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降水带北移机遇期

2023-08-30朱国顺

新民周刊 2023年31期
关键词:缺水摄氏度降水量

朱国顺

在天气越来越热的时候,北方的雨越来越多了。

7月最初的几天里,地球表面以上2米处的全球平均气温第一次超过了17摄氏度,并在7月6日创下了17.23摄氏度这个10万年来最高温度。在7月的最后几天里,北京出现极端强降雨,昌平王家园水库三天雨量达744.8毫米,超过以往一年降雨量。在稍早前的2021年7月21日,郑州一天降雨达624毫米,创迄今单日降雨最高纪录。

高温“巧遇”北方的雨,这是偶然的吗?

亚马孙森林的蝴蝶翅膀,常常承载着风暴之源的秘密,“偶然”的酷热与骤雨相会,蕴藏着一个“必然”的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半球的降水带正在不断北移。

这种历史性气候改变,在给人类带来某些猝不及防困扰同时,更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全球变暖会带来荒漠化和海平面上升等不利因素,需要控制不致“过暖”。但一定程度的“暖意”,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类起源于日照充足的非洲、人类有意义的活动开始于1万年前,原因就在于地球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冰河期结束于1.1万年前。那时地球温度约8摄氏度,此后气温开始上升,人类就此日益繁忙并走向昌盛。

在北半球,气温上升帶来冰层融化和更加温润的水汽,促进了繁荣并推动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地球温度上升了约1.0℃,在世纪末上升速率达到了0.2℃/10年。

温度变暖带来了一个通常不易察觉的变化,那就是降水带的北移。在中国1972年至2022年50年降水变化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如果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1972年时北京刚刚压线,石家庄、太原、兰州都在低于400毫米的线外;到了2022年,北京、石家庄、太原早就稳居400毫米之上,兰州也开始紧贴着400毫米线了。这清晰地描绘出了,中国降水带北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是,北方的草更绿了、北方的树更密了。

降水带北移对于缺水的中国来说,是普降甘霖。大部分位于温带的中国在最近一个甲子里,年均降水量呈现出逐步增加趋势,大体上每10年约增加5.1毫米,青藏高原则更多一些,每10年约增加7.9毫米。这种变化虽然会带来意料之外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值得警惕、需要防范,但降水增加对幅员辽阔的中国来说,更多是发展的重大机遇。

中国北方相当多地方是极度缺水地区。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300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数的八分之一、世界人均数的三十分之一。国家不惜投入巨资进行南水北调,迄今为北方调去了400多亿立方米水量。7月底创纪录暴雨,北京大约接收了50亿立方米水量,形成了水资源6.2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89亿立方米,地下水4.4亿立方米。

河北由于常年缺水,40多年间超采地下水1500亿立方米,有5800平方公里面积变成地面沉降严重区,最大沉降量达2.5米。随着降水带北移,2021年河北降水量达到790毫米,比历年均值暴增269毫米,带来2022年地下水超采区40多年来首次水位回升。此次暴雨河北降水量达204亿立方米,大约可回补地下水20亿立方米。

新变化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那就是缺水的北方也要进一步提高防洪意识、增强防洪能力,同时要结合北方特点,兴建相应规模滞水、留水、存水设施,趋利避害,把更多宝贵的水留下来,存进干渴已久的北方的土地中。

若干年前,我国著名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了一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他认为,中国历史上经历多次气候冷暖转换,在气候比较温暖的时代,降雨带北移之际,中原大地总是迎来盛世,比如夏商、比如秦汉、比如隋唐。推断的逻辑依据在于,缺水的土地上,温润的气候可以更好地促进繁荣。

降水带北移,是自然现象,也必然会作用在社会发展上。这既是自然之禀赋,更是时代之机遇。

猜你喜欢

缺水摄氏度降水量
伊拉克计划新建36座大坝应对干旱缺水
守护1.5摄氏度
适应气候变化:气温上升3摄氏度的世界无安全之所
降水量是怎么算出来的
告别干燥缺水“面子问题”
黄台桥站多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1988—2017年呼和浩特市降水演变特征分析
地球妈妈缺水了 等
基于小波变换的三江平原旬降水量主周期识别
跟踪导练(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