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教育定位转变后工匠精神培育文化课教学模式新探

2023-08-31赵蔚芹孟丽娟

职业 2023年13期
关键词:中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

赵蔚芹?孟丽娟

摘 要:中职文化课是为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服务的。现有的工匠精神培育文化课教学模式存在许多问题,不利于“就业与升学并重”定位下的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本文从中职文化课教学模式的顶层设计、“工匠精神”培育文化课课程体系架构、多视域文化课课堂互动创新、文化课内外部评价激励机制完善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解决问题提供新视角和新方法。

关键词:中职教育 文化课教学模式 工匠精神 培育

课 题:本文系2021年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黄炎培职教思想视域下中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研究”(项目编号:ZJCV2021A46)的研究成果。

2022年2月,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相关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中职教育定位要从单纯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扩大贯通培养规模,打开中职学生的成长空间。这既夯实了文化课教学的重要地位,又为文化课教学模式革新提供了契机。本文基于“就业与升学并重”的人才培养教育定位(下称“新教育定位”),围绕工匠精神培育,对文化课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探究。

一、文化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一)打破固有的文化课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手段等密切相关,为相应的教育培养目标服务。当教育目标发生变化时,教学模式需要重构才能与培养目标相匹配。

当下的文化课教学模式脱胎于早年的国家“以就业为导向”(下称“旧教育定位”)的政策定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落脚于“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就业需要,文化课教学定位于“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是为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服务的。各院校文化课教学模式也围绕该定位展开,即使存在实际课程课时不足、内容滞后等问题,形式上并没有完全脱离与旧教育定位的适应。当下教育定位已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固有的文化课教学模式势必会掣肘新教育定位的实践。

(二)有利于中职生拓展就业空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受国际环境制约等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使就业形势突变性增强。岗位对劳动者的学历、职业素质等要求都在不断提高。长期轻视文化课教学及其模式固化的结果,使得曾接受过中职教育的劳动者职业素养相对不高、知识储备不足、社会适应性不强,进一步导致其岗位拓展能力欠缺、就业空间狭窄。创新文化课教学模式适应新教育定位,能帮助中职学生改变现状。

(三)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文化课教学实践和体系建设

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要求中职院校须开设劳动课,以专题教育形式将工匠精神纳入该必修课,但受制于旧教育定位,教学实践并不到位。据课题组2022年(以下调查均同)在浙江省技工院校的抽样调查显示,仅“劳动课是否开设”这一项,85.4%的受访者选择了“未开设”。新教育定位强调“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扩大贯通培养规模”,客观上要求各院校完善工匠精神培育的课程设置,促进其配套课程体系建设和系统性教学实践。

二、工匠精神培育文化课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课教学模式缺乏顶层设计

工匠精神培育缺失了整体性,容易使教师陷入教学困境。一线教师即使出于教育初心會在教学过程中试图进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因为缺乏政策支撑和有力的人、财、物力配置机制支撑,往往只能停留于形式。以思政课为例,师资配备非专业化,常常“拉郎配”;教学周期不定,要让位于专业课和实训课;教材使用杂乱无规;内容选择随机、重点不明确;教学手段固化,多媒体教学工具运用效率低下等,制约了人才培养。课题组抽样调查表明,教学模式设计有高达90%的院校还仅停留在教务层面的形式要求,具体实施只停留在个别教师单独操作,难以形成跨专业、跨学科、跨部门的整体性合力。

(二)文化课教师教学缺乏系统性思维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课教师普遍习惯于照本宣科,对知识脉络和难易点的梳理多停留在单次课堂,各堂课间缺乏系统性衔接;二是在工匠精神培育教学上既少有教师自觉推进又缺乏系统设置保障;三是与专业课实习课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协同培育机制。这与工匠精神培育需要各课程之间贯通衔接的融合式教学要求相背离,教学效能难以保证。课题组发现在调查问卷“可以从哪些课程学习工匠精神”一栏,有84.14%的学生在思政、语文、英语、其他4个选项且可多选时只选择了思政课。

(三)文化课教学课堂运作系统功能弱化

一方面,中职学生的观念偏差认定文化课知识对就业没有帮助,产生对文化课学习的消极怠慢和违纪现象;另一方面,教师忽略了可通过前期“匠心独运”的备课设计和课堂运筹管理,促进学生的信心培养、行为规范和综合职业素养训练,使教师教学行为的“匠心”引领功能弱化。

(四)文化课教学评价机制不尽完善

在实际教学中,中职学生对技能掌握的追求远超短期难显成效的文化课学习。他们认定只要动手技能强,顶岗实习、就业上岗就会更容易。这固然与专业课教学已建立较系统的学校、社会、企业三方人才评价体系,各种国家承认的技能等级考核和各类技能比赛获奖之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利好,夯实了专业知识评价的力度和厚度,教师也习惯性地把能否取得专业等级证书,尤其是能否在各类技能比赛获奖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标准相关,更与文化课评价机制不完善,内部教学、学习评价相对“宽泛”,外部评价机制尚未建立,“教”与“学”的激励作用不足有关。

三、创新工匠精神培育文化课教学模式的构想

(一)对文化课教学模式进行顶层设计

各院校通过顶层设计,从教学资源配置和教学运行机制两个方面,立足本校人才培养专业特色,编制整体规划,构建文化课之间、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协同教学机制,通过推行课程思政,确保文化课教师在工匠精神培育教学时不会遭遇专业的壁垒和资源共享的束缚,获得更多直接的校内实践训练支持,切实达成教学目标。例如,劳动课可以与实训课结合,通过对劳动课教材内容的提炼,寻求与实训项目的结合点,形成劳动课实践项目,这样既能满足新教育定位下工匠精神培育课程教学要求,还能充分利用院校现有资源,打造院校特色项目教学,开发精品课程。

(二)调整文化课课程权重,构建合理的文化课课程体系

可从三个层面着手:一是教学管理者要摆正专业课和文化课的位置;二是加强院校全员对文化课学科价值认知的提升;三是纠正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的错误认知。每名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学管理者和教师,要尽快形成新教育定位下的人才培养共识并付诸实践。

例如,常态化举办文化课主题讲座,纠正学生割裂文化课与专业课关系的错误认知;开展形式丰富、主体关系平等的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学术交流,推动学科体系的科学化构建等,在提升学生的文化和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的同时,通过专业项目活动提供践行工匠精神、熟练技能、成就自己的校际平台,将它们有机结合,落实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

(三)创新教学手段,实现多视域文化课课堂互动

教学手段的创新可通过践行“课程思政”理念,优化课堂教学互动系统,拓宽教学互动视野,促进课堂内外的互动延伸实现。

例如,在思政、语文、英语等课堂互动系统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庖丁解牛》内容进行教学,在释义“解”字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项目训练过程实践,巧设提问,将其思考关注点延伸引向思政课、劳动课、职业规划课等相关学习领域,让学生自主领悟技能只有反复实践才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精义。

再如,思政课教师也可通过话题转换,在道德、法律、社会、经济等常识教学中导入专业领域,鼓励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发言并肯定其思考的积极性等。另外,多视野的课堂互动,尤需教师认真细致的课前准备,积极挖掘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这是师者职业“匠心”的良好诠释,这样的工作作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助力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

(四)构建恰当的文化课内外部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首先要从院校内部构建和完善文化课的教学评价体系和相应的激励机制,优化文化课教师评优评奖、职称评比进阶的学校路径,提升学生文化类比赛荣誉的含金量;其次,依托中职教育新定位,及时关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提出的相应措施,积极引入妥善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确保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小结

在新的中职教育定位下,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核心的文化课教学模式创新无法一蹴而就。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和检验,工匠精神培育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是能够解决的。要通过各中职院校对文化课教学模式的顶层设计,及时调整文化课课程设置权重,构建结构合理的工匠精神培育文化课课程体系,加强多视域文化课课堂互动,建立健全文化课内外部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为解决问题提供新视角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徐玲.中职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2019(4).

[2]李晓辉.新时代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探究[J].广东教育.职教版,2020(1).

[3]赵承宁.系统论视域下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21(6).

(作者单位:杭州汽车高级技工学校)

猜你喜欢

中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物流德育工作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