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数字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路径与措施研究

2023-08-29韩慧霞金泽虎

安徽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安徽数字化数字

文/韩慧霞 金泽虎

(1.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2.滁州学院;3.安徽大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安徽省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先后印发《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行动方案(2022—2024 年)》,明确提出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安徽省数字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及强,成为推动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硬核”支撑。

一、安徽数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模式分析

安徽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各市产业、区位、资源、政策等优势,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并与周边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互联互通。目前,安徽省及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梯度转移、区域极核、板块协同、多极网络等多种发展模式。

1.梯度转移发展模式

数字经济发展一般呈现高中低梯度分布的发展特征,梯度转移表现为先发地区的数字产业转移到后发地区,数字产业化水平差距逐步缩小,最终实现后发地区数字产业升级。目前,安徽数字经济呈现出与长三角融为一体的梯度转移发展模式。其中,皖南作为第二梯度通过引进和承接沪苏浙第一梯度地区的数字技术,数字经济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升。皖北作为第三梯度属于经济后发地区,面临产业发展层级低、聚集程度低、科技人才缺失等瓶颈制约,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资源需求旺盛。皖北可依托自身区位特色及资源禀赋积极融入中高梯度地区数字产业链,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实现数字经济渐进式发展。

2.区域极核发展模式

区域极核发展模式是在不同的地理区位,将某一中心城市作为数字经济增长极,当数字经济增长极的极化效应达到一定程度、增长极发展足够强大时,会对周围区域产生辐射和扩散效应,推动要素向周围区域扩散,带动周边数字经济增长。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交易中心基本形成区域极核发展模式。安徽已建成淮南、宿州两个大数据交易中心,形成了区域极核发展模式。安徽两个大数据交易中心均位于非省会城市,体现数字经济发展同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态势。

3.板块协同发展模式

板块协同模式是为实现区域数字经济整体发展,区域内各板块之间优势互补,推动资本、技术、人员聚集并形成完善的数字经济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配置与空间布局的结合,最终逐步缩小区域内各板块之间差距的发展模式。安徽省会合肥市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科创中心、长三角数据资源汇聚应用中心、安徽数字经济发展核心增长极,积极推动区域发展合理布局,形成了开发区承载核心驱动、城区聚焦数字服务、县(市)推进特色创新的数字经济空间板块联动发展模式。合肥数字经济板块协同发展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合肥数字经济板块协同发展

4.多极网络发展模式

多极网络发展模式是区域内具备多个增长极、增长极间存在空间或产业关联,增长极通过数字技术、数字产品、数字服务等领域相互支撑和轴状连接,形成多极网络空间布局模式。目前,安徽基本形成以合肥市、芜湖市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发展网络层次结构清晰、多中心协同发力的多极网络模式。

二、对标成功典型,安徽数字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路径研究

本文立足安徽数字产业特点,根据“典型探路”与“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思路,从数字经济整体、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三个方面梳理省外成功典型,提出先行打造示范“城”“区”、示范企业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盆景”,再“由点到面”推广形成全省发展的数字经济“风景”的路径。

1. 对标数字经济先发省市, 打造安徽数字“城”“区”

(1)对标北上广,打造安徽数字经济增长极。北京凭借其全国领先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利用技术、人才、产业、管理等多种形式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我国数字产业的创新策源地和国家产业数字化方案的输出地。上海着眼于自身优势,全面布局数字产业,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成为国际数字之都。广东深圳定位于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先锋城市,立足自身特色积极部署数字基础设施,成为国内第一个实现5G独立组网的城市,数字经济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北京、上海、深圳数字经济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与其结合自身发展定位,依托产业、技术、人才等综合优势,提前布局数字技术、数据要素、数字产业等领域密不可分。此外,政府主动瞄准数字化转型,出台创新政策措施也是推动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抓手,如表2 所示。

表2 北京、上海、深圳数字经济发展创新举措

合肥市集聚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具有较为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创新潜力。根据《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白皮书2021》,合肥跻身数字经济新一线城市,位居第14。合肥市应结合发展定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底,充分发挥人才、技术、经济等优势,发挥更大的带动力、凝聚力,打造安徽数字“城”“区”。首先,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新型显示等优势产业,围绕优势领域关键环节,全力打造龙头企业,做大数字经济规模,做优数字经济质量。其次,以重大战略新兴产业中的关键数字化应用场景为抓手,开展产业数字化创新试点示范,加快相关产业跨界融合,加强行业标准与推广应用有机融合。再次,支持“城市大脑”应用场景建设,甄选一批合肥市“城市大脑”建设创新试点项目。最后,调动各部门组成调查小组走访企业,按照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分类造册,对摸排出的企业开展面对面送政策,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2)对标内蒙古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统筹建设安徽算力集群。内蒙古的和林格尔作为国家建设的第一批全国算力枢纽节点,是国家“东数西算”中的北方算力中心,其高性能运算总能力和规模均居全国前列,其建设经验包括,一是基于区位优越,放大比较优势,谋求自身突破,把高密度运算和AI 建设作为发展方向,建成“五路八回”的供电网络及全国最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园区。二是积极布局上下游产业,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条,促进并带动大数据向全产业链发展,吸引众多行业客户和上下游企业聚集新区,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三是持续发力,面向大数据中心产业、关联产业、融合产业等细分领域加快落地创新应用场景,实现由存储为主向运算、应用方向提质的转变。

借鉴和林格尔成功密码,建议安徽省统筹建设安徽算力集群。一是建议芜湖凭借区位优势,积极对接长三角乃至中部地区工业互联网、金融证券、远程医疗、AI 推理等实时性算力需求,布局上下游产业,推动芜湖集群起步区建设,构建数据新走廊。二是对于合肥、宿州、淮南等数字经济发展良好但属于国家枢纽节点以外的地区,加强与芜湖国家枢纽节点联通,推进省内全域一体化,打破皖北、皖中、皖南等板块的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垒,形成区域极核和点轴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促进全省数据流通。三是省内其他后发地区,一方面需积极承接发达“数字城区”溢出效应,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基于优势产业延伸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产业链,积极探索跨区域融合联动发展新路,形成区域特色明显的数字产业集群。

(3)对标上海布局“元宇宙”,助推安徽数字经济指数级增长。上海市凭借技术、产业优势,在元宇宙政策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内容建设方面率先行动。2021 年12 月,上海市将“元宇宙”纳入《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数字经济“上海样板”;2022 年6 月,上海市政府提出年产业规模3500 亿元目标;2022 年7 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的通知》,从四个方面提出上海“元宇宙”发展技术路线,如表3 所示。

表3 上海市培育“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2—2025 年)主要内容

学习借鉴上海提前布局“元宇宙”,建议安徽做到:一是梳理发展元宇宙的相关基础,进一步调研摸清安徽发展“元宇宙”的家底,这是布局安徽“元宇宙”的重要前提。二是进一步调研“元宇宙”多场景应用,包括数字农业转型、打造“元宇宙+智能制造”等示范应用。三是政府和头部企业要补好关键核心技术短板,包括布局基础硬件、底层操作系统,提高算力条件、网络环境等。四是在省级层面出台“元宇宙”产业政策,谋划布局发展“元宇宙”产业。

2.对标数字产业化成功典型,打造安徽数字产业化示范企业

(1)对标百度AI,进一步推动科大讯飞AI 应用场景落地。百度AI 是业界第一个完整清晰地把认知层和感知层放在一起的AI 平台,其互联网入口的地位及多样化的产品线有效推动了AI 技术落地。百度AI的发展经验包括,一是巨额研发投入。百度每年都会将利润的20%投入到技术研发之中,并先后投资、参股或收购众多AI 技术公司,为百度大脑的研发奠定了雄厚基础。二是重视AI 人才储备。2014 年百度引进AI 领域享誉国际的学者专家,先后成立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硅谷研发中心;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设立AI 专业;与湖北长江产业基金共同发起AI 人才培养基金。三是全方位布局。百度AI 涉足软件能力、智能硬件、无人驾驶等AI 主要领域,提前占领与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居家和出行等领域,这体现出AI 技术商业化落地前瞻。

对标百度AI,科大讯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大研发投入,重点打造以讯飞AI 为代表的开源和共性技术平台,开发承载AI 运行的自主芯片技术,开展AI 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二是进一步与高校合作,充分利用已经成立的AI 学院或重点实验室,培养高端AI 人才,进入到“无人地带”,走自主创新道路。三是围绕AI 重点领域,布局一批重点项目,研发AI 产品和AI 场景应用方案推广,坚持场景应用牵引,瞄准群众高频需求和企业共性需求,推出一批企业受益、群众有感的场景应用。四是科大讯飞AI 技术专家应与行业专家配合一起深耕下游应用场景,深入居家和出行等日常环节,精准掌握客户需求。

(2)对标华为海思,助力安徽芯片产业发展。成立于2004 年的华为海思,完美展示了世界顶级芯片设计公司的发展史。其成功经验如下,一是“拿来主义”,依靠这条捷径,快速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顺利走向国际化。二是重视研发,华为研发投入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2008—2017 年,华为研发投入4000 亿元,其中芯片研发占40%。2021 年,华为研发投入高达1200 亿元,位居国内第一。

对标华为海思,安徽芯片产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安徽芯片产业要善于“拿来”,更要“用好”。不能认为“拿来主义”只是简单的抄袭,要对拿来的成果进一步借鉴、吸收与完善。安徽芯片企业应通过购买、引进和投资等方式与华为海思、联发科、Imagination等国内独角兽芯片企业展开合作,并争取与国际芯片巨头开展合作。二是芯片企业建立严谨合规的研发体系,展开快速迭代研发,开发出独有的技术体系,争取在芯片技术赶超过程中弯道超车。三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制定省级芯片产业专项支持政策;健全投融资机制,发挥省投资基金作用,支持各类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投资芯片产业;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组建银团贷款进行长期限、低成本合理信贷支持;引导企业合理进行研发投入,配套相关“奖补罚”措施,形成“瞪羚培育企业—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的芯片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3.对标数字化转型成功典型,打造安徽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

(1)对标典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安徽羚羊工业互联网建设。海尔COSMOPlat 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国内首个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一个面向智能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构建的互联网平台。2021 年底,该平台通过对不同企业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数据的整合及分析,实现了链接2600 多家供应商、分销商和渠道商的网络化协同。联想iLeapCloud 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的“激光检测+机器视觉”联动复核的钢管表面缺陷智能化检测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了不超过1.5 m/s 的速度对尺寸为73~219 mm 的无缝钢管表面缺陷进行有效检测,漏检率降低80%,更好地满足客户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提升生产质量和效率。

对标以上典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徽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全面对接安徽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各市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深入省内各地调研,对企业生产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把脉摸底,了解企业在数字化改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并根据调研结果形成测试用例集,确保产品在不同行业和企业内的反复应用、复制和验证,对平台动态优化改进。二是整合全省、长三角、全国甚至全球一流技术资源,打造安徽首个“智能+5G”大规模定制验证平台,部署本土化工业APP 和解决方案。三是以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桥梁,强化与江淮大数据中心等政府平台共享数据,破解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供需矛盾。组建工业互联网服务专员队伍,鼓励企业利用平台发布需求,鼓励科研人员发布成果。

(2)对标江淮汽车,助力安徽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作为安徽汽车产业的领军企业,江淮汽车积极推进生产全面数据驱动,系统完善数字化平台矩阵,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获得了社会高度认可。其数字化转型之路可以总结为:一是自我摸索,掌握底盘关键科技。江淮汽车提前布局智能汽车无人驾驶,摸索深研底盘技术升级,“掌握底盘关键科技”使江淮拥有区别于行业其他品牌轻卡的核心竞争力,具备强大的领先优势。二是对标学习,打造一流质量管理模式。坚持对标大众、学习蔚来,引入大众质量管理工具方法以及用户思维,全面提升工厂制造数字化能力。三是建设一流人才队伍,铸就江淮工匠精神。江淮汽车通过创建大师工作室,培育技能工匠,建立了全流程、多平台的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目前江淮拥有3 个省级、2 个县级大师工作室,3 个技能训练场,2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根据《2021 安徽制造业百强企业榜单》,以企业2020 年营业收入为排序依据,奇瑞汽车在榜单中排名第6,高于排名第8 的江淮汽车,然而其营收增长率为9.14%,低于江淮汽车的20.77%。因此,建议奇瑞汽车等其他传统制造业可依据自身情况对标江淮汽车实施数字化转型。

(3)布局“工业元宇宙”,赋能安徽智能制造。理论层面,“工业元宇宙”有望从以下几个层面突破智能制造瓶颈,赋能实体经济。一是数据孪生技术通过提取关键指标,在虚拟工厂进行建模仿真,可以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产品开发试错成本。二是利用区块链共享账本助力政府实现产业链统筹管理和精准监控,为决策提供支撑。三是智能合约技术可以打通生产全生命周期促“链”成“网”,上下游订单一旦触发,工业区块链立即在工厂生产端予以响应。四是通过高水平虚拟现实技术增强培训实效,进一步降低现场操作的犯错成本。

实践层面,基于“工业元宇宙”发展现状及安徽基础,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布局。一是构建完善顶层设计。建议开展“工业元宇宙”调研和谋划,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并考虑将其纳入数字化总体改革。二是构建技术攻关体系。实施“工业元宇宙”技术专项,重点在3D 虚拟化建模制作工具、AI 区块链、6G 高速通讯等关键技术制定扶持政策;鼓励不同的高校院所、企业团队等联合开展融合技术攻关,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协同建立关键共性技术平台等。三是培育打造应用场景。支持区域先行先试,鼓励合芜蚌地区率先探索场景探索和挖掘;支持企业创新探索,鼓励科大讯飞等数字企业、江淮汽车等制造企业开展研究和场景实践。

三、实现安徽数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具体措施

1.技术措施

(1)汇聚创新要素资源,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一是整合省内“多点多源”创新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支持数字经济龙头企业牵头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数字经济产业创新联合体,支持创新联合体在细分领域设立子联盟,承担数字经济原始技术研发项目,加强对数字产业前沿“无人区”攻关,夯实数字基础,实现原始创新有效供给。支持创新联合体聚焦“关键小件”,推动产业链卡脖子环节取得突破,加快攻克产业基础技术,增强产业基础能力。二是汇聚省外创新要素资源,采取“南北挂钩”“技术飞地”等模式进行跨区域合作,引入数字技术优质资源,突破形成更多“高峰技术”。国内可依托“长三角数字干线”的强大势能,向上海、杭州等先发地区寻求合作,支持数字经济龙头企业进行跨区域合作。国际方面加强与有影响力的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共建数字经济联合实验室、合作基地、研发中心等,加强数字技术国际合作。

(2)整合多方资源,积极“引”“培”数字人才。一是调研绘制安徽数字经济人才分布图,建立“数字经济高端人才数据库”,针对短缺数字人才开展专项引才行动。围绕安徽重点产业,打造产业平台,强化平台引才作用。最大化“江淮英才计划”和“安徽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等人才项目汇聚高端人才,发挥项目引才效应。制定“定向委托”“军令状”等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践行政策引才。二是鼓励高校依据市场需求培养数字人才,弥补基础性数字技术人才缺口。支持协会、商会、中介等社会组织开展数字人才培训,培养精通数字经济的“徽商名家”,建设结构优化的数字经济人才梯队。鼓励校企合作培养数字人才,如建设数字人才培养基地,联合举办数字创新创业大赛等。三是成立省级数字化转型基金,创办“安徽数字大学”,培养数字化人才。

(3)加快数字企业队伍建设,培育一批技术创新型企业。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滚动引进一批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制定技术转移、创业合作、创新研究等扶持计划,吸引一批技术型数字企业来皖扎根,配套相关政策确保企业从落地生根到集聚成势再到示范引领。二是围绕安徽数字产业基地建设,通过战略重组、品牌打造、上市等途径扶持优质企业发展壮大为掌握核心技术的“瞪羚”和“独角兽”数字骨干企业,形成集群式数字化转型。三是摸查各产业链初步列出链主企业名单,制定政策支持“链主型”企业开展强强联合,发挥数字经济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牛鼻子”作用,强化数字技术创新型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以“链主”带动中小企业“串珠成链”,整合上下游,实施“百企领军”“千企竞发”等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强化梯次布局,带动企业梯次成长,推动企业雁阵前行。

2.平台措施

(1)加快公共数据服务平台建设。一是整合现有分散的信息系统,完善安徽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强化政府公共平台联通和数据共享,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建设。二是依托5G 网络、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云计算中心等,打造数字经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一批公共数据服务平台,实现海量数据存储、大数据分析计算及数据共享等功能,加快功能性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平台资源汇聚与服务能力,促进数字信息共建共享。三是面向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计算资源、数据资源和技术服务的核心需求,依托行业领军企业、高校院所,建设数据技术服务、基础数据共享与数据应用开放平台,打造若干个数据综合性云计算服务平台。鼓励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合作共建高水平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开源和共性技术平台、标准测试与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云服务平台等。

(2)加快培育平台型龙头标杆企业。一是针对安徽明显缺少平台型龙头标杆企业,地区带动效应不强的问题,全面对接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各市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对全省企业进行归类划分和实地调研,公布各行业龙头标杆企业名单,推动形成有影响力的平台型龙头企业。二是支持集群内龙头标杆企业打造规模大、资源整合能力强、与细分领域平台协同发展的大平台,并进一步联合集群内龙头标杆企业打造产业链平台化基础设施,发挥样板效应和产业链带动作用,巩固平台型龙头标杆企业地位。

(3)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分步推进场景应用。一是充分考虑行业及领域壁垒,采取“先纵向拓展再横向发展”的策略,由“封闭式简单场景测试体验”逐步向“开放式应用场景落地转化”,分步骤推进典型应用场景数字化。二是靶向帮助相关企业实现技术难题与技术攻关“点对点”精准对接,开发适用于中小企业场景应用的工业App。三是不断丰富数字化模型,提升设备接入能力,实现海量数据的汇聚与深度分析,助力应用场景落地。

3.政策措施

(1)完善现有政策体系,加强政策引导。一是各地成立工作专班,做好政策兑现,打通政策堵点、卡点,清单化、闭环式抓好政策落实。二是精准对接细分产业及企业发展需要,完善政策供给,与现有政策形成合力,联动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三是强化财政金融政策支持,确保数字经济领域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发挥财政金融政策协调作用。

(2)立足区域差异现状,做好政策细化。一是政策层面细化。各地市对标制约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产业生态培育等方面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提出更详细的策略思路和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二是领域层面的差异化。各地市应立足本地产业特色、配套优势,找准主攻方向,实现错位发展,通过各地的单点突破实现区域的整体提升。

(3)梯度谋划场景应用,打好政策组合拳。一是梳理数字化场景应用技术路线和产品图谱,绘制数字化产业链图谱,坚持场景应用牵引,瞄准群众高频需求和企业共性需求,梯度谋划场景应用。鼓励高校院所、企业团队、智库专家配合深耕下游应用场景,精准掌握客户需求,挖掘行业应用场景。二是加强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方位打好政策“组合拳”。[本文系2022—2023 年安徽省科技创新战略与软科学研究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安徽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数字化驱动机制、路径与对策研究》(编号:202206f01050039)的研究成果。 ]

猜你喜欢

安徽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