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17世纪湖州文化的域外传播
——以韩国古代小说《九云梦》为例

2023-09-03

名家名作 2023年1期
关键词:惊鸿云梦湖州

马 敏 曹 飞

《九云梦》是韩国作家金万重(1637—1692)1687年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其命名源于司马相如《子虚赋》中的“云梦者,方九百里”的典故。《九云梦》被评为韩国古代小说中文学性最突出的作品,在韩国学术界被誉为韩国版《红楼梦》,并将其与《红楼梦》进行比较研究。其创作特色主要在于小说以“幻梦”的叙事结构描写了男主人公杨少游与八位美女之间坎坷曲折的爱情经历,讲述了主人公从天界因犯色戒被贬,到人间享尽情欲、功名与荣华,最后对世俗醒悟超脱重返天界的故事,以此来传达“人生无念”的佛教超越思想。作者以出色的想象力穿梭于梦和现实之间,有效传达了作品的“幻梦”主题,兼具趣味性和思想高度,是反映韩国古代典型贵族社会理想的代表作。

《九云梦》虽然创作于古代韩国,但是和中国关系密切。首先,作者将小说的时代背景设定为中国唐代;其次,将男主人公杨少游设定为浙江嘉兴籍;最后,作品中出现了大量江浙一带的文化形式,尤其多处出现了能够体现湖州地方文化色彩的元素。最具代表性的三大类为“湖诗”(湖州藉诗人)、“湖事”(湖州地方典故)、“湖丝”(湖州丝绸),这为湖州地方文化的域外传播提供了切实的文本依据,充分说明了湖州文化向韩国传播的历史事实。探析三种文化元素的呈现方式,展现17世纪湖州地方文化向域外传播的多样性,能够为湖州文化的再次输出提供帮助,为实现域外文学作品中的湖州文化研究注入新鲜血液,为弘扬湖州文化不断发掘新方向。

一、“湖诗”

湖州作为江浙一带文化底蕴深厚的代表,涌现出很多湖州藉文臣学士和诗文家。这些文人所代表的湖州文化影响力也在《九云梦》中得以体现。例如第三回“杨千里酒楼擢桂 桂蟾月鸯被荐贤”中,就出现了男主人公杨少游以湖州籍诗人沈佺期(656—715)《洛阳道》中的诗句为典作诗的片段。

沈佺期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是推动初唐诗风向盛唐诗风转变的重要诗人。因为才华能力出众受到武则天的器重,一生大部分仕途是一帆风顺的,也一直活跃在最高权力集团周围,这一点从他的部分作品中也有所体现,《洛阳道》就是其中之一。

九门开洛邑,双阙对河桥。

白日青青道,轩裳半下朝。

乘羊稚子看,拾翠美人娇。

行乐归恒晚,香尘扑地遥。

我们从以上诗句可以看出这首诗洋溢着沈佺期生活的风光与得意。诗中从“轩裳半下朝”展现了沈佺期在洛阳做官时的风光生活及洛阳城中的无限春景,其中就包括“拾翠美人娇”和“香尘扑地摇”,即“探春的美丽女子”及“探春女子留下的撩人心弦的芳香”。

“香尘”一词最初出自晋·王嘉《拾遗记·晋时事》:“石崇屑沉水之香如尘末,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真珠。”被沈佺期用在《洛阳道》中作女子走过留下的芳香之尘。这一意象又陆续出现在唐杜牧的《金谷园》、温庭筠的《莲花》、韦庄的《秦妇吟》;宋苏轼的《浪淘沙·探春》、李清照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晏殊的《踏莎行》、柳永的《柳初新》;元王实甫的《西厢记》;明唐寅的《题为陆勋杰》等作品中,用来表达对女性的赞美。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部分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中省略了诗歌中的大部分内容,直接从“楚客西游路入秦”开始,没有“香尘欲起暮云多”的意象描写。所以这一部分直接参考韩文原作的内容进行分析。

香尘欲起暮云多,共待妙姬一曲歌。

……

月中丹桂谁先折,今代文章自有人。

——《九云梦》91 页

男主人公杨少游拟“香尘”作“香尘欲起暮云多,共待妙姬一曲歌”来表达其见到桂蟾月时的心境,也凭借这首诗在作诗会上碾压众人,捕获了娇艳名妓桂蟾月的芳心。

金万重受沈佺期诗歌影响不仅体现在对诗歌内容的拟作上,还体现在诗歌的创作背景上。“洛阳”作为唐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反映唐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代表。在唐代,描写洛阳美景的诗歌不胜枚举,“洛阳道”正是洛阳美景中的代表。唐人喜借“洛阳道”的意象以歌咏寄兴,或表现享乐之欲望,或表现帝国之繁荣,或表现盛衰之叹息。唐诗中的“洛阳道”是城市历史的积淀和盛衰的见证。据《旧唐书》和《唐会要》中记载,唐代的洛阳与长安同时作为士人的贡举中心,在洛阳获得认可是实现个人价值、成功走向仕途的重要体现。

《九云梦》中杨少游遇到名妓桂蟾月的地点正是河南洛阳,初到洛阳的杨少游从听说“洛阳自古帝王之都,繁华壮丽甲于天下”,到为其“山水”之胜“人物”之盛而震撼,能够看出他对盛世繁华的渴望与野心。

杨少游在洛阳偶遇十几名洛阳才子聚会饮酒赛诗,即兴创作了一首诗,让所有洛阳才子瞠目结舌。这一段描写在利用其他人“平平无惊语佳句”(21 页)来衬托杨少游才华卓越的同时,也为杨少游之后能够取得功名、得到重任做好了铺垫。

“香尘”与“洛阳”两个意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金万重在创作《九云梦》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是全方位的,体现了17世纪韩国文坛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理解。而沈佺期的作品对小说整体结构及人物情感表达起到的推动作用,体现出“湖诗”文化在韩国古代小说中的叙事价值。

二、“湖事”

《九云梦》借用了很多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人物典故,如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班婕妤、唐姬、秦穆公之女弄玉等以推动叙事发展。其中的杨越公和红拂女,正是湖州地方典故的代表。红拂女的典故在《九云梦》第七回“金鸾直学士吹玉箫 蓬莱宫仙娥乞佳句”和第十四回“乐游原会猎斗春色 油壁车招摇占风光”中共出现两次。

红拂女是江南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最早出现于唐中叶杜光庭所作的传奇小说《虬髯客传》。红拂女本是隋权相杨素的侍妓,却对拜访杨素的李靖一见钟情,并私奔追随以身相许。这个故事到明中后期被改编为戏剧广泛传播,之后又被湖州文人凌濛初改编为《北红拂》(《识英雄红拂莽择配》),冯梦龙将其改编为《女丈夫》,不断流传。虽然在小说故事情节中红拂女的行为因有悖礼教受到批判,但不可否定她是一个勇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勇于追求婚姻自主的女性形象。

红拂女的形象和事迹与《九云梦》中的狄惊鸿如出一辙。或者可以说,金万重仿照红拂女的形象创造了一个女性人物。在《九云梦》第七回中狄惊鸿为找到才华卓越的如意郎君自愿寄身于风月场所,却被燕王占有,虽享受着荣华富贵,但终日郁郁寡欢。

“……贱妾虽貌不逾人,才不如人,平生愿从君子人矣。……虽口饫珍味,身厌锦绣,非妾之愿也。……顷日邀相公开大宴也,妾穴纱窗而见之,则实妾愿从者。……故待相公启程后十日,偷骑燕王千里马,第二日追及于邯郸……”

——《九云梦》61 页

狄惊鸿所追求的爱情也是如红拂女一般,红拂女大胆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在狄惊鸿身上都有体现。当看见风华正茂的杨少游出现时,便决定一路追随以身相许。但相比于红拂女,狄惊鸿在形象上有了进一步的突破。狄惊鸿在追求杨少游的过程中没有立即行动,而是为躲避燕王追踪等待十几日后,窃取了燕王的千里马,女扮男装与杨少游称兄道弟。在杨少游和桂蟾月重遇时,趁机假冒桂蟾月之身与杨少游相好并表明心意,也体现出了狄惊鸿形象的沉稳、机智与善变。

听说了事实经过的杨少游将狄惊鸿比作杨越公的红拂女,以称赞她有胆有识,称自己“愧无李卫公将相之才而已,欲相好岂有量哉?”(61 页)以一种谦卑的姿态表达自己的情感,用红拂女的故事回应狄惊鸿的爱慕之情,实际是杨少游表达自己对狄惊鸿倾心的一种方式。红拂女典故的融入对两人情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另外,在小说的第十四回又一次出现了红拂女的形象,同样也是形容狄惊鸿的,但这一次是出自越王之口。

越王抚掌笑曰:“狄娘子侠气,非杨家紫衣者比也……”

——《九云梦》129 页

《虬髯客传》中对于红拂与李靖的故事有这样一段描述:卫公李靖以布衣上谒,献奇策。素亦踞见……其夜五更初,忽闻叩门而声低者,公起问焉。乃紫衣戴帽人,杖揭一囊。公问谁。曰:“妾,杨家之红拂妓也。……”故越王口中的杨家紫衣,也正是指代红拂女。越王听说两人的故事也将狄惊鸿与红拂女做比较,称赞狄惊鸿在追求感情时的勇敢与豪气,指出了狄惊鸿的有勇有谋。

红拂女典故的两次融入体现出《九云梦》中女性人物对待婚恋时勇于突破传统束缚,敢于追求的态度,对人物形象塑造和叙事推动产生了正面影响,同时也展现了金万重对社会的美好期望,充分说明了“湖事”文化在韩国古代小说中的影响力。

三、“湖丝”

蚕桑与丝织技术作为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自古就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搭建了坚实的桥梁。据《浙江蚕业史研究文集》和《浙江丝绸及其艺术》记载,我国的丝绸中心起初在北方,从夏、商到春秋战国时代,丝绸中心开始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其中湖州地区是我国丝绸文化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发源地之一。1958年从湖州钱山漾遗址出土的4700 多年以前的“绸片”“丝带”“麻布”等证实了湖州是桑蚕文化发源地之一的推测。

湖州丝绸自六朝时期开始生产并出名,经东晋、西晋战乱后加速发展。唐代,湖州已成为蚕丝的重要产区,湖州的丝织品开始崭露头角。花绸、绵绸、乌眼绫、吴绫、纤缟、重面绢、丝、绵等丝和丝织品均已列为江南东道上贡的贡品。并且唐与新罗、百济及日本等国的直接交往都有记载,这些国家都是唐的朝贡国。而唐帝国的丝织品便是与之交往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到宋朝,临安已有绫、罗、锦、缎、绢、纱等二三十种丝织品;四川的蜀锦湖州也在仿造。加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使丝绸、瓷器、茶叶等贸易品得以更多更快地向朝鲜半岛、日本出口。韩国保存的朝鲜李朝《备边司誊录》就记载了中国从宁波港口与韩国通过海洋交流进行丝织品及其他商品交易的事实。

明代中叶,全中国蚕丝产业的重心移向湖州一带,福建之绸绢,广东的粤缎、粤纱,江西的绫绸,会昌的葛丝,西北潞安的潞绸,以及江宁、苏州、松江等地的丝织原料,都取给于“湖丝”。到了清前期,湖丝的数量和质量更胜一筹,湖州地区得以加强丝绸的对外贸易,将出口范围从南洋、朝鲜、日本转向欧洲。

《九云梦》中伴随不同人物的出场出现了许多丝织品,如:第四回中的“丝绸”;第五回中的“红绢”“宫布”;第五回与第六回中主人公用来作诗的“绨”“罗巾”;第八回中的“礼缎”;第九回中的“锦帐”;第十二回中的“织锦”“蜀锦”;第十三回中的“锦衾”“宫锦袍”等。

《九云梦》创作于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所以在考察丝织品产地时要综合考虑从唐至清期间湖州丝绸的发展状况。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中国的出口生丝,几乎全部产于杭嘉湖三府。而其中湖州产量最多,占比约70%。当时湖州出品的上等湖丝“辑里丝”由南浔镇的七里村特有的缫丝技术制成,被嘉兴、苏州、杭州等地效仿。为湖州丝绸被古代韩国所接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翰林惊见其女子,身着红锦之袍,头插翡翠之簪,腰横白玉之佩,手把凤尾之扇……

——《九云梦》43 页

“……郎君若不忘旧情,必有重逢日矣。”遂题别诗于罗巾,以给翰林。

——《九云梦》44 页

虽然单纯依靠文本分析无法找到切实的证据证明还有哪些丝织品产自湖州,但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以及对湖州本地文化遗产的考察,再加上小说社会背景和实际写作时间、湖州丝织业发展状况及人物的活动轨迹等,都能够推测出“绨、罗、绢、宫布”等这些丝织品产自湖州的可能性很大。

四、结语

地方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精髓和养分,湖州丰厚的文化资源是经过劳动人民数千年的积累而形成的珍贵财富。研究域外小说中的湖州文化元素,能够加强对湖州地方文化的自豪感,同时对于湖州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惊鸿云梦湖州
云梦古镇
云梦天堂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论古云梦的地理位置
《九云梦》中人物命名分析
你是我心中永世的惊鸿
一次惊鸿,从此比肩
曾是惊鸿照影来
不悔惊鸿梦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