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时期合肥市高质量发展条件评价及优化路径

2023-08-29李笑盈白冬梅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3年8期
关键词:合肥市十四五高质量

张 泉,李笑盈,白冬梅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文件,强调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1]。在此背景下,合肥市也发布相关文件,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2]。由此可见,合肥市政府对于城市经济稳定与高质量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并认识到在加快城市发展进程的同时提高发展质量是增强合肥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口膨胀、就业困难、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也随之出现[3]。因此,研究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条件,需从多方面对城市进行精确、全面的评价,进而实现一个地区在经济、民生等方面的协调发展[4]。而自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一词以来[5],学术界在城市发展条件、城市发展质量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讨与研究,如何测度城市发展水平、构建城市发展条件综合评价体系一直是研究热点。梳理现有研究发现,学者大多从经济条件[6]、产业结构[7]、交通发展[8]、创新能力[9]等视角出发,进行城市发展质量的概念定义、评价机制和应用范围的探讨。在宏观层面上,肖祎平研究了当前中国城市整体发展水平,探讨了城市基础条件、城市化发展进程、城乡协同发展程度等因素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10]。在中观层面上,毕珊珊、毕胜等从城市功能视角探讨了城市圈尺度上的城市发展条件,并以长三角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为对象进行了实例研究[11,12]。在微观层面上,袁晓玲、徐殿木等分别以城市投入产出与生态环境为切入点,探讨了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是如何推动城市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13,14]。

总体来看,虽然中国在城市高质量发展方面已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如何构建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来实现对某个城市发展条件的评价,仍然是值得研究的课题[15]。因此,基于前人研究,对标南京市、杭州市等同等级城市,选取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构建合肥市城镇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评价结果,提出满足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优化路径,使决策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城市发展现状,掌握城市各类基础条件与资源信息,从而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发展定位、预测城市等级规模。这不仅可以为安徽省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还可以为全国其他城市的高质量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1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1.1 指标体系构建

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城市发展的基础要素(如经济、人口、交通、资源等),而且应将城市发展视为动态的过程[16],并将由规划所引起的对城市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动态指标纳入其中[17]。同时,合肥市与南京市、杭州市体量相当、地理位置相近,且同为省会城市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副中心城市。在对比分析三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能够更加有效地挖掘合肥市的优势及不足,从而为合肥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依据。

从地理条件来看,合肥、南京与杭州3 市均地势平坦、人口稠密,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从科教资源和文化底蕴来看,合肥市的文化建设和文旅产业发展与南京、杭州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为构建出更加科学准确的评价体系,应结合合肥市与南京市、杭州市的对比结果,将上述有利因素与不利条件进行统一考量。最终从行政效率、资源条件、经济基础、城乡建设、城市文化建设5 个方面选取15 个指标,构建合肥市高质量发展条件评价指标体系(表1)。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根据数据类型,考虑从统计部门、政府、组织、科研机构等官方网站获取所需要的原始数据。其中,二三产总值、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GDP 等数据从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获取;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景区等数量从合肥市文旅部、文物保护中心的官方网站获取。在合肥市高质量发展条件评价体系中,不同评价因子的量纲与数量级不尽相同[18],这导致因子间的原始数据也存在较大差异。如不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以各指标的原始数据为基础进行计算,数据值较高的评价指标在综合分析过程中的作用就会在无形中被加强,而数据值相对较低的评价指标的作用就会被相应削弱[19]。因此,为保证数据的合理有效,将标准化处理模型引入数据处理的过程之中,以期为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保障。合肥市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均为正向属性,则只需采用正向标准化公式:

式中:Xij是i 城市j 指标的标准化结果;aij是i城市j指标的数据。

2 合肥市高质量发展条件评价过程

不同指标对城镇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城市综合评价中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因此需对指标赋予相应权重。目前,国内外有多种指标权重计算方法,从赋权的原理、方式及特点着手,可将其归纳为两大类[20]。第一类为主观赋权法,该方法主要依据评价者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根据不同的研究目标,对已收集信息的相对重要性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实现对不同指标的赋权[21],常用方法如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另一类为客观赋权法,该方法通过科学算法,对具体指标数据进行测算,从而得出对应权重,如熵权法、TOPSIS等。实践表明,城市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众多,仅通过定量统计的方法难以确定各类因素在城镇发展中所起的具体作用。因此,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整理与分析决策者的主观信息与判断,对各项指标进行层次化、数量化处理之后,通过“定量+定性”的分析方法实现不同指标权重的确定[22]。

2.1 构建判断矩阵

指标权重确定的关键在于判断矩阵的填写,由于比较因子众多,难以一次性确定各因子所占权重的比例,因而采用德尔菲法对各级因子中的某两个因子指标进行相互比较[23],通过不断衡量各级因子的重要程度确定最终综合比重[24]。若要比较各级因子指标集X ={x1,x2,…,xn}对某上级因子Z 的影响大小,可通过两两比较构造判别矩阵Aij。

式中:xi与xj对Z 的影响之比为aij;n 为一级指标的个数。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的过程中存在部分误差,因而需要检验判断矩阵Aij的一致性。通常将最大特征值λmax=n作为检验Aij是否为一致矩阵的衡量标准,若两者差值较大,则该矩阵具有较高的非一致性,计算步骤如下:

首先,计算一致性指标C.I.,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n为某级指标所对应的个数。

其次,以R.I.对应表为依据,结合不同的n 值,确定与之对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25]。

最后,计算一致性比例C.R.,计算公式如下:

经计算,该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为7.75,一致性比例C.R.为0.088。由于C.R.结果处于0—0.1之间,说明该判断矩阵的内在一致性较高[26]。

2.2 因子权重确定

基于因子的判断矩阵,计算一级因子下的二级因子权重,并绘制各级因子权重树状图(图1)。由图1 可知,在影响合肥城市发展的一级因子中,经济基础对推动城市发展有着极为显著的作用;行政效率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与之相比较弱,但仍存在着较大影响;城市文化建设对合肥城市发展的影响最弱,权重值仅有0.052。而在影响合肥城市发展的二级因子指标中,行政级别、道路等级、人均GDP等因子对其所属一级因子的影响较为突出。

图1 各级因子权重树状图Figure 1 Dendrogram of factor weights at all levels

3 合肥市高质量发展条件评价结果

为获得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价结果,将各评价指标划分为赋值型指标、数据型指标两大类。其中,赋值型指标包括行政等级、道路级别、港口、水资源、生态资源等。这类指标不具备统计数据属性,应在充分考虑合肥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各因子指标打分标准进行相应的等级划分,并结合等级结果进行合理赋值,以实现对数据的量化处理。数据型指标的特点在于数据本身具有明确统计属性,可以参考城市规模结构的处理方法与手段对这类指标进行赋值。

3.1 赋值型指标评价

从交通方面看,合肥市陆运交通发达,具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市域范围内的铁路站点主要分布在包河区、瑶海区等地区,高速出口分布的地区包括蜀山区、肥西县、庐江县,境内有国道通行的地区为庐阳区。除陆运交通外,合肥市的水运条件同样较为优越,包含了多个港口,如合肥市包河区的合肥新港、瑶海区的合肥大兴港、肥东县的撮镇港等。此外,合肥市内铁路站点、汽车站等交通设施的空间分布如图2、图3 所示。

图2 合肥市铁路站点空间分布Figure 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ailway stations in Hefei City

图3 合肥市码头及汽车站空间分布Figure 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harf and bus station in Hefei City

从行政级别看,合肥市9 个县(市、区)中的庐阳区为市中心。根据评分标准,庐阳区得分为100分,其余中心城区各为80 分,剩余市、县为50 分。合肥市8 个县(市、区)与市中心(庐阳区)的空间直线距离能够反映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程度。其中,位于市中心(庐阳区)10km 以内的地区包括包河区、蜀山区、庐阳区、瑶海区,距离在10—20km内的地区为肥东县,距离在20—40km 的地区为肥西县,距离在40km 以上的地区包括长丰县、庐江县、巢湖市。

从自然资源方面看,考虑到合肥市内有航道通过这一特点,故将是否有航道流经也作为衡量指标之一。据统计,包河区、瑶海区、肥东县、巢湖市均有航道经过,其得分为100 分,其他地区各得50 分。除水资源外,合肥市还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合肥市市域范围内现存61 个A 级旅游景区[27]。其中,较为重要的自然风景区的空间分布如图4 所示。由图4 可知,与其他7 个县(市、区)相比,庐江县与巢湖市在自然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图4 合肥市自然资源空间分布Figure 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Hefei City

从文保单位数量方面看,合肥市市域范围内文保单位数量众多,省级以上文保单位便有50 处[28]。其中,巢湖市、肥东县因其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因此,在文保单位方面的得分最高。庐阳区作为合肥市老城区,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则在文保单位方面的得分相对较高。按照评价体系确定的评分标准,将合肥市各县(市、区)的现存文保单位按不同级别进行数量得分累加,即可得到合肥市各县(市、区)在文保单位因子方面的得分(表2)。

表2 合肥市各县(市、区)文保单位统计Table 2 Statistics of Cultural protection units in counties(cities,districts)of Hefei City

3.2 数据型指标评价

数据型指标主要包括二三产总值、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GDP 等,这一类指标应以原始数据为基础,并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各指标的原始数据如表3 所示。

表3 合肥市各县(市、区)数据型二级指标原始数据Table 3 The original data of the data-type second-level indicators of each county(city,district)in Hefei City

3.3 二级指标综合评价

对赋值型指标与数据型指标的评分进行汇总,得到合肥市各县(市、区)高质量发展条件二级指标评分表(表4)。由表4 可知,各县(市、区)在各因子得分上略有不同,蜀山区各项指标得分均处于较高水平,整体发展条件较好。包河区、庐阳区和瑶海区在行政效应、道路等级等因子上得分较高,而其他地区则在卫生条件、文保单位等因子上具有较大优势。通过对合肥市人口规模进行分析评价后可知,包河区、蜀山区、瑶海区、庐江县的人口规模较大,与这些地区相比,庐阳区虽具有一定的行政优势,但由于地区面积相对较小,人口规模优势并不明显。

表4 合肥市各县(市、区)二级指标综合评分表Table 4 Comprehensive Rating Table of second-level indexes of counties(cities and districts)in Hefei City

3.4 一级指标综合评价

城市高质量发展条件综合评价的基本流程可概括为3 个阶段,分别为“二级因子加权求和、一级因子加权求和、多因子汇总求和”。首先,建立一级因子评价指标对象集A ={a1,a2,…,ai},二级因子评价指标对象集B ={b1,b2,…,bi};其次,对各项二级因子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再次,结合综合得分与对应权重,计算各项因子的加权得分;最后,对各二级因子的加权得分进行汇总求和,即可求得该二级因子所属的一级因子的加权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Aij表示i 地区某二级指标所属的一级因子j的加权分值;Bi1表示i 地区该一级因子下的二级指标的标准化分值;Wi1表示i地区该一级因子下的二级指标所占权重;n 表示该一级因子下的二级指标的个数。

结合各一级因子与其对应权重的乘积,测算城镇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结果,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Q表示合肥市城市发展综合条件的得分;Ai1表示i地区某一级因子的加权分值;Wi1表示i 地区该一级因子指标所占权重;n 表示该一级因子指标的个数。

根据上述原理,计算合肥市各县(市、区)的一级指标综合得分(表5)。由表5 可知,合肥市各县(市、区)在不同指标上的得分存在一定差异性。从行政效应上看,蜀山区、包河区、庐阳区等合肥市中心城区的行政条件较好,庐江县、巢湖市的基础较弱。在资源条件方面,合肥市资源条件整体较好,各县(市、区)的得分较为平均,表明合肥市在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积累了较为深厚的资源优势。经济基础方面,除巢湖市外,合肥市内各区的得分均高于各县,且各县的得分较为平均,说明合肥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空间分布不均衡现象。从城市建设指标的得分情况来看,瑶海区因侧重于工业发展,对其城市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产生了一定限制,而合肥市其他地区的文化建设水平差异不大,表明合肥市的城市文化水平较为均衡。

表5 合肥市各县(市、区)一级因子得分表Table 5 First-level factor scores of counties(cities,districts)in Hefei City

3.5 整体评价

将各类一级因子的综合得分代入公式(6),计算合肥市高质量发展条件评价的综合评分,结果如表6 所示。

表6 合肥市各县(市、区)高质量发展条件综合评分表Table 6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able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counties(cities,districts)in Hefei City

由表6 可知,包河区、蜀山区、庐阳区、瑶海区共同组成的合肥市中心城区发展情况整体较好,而其他县(市、区)的发展情况稍显落后。目前合肥市正呈现出以4 个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拓展的空间发展格局。此外,从中心城区城市的发展来看,蜀山区、庐阳区以及包河区的发展优势较大,瑶海区作为中心城区之一,与其他3 区相比,在综合发展条件上较弱。这是由于瑶海区作为合肥市传统工业区,具有较强的产业性。从各县(市、区)的发展情况来看,肥东、肥西两县的发展条件相对较好,仅次于4 个中心城区,巢湖市因其自身具备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因而在各县(市、区)内的得分相对较高,而长丰县、庐江县的发展情况则相对处于劣势地位。

4 合肥市高质量发展优化路径

借助上述构建模型对合肥市进行评价,发现其高质量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从整体来看,合肥市与南京市、杭州市均具有良好的城市发展基础,但在经济、资源、行政效应、城乡建设等层面上,合肥市各县(市、区)的发展水平仍然存在着较大差异。从城市发展条件评价结果来看,巢湖市、肥东县等地区的资源基础较好,但在综合得分上却与其他县(市、区)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合肥市当前的发展模式仍较多关注于行政效应与经济基础,对其他资源的考虑存在不足。从近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合肥市逐渐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多个城镇组团沿对外交通线向外辐射的空间分布格局,但存在着空间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如,合肥市中部地区的发展条件高于其他地区,而北部及西南部地区的发展条件较弱。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其在“十四五”时期的优化路径,通过制定系列因地制宜的有效措施,来实现合肥市的高质量发展及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

首先,发挥中心城区扩散功能。核心城市的集聚力达到一定程度,会为周边县市提供经济发展的机会,推动各类要素之间的快速流动。未来应将合肥市中心城区作为区域内的增长极,增强加强对长丰县、庐江县等地区的经济辐射强度,实现产业规模化经营,以此缩小各地区经济收入差距;持续提升合肥市的创新发展水平,充分利用自身科创优势,与各县(市、区)形成“中心城区—各县(市、区)—创新产业园”的三级创新经济网络,实现阶梯发展;搭建合肥市成果共享平台、完善合肥市共享机制,加强合肥市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开放与共享力度,并带动其他各县(市、区)的综合发展。

其次,利用自身资源比较优势。区域政策体系的完善,可以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增强城市创新发展动力。合肥市应在了解其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统筹制定科学、全面的发展战略。同时,借鉴南京、杭州等市的成功经验,整合各县(市、区)的资源要素,充分挖掘其自身的发展潜力。如,长丰县、庐江县的历史文化资源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未来发展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扬长避短,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要明确不同县(市、区)的比较优势,科学规划未来发展路径。在借助合肥市中心区城市扩散作用的同时,提高特色资源要素利用率,激发内生动力,实行错位发展,为实现“十四五”时期合肥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最后,实现区域空间均衡发展。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建设,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合肥市各县(市)间应建立完善的区域协调发展体系,健全跨区域争议解决机制,为合肥市内各县(市、区)的均衡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要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各县(市、区)地区在基础设施方面的联通,如拓展对外交通方式、完善地区基础设施配置等,持续提高中心城区与其他县(市、区)的区域协同发展能力;要促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共享,不断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为实现合肥市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5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将成为实现城市内涵提升、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导向。基于此,在分析探讨合肥市高质量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行政效率、资源条件、经济基础、城乡建设、城市文化建设5 个方面的评价指标,构建面向“十四五”的合肥市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明确了合肥市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优势以及短板。未来,合肥市的高质量发展要从区域一体化视角出发,不断提升中心城市扩散功能,带动周边县(市、区)的发展、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系,实现区域均衡空间均衡。

猜你喜欢

合肥市十四五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醒狮
送你一盆小多肉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合肥市朝霞小学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