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阳市秦岭东麓生态修复项目可行性研究

2023-08-30贺超锋宋本超刘长乐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14期
关键词:生态修复

贺超锋 宋本超 刘长乐

摘要 本文对河南省洛阳市秦岭东麓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内容包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编制依据、建设目标任务和进度、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项目建设的实施措施等。结果表明,该项目是必要的、可行的,项目实施之后,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国家木材供给能力及维护区域国土生态安全、构筑区域生命共同体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秦岭东麓;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 F30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14-0090-05

202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会同科技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草局等有关部门,按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思路,研究编制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双重”规划》)。《“双重”规划》明确,将实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等九大工程,并要求编制各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形成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1+N”规划体系[1]。其中,《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主要涉及科技支撑、自然生态监测监管、森林草原保护、生态气象保障4个重点领域,是推进其他各项重大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河南省洛阳市秦岭东麓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是《“双重”规划》九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涉及洛宁县、嵩县、栾川3个单位,建设总规模2.074 7万hm2,其中人工造喬木林0.290 0万hm2、飞播造林0.533 3万hm2、退化林修复0.118 0万hm2、封山育林1.000 0万hm2、草原改良0.133 3万hm2。项目建成后,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国家木材供给能力及维护区域国土生态安全、构筑区域生命共同体都具有重要意义。

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1 维护国土生态安全

洛阳山水结构概括起来为“五山、四岭、一分川”,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重要的沿岸城市。秦岭山脉自西向北、东、南延伸形成崤山、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等余脉呈爪状分布,其间所夹河流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这样的山水结构孕育了洛阳古老的河洛文化,也使得洛阳成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同时洛阳也是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中原森林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洛阳不仅在省内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安全战略地位,在中原乃至三大流域地区,其国土生态安全均有着重要影响[2-4]。因此,实施洛阳市秦岭东麓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对于涵养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支流水源,保障流域中下游地区水生态安全;保护洛阳历史文化,改善区域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品质;维护区域国土生态安全、构筑区域生命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1.2 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是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二是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5];三是生物多样性在大气层成分、地球表面温度、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四是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有益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该项目的建设,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对于人类后代,对科学事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6]。

1.3 水源涵养

该项目的建设可有效调节坡面径流、调节地下径流、水土保持功能、滞洪和蓄洪功能、枯水期的水源调节功能、改善和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物作用[7]。

2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

2.1 指导思想

项目建设应以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生态环境改善、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主,充分发挥提升林业的多种功能,提高林业生态产品、林产品的供给能力,带动林农持续增收,促进绿色增长等作用。

2.2 原则

2.2.1 科学布局、突出重点  立足洛阳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现状特点,围绕区域和全市发展战略布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相对集中连片,突出地方特色,进行科学布局,把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生态环境改善、乡土树种用材林基地等作为项目建设的重点。

2.2.2 适地适树、分类经营  针对不同地形、地貌和土壤等立地条件,选择优良适生树种,合理搭配,重点培育优质乔木,选择楸树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珍贵乡土大径材树种,同时营造适宜洛阳栽培的刺槐、粗糠、杨树、楸树、油松、白皮松、侧柏、山桃、五角枫等生态防护树种,实行分类经营,定向培育。坚持适地适树,科学造林,倡导混交与复合种植造林模式,维护森林健康,实现近自然林业经营。

2.2.3 科学培育、集约经营  采用良种、良法,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选择优良树(品)种,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树(品)种,运用先进的营造林技术,确定科学的营造林方式和经营措施,实现项目建设的集约经营,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益,辐射带动河南乃至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

3 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主要依据以下材料编制:①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投资估算指南(试行);②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指南;③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处关于林业项目可研审批事宜的通知;④《林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林计发〔2006〕156号);⑤《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16);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发改农经〔2020〕837号);⑦《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⑧《森林洛阳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

4 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和进度

该项目涉及洛宁县、嵩县、栾川县3个单位,建设总规模2.074 7万hm2,建设年限为2022—2025年(4年)。建设内容是完成洛宁县、栾川县3个县的

3个项目区各项建设任务(表1)。

5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5.1 投资估算

该项目总投资10 032.28万元(表2)。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8 025.83万元(洛宁县3 990.00万元、嵩县3 892.50万元、栾川县143.3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0.00%;地方自筹2 006.45万元(洛宁997.50万元、嵩县973.12万元、栾川县35.8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0.00%。

5.2 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项目建设完成后,洛阳市森林面积可增加1.82 万hm2(造林、飞播、封育面积),活立木蓄积量增长102.56 万m3,按照活立木蓄积每m3出0.70 m3木材,可产出木材71.79 万m3,按照600 元/m3市场价格,可实现收益4.31 亿元。

(2)生态效益。项目建成后,洛阳市森林面积可增加1.82万hm2,森林覆盖率由45.23%提高到46.43%,提高1.20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增长102.56 万m3。同时,还具有显著的水土保持、涵养水源、森林碳汇、净化环境、森林游憩等效益,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年价值量估算为117 779.44万元(表3)。

(3)社会效益。通过造林、退化林修复、草原改良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就业机会,为广大农民提供了致富的机遇。据测算,建设期营造林、退化林修复、草原改良等共需投工投劳53.8万个工日,一年按250个工作日计算,建设期4年共可以安置2 152个劳动力,相当于建设期平均每年可以安排538人从事造林、退化林修复、草原改良和管护工作,每年可获得劳务收入1 614.00万元。此外,营造林活动可带动化肥、农药、种苗等生产资料向项目区集中,繁荣洛阳的生产资料市场;道路、水电设施等的建设也有利于运输、物资生产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6 项目建设的实施措施

6.1 组织机构

洛宁县、嵩县、栾川县成立秦岭东麓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项目建设单位县长担任,副组长为分管林业工作的副县长,成员为政府办、林业、财政、纪委监委、发改、规划、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交通、环保、审计、住建、市场监管等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由县林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业务副局长任办公室副主任。

6.2 运营模式

本项目建设期间各项工作由市、县林业局具体负责实施。在建设过程中,实施招标制度、监理制度、工程合同管理制度等。项目的核心目标是由合同界定的质量目标、工期目标和投资目标(表4)。因此,建设管理的内容相应地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合同管理及协调各方关系等。

6.3 技术管理

为确保项目建设达到预期效果,必须按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组织设计和施工,根据批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总体设计和施工设计,并建立检查验收制度。项目建设的一切技术工作在市林业局指导下,由洛宁县、嵩县、栾川县项目专职机构负责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若出现技术疑难问题可向技术依托单位的专家咨询,请求支持,尽快解决。

6.4 资金管理

本项目的资金包括国家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均属专项资金,必须单列账户专用,单独核算,统筹安排。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在检查验收合格的基础上支付各项费用。项目建设的一切开支都要有凭证,按照正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办法进行账目处理。项目建设执行单位要接受财政、林业和审计部门的检查监督。

6.5 档案管理

项目涉及单位、实施单位必须建立项目建设专项档案。图、表、卡、说明书作为建档主要内容,纳入技术档案管理。每年度对生产经营、林木生长、病虫害情况及财政支出、物资调配、用工量等涉及项目的活动做好详细记录,建立系统项目管理档案,为今后项目持续健康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6.6 人员编制

项目共核定生产管理及技术人员15人;护林员按每200 hm2确定1人的标准,共需104人。

7 结论

7.1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

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发改农经〔2020〕837号)。洛阳市秦岭东麓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是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国家项目扶持政策,项目立足洛阳市林业资源优势,符合当地林业生产实际。项目实施对创新林业投融资体制、维护国家木材安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促进天然林保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7.2 项目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明显

该项目的实施,在有效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沙漠化进程得到了抑制,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树木的光合作用可有效增加空气中氧氣含量;森林是“物种之家”,是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基因资源的最大储存库,世界上50.00%以上物种在各类森林中栖息繁衍[8],项目实施将有益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尤其是那些处于灭绝边缘的濒危物种,对于人类后代,对科学事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7.3 项目建设对保持水土及涵养水源效果显著

项目建设能够调节径流量和枯水期的水量,还能保持水土,降低河水泥沙含量,减轻洪涝灾害等。另外,项目建设完成后,森林可以通过降低风速、改变风向减少风蚀的强度;林木,尤其是灌木树的强大根系,可以固着土壤颗粒。同时,项目建成后可以成为天然的“绿色水库”,能促进天上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正常循环。落雨时,有20.00%以上的雨量被树冠和枝叶截留,5.00%~10.00%被地面落叶和杂草截留并吸收,森林内团粒结构的土壤能较快地将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据不完全测算,我国森林年水源涵养量为3 473亿t,相当于现在水库总量的75.00%,每年水源涵养价值超过2 500亿元[9]。

7.4 项目能增加木材储备,提高营林水平

项目实施将显著增加洛阳市的活立木蓄积量,提高木材储备水平;能充分挖掘项目区的森林资源潜力,缓解河南乃至周边地区的木材需求压力。同时,项目实施通过采用先进成熟的林木培育技术,推广良种良法,实行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化的多样森林经营模式,定向培育高标准、高质量的活立木资源,有利于提高造林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推进项目区林业发展方式向质量型、效益型、集约经营型转变,实现森林的科学持续经营和永续利用。

7.5 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将使洛阳市森林覆盖率提高1.20百分点,森林面积增加1.82万hm2,活立木蓄积量增长102.56万m3。项目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效益年价值量达117 779.44 万元,生态效益显著。项目可在劳务等方面为当地广大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并带动当地相关林业产业的发展。

7.6 项目实施有较好的组织保障

项目前期,项目领导小组在人力、土地、配套资金等方面作了充分准备,能保证项目顺利实施;项目建设单位有较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具有项目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和营造林经验,有较强组织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项目实施过程中,将进一步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科研推广、监测评价和运行管理,确保整个工程保质保量按计划完成。

7.7 项目的风险较小且可控

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风险,但风险很小,而且负面影响是短暂的、可逆的。项目建设单位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防范、控制方案,使这些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同时,项目建成后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8 结语

综上所述,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和当地林业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建设内容与规模切合实际、技术方案科学可靠,投资估算合理,财务分析可行,环境保护措施和社会稳定方案处置适当。项目建设是必要的、可行的,项目实施条件已经完全具备。

参考文献

[1] 中腐协秘书处. 《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发布[J]. 腐植酸,2020(4):79.

[2] 张晓航. 论建设森林城市在洛阳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J]. 河南林业科技,2010,30(1):59-60.

[3] 牛天铎,蒋鑫. 集聚视角下洛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5(2):5-9.

[4] 郭安林,张国伟,董云鹏,等. 秦岭: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热点[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1(6):922-934.

[5] 肖能文.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与中国作用[J]. 当代世界,2021(11):10-15.

[6] 刘惠良,刘红峰. 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评估[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21,41(10):140-147.

[7] 刘效东,张卫强,冯英杰,等.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研究进展与展望[J]. 生态学杂志,2022,41(4):784-791.

[8] 刘惠良,刘红峰. 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評估[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21,41(10):140-147.

[9] 曹叶琳. 秦岭水源涵养时空演变及其对气候的响应[D]. 西安:西北大学,2021.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生态修复
辽河生态廊道景观恢复之路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下的“废弃景观”修复研究
滨水驳岸景观生态修复及空间艺术设计策略
天津海域牡蛎礁区生态修复示范区域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