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探赜

2023-08-29曾华九

摘 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在百年变局下国家赋予四川、重庆乃至周边地区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是夯实各族共同物质基础的重要载体。以此为契机,在重庆市和四川省各级党委和政府深化民族工作开展了协同合作中,进一步明晰跨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和价值意蕴,并提出建议,以期更好服务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助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协同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式现代化既包括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也包括精神层面的现代化,两者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1]。重庆市和四川省因其区位优势、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有利因素,对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高质量健康发展和形成新的发展驱动力特别是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各族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示范和借鉴价值。同时,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换言之,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落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各项政策举措的过程中要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各族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形式,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营造各族群众共同行动的社会氛围。

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提出以来,学界分别就这两个主题的历史背景、内涵外延、价值意蕴、实践进路等向度展开广泛讨论,发表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文章,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从目前公开发布的文献资料来看,将上述两个主题结合起来一起关照的较少。少数学者从区域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具体而言,一是从民族走廊、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区域视域下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及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剖析;二是以京津冀各民族共有资源、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等为研究对象讨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综上所述,从区域视角深入讨论相关问题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同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要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本研究尝试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进路”结合起来关照,以期推动这一研究议题有所细化,更好服务国家大局。

二、跨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

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背景下重庆市和四川省跨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及配套政策的落地实施、现已开展的一系列跨区域合作、深厚的历史渊源等因素有利于深化民族工作合作。

(一)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

政策赋能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21世纪初,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成渝地区发展的政策。《规划纲要》,总共十二章,从经济到文化,从战略定位到发展方向,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行了长远规划,作出了全方位部署。规划范围涵盖四川省泸州市(泸州市叙永县、古蔺县是享受少数民族地区的县、8个民族乡、342个民族村寨)、乐山市(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和金口河区)等15个市和重庆市中心城区和黔江(原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办国办、国务院和统战部等部门先后印发和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件和政策为研究提供方向指引和政策支持。作为在百年变局下的重大发展战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也吸引周围乃至全国各族群众跨区域的流动。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指示精神到国务院和各部委等部门的各项政策出台,体现的是国家对成渝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

(二)川渝两地的积极行动

地方党委和政府积极推动政策的落地实施。据2022年10月的统计数据,规划纲要划定的44个市、区(县)之间发生协同活动共计469次[2]。双方从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建立四级工作机制、共签合作协议、共建重大项目、举办合作论坛等等到成立全国首个跨省域管辖的成渝金融法院、设立川渝高竹新区等。共同落实各项政策,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更大进展。两地党委统战部多次互访协商,深化交流合作,签订了1个合作协议和8个配套协议。重庆市民宗委与四川省民宗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轮流举办一次。重庆市铜梁区与眉山市仁寿县民宗部门签订服务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重庆市和四川省政协民宗委签署了协作备忘录。四川省宜宾市携手重庆市永川区充分发挥自身禀赋,积极探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跨省联创”新模式。在四川省和重庆市的相关部门组织领导下,逐步探索跨区域协作的民族宗教工作机制,为跨区域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机制保障。

(三)巴蜀深厚的历史渊源

重庆和四川地缘相邻、山水相连、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重庆市人大代表、长寿区委书记在接受采访时谈道,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到重庆考察时说“川渝本就是一家人”[3]。有研究者认为,“巴人与蜀人均起源于陇蜀古羌族群。早在新石器时代,古羌族群就由河湟区域经陇右向岷山和秦巴山区发展。”[4]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巴蜀先民往来不断,交流、碰撞、融合,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近代,红色是川渝的底色,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繼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两地历史更是密不可分。2019年7月,位于重庆市的中共四川省临委会扩大会议会址(周贡植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展览“首次公开展出了1926年中共中央对川渝党组织的高度评价——‘川省现是最好工作之地,四川工作同志其刻苦奋斗的精神,更有为别省所不及者’”[5]。共有的历史记忆和共同的奋斗历程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三、跨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挑战

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视角来看,跨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双方做好民族工作须要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时代课题。这一课题以实证的向度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深入,但也遇到一些挑战。

(一)两地协同发展存在合力困境

重庆市和四川省协同发展存在合力困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涉及两省市44个市、区(县)。对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而言,涉及44个市、区(县)之间特别是重庆市和四川省之间能否建立完善的协调和合作机制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甚至是影响区域一体化能否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的关键因素。目前,川渝两地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合作。从宏观顶层设计—中观组织协调—微观落实执行的多部门和跨区域联动、有机协调的合作运作机制成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逐渐深入的重要基础和制度保障。但有学者研究指出,“重庆市作为直辖市,其下辖区(县)与四川省区(县)在行政等级上不对等,增加了区域合作实际操作的难度。”[6]作为四川省和直辖市的重庆市,双方在行政关系上不属于隶属关系,其下辖行政区域在行政等级上不对等,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对于跨区域开展合作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不平衡

重庆市和四川省高质量协调发展不平衡。党的十八大以来,两省市各地区的经济总量取得进步,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明显。从纵向来看,地区生产总值取得进步。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产总值为77587.99亿元[7],同比增长3.0%。重庆市全年生产总值为29129.03亿元,同比增长2.6%,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前三位是渝北区、九龙坡区、江北区,其中渝北区生产总值为2297.11亿元。成都市全年生产总值为20817.5亿元,同比增长2.8%,地区生产总值位居榜首,远超其他各市。但从横向来看,地区间生产总值规模差距较大。规划中的资阳和雅安分别为948.2亿元和902.51亿元[8],不足千亿元,黔江区生产总值为281.67亿元[9]。同时,两省市各地区对生产要素聚集的能力差异较大,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差距较大不利于构建地区经济共同体,是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网络宣传联动工作质效不高

重庆市和四川省网络宣传联动工作质效不高。根据2022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超过10.51亿人[10]。目前,双方共同举行川渝双城网络专场招聘会、举办川渝青年志愿者“网络带货”PK赛、开展民法典网络知识竞赛、开设“川渝议政”专栏等。这些话题在互联网中反响热烈,累计阅读量超亿人次。但有研究者指出,“一些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公众号存在严重的闲置问题”[11],也面临着敌对势力利用网络的渗透破坏、“信息茧房”、传播内容碎片化、网络极端主义以及传播方式的“去中心化”等严峻挑战。两地网络宣传联动工作质效有待提高,形式和内容具有互补空间。巴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大。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巴蜀及邻近地域在内的各族外迁或迁入,相互接触、交互融合,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近代,川渝无数仁人志士谱写着共创造辉煌的历史,留下共同团结奋斗足迹。据S省民宗委工作人员介绍,国家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后,有关部门查了一下2020年的相关数据,发现省外来四川的居住6个人月以上的常住少数民族最多來源于重庆,有5万多人。四川少数民族人口流出地最多选择重庆,近3万人。这些积极因素有利于促进两地网络宣传联动工作的协同合作。

四、跨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政策优势赋能新时代民族工作,两地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争取国家层面设立领导小组、推进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联合打造网络空间宣传矩阵,推动重庆市和四川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机制

建立更为高效的国家层面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需要对全局工作进行整体设计、整体关照、协同推进。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被提上国家议事日程,中央多次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12],“成渝地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合作机制”[13]。这为两地跨区域全面深化务实合作提供了政策空间。同时,基于该重要战略的重要定位、经济体量、历史基础和百年变局等多重因素叠加,省级层面的跨区域协调机制面临着不少挑战,建立更为高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以更好适应新时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意义重大。因此,争取建立由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担任组长,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川渝两省市政府和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共同参与的跨区域协调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办公室设在北京。加强国家层面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谋划和统筹指导,更高效整合和调动各方面资源、化解区域协调发展的行政阻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二)双向发力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以高质量的发展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两地各市区(县)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利于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此背景下,将跨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象化为推动区域内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方面,推动成都城市空间发展规划与重庆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相向而行,辐射带动川渝两省市全域乃至西北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从统计数据上来看,成都市和重庆中心城区的经济发展较快,远超区域内其他各市区(县),“虹吸效应”明显。推动区域内协调发展,成渝要推动区域内组团式发展,辐射川渝毗邻区域,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各市区(县)也要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方发力,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区域内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增进经济共同性,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三)联合打造网络空间宣传矩阵

联合打造网络空间宣传矩阵广泛凝聚各族群众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14]。两地有关部门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合作空间广阔。一是推进“互联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重庆市和四川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可以深入挖掘巴蜀的历史文化资源,将VR技术、新兴媒体和线下的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单位等现实场景结合,组成网络宣传教育矩阵,传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好声音、好故事,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二是联合制作推介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群众喜闻乐见的视频、漫画等。素材的时空范围可以不仅限于川渝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取材可以放眼全国,古往今来。三是开展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知识竞赛等活动,特别注重创造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而不是碎片化。嵌入式宣传,充分利用好网络空间,而不是为了宣传而宣传,而是要实现协同效应。在网络空间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强大复兴合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 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出席[N].人民日报,2020-01-04(01).

[2] 梳理近6万条信息 看数据中的“双向奔赴”[N].四川日报,2022-11-22(05).

[3] 庄冠蓉.重庆长寿:争当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先锋[N].中国经济时报,2020-01-17(A03).

[4] 谭继和.同根同源 差异发展 特色整合——试说成渝双城文化圈的历史渊源与特色[J].文史杂志,2021(2):12.

[5] 匡丽娜.周贡植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珍贵文物再现巴渝地区早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N].重庆日报,2019-07-02(003).

[6]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省际边界地区发展研究[EB/OL].[2022-09-30日].http://www.scrss.net/news/html/?1009.html.

[7]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为77587.99亿元[N].四川日报,2023-04-03(01).

[8] 李强强.四川21市(州)2022年GDP排名出炉[EB/OL].[2023-02-06].http://sc.people.com.cn/n2/2023/0206/c345509-40290229.html.

[9] 刘新吾.2022年重庆各区县GDP出炉 11个区县超1000亿元 [EB/OL].[2023-02-09].http://cq.people.com.cn/n2/2023/0209/c3654

02-40294960.html.

[1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國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

[11] 严庆,马鑫.“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实践及其价值分析——以民族团结进步微信公众号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22,43(1):61.

[12]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 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出席[N].人民日报,2020-01-04(01).

[13]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N].人民日报,2020-10-17(01).

[1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3.

基金项目:2021年度西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资助项目(21GTSSE03)

作者简介:曾华九(1995- ),男,江西赣州人,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