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基因融入地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
——以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为例

2023-08-29张慧娟叶长盛邵崇建

关键词:红色育人思政

张慧娟,叶长盛,邵崇建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 330000)

课程思政是秉承协同育人理念,利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使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实现立德树人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3]。国家和各级职能部门十分重视课程思政,相继制定和发布了多个文件以确保其有效实施。2016 年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4]。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5]。2021 年12 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了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通知,要求杜绝“表面化”和“硬融入”,使课程思政“如盐化水”“润物无声”,帮助学生入耳入眼、入脑入心[6]。

“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可见,独特的优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基石。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蕴含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和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等[7-8]。红色基因的传承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荣誉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学生高尚品格的塑造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可见,把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思政不仅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高校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人生选择和现实行动中。

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是东华理工大学根据社会需求,于2020 年获批的全国首个“地学+旅游管理+规划设计”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专业[9-10]。国家创办新工科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新工科建设指南明确指出,“新工科背景下的大学教育要将人才的道德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坚持立德树人、德学兼修,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11]。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地学为主导,旅游管理和规划设计为方向,着重突出地学基础、旅游地学特色和实践能力培养,强化课程联系与学科交叉融合,包含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验课程、专业实践类课程和社会实践类课程等[9]。这些课程蕴含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是开展课程思政的绝佳载体。将红色基因融入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一、红色基因的特征与价值

红色基因具有先进性。红色基因是无数革命志士在长期的探索和斗争中不断积累,并经过时间、实践和历史考验的优秀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12]。红色基因具有勇往直前、坚忍不拔、锲而不舍、自强不息、发愤图强、艰苦奋斗、敢于担当和乐于奉献等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法宝。

红色基因具有时代性。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开展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了新中国,让人民翻身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祖国更加强盛,人民更加幸福。红色基因就是在这数十年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中不断积累沉淀而形成,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红色基因具有教育性。红色基因在宏观上可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形态,而且可进一步细分为更加丰富多样的形态[13]。红色革命遗址、红色博物馆和红色故居等以最直观的形态展现红色印记,让学生满怀敬畏之心更加直接地感受红色基因的伟大。红色精神背后蕴含着无数感人肺腑的故事,比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陈延年等热血青年以钢铁般的意志捍卫革命事业,在反动派面前宁死不屈;抗日战争期间涌现的左权等民族英雄,为了人民的当家作主甘愿赴死;解放战争期间“炮兵之父”朱瑞等革命志士为了人民解放,视死如归等。这些英雄事迹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核,提升思想道德修养。红色基因中衍生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话剧、音乐剧和综艺节目等,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红色基因所蕴含的伟大精神,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品德修养。

综上,红色基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教育性。发扬红色基因,可以提升学生的国家荣誉感、民族归属感、社会认知度和文化自信度;传承红色基因可以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拥护,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可以为高校课程思政提供丰富而优质的资源,有助于内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红色基因融入地学类课程思政的路径

(一)搭建专业红色育人平台

良好的红色育人平台是学生加强红色文化认同,传承红色基因,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的重要载体。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学校和教师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肩负立德树人的重任,因此要从学校和教师层面搭建红色育人平台。

1.学校层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校应积极搭建红色育人平台,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第一,提升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开设红色旅游教育专栏网站,组织红色微视频和宣传册制作,举办红色旅游创意大赛等。第二,开展教师红色教育专题讲座。开展“品读百年党史我先行”“铭记党的历史,让红色记忆永存”和“打卡红色景点”等活动,提升教师的红色素养,为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奠定基础。第三,推广红色实践活动。比如在寒暑假积极带领学生参观红色革命场馆等,引导学生主动领悟红色精神,内化爱国主义情怀。第四,建立红色研学基地。比如在江西井冈山、瑞金等建立研学基地,为学生到红色基地提供便利条件,以便学生更好地领悟红色文化的精髓。

2.教师层面。教师是深入一线实施德育教育的主力军,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第一,提升红色素养。教师要积极接受红色教育,把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积极向学生传播红色文化。第二,加强红色基因科研与教学之间的融合。立足于江西丰富的红色资源,加强红色基因的科学研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为课程思政服务。第三,将红色基因渗透教学全过程。选取典型的红色案例,应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把红色事迹和红色精神生动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共鸣和思考。此外,要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红色活动(假期红色实践活动、红色研学活动和红色创意活动等),以便学生更加入脑入心。

(二)构建红色课程思政体系

课程是学校传承红色基因、强化红色引领的主阵地。因此,要结合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课程的特色,从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验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专业实践类课程和社会实践类等课程体系入手,挖掘红色基因,建立红色案例库;因课施教,精准开展课程思政。

1.建立红色基因案例库。旅游地学规划与工程的专业课程具有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交叉性和综合性强,为红色基因案例库的建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具体而言:创新创业课程是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必修课,中国创新奋斗史是其重要的内容,流淌着红色基因血脉;专业理论课程,比如山水文化和地景绘图与赏析等课程,蕴含丰富的红色资源;专业实验课程是新工科专业必不可少的课程,蕴含求真务实、百折不挠等红色精神;专业实践类课程是学生走出理论课堂,深入专业实践探究课程,不仅包括丰富的红色资源,也蕴含着多样化的红色精神;社会实践类课程是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的课程,蕴含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等红色精神(表1)。因此,可深入挖掘旅游地学规划与工程专业理论课程知识体系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准确把握其精神内核,适当拓展其广度,科学挖掘其深度。同时,积极挖掘与实验实践课程密切相关的红色基因,确保学和思、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构建科学合理、完整统一的红色基因案例库。

表1 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课程蕴含的典型红色基因

2.精准开展课程思政。不同类型的课程蕴含着形式各异的红色资源,要因课施教,精准开展课程思政(图1),以更好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使学生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

图1 课程体系层面红色基因融入的具体路径

(1)专业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一般为专业基础课,包含“专业导论”“旅游地学原理”“地质公园学”和“自然保护地原理”等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红色物质资源(红色遗迹和遗址等)和红色精神等,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选取典型的红色案例,开展课程思政。比如,教师在讲解“旅游地学原理”课程中旅游创意设计这一小节时,可以以井冈山为例,详细讲解如何把井冈山精神融入到红色产品的创意设计中,并向学生讲授新时代下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2)专业实验课程:“地景绘图”“旅游景区设计”“地学旅游规划与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制图”等课程设计中,学生会接触到CAD、CorelDraw、ArcGIS 等制图软件,也会接触到一些手工绘图,其中不免会遇到困难,教师可从中挖掘具有针对性的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和持之以恒等红色精神。(3)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教师可以挖掘多元化的红色案例或红色精神开展课程思政。比如,教师讲到创新史时,可结合中国的发展创新历程,从中挖掘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和敢为人先等红色精神,并以举例的形式开展课程思政。(4)专业实践类课程:东华理工大学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的实践类课程多在江山实习基地、丹霞山实习基地、龙虎山实习基地和梅岭实习基地等完成,这些实习基地包括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教师可以把劳动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等红色精神融入专业实践课程。(5)社会实践类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是学生走出校门开展社会调查、劳动体验和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的课程,是学生踏入社会的初步探索;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把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意识以及坚持不懈、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等红色精神融入社会实践教育,定期开展社会实践类课程思政。

(三)创新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思政的方式

文化传播方式日新月异,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更是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有效传播红色文化,也不能把红色基因更好融入课程思政。飞速发展的新媒体和新技术能增加红色文化的感染力,有效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比如,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以综艺节目的形式,加入现代元素和多元叙事,以情景交融的形式讲述红色故事,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中国《红色映像》革命老区行栏目以人文探索和科学揭秘为切入点,以原创纪录片的形式系统展现红色经典与传奇,以多形式、多种渠道和多视角传承红色基因,受到了观众的普遍喜爱。因此,要积极与新媒体和新技术相结合。比如,学校可以建设有关“旅游地学”的红色展览馆,把一些红色旅游资源和红色文化精神,利用VR 和3D 技术展现出来,引发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兴趣;可以利用抖音小视频或官微定期讲述红色旅游景点,分享红色英勇事迹,展示红色创意产品等,激发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热情;也可以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把一些经典的英雄人物事迹排练成话剧,并制作成专题片,让学生全程参与,以更好感召学生;教师可结合课程特色,恰到好处地把一些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利用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给学生,并让学生发表观后感;教师可紧跟社会热点,把感动中国人物事迹、道德模范人物事迹以及抗疫过程中的先进人物事迹等以微视频形式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加深学生的感悟。

三、结语

课程思政是秉承协同育人理念、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使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实现立德树人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受到了国家、各级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红色基因可以为高校课程思政提供丰富而优质的资源。因此,应在明确红色基因特征与价值的基础上,开辟红色基因融入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路径,为传承红色基因提供新途径,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