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代画家吴镇的名、字、号

2023-09-01沈国庆

书画世界 2023年7期
关键词:吴镇道人和尚

沈国庆

关键词:吴镇;名;字;号

古代文人讲究用名规矩,编撰家谱、签订契约等必须用“名”,等到成年以后,为了相互之间能够礼貌称呼,就会为自己起“字”,内容往往是“名”的补充或延伸。为了表达自己的独特抱负,还会给自己起“号”。在日常交流中,一般用字、号相称,而不会直呼其名,以示敬重。所以,古代文人大多拥有“名”“字”“号”三个不同的标签,甚至有时候还用笔名,从中可看出家长的祈盼和自己的追求。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道人,又号梅沙弥、梅花和尚等。元代浙江嘉兴(今浙江嘉善)人,为人抗简孤洁,高自标表,擅画山水、梅花、竹石,与黄公望、王蒙、倪瓒合称为“元四家”。其画风对明清山水画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吴镇一生隐逸,他的字、号反映出本人的志趣追求、爱好经历、胸怀抱负等信息。

一、出生名镇,取字仲圭

古人的名和字之间一般都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1981年,在浙江平湖发现的《义门吴氏谱》(图1)是目前学界研究吴镇家世所用的唯一吴氏家谱。从谱中我们得知:吴镇家世显赫,祖上有皇亲国戚、台阁重臣,也有富商巨贾。吴镇兄弟共有二人,吴瑱为兄,吴镇为弟。“瑱”和“镇”在古代是指和玉有关的物件。“瑱”是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的装饰物,用玉、石、贝等制成。“镇”是用玉石制成的压物的东西,如镇纸。屈原《九歌·湘夫人》中就有“白玉兮为镇”之句。古人还有“君子如玉”的说法。可见,吴镇的父辈希望吴镇兄弟二人的道德与品格要像玉石一样高尚。另外,古代兄弟之间是按照“伯、仲、叔、季”来排列次序的。吴瑱是长兄,字伯圭;吴镇是老二,所以字仲圭。圭是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使用的一种玉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所以吴镇名镇字仲圭,大概就是这么来的。

二、自号“梅花道人”“梅道人”

梅花,傲雪裁冰,一身傲骨,在传统文化中被誉为“四君子”之一。吴镇十分崇拜北宋隐逸诗人林逋,常常自比于林逋。《义门吴氏谱》里有吴镇的白描画像(图2),画上吴镇身着儒士衣冠,右手握如意,左手持拂尘,旁立仙鹤,后衬青松,俨然是林逋的模样。明代陈继儒在《梅花庵记》里说:“今仲圭盖孟处士、林逋之流也。”[1]56《义门吴氏谱》里还记载吴镇“结庵前后栽梅花数百株,自号梅花道人”(平湖图书馆藏《义门吴氏谱》第80页)。钱樾在题吴镇《心经》里说他“潜迹委巷,绕屋植梅花,日哦其间,因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善吴镇纪念馆藏清乾隆年间吴镇《心经》刻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吴镇十分喜爱梅花,所以用“梅花”作为自己的号也就不奇怪了。

至于为什么又称自己为“道人”,这应该和吴镇所受的教育及所处的时代有关。吴镇少年时便与他的哥哥吴瑱一起向江苏常州的柳天骥学习《易经》,得性命之学,尤其对预测灾异祸福有着极深切的兴趣,也曾经垂帘卖卜。清光绪《嘉善县志》记载:“性高介,少好剑术,读《易》有悟,乃一意韬晦,效君平卖卜。”[2]《义门吴氏谱》记载:“尝卖卜于崇德,日止一课,得钱米酒肉与人。”12世纪以来,文人画家的文艺思想,代表了大部分士大夫的审美价值和情趣。形成这种审美取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特定的封建社会中所产生的“儒家道释观”。“儒家道释观”早在东晋时就已出现。魏晋南北朝之后,士大夫学佛问道很普遍,有的学者还对“学佛不知儒,学儒不知佛”提出批评,竭力引道、佛入儒。元、明、清时代,文人画家如吴镇那样亦道亦佛,并非个例。如黄公望就自号“大痴道人”,赵孟頫自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等。

在吳镇的交游圈中也多有道教人士,如倪瓒的《清閟阁全集》卷二记载:“元初真士尝居嘉禾紫虚观,好与吴仲圭隐君游,故得其诗画为多。”[3]《双桧平远图》落款两行,上款“为雷所尊师作”,关于“雷所尊师”究竟是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雷思齐,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曾在江西乌石观居住,精通《易经》和《老子》;另一说是张善渊,人称张雷所,史载其于至元年间(1264—1294)曾修苏州府玄妙观。此两位都是道士。吴镇还在他的《松图》题跋中记述了他与道人隐君的唱和往事:“青云山中太玄道人,隐者也,时扁舟往来茜武之上,与游从则樵夫野老而已。余拙守衡茅橡林有年矣,夏末会于幽澜泉,山主常师方啜茗碗。忽若□气逼怀,黄帽催行甚急,别后流光迅速,惜哉!”[4]从中可看出梅花道人吴镇的道宗情结,这与渔父、渔隐思想是一致的。

吴镇究竟从什么时间开始自号“梅花道人”(图3),已无从考证。今天我们能看到吴镇最早的作品是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作于泰定五年(1328)的《双桧平远图》,款署“吴镇”(图4),时年吴镇49岁。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曲松图》款署:“元统三年冬十一月因游云洞,见老松屈曲,遂写图此,以记吾所见也。梅花道人戏墨。”(图5)这是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署款“梅花道人”的传世作品,时年吴镇56岁。但据此还不能肯定吴镇自号“梅花道人”即从这一年始,只能大致推断“梅花道人”之号始于其49岁以后到56岁以前,此后20多年间的作品几乎都署“梅花道人”“梅道人”。

除了“ 梅花道人” “ 梅道人” , 吴镇偶尔也会用“ 梅老”“梅花老”“梅花老朽”(图6)、“梅花”“梅花翁”等号,但离不开一个“梅”字。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游心竹素墨竹谱》第2页、第20页都题为“梅花老朽戏墨”,第5页题为“梅老云”(图7),第12页题为“梅老缪谈”,第15页题为“梅老戏云”,第16页题为“梅老戏语也”,第19页题为“七十翁梅老戏墨也”;同样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万玉丛墨竹册》,第13页题为“梅老寐语”,第19页题为“梅老戏作于度余之东客位”,第18页题为“梅花老戏墨也”,第15页题为“梅花翁寄兴于橡下”(图8);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芦滩钓艇图》题为“梅老戏墨”(图9);等等。

三、又号“梅沙弥”

至正七年(1347),吴镇来到嘉兴,住在春波门外(今嘉兴市城区)。这一年,他开始自称“梅沙弥”,思想也逐渐向佛教靠拢,常常与友人相约在寺庙谈经论佛、吟诗作画,与松岩和尚、竹叟禅师、古泉讲师均私交甚厚。“沙弥”在佛教经籍里指的是已受十戒的7至20岁男性修行者,也可以指初出家的男佛教徒。在吴镇有记载的文献和传世作品里,落款为“梅沙弥”的作品共有5件,分别是:至正七年(1347)作《草亭诗意图》,题为“为元泽戏作草亭诗意,梅沙弥书”(图10);至正戊子(1348)正月作《秋江独钓图》,款署“沙弥老人仿招仙之辞作此赞”;至正十年(1350)作《万玉丛墨竹谱》,在第17页上题为“梅沙弥随喜而戏墨也”(图11);至正庚寅(1350),为松岩和尚作《墨竹图》,题为“梅沙弥奉为松岩和尚助喜”;还有一件是张大千的旧藏《竹外烟光图》,无年款,题为“梅沙弥稽首”。在这些作品的题跋里,吴镇流露出的全然是远离尘世、不食人间烟火的释者情怀,经常出现“无量限”“诸天眼”“慈云”“法雨”“随喜”“助喜”等佛家用语,此时的吴镇已俨然是个和尚了。

四、殁前自题“梅花和尚之塔”

吴镇在嘉兴居留四五年后回到嘉善魏塘,此时已是暮年,吴镇自知来日无多,于是为自己选好墓地,并题写墓碑“梅花和尚之塔”(图12)。为什么称自己为“梅花和尚”?将墓称为塔?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吴镇说:“此有意,当自验。”陈继儒在《梅花庵记》里说:“先生墓前有古碑七尺,镌‘梅花和尚之塔。元僧琏兵起,所至椎冢燔郭,独先生之墓貌疑其为僧塔,舍去。……先题墓额于生前,而获脱兵燹于身后,此亦山泽中异人奇士,不得以书画一节目之矣。”[1]55-56对于这段叙述,后世很多学者质疑,《四库全书·梅花道人遗墨提要》(文渊阁藏本)中说:“考杨琏真伽发宋陵在至元甲申、乙酉之间。《元史》与《癸辛杂识》所记并同。是时镇方五六岁,安有预题墓碣之事?此好事者因镇明于易数,故神其说而未思岁月之颠舛。继儒摭以为说,亦疏谬也。”清代章铨说:“杨髡发掘宋帝陵寝,在元世祖二十二年乙酉,梅花道人卒于顺帝至正年间,相距七八十年,安得谓梅花和尚墓碣得免杨髡之劫乎?考陶南村《辍耕录》:至正十六年,苗酋杨完者据有嘉兴,淫刑以逞,悉遭兵火,有穷目力所至,无寸草尺木处云云。则杨髡殆杨完者之讹,但系传闻。史书所不载,未能臆断。其必然惟七八十年后之墓,而謂能免七八十年前劫,坟贼之祸,必无其事耳。”(《梅道人遗墨》章铨抄本第10页,燕京大学图书馆旧藏)

尽管吴镇为避免毁墓而自题为“梅花和尚”的说法并不可靠,但是,自吴镇下葬以后,一代一代的嘉善人自发地为吴镇守墓,墓茔经过元末兵乱、太平天国运动、抗日战争及“文革”,至今保存完好,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13年,吴镇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结语

古代文人的名、字、号均寓有一定的含义, 体现着个体所拥有的身份和价值观。通过了解名、字、号, 我们更容易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解读作品时也就能见常人之未见、察常人之未察,进而感受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说, 每一个字、号都是打开文人心灵世界的一把钥匙。如今,吴镇的诸多字号,正如他传世的不朽作品一样,永远为世人传颂。

参考文献

[1]吴镇. 梅道人遗墨[M]//黄宾虹,邓实. 美术丛书:三集第四辑.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55-56.

[2]江峰青,顾福仁. 清光绪嘉善县志:上下[M]. 嘉善县史志办公室,编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6:966.

[3]顾嗣立. 元诗选:二集:上[M]. 北京:中华书局,1987:721.

[4]卞永誉. 式古堂书画汇考:全4册[M]. 谷红岩,点校.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4096.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猜你喜欢

吴镇道人和尚
做地道人 制道地药
做地道人 制道地药
做地道人 制道地药
做地道人 制道地药
小和尚打水
上“班”
小和尚
图说书法
向前奔跑的和尚蟹
江村《吴镇 秋岭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