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新疆民俗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2023-08-30路童越

兵团党校学报 2023年4期

[摘要]“五个认同”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其中的中华文化认同尤为新疆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之魂。而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结合新疆民俗事象,又可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和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两个特征出发,以认知上深入了解、情感上深层接纳、意志上深刻浸润、行为上深远传承解读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要义,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阐释中华文化认同的意义旨归,以践行中国方案的顶层设计、运用中国智慧的教育固基和发挥中国力量的多方强化论证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总之,新时代新征程上以新疆民俗阐释并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其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和生动实践均能有所充实、与时俱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深耕、奋楫笃行。

[关键词]中华文化认同;新疆民俗;新时代新征程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4—0076—09

[作者简介]路童越,女,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民族宗教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1]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儿女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也毋庸置疑,文化认同作为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故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理解、把握和贯彻中华文化认同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推动形成中华民族真正的自我文化认同,且将其置放在立足实际国情和关注人本身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既有助于完整准确全面地在新时代为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势,又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地在新征程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力凝心。

若谈及文化认同,先寻根文化基底。人类的庞大文明体系中,民俗是各民族最广泛最深厚的文化根柢:一方面,民俗具有集体性特征。“即便有的原来是个人或少数人创立和发起的,但是它们也必须经过集体的同意和反复履行,才能成为民俗。”[2]民俗之“民”的措辞本就为民俗主体数量设置潜在规约,一种民俗事象,经由集体创造产生,依凭集体沿用流传,从个体的偶然举动衍化为群体的常规行为,实际已历经一系列集体优选并反复履行的过程。另一方面,民俗具有生活性特征。“一般的文化意识与社会生活总是相对存在,保持一段距离,而民俗却与社会生活水乳交融”[3],是文化与生活的双重复合体。民俗事象根植于生活又潜伏于生活,其悄无声息驻守在生活场,潜移默化勾勒出生活相,充分生活化于互动的场、灵动的相与活动的流之间。而以民俗的集体性与生活性开启思路基点,以民俗文化生成自社会集体又反馈向社会生活维系连接纽带,中华文化认同之推进即在民俗领域大有可为:民俗在反映文化时凸显界定群体、传递共识的鲜明特征,“通过共同的民俗实践,构成家庭、社区、地域以及国家层面的认同,也维系文化认同的基础,即在历史感的基础上对文化之根的认知和实践。”[4]民俗在塑造社会时发挥构建群体、凝聚共识的特殊功能,“不仅造成民族成员之间的共识性,产生彼此身份的认同感,而且还可以强化其宗教信仰、伦理观念和政治观念,增强其内聚倾向”[5]——协同理论与实际价值的逻辑一旦被确认,作为中国民俗重要组成部分的新疆民俗也就与中华文化认同息息相关、紧紧系联:依托新疆民俗、解读新疆文化,既可实证新疆各族全方位认同共创共享的中华文化,也可运用新疆民俗深层次凝合同心同德的中华民族。

一、以新疆民俗理解中华文化认同的丰富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窥一斑而知全豹,见一叶而知深秋,结合新疆民俗理解中华文化认同的丰富内涵,需依循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和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两大标识,从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重维度,由表及里地认同中华文化“多元”的貌、“一体”的骨、“貫通”的神与“延续”的魂。

(一)认知上深入了解中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6]中华文明的多元,在于各民族文化都张扬特质以充盈整体,在交流、交往和交融中助力中华文化的跃进,添彩人类文明的昌繁。

新疆民俗何以昭彰多元?诚如新疆饮食外在状貌的广博。新疆大盘鸡将甘肃土豆和川渝辣椒一同爆炒,让南北与东西风土物产荟萃,新疆抓饭将稻米与羊肉一并烹煮,令游牧与农耕民族饮食优势互补。而大盘鸡搭配之多样与抓饭谱系之纷繁,更源于新疆饮食对全民族、各地域的悦纳多元:大盘鸡盖馕,热馕最好由库车维吾尔族大叔现打;大盘鸡炖洋芋鱼鱼,洋芋鱼鱼还得是昌吉回族媳妇手搓;肉加皮带面一盘盛,形同哈萨克族纳仁;肉加时令菜一锅炖,神似锡伯族萨斯肯。风干肉抓饭历经悬挂晾晒的工序,寄托俄罗斯族持之以恒的耐性;牦牛肉抓饭取材帕米尔高原的物种,灌注塔吉克族抵挡霜寒的智思;黑抓饭将洋葱精炼熬炸,为大米浸染焦黑,象征乌孜别克族不惧淬炼的果敢;葡萄干抓饭取葡萄果实为配料、藤蔓做燃料,食材与工具一举两得,照映维吾尔族物尽其用的勤俭。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流光溢彩腾焰飞芒,闪耀于新疆各族饮食民俗中。

(二)情感上深层接纳中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7]中华文明的一体,在于各民族文化都秉持普遍共识以熔铸整体,在兼收并蓄、和谐共存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疆民俗何以铸就一体?也诚如新疆饮食内在筋骨的同一。食材的鱼羊牛马、刀工的平正横斜、烹法的蒸煮煎炸也许皆无技术层面的独一无二抑或科学水平的绝对先进,真正执笔新疆美食这本恢宏巨著的,是新疆乃至中华饮食文化内在驱动力的同一,也是各族人民对彼此共性的广泛认可与由衷附和——应时而食重节气、依则而食遵程式的中餐“礼”守规准,故有回族九碗三行子摆盘横三竖三、菜式九九归一,响应中华民族对“三”、“九”吉兆的笃信,有锡伯族发尔额芬制法三翻九转、吃法“天”上“地”下,呼应中华民族对“天地至尊”的虔敬;因地制宜不设限、就地取材不刻板的中餐“智”度实际,故有蒙古族石头焖肉随时捡拾灶具,哈萨克族塔帕馕就地制作炊具,柯尔克孜族清炖羊肉以蔬菜汁液应对水源匮乏,罗布人红柳烤肉以树木枝条弥补食器短缺,暗喻中华民族专擅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变通;贮存持衡谋深远、选材均衡聚多元的中餐“德”尚和合,故有回族面旗子加含叶酸促生长的扁豆、汉族切刀子加含铁质抗衰老的鹰嘴豆、蒙古族炒面加高蛋白的青稞、柯尔克孜族金特加多纤维的燕麦、维吾尔族吾麻什加富维生素的玉米,投合中华民族推崇五谷杂粮一应俱全的调谐。新疆饮食以共通的文化内质,消泯时世变迁或历史际遇所导致的地方差异,升华融汇则俱利、违离则皆伤的内聚倾向,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于烟火百味里的具象,是中华文化认同于一餐一饭间的回响。

(三)意志上深刻浸润中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8]中华文化的贯通,在于文化底蕴厚植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更结晶和升华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

新疆民俗何以贯通精神?诚如往昔民居将兵团精神一以贯之。“冬窝子,夏窝子,下戈壁住的地窝子”,挖掘纵深一米的地下方坑,砖瓦土坯环绕周边垒筑矮墙,枯枝败叶泥巴糊顶勉强成形,“先鞠躬,后进窝,不花钱每日能闻上泥土香,风雪也到这儿闹,老鼠也来捉迷藏”——这是新疆戈壁上、屯垦时期空间逼仄采光糟糕的简陋宅邸,却以防风御沙的独特效用在荒漠瀚海庇护广大军民;现如今乌鲁木齐市地窝堡国际机场的命名,正取自峥嵘年月馈赠后人的集体记忆。新疆地窝子也不单指民俗住宅的特殊化类型,地处严苛环境与集中人民智慧的诞生背景,忍受艰难困苦也不改使命初心的形成渊源,使其更可为兵团精神高度浓缩的物象: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崇高信条,倾诉于“身居昏暗地窝子,心里却是亮堂堂,军垦战士心向党,要让戈壁出油粮”的朴素声音,在新疆民居的一砖一瓦里,也熔铸军垦先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品格和担当重任、服务人民的忠贞。住建民俗的形态不仅取决于客观地理区位,亦存历史传统和文化源流共同雕琢的痕迹;而新疆尤其是兵团地窝子的印痕上,分明镌刻着兵团向心力凝聚、引领力生效,镌刻着新疆万众一心铁骨钢筋、百折不挠全民共进;此等地域建筑找得到、存得好、看得见、摸得着,其中承载的新疆文化和兵团精神,也因此更加说得清、立得住、扎得深、铸得牢。

(四)行为上深远传承中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9]中华文化的延续,在于文化精髓始终能焕发时代活力,以最谦逊的姿态蕴藉最磅礴的气魄,历历叙述国家富强科技飞跃的发展红利,一一勾勒家庭圆全生活圆满的幸福盛景。

新疆民俗何以延续精魂?也诚如当代民居让兵团精神生机盎然。作为十二团团部最大的居民社区,兵团一师的台州新村与南疆传统地方民居有别:粉墙黛瓦高低错落,曲水回廊蜿蜒参差,建筑选址、布局和装饰宛如江南园林,色调素雅明净,风格柔雅清新,为昆仑沙海另立一派钱塘风景;尤其还多有栽植南疆鲜见的桂树,金秋桂香馥郁之时,更添江南水乡的曼妙情致。而西北雄浑横生江南细腻,出自援疆省市的对口扶持:2010年洪涝灾害令十二团民房大批损毁,浙江台州援疆指挥部倾力援建台州新村,于是崭新社区拔地而起,1680户居民安家落户,甜润桂香弥漫塔河两岸,兵团建筑风貌由此沾染浙式建筑格调。傍水而居临河而筑的东部民俗,也因切实襄助兵团人居环境整治、构建良好生态和连队聚人引人,跨越山海完成生命力续航和功能性拓展。台州新村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明智举措,更是兵团精神闪耀当代也浸润民俗的丰碑硕果——热爱祖国为兵团精神的伟大灵魂,无私奉献是兵团精神的永恒价值,而援疆省市的鼎力相助,记录兵团热爱祖国与祖国关怀兵团的牵挂,见证兵团人民无私奉献于边疆和五湖四海慷慨馈赠向兵团的惦念。更因于此,“热爱祖国”的“忠”在今日仍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息息相关,“无私奉献”的“融”在当代仍与“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紧紧系联,兵团精神既映现老一辈兵团人的来路,也照耀新一代新疆人的前途,其淬炼于兵团,却并未局限于兵团,更能坦然宣告向兵团以外,因具備人类共同价值而弥足珍贵,因满足时代要求而生生不息。

二、以新疆民俗把握中华文化认同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是本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兼顾国内与国际视野,中华文化认同的重大意义也正是凝聚力和影响力双管齐下的两全,既昭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又显扬中华文化历久弥新魅力。

以新疆民俗为范例,中华文化认同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从“春风柔化雨”的路途,形成中华儿女对内求同的归属感。

一方面,巩固民族团结。借新疆民俗推进中华文化认同,可激发情感共鸣,营造浓厚氛围,促进人心归聚和精神相依。

民俗学界普遍认可,一种民俗文化的最终形成,往往因同一群体历经同一实践反复刺激,触发群体一致感受、构建群体心理认同,让“共同感”或“我们感”的情绪油然而生——“在此相同感受与实践反复的双向交融中,形成一定的表现程式,沉淀折射文化状的浑浊的意识团,民俗便正式诞生了。”[10]自古风行于中国北方的社火表演亦是“我们感”渐次积聚的产物:从华夏民族岁首祈愿祭祀的仪礼,演变为逢年过节民间自演自娱的杂戏,作为庆典狂欢活动的社火允许无所羁绊的自由和无所保留的参与,令演员和观众一并沉浸于物我两忘、壁垒尽消的状态,恰符合巴赫金“狂欢化学说”[11]的论点与论据。而极富地域特色的新疆社火聚合着更为包容的“我们”,在继承山东、东北、甘肃等地社火文化的基础上添附本地民俗特质,除却传统之群情踊跃,另含新疆之各民族共勉。

尤其在每逢新春的天山南北,社火队伍所经之处,爆竹声声、喜气洋洋,街巷人山人海、气氛如火如荼。舞龙舞狮、腰鼓秧歌、高跷抬阁、跑旱船、太平车令人眼花缭乱,塔吉克族鹰舞、回族宴席舞、锡伯族贝伦舞、哈萨克族黑走马使人目不暇接;中原地带常见杂耍“二鬼跌跤”化用新疆哈萨克族、蒙古族惯用摔跤动作,原本灵巧之上又添迅猛张力,在翻转回旋间挥洒草原民族的刚健直爽;经典跑驴表演被滑稽诙谐的阿凡提骑毛驴替代,挥舞绿绸粉扇、吹奏唢呐手鼓的秧歌队之后,又是维吾尔族麦西来甫演员脚踏纳孜尔库姆的鼓点闪亮登场——汉族民俗与新疆少数民族歌舞游艺、体育竞技活动的结合与再造中,多元素、多样态因新疆社火而棋逢对手彼此造就、互相借鉴互为补充,于是不分老幼不论民族,皆酣畅淋漓载歌载舞,皆全神贯注全情投入。

《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有言:“中华文化认同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之基。凡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秉承中华文化,对多元文化吸收融合、兼收并蓄,多元一体的特征越明显,新疆各民族文化就越进步。”作为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的新春社火,正是借助新疆民众对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在姹紫嫣红的盛景和柳绿桃红的时节中,在阖家平安的祈愿和国富民强的祝福中,展现着新疆各族群众同喜同乐、共创美好的精神风貌。以新疆见全国,中华民族也正是通过认同中华文化中荡漾的、自古以来便连绵不绝的具有共同精神内涵的集体意识流,不断唤醒历历在目的共同记忆,接连表达心心相印的共同意愿,由此持续增进人民群众相知相通的“我们感”,夯实民族和国家思想精神文化的基础,充实民族魂与国魂的内核,由文化领航,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经济、社会、心理等领域的多维互嵌。

另一方面,维护国家安全。借新疆民俗推进中华文化认同,可号召群众集结,驳斥荒谬言论,抵御文化入侵和文化渗透。

若论谬悠荒唐,主张中华文明并非起源于此的“中国文化西来说”不遑多让,其中又尤以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的“仰韶文化西来说”拥趸者多。1921年他在河南渑池仰韶文化遗址上发掘出大量彩陶,经与中亚安诺文化彩陶、乌克兰特里波列文化彩陶及甘肃彩陶对比,安特生断言:地理位置从中亚到河南,彩陶成品时间逐渐接近当代,故中国陶器制作技术乃至中国文化均有可能从中亚及更西方传入。由于其学说举证仰韶彩陶,纵使当时的中国史学界群情激愤一片哗然,却也缺乏强有力证据直接推翻,这就导致“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诡辩幾度卷土重来。直至彩陶之路的发现,即新疆彩陶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由彩陶这种民俗器物引发的学术纷争方得以消弭于圆满。

此重大突破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因大批史前墓葬发现开掘,新疆彩陶特点和区位也因研究对象的急速增量愈发明确:陶质大多为夹砂红陶或红褐陶,均为手制而不见轮制痕迹,普遍呈倒三角纹饰,或为新疆高峻山脉的写实,即当地人民将雪峰胜景彩绘于日用器皿,此亦为新疆民俗艺术脱胎于生活细末的表征。再着眼新疆彩陶的分布:自东向西沿古今交通要道连成一线,东疆区域最为密集且时代较早, 由此愈西愈晚,葱岭及其东麓至今少见。这就截断了安特生牵引的安诺和特里波列文化彩陶传播链,二者距新疆遥远,又有帕米尔高原等屏障天然阻碍, 彩陶于该地很可能却步不前;反观甘肃河西走廊与东疆接壤, 距离近且阻滞小, 彩陶由此传来更理所当然。再将新疆彩陶与甘青彩陶对比, 陶衣和彩绘颜色大致相同,均有内彩且饰彩部位与纹饰类似,新疆彩陶的花纹母题于甘青彩陶也俯拾皆是——新疆彩陶特质从甘青彩陶可觅渊源,新疆彩陶年代上限与后者下限紧密衔接,故其分明来自华夏东方的彩陶西渐:真正的彩陶之路,自黄河流域起始,经六盘山两侧,扩至青海东部,流布祁连山北麓。其后放眼新疆,是挺进吐鲁番盆地,蔓延乌鲁木齐周边,再深入伊犁河谷;若再眺望世界,是顺河西走廊,沿天山西行,再抵达巴尔喀什湖东岸。此因地理区位成就,由彩陶状貌定局,以新疆民俗遗存填补关键性证据链,正是中华文化自古就一波波向外施加影响的真凭实据,也令几度甚嚣尘上的“中国古代西来说”终至崩盘。而这个盖棺定论的过程,也是考古和历史学界无数能人志士,从学术角度运用民俗事象完成中华文化认同的过程,是他们以新疆有形文化遗产证明文化起源、驳斥荒唐论调、保卫国家安全的赫赫战功。

聚焦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维护国家安全需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诸般民俗事象作为中国人民积淀已久的中华文化共识,正是“长远”和“根本”才能塑建的彼此了然心照不宣。借助新疆乃至中国民俗推进中华文化认同,从而提升政治敏锐性、提高政治鉴别力,在舆论环境中有效识别包藏祸心之事、及时惩处别有用心之人,这是中华儿女共持的、在捍卫国家安全时披荆斩棘的利器,也是中华民族共乘的、在守护国家文化时保驾护航的舟楫。

以新疆民俗为范例,中华文化认同有益于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从“润物细无声”的维度,形成中华儿女对外彰显的信念感。

一方面,提振文化自信。借新疆民俗推进中华文化认同,可赓续文化基因,彪炳文化记忆,为呈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共性表达提供新疆元素。

口头民俗新疆杂话正是由集体创作、欣赏和传承的地域性共同文化表达,用新疆汉语方言讲说,以谚语、俗语、歌谣、顺口溜和幽默故事为主要体裁,群众基础扎实且表演场域灵活。剖析杂话之“杂”的命名缘由,可从内在本源、生存样态、素材见识、情感态度和审美风格分别概括集体交杂、生活纷杂、见识庞杂、情感复杂和风格混杂的显要特征;但若从中攫取最具地方特质的文化质素,新疆杂话自信乐观、积极有为的底色先映眼帘。

新疆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统辖的典型区域,冬冷夏热全年干旱,还时有暴风、大雪、山洪和沙尘等天灾发生,新疆杂话就记述着“焦光晌午晒得人两眼冒花花子,能渴死天上的雀娃子”的酷暑,载录着“干冷干冷冻得人爽头蹴脖子,两条腿都成紫棒子”的严寒。但追随“脚踏戈壁头顶天,万古荒原建家园”的誓愿,遵照“为新疆各族人民大办好事、多办好事”的指示,全国各地的热血儿女依旧跋涉万里奔赴新疆和兵团。极端天气和严苛环境或许能摧折常人,但屯垦戍边的伟业赋予强烈精神鼓舞和强大使命感召,令新疆人民纵艰难困苦也能苦中作乐:寒风料峭,杂话《卡子湾》调侃“风不断,冻得车夫直打颤,下巴子离腿肚子两寸半”;土壤贫瘠,杂话《碱地碱》戏谑“远看农场绿油油,近看农场白乎乎,走起路来软乎乎,到了地里气乎乎”;住宅困窘,杂话《地窝子》反说“地窝子啊真正洋,不用垒墙不安窗”;家务辛劳,杂话《新疆话》反赞“你看那个尕媳妇子利索的很,手抱娃娃脚和面”——拟声拟态词汇绘声绘色,夸张反语修辞妙语连珠,本是见者伤心闻者流泪的酸楚,却总被新疆杂话拭了泪眼、换了说词,即使是苦,也在笑着说。

“幽默风趣、热烈奔放是新疆曲艺的主要特征”[12],新疆杂话的乐观爽朗是对新疆曲艺风格的一脉相承,沿袭被萧条环境逼出的文学性,开得起玩笑也看得见美好。“人们因传统民俗在心理上沉淀积累形成心理定式,并以此观察和认识社会,从而形成的特定思维方式”[13],新疆民俗文化以笑谈稀释痛苦、自我慰藉的一致表达,来自新疆人民在心理与思维层面历经千难万险后终得圆满、因而千锤百炼也不改初衷的共同信念:先有对心有所向的深信不疑,才有对艰辛淡然置之的心无旁骛,对苦楚一笑了之的心无挂碍。如愚公移山式的持之以恒,如精卫填海式的矢志不渝,这等笃信前行终成大器的蓬勃基调,正是中华民族自信和中华文化认同的产物,作为中国价值和东方理念的独有承继,在现实境遇勉励中华儿女积极直面艰难险阻的拷问,在文化领域也鼓励乐观向上、达观开敞的中式美学思考驰骋奔腾。故文化作品锻造文化自信、精炼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又能反作用于文化创作,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表现、教育和服务自我,借中华文化认同之东风,进一步催发时代精神的澎湃激越、民族精神的振奋昂扬。

另一方面,展示文化形象。借新疆民俗推进中华文化认同,可凸显文化优势,畅通文化交流,为展现更可信、更可爱、更可敬的中国形象添加新疆注解。

中华美食耐人寻味,又尤以中国烧烤意味深长,其照映出中餐文化最草莽、最市井和最温情的一面,也寄寓着炎黄子孙独到的行侠好义和变通圆融。历数新疆烧烤,谈烤鸡有维吾尔族泥巴鸡,谈烤鱼有罗布人红柳烤鱼,谈烤羊有蒙古族烤全羊和俄罗斯族烤羊腿面包。而近年来风行新疆的海陆空烧烤,集烤鸡、烤鱼、烤羊于一体,从上天凌空到奔流入海再到下地登陆,既是新疆烧烤的集大成者,也是新疆形象向全国乃至世界推广的预备役,更是新疆各民族共同创造和享用的饮食文化认同之典范。

海陆空烧烤,装盛的器皿霸气,烤制的炉灶生猛。长达150厘米、宽达60厘米的长方形烤槽,填满一整条横剖的草鱼、均匀切块的羊肋排和塞实所有空隙的鸡翅鸡腿。参鉴新疆馕坑肉炭烤叠加焖烧的技巧,最地道的海陆空烧烤也首选密封土坑,取出明火堵住坑口,利用余炭连焖带烤。出坑之后,鸡鱼羊虽一盘同上,入口却并未单调同化,反而佐证新疆烧烤界的谐和融洽:烤羊搭烤鸡,羊排紧致、鸡腿肥厚,样态是琳琅满目的兼;烤鸡搭烤鱼,鸡翅酥嫩、鱼肚弹滑,口感是应有尽有的全;烤鱼搭烤羊,鱼骨鲜甜、羊髓鲜辣,滋味是层出不穷的鲜。撕扯羊排的痛快,啃噬鸡腿的充盈,嗦含鱼骨的悠哉,有关肉的一切期盼,新疆海陆空烧烤皆一举包圆,以此震撼跃跃欲试的食客,以此奉上物阜民丰的慷慨。除肉之外,海陆空烧烤的烤盘还要下垫土豆胡萝卜,借助肉类滴流的油脂炭火慢煎;还要撒上孜然皮牙子,散发浓郁别致的气息刺激味蕾。这并非普通点缀或凑巧搭配,而是新疆饮食文化认同的慧心巧思在有意为之:新疆盛产的蔬菜铺底,新疆惯用的调料封顶,更是新疆大地对各族人民的鼎力托举,更是新疆风情传多元一体的真切共鸣。

“民以食为天”的俗语家喻户晓,其陈述平民百姓的基本诉求,也透露中华饮食的兹事体大:食物标记民族地理,滋味珍存国家记忆,若要记叙中国历史、描述中华民族,饮食注定为无法掩盖的隐藏主线和无法忽视的潜在脉络。就在饮食从民间视角记叙和描述中国的笔墨中,国家形象也在中国民俗的推举里有形有感、具体生动:新疆烧烤有大盘样式、扎实分量,展露“大”与“实”的气场;新疆烧烤纵横空海陆、囊括鸡鱼羊,演绎“世间食材无不能烤、各族人民无不能聚”的恢宏气象——“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14]新疆烧烤亦复如是,屹立广袤中华的西北,吸吮新疆乃至中华全民族饮食文化共识的养分,由此阐发长虹贯日气吞山河的中式哲思,以秉承自秦、汉、唐磅礴气象的闳放与雄浑态势,将胸襟之大、眼界之大、信心之大和胆魄之大再一次注入中国形象的内里,完成大国之气的审美造像,谱写民俗层面的“相由心生”。

三、以新疆民俗贯彻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参考党和人民应对挑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架构,中华文化认同的生动实践,亦可分别侧重高度、深度、广度,从顶层设计、教育固基、多方强化三个层次,在新疆民俗领域开展落实。

(一)践行中国方案,以顶层设计确保中华文化认同的高度

自上而下的远大目标和宏观战略高屋建瓴、统率全局,将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框架中,再延伸向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从制度规划到政策制定再到法律修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顶层设计依据历史和现实情况精益求精、臻于至善, 并为实践路径加持体制、机制和法制的稳妥保障,既指引着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应然走向,确保文化认同在充分公平的语境和民族平等的前提下完成,也顺应着中华民族利益诉求的实然态势,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远瞩高瞻蓄力筑基。

在多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成员若有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分歧,归根结底源自利益追求的分化,其利益目标缺失平衡与共识点,则其文化认同缺乏稳定与持久性;反之,“如果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有着平等的地位, 而且他们的接触是由大家接受的法律或习俗所认可的, 那么偏见性态度一般会减少”[1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即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据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习惯节日放假办法》规定,“肉孜节全区各族干部职工放假一天;古尔邦节全区各族干部职工放假三天”。这表明,“当一个节日成为多个民族的共享节日以后,这些具有共享节日的各民族也在节日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整合并创新出多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形成相互认同的同质文化”[16]。作为综合文化事象,民俗节日的周期性展演也牵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领域;而政府在行政、资源、社会动员等方面独具优势,一旦共享节日被认定,政府无疑也将在节日宣传中发挥特定作用。当热火朝天的节日活动邀全民共加入,祥和欢欣的节日气氛供全民共感知,精彩纷呈的节日文化促全民共成长,即可为中华文化认同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通,彰风雨同舟、你我皆然的共性,促你倡我随、你唱我和的共勉,谋殊途同归、你我并行的共进。

(二)运用中国智慧,以教育固基确保中华文化认同的深度

教育關系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民俗关乎文化根柢、民族根基,牵涉民俗事象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有助于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此应明确理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首要路径,抵制西化倾向、筑牢思想防线,坚定理论自信、夯实思想根基;应明确道德规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根本路径,将其遍布家庭、学校、社区教育的全场域,贯穿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应明确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要路径,深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育素为民俗基本功能之一,尤其是民俗身份显著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其刻录中华民族基因血脉、映射中华民族精神特质,妥善将之活化利用是民俗学学科的研究指向,也是中华文化认同的推进通道。近年来,新疆完善非遗保护体系的种种举措,即为施展教育固基功能,擦亮中华民俗瑰宝、践行中华文化认同的优秀范例。从塔吉克鹰舞培训班进高校组织学生研修,猛进秦剧团进社区指导居民排练,阿瓦提县农民画和墨玉县乐器制作非遗工坊进乡村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到哈密市文化馆设立民间刺绣工艺工作站,吐鲁番市博物馆成立维吾尔族印花布织染技艺工作室,喀什古城、莎车古城、和田团城和伊宁六星街等老旧城区在保留民居建筑本色的基础上改造升级,新疆已将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融于非遗工程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整旗鼓、焕发生机频频发力。且以推进非遗项目为契机,昌吉市筹划“非遗展党史·文化颂党恩”皮影戏展映,歌颂革命先辈保家卫国的光辉事迹,吐鲁番市举办“中华风·乡土情”剪纸和烙画展览,再现中国共产党栉风沐雨的峥嵘岁月,托里县结合哈萨克族芨芨草编技艺与新疆四史重大事件讲解红色精神,乌鲁木齐市编创新疆曲子说唱《五中全会精神放光芒》《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献》演绎红色节目——其间不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熏染;再以宣教“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主题,各地州致力普及非遗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树立全民保护非遗的自觉意识,烘托依法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其间又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熏陶。民俗的教育功能关注“为个人提供社会所认可的行为优化方式”[17],而新疆非遗事业并行理论指导、道德规范与价值引领的三位一体,是新疆民俗教育施效的多措并举,更是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固基的不遗余力。

(三)发挥中国力量,以多方强化确保中华文化认同的广度

中华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在长期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事物的肯定性体认”[18]。围绕民俗事象的多方强化就是为中华文化认同嵌套更宽广的社会境脉,以统纳百态、包罗万象的生活实践,在日久天长、潜移默化中坚定中华文化认同。“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实质或主流,就是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长期联系,密切交往,相互依顺,共同发展。”[19]各民族群众作为中华文化的认知主体,其认同的强有力推进也应以“长期”和“密切”在时间与程度上达标,以“联系”和“交往”在手段与措施上增效,将“相互”和“共同”在规模与范畴上遍及各处,将“依顺”和“发展”在成果与实绩上惠及全民。

对照于新疆民俗领域,为匹配推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各项标准,一可壮大人才队伍,培育文化精英,选拔各民族人才承袭民俗文化;二可提取文化要素,联动文创产业,设计标志性产品承载民俗文化;三可完善公共设施,健全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民俗文化创新工程;四可拓宽传播渠道,倡导新兴媒体方式,着力提升民俗文化传播效能。以新疆兵团文化为例,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团人对兵团文化的自我认同关乎兵团发展,非兵团人对兵团文化的认同涉及兵团形象,兵团文化认同乃至兵团精神弘扬也是中华文化认同领域的课题之一。而为实现文化与生活的复合型推广,兵团已开发出“沙海老兵村”“军垦第一连”“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等既具非凡意蕴又可寓教于乐的红色旅游基地,以确证兵团民俗存在感;兵团可凭借如“石河子凉皮”“托尔木峰酒”“新湖农场锅盔”等既富经济效益又含记忆典故的知名产业产品,以倍增兵团民俗体验感;兵团可召集熟知既往历史又善讲当代故事的各民族专兼职宣传团队,孵化出情感鲜活如兵团生活题材剧《花儿与远方》、要素鲜明如兵团导游大赛“我为兵团旅游代言”、光彩鲜亮如兵团高校暑期实践“寻访老兵故事”等诸般作品成果,投放至官方或民间媒介平台并营构即时良性和多向高频的开放式话语场,以延伸兵团民俗互动感——“通过外在的生活性不断强化、延续内在的文化性直达心理层面,久而久之就沉淀为一种文化认同”[20],民俗生活多方强化的集合与多重价值的整合,为社区构建、城市塑建、文明创建源源不断输送着汲取自庞大文明根系的营养,也为兵团文化和兵团精神孜孜不倦挖掘出可触可感的实体化投射与具象化榜样,当兵团声音伴随文化对民俗生活的浸染无处不在,兵团精神也就借助民俗生活对文化的润泽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2021年8月27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108/t20210829_555383.html.

[2]陶立璠.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8.

[3][10][13]陈勤建.中国民俗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3、39、65.

[4]张举文.民俗功能新探[J].西北民族研究, 2022(2):10.

[5]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73.

[6]习近平2022年7月13日参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时的讲话[EB/OL].https://www.ccps.gov.cn/tpxw/202207/t20220716_154414.shtml

[7]习近平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42260.htm

[8]习近平2020年10月29日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s://www.12371.cn/2022/08/31/ARTI1661931270280337.shtml

[9]习近平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11]巴赫金,李兆林、夏忠宪译.拉伯雷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8.

[12]吴寿鹏.试论新疆民族曲艺表演特征[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4(01):37-39.

[14]习近平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話[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15]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07.

[16]李松,王建民,张跃,朱凌飞,马居里,许雪莲.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J].艺术百家,2012(5):27-38+62.

[17]邓迪斯.世界民俗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389.

[18]陈来.守望传统的价值——陈来二十年访谈录[M].中华书局,2018:103.

[19]杨建新.西北民族关系史[M].民族出版社,1990:11.

[20]郑土有.五缘民俗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14.

责任编辑:杨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