈 丽,李浩月

(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使医科院校学生面临较为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实践课程,使医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相对高于其他院校专业的大学生。有研究显示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者占38.5%[1],在躯体化、焦虑、抑郁、偏执、强迫、社会退缩6个维度的症状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2]。本文通过对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以期改善其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1 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因素

1.1 社会因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化,大学生的就业人数不断递增,由于医疗卫生行业就业门槛相对较高,使得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无形中会对医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使医学生心理健康容易出现问题。而且,大学是一个开放式的环境,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大学生可能长期因无法抵制社会诱惑以及受到沉迷游戏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造成心理健康问题[3]。

1.2 家庭因素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尤其生活在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关爱沟通,导致其性格内向,容易对外界事物产生敏感封闭的心理。而且,这些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较差,生活上需要省吃俭用,往往会通过勤工俭学及更加努力学习来减轻经济负担及未来就业压力,从而导致其长期容易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除此之外,他们由于自身技能、发展空间以及资源利用的差距,可能增加其心理负担,而心理负担的不断累积,会形成一定的心理疾病[4]。

1.3 学校因素综合性大学因其专业的多样性,开设有关心理教育的选修课相对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回会帮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而普通的非综合类院校,因缺乏心理学相关背景的师资力量及硬件设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缺乏关注,会一定程度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3]。医学专业院校主要以医学相关专业为主,而且完成学业年限较长及所需掌握技能专业较强,高校教师可能会更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容易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院校的校园文化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文体活动会无形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而不良的的校园文化,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消极、低落的心理问题。

1.4 个人因素在步入大学后,大多数学生存在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部分学生刚结束紧张的高中学习,想要进入轻松自由的大学生活,而大学生活更强调独立自主而且人际关系较之前复杂,容易产生心理落差,造成心理健康问题[5]。而且,大学阶段学习生活和高中阶段学习模式有所改变,学生需要把集体学习模式转为自主学习模式,整个过程需要学生进行自我调节适应新环境,当模式转变不畅时,容易造成心理压力而产生心理问题。部分医学生进入医学院校后发现所选专业也并非所爱专业,学习兴趣不高,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消极情绪。

2 解决方案

2.1 提高高校教师心理专业能力应给予医学院校大学生更多的关心,及时发现和帮助学生解决健康问题。而辅导员及高校教师与大学生联系最为紧密,如能及时发现问题,可以更好的在思想上、心理上给予帮助。目前,高校能参与管理和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教师水平差异较大,有时无法为学生从专业心理角度进行统筹安排。因此,可以对高校在职人员进行长短期的培训,可以采用工作坊等形式帮助教师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咨询技术,从而及时对心理问题作出判断,尽早发现并改善大学生心理问题[6]。

2.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积极的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从而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该课程能够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大学生面对挫折调整自我情绪及心理状态的能力[7]。同时,有研究者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和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可以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和实际情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能力[8]。

2.3 加强体育锻炼有研究显示,体力活动水平低、久坐不动的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更高,而适量的体力活动有助于帮助减少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及心理应激水平[9-10]。因此,高校可以出台相关措施,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参加体力活动锻炼,督促学生每周保持体育锻炼,从而缓解大学生因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1]。

2.4 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发现,缺乏家庭支持、朋友支持等社会支持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向积极方向发展,为其提供所需的情感支持、信息需求,从而帮助他们遇到困难时能够有效的进行调节[12]。因此,政府可以探索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一体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服务机制,不断挖掘更多的社会支持力量。同时,政府开展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等培训教育,引导大学生父母关注孩子的心身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家庭支持[13]。

2.5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教育既有知识传授,也有技能培养,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引导,能够起到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升华[14],助力医学生成为具备人文精神、奉献精神、仁爱精神的医者,引导医学生树立“精诚合一,德术并重”的职业价值观,明确大医精诚、仁爱友善、济世救人、勤勉慎独、尊重同道等医德规范[15]。因此,高校为大一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及课程,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客观认识自己,理清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更好地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学习和圣后,从而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其焦虑和抑郁问题[16]。

本文通过从社会因素、校园因素、家庭因素及个人因素四个方面分析医学院校大学生存在的消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可以通过提高高校教师心理专业能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及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四个方面来改善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帮助医学院校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具备良好心态,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具备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