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法治保障体系构建策略研究

2023-09-03曹广磊

法制博览 2023年15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法治战略

曹广磊

西藏大学政法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具体来说,乡村振兴战略是激发农村发展进步的关键部分,也是当前社会发展中重点关注的内容,近些年社会各界开始关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实效。伴随着社会发展特征日益变化,相应的国家发展战略也产生变化现象,其中在2018 年进行乡村经济规划时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法治建设的建议和指导战略,由此表明在发展农村农业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发挥法治优势,对推动乡村建设以及维护经济活动,农产品交易有效性、合法性起到的作用显著。本文围绕乡村振兴中法治保障体系进行相关分析。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法治保障的逻辑关系

立足社会发展特征能够发现,乡村振兴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路径,也是推进乡村经济实现高效、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对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显著[1]。为凸显其中的振兴实效,必须要注重法治先行,凸显法治力量。其中乡村振兴战略与法治保障的逻辑关系具体如下:

(一)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法治要求

这一振兴战略的提出表明了党和政府对促进乡村经济以及全面发展的重视度,也表现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其中法治是保障国家进步以及社会稳步发展的关键,在国家运作以及社会发展中要贯彻法律至上,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则,不能依靠掌权者的威严,出现挑战法律底线或者不依据规范进行操作等现象。在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在振兴过程中为保障具体的发展效益,必须坚持法治为本理念,在实际的振兴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乡村社会法治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

(二)二者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具体来说,乡村振兴战略与法治保障呈现出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乡村振兴战略能够为法治建设工作开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法治又是确保农村经济和保障农业优化升级的关键举措,因此想要凸显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效用,需要注重二者间关系的分析,立足具体特征实现优化,以确保最终的振兴质量和法治保障实效。总的来说,在实际的振兴发展中需要处理好乡村振兴战略与法治保障间的关系,只有关注二者间具体联系的剖析并实现优化,由此才能够助推乡村振兴更好地发展深入。

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法治保障的意义

(一)有助于强化乡村经济发展质量

首先,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内涵角度分析会发现,为保障具体的经济发展实效,应从生活环境、文明凝聚、法治体系、食品监管等方面进行,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凸显振兴乡村的效用[2]。但在以往的振兴发展中,受到法治保障体系欠缺的影响,很多振兴工作难以落实,或者在落实中出现片面或者难以满足需要等现象,导致实际的振兴工作开展中出现各种问题。例如在乡村经济的发展中,各项交易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法治保障工作的支持,同时还需要法治内容对具体的发展行为进行指导,由此才能够确保具体的振兴实效,但是法治保障体系建设不全面会导致各项交易活动中出现片面或者滞后现象,对乡村经济发展也会产生制约。因此在实际的发展中需要注重法治保障体系建设,发挥其具体作用,由此能够强化乡村经济发展质量。

(二)有助于推动乡村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实效,我国近些年在具体的振兴工作开展中关注了各项农务生产、农产品加工、垃圾资源化处理、污水净化等内容,对保障乡村振兴发展实效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3]。其中法治保障体系的建设能够建立相应的法治标准,形成较为规范的发展体系,由此能够促进乡村迈向现代化社会管理进程。此外,法治保障体系建设工作的深入能够强化“三农”发展力,并积极引导乡村开展各项活动,使得法治工作成为乡村振兴、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指导,有利于助推乡村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遇到的法制问题分析

(一)三农立法工作滞后

综合振兴发展能够发现,在进行乡村法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遵循有法可依发展原则,由此才能够为后续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助益。但是在实际的振兴过程中,农业、农民、农村方面的法治建设呈现出不深入、不全面现象,涉及的法律制度较少或者呈现出不适应现象,无形中也会对振兴工作的深入开展产生较为显著的阻碍。具体来说,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涉及的法律、法规呈现出不完善现象,并且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能适应当前乡村发展需要,导致振兴发展中遇到较多的阻碍[4]。例如在实际的振兴发展中,受到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出现了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经济结构变化引起的投资融资问题以及规模化农业发展产生的产权问题,甚至还存在农业发展中产生的生态污染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大多没有科学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二)农村传统观念影响

具体来说,在实际的振兴过程中受到滞后思想以及行为观念的影响,出现了“法治”不深入的现象,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时仍围绕“人际关系、走后门”等不正确行为开展,无形中也会对乡村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制约。同时,受到当地经济以及就业规模等多种因素影响,各个地区的乡村经济发展中多会产生劳动力不足等现象,不仅造成新知识、新思想不能深入其中,还会对振兴工作开展产生阻碍[5]。另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不高,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不足,并且对法律的需求不高,出现问题或者困难后没有使用法律武器维权的意识,也会给乡村法治建设工作的开展带来困难。

(三)法治构建方式不佳

除却上述影响因素外,在实际的振兴战略发展中还存在法治构建方式不完善、不科学的现象,对振兴工作的开展也会产生显著的制约。具体来说,我国乡村人口数量较多,再加上地理区域因素的影响,乡村中人口居住较为分散,这对法治建设工作的开展也会带来一定的阻碍,普法工作难以深入其中。这些现象的产生与法治教育不深入以及法治构建方式单一有关,相关构建工作开展中没有结合乡村地区的生活习性以及具体发展特征进行,不仅会导致法治建设出现较多的阻碍,而且还会形成乡村群众与法律法规间的对立,无形中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对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也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6]。

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法治保障体系构建的对策

为推动乡村振兴更好地深入到“三农”中,在实际的发展中应注重长期坚持深入,不仅要关注法治保障体系的构建,还需要对农村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寻求适应于农村地区的法治举措,促进乡村法治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保障乡村地区的全面发展实效。具体的法治保障体系可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完善乡村法律制度体系

结合上述观点的分析能够发现,乡村振兴发展的实效与法治保障体系构建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为确保具体的振兴发展实效,应注重法治保障体系的构建,发挥具体优势的同时保障乡村发展质量,由此助推乡村实现全面发展水平提升目标[7]。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多次强调要注重立法质量的提升,凸显立法的针对性和系统性特征,并且在立法过程中可以将实践中已经成熟的方针政策上升到法律层面,最终形成具体的法治化标准,使得农村法治建设工作能够真正实现有法可依的目标,为乡村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在实际的法治保障体系构建中需要对当前振兴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既有基本法的理论基础上确保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保障法律法规建设的具体实效。同时在实际的体系建设过程中,要结合乡村地区的发展特征逐步推进村规民约与法律法规间的“融合”。如村规民约是乡村发展与管理中的重要准则和村民行为规范,也是村集体组织民主自治和法治乡村建设的重要推手,因此在实际的发展以及体系构建中需要凸显村规民约的具体优势,在此基础上结合乡村法治建设的具体发展要求,及时对村规民约中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确保其与法律法规间的“融合”实效,形成整体合力,为乡村全面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助益[8]。

(二)健全法治纠纷化解机制

法治保障体系的构建不仅能够深化乡村振兴发展实效,还能够借助法治建设化解乡村发展中存在的纠纷等,由此能够为村民建设公平、平等、诚信以及友善的发展环境,对建设和谐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显著。在具体的法治保障机制建设中,首先,可以对乡村整体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具体的特征增加基层执法人员,并加强法律咨询和法律知识宣传力度,使得村民能够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由此能够为执法工作、司法部门工作深入提供助益,对乡村法治保障体系的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实际的体系构建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基层法律服务所等公益性服务机构的建设,并在此过程中强化服务机构中工作人员的素养,确保为村民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服务,有助于深化村民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其次,除完成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和服务机构完善外,在实际的法治体系构建中还需要凸显法治保障的具体内涵,在坚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机制下实现多部门的联合,强化其中的协调效用,为高效便捷联席机制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最后,为确保化解纠纷的实效,在实际的体系建设过程中可以使用内部协商优化以往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利用多种适宜的方式和管理机制不断强化执法司法人员的主体服务意识和村民的法律意识,最大化解决农村地区“不信法信访”“不信法信权”的错误意识,以保障相应的法治保障体系能够发挥具体的效用[9]。此外,在实际的体系构建过程中还需要凸显村民的主体作用,对各个乡村的干部加强法律知识的培训教育,促使法律保障体系能够深入到基层当中。

(三)优化丰富法治构建方式

为保障法治保障体系的建设有效性,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关注基层民众的法律意识强化,促使乡村振兴能够实现深入、全面发展目标。具体来说,结合上述观点分析能够发现,受到我国地理位置以及区域环境等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法治建设过程中存在模式单一以及宣传不深入的现象,导致农民群众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出现片面或者不深入现象,无形中造成法治保障体系建设受阻。为规避这一现象的产生,减轻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坚持法治宣传教育,培养农民的法治意识,使得农民能够利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的权益[10]。例如在实际的体系构建过程中,为确保各项工作更好地开展深入,可以对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习惯进行分析,结合具体的特征和需求进行宣传活动的开展,在活动的开展中要保障多样性、适应性,确保各项工作的开展能够符合当前乡村发展需要。同时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基层执法队伍和执法能力的强化,以实际成效提高农民对法律的信任和信仰,真正意义上构建符合乡村发展的法治保障体系,实现学法用法常态化发展。

五、结语

法治保障体系的建设对乡村振兴发展实效的强化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产生的影响重大而深远。但在实际的建设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法治建设受阻现象,为规避其产生并消除负面影响,应注重乡村发展特征分析,结合实际进行法治深入,以此助推乡村发展新格局建设。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法治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战略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战略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机房电源保障体系
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