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协同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23-08-29刘森张进奚春雁

传播与版权 2023年16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学术期刊

刘森 张进 奚春雁

[摘要]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是相辅相成、共生共荣的关系,现今两者的合作更为紧密,加大学者参与办刊的力度已成为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途径,两者的合作层次从期刊向平台提升。文章基于清华大学学术期刊的发展情况,探讨了学术期刊和学术共同体的相互作用和合作方式,并提出两者在协同发展中应加强和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共同体;协同发展

学术共同体(academic community)这一概念由英国哲学家布朗伊在《科学的自治》中首次提出,他把全社会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作为一个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的社会群体,以区别于一般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并称之为“学术共同体”。高校、科研机构、学(协)会等都是典型的学术共同体。1665年,亨利·奥登伯格依托英国皇家学会创办了《哲学会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哲学会刊》是世界上第一本科学研究方面的专门性期刊,也是最早的同行评议期刊,与同年创刊的法国《学者杂志》被公认为世界学术期刊的鼻祖[1]。中国近代以来影响最大的科技社团—中国科学社成立的最初目的便是创办《科学》杂志,其创刊号的例言上也指出学术期刊对科技社团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文明之国,学必有会,会必有报以发表其学术研究之进步与新理之发明。故各国学界期刊,实最近之学术发达史而当世学者所赖以交通智识者也。”[2]可见,学术期刊在诞生之时就与学术共同体相生相伴,两者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首先,学术期刊划定了学术共同体的边界;其次,学术期刊无疑是學术评价的平台;最后,学术期刊成为凝聚学术共同体成员的中心。一本有生命力的学术期刊,其背后必定拥有一个思想活跃的学术团体的鼎力支持[3]。

随着国家对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视,国内学术期刊都在加大学者参与办刊的力度,特别是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学(协)会等学术共同体的合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形势下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高校是从事学术研究与传播的主要场所,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学术共同体,而诞生于高校的学术期刊自然与各种学术团体联系紧密。清华大学学术期刊历史悠久,从1915年具有代表性的《清华学报》创刊开始,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其拥有辉煌的过去、蓬勃发展的现在和长远的未来规划,同时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和学校建设。201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成立,2023年共出版45种期刊,囊括了大部分清华大学学术期刊,其中中文期刊18种,英文期刊27种;科技期刊35种(SCIE收录7种),人文社科期刊10种(CSSCI及其扩展版收录6种),已逐步发展成为国内领先和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因此,清华大学学术期刊成为研究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两者关系的很好的切入点。

一、清华大学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共生共荣

文章选取《清华大学学报》《计算机教育》和《纳米研究(英文版)》(Nano Research)作为代表期刊,结合期刊中心近年来的新刊创办和数字化平台建设情况,介绍清华大学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共生共荣的历程。

(一)《清华大学学报》与学术共同体互相促进

《清华大学学报》于1915年创刊,是我国最早的以校名加“学报”冠名的高校学术期刊,也是我国创办最早且最具代表性的高校学报之一,其“刻下了大学师生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凝结了丰厚的学术积淀,养育了一代代学人。它是大学精神的蓄积、发扬、凝聚和扩张,是大学学术的窗口、品牌和旗帜”[4]。

1.学会创刊

清华大学建校初期,校内成立了“达德学会”等学术社团,这些学术社团创办了《益智》等中英文期刊,同时一些年级、班级也有自己的刊物,校园学术气氛日益活跃。《清华学报》就在这一背景之下诞生。1915年5月,《清华月刊》(The Tsing Hua Monthly)创刊,由清华学会主办,为中英文各半、前后两部分各自为序合订的月刊。1915年11月,《清华月刊》改为《清华学报》(Tsing Hua Journal ),由清华学校主办,学生担任总编辑,“自每年十一月起至次年六月止,按月用中英文轮流出版”,以“博通今古,融贯中西”为办刊宗旨。由此可见,学术期刊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都与学术共同体有关,为学术交流而生,为学术交流服务。

2.学者主导办刊

《清华学报》1919年12月宣布停刊,1924年6月复刊,复刊后以中文为主,重新编排卷期,改为半年刊,并在编辑部引言中阐明办刊宗旨与工作态度。复刊后的《清华学报》改以教师为主办刊,学术性大为增强,成为学报学术质量的一个分水岭。《清华学报》复刊后的第1期就发表《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明清之际西学输入中国考略》《中国上古石器图说》《长途交流电线之计算法》等重磅论文,作者分别是梁启超、张荫麟、陆懋德、萨本栋,由此可见学者主导办刊对提高学术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性。

3.学术共同体广泛参与办刊

1986年,《清华大学学报》更名为《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又创办了《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这两本期刊依托清华大学优势学科院系(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工程系、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自动化系、机械工程系等)的研究团队,挖掘优秀教师、访问学者、杰出校友、学术会议等资源,策划和组织了多期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高水平专题和专刊,并创办新刊,成绩斐然。

首先是提升了期刊的学术质量。清华大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一批重要的国家科技项目,《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从其中聘请中青年优秀教师担任特约编委,坚持“立足清华、开放办刊”的原则进行组稿和约稿,达到了反映清华大学的优秀研究成果,体现清华大学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集中展示了某一领域的校内外高水平论文;并聚焦国家重点技术需求,追踪科研热点。例如:《清华大学学报》追踪国家重大工程的有“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索驱动机器人(天眼)”等专题,“智能建造—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FAST运行维护中的关键技术”等专刊;提出创新课题的有“安全韧性”“摩擦学的前沿研究及应用”“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等专题,“新型电力系统”“城市群综合交通”等专刊;关注“卡脖子”技术的有“关键核心技术”专题;聚焦研究热点的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信计算与信息安全”等专题,“城市群综合交通”等专刊。其次是促进了科研人员成长,推动了学科发展。清华大学温诗铸院士在润滑理论、摩擦磨损机理与控制等领域成绩斐然。他于1959年第一次在《清华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铁-石墨含油轴承的pV值及耐磨性能》,至2014年作为作者在学报共发表论文46篇,其中多篇论文获奖,有许多成果是第一次在《清华大学学报》上公开发表。此外,《清华大学学报》刊登了大量校内外作者与摩擦学相关的论文,并多次出版摩擦学专辑,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国内摩擦学研究的进展,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和壮大。最后是学者反哺,构建清华大学学术期刊群,形成良性循环。基于与《清华大学学报》的良好合作,温诗铸院士担任了学报编委会委员。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与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3年共同创办了《摩擦(英文)》(Friction),由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雒建斌担任主编。另外,《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第7期与清华大学教授林鹏合作出版了“智能建造—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专刊后,反响良好。基于此,经过充分的论证和筹备,清华大学和中国大坝工程学会于2023年4月创办了《智能建造学报(英文)》(Journal of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由林鹏和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贾金生共同担任主编。

(二)《计算机教育》加强学(协)会合作

《计算机教育》于2003年创刊,是目前国内计算机教育界唯一的一本期刊,其立足高校,专门针对计算机教育,以高品位、深层次、多视角交流计算机教学经验,研讨IT人才培养,推介计算机教育领域创新成果,扩大专业影响力。《计算机教育》与多所高校和学(协)会积极开展合作,提升期刊水平,为计算机学科建设服务,获得广大学者的认可。例如:《计算机教育》设置了“言十”专栏,邀请高校计算机教育的专家学者针对计算机教育领域的重大问题发声,引导了研究方向,激发了学者的研究热情;与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教育专委会合作,组织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大会,负责优秀论文评审及刊出;与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合作,组织年会,负责优秀教学成果(包括论文、教学案例、教材和立项课题)评审和优秀教师评选,组织大学生应用能力与核心素养大赛等;与教育部实验示范中心计算机专业学科组合作,组织中国计算机实践教育学术会议等;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智能服务与应用分会合作,组织中国IT教育论坛优秀教学案例评选等。通过与学(协)会的合作,《计算机教育》在办刊工作中注重实效,贴合教学实际,促进了国内计算机教育领域的研究、探索和实踐,其成绩和影响得到广泛认可。目前,《计算机教育》还未成为核心期刊,但于2022年入选了CCF《计算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类期刊,这表明了学界对该期刊的肯定,给予高度评价。

(三)《纳米研究(英文版)》打造学术圈

《纳米研究(英文版)》于2008年创刊,由清华大学和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主要发表纳米研究领域世界一流原创科研论文和综述论文,于2010年被SCIE收录。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纳米研究(英文版)已成为全球纳米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影响因子在4个学科分类中均处于Q1区。在传统的与学术团队合作方式之外,《纳米研究(英文)》学习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经验,围绕期刊自身打造学术圈。第一,设立纳米研究领域有影响力的学术奖项。2013年,《纳米研究(英文版)》设立了国际性的“纳米研究奖”,评选全球范围在纳米研究领域做出重大贡献和推动学科发展的杰出科学家。目前,该奖项已颁发9届,发展成为国际纳米科技领域的主要奖项之一,获得了学术界的关注。后续,其又设立了“纳米研究青年科学家奖”(NR45 Young Innovators Award)。第二,组织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纳米研究(英文版)》开展了“《纳米研究(英文版)》校园巡回学术讲座”(Nano Research compus)活动;举办“纳米研究前沿论坛”和“纳米研究青年科学家论坛”,在“Nano Research”哔哩哔哩直播间、视频号同步直播;创办“纳米研究学生论·谈”,为青年学子搭建交流平台,聚焦科研、生活和求职等内容,助力纳米研究领域人才的培养。第三,《纳米研究(英文版)》创建和维护微信作者群、编委群、学生群,形成学术人脉网络。第四,构建纳米科学刊群。2022年,《纳米研究(英文版)》创办姊妹刊《纳米能源研究(英文)》( Nano Research Energy )。《纳米研究(英文版)》借助自身学术圈和第三方学术共同体,不断做强做大,影响力大幅持续提升,其先后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

“中国百强科技期刊”“中国最具影响力学术期刊奖”等奖项,并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项目。

(四)期刊中心新刊创办和数字化平台建设

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瞄准国际一流水平期刊,填补国内相关领域期刊出版的空白,联合多个学术团体创办新刊。第一,与校内院系、重点实验室合作。2022年,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与清华大学电机系联合创办《电力能源(英文)》(iEnergy),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联合创办《循环经济(英文)》(Circular Economy)。第二,与学(协)会合作。2022年,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联合创办《CAAI人工智能研究(英文)》(CA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第三,与国外高校院系合作。2020年创刊的《社会计算(英文)》(Journal of Social Computing)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德国哥廷根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提供学术支持。第四,与国际组织合作。202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与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联合创办《智能与融合网络(英文)》(Intelligent and Converged Networks)。另外,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开发了科技期刊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SciOpen,支持数字化生产、全媒体发布、国际化传播、期刊运营数据分析、学术会议直播等功能,为期刊中心的集群化建设和对外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将与学术共同体的合作从单刊层面提升到刊群和平台层面,积极引入社外学术期刊入驻平台。

二、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协同发展

从清华大学学术期刊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两者是协同发展的,其包含两层意思:目标是共同一致的;相互之间是协助、促进的。学术期刊为学术服务,具有学术交流和学术评价的基本功能,为科研人员的连接和学术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很好的桥梁和平台。学术共同体的核心也是学术,成员共同开展活动的出发点是繁荣学术。在这个过程中,学术共同体的主要成员—学者,通过主编、编委、组稿人、作者、审稿人、读者等众多角色自然地参与学术期刊的运作。随着学术期刊的建设兼顾质量和数量,力求“强且大”,其与学术共同体的合作规模在增大、层次在提升、方式在多样化、程度在深入。

(一)学术期刊为学术共同体提供优质服务

学术期刊为学术共同体提供优质服务,包括优秀的学术交流平台和良好的学术环境:学术期刊加大学者办刊力度,为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提供更多选择;为学术共同体的学术交流提供更多样化的支持,如举办期刊论文写作讲座、学术论坛、科研成果讲解直播等;学术期刊维护学术诚信和公正,捍卫学术共同体内部遵循的共同的学术规范。例如,在日常工作中,学术期刊严格执行同行评议环节,对不合理的修改或添加作者、单位、基金项目等问题进行认真处理,认真评估审稿意见的可用性,对学术不端行为秉公处理。

(二)学术共同体成员助力期刊高質量发展

学术共同体成员在稿件组织、稿件评审、稿件传播上发挥作用:协助期刊约稿,严格把控稿源质量,认真完成同行评议,积极参与学术评价。学术共同体协助学术期刊评选和宣传优秀论文、优秀作者等,为中国的科研进步鼓与呼,使期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学术共同体积极参与和指导学术期刊的创办,帮助学术期刊把握发文方向,找准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相关领域形成较大影响,从而发挥引领创新的作用。另外,学术共同体可为学术期刊的出版和传播建言献策,甚至身体力行加以实践。例如,国外科研人员推出了arXiv、OpenReview、Publons、Sci-Hub、ResearchGate等论文处理、发布和推广平台,国内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唐杰研发了Aminer论文定向推送平台,这些无疑都推动了学术期刊的创新发展。按照“同质等效”原则,学术共同体参与对学术期刊的评价,积极发声,可引起有关部门对学术共同体意见的重视。期刊评价机构往往基于文献计量学而侧重于定量分析,真正的服务对象—科研人员评价期刊的声音却很小。学术共同体在期刊评价中话语权的提升,有利于引导学术期刊回归办刊初心,塑造学术期刊品牌价值。

三、加强学术期刊和学术共同体协同发展的建议

学术期刊和学术共同体协同发展是出版资源和学术资源的有机整合,既要相互配合,又要各司其职。

(一)学术期刊主动作为

学术期刊要先从自身做起,苦练内功,重视内容质量(包括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和内容传播,从处理每一篇稿件,与每一位作者、审稿人、约稿人、读者的交流做起,增强与科研人员的联系,让科研人员从与期刊的合作中产生获得感和认同感。首先,学术期刊主动提供优质的稿件处理服务,耐心向作者讲解论文写作规范,精心筛选对口的评审人,及时向作者和评审人分别反馈准确的审稿意见和修改说明,合理加快稿件评审和发表速度,加大论文宣传力度。其次,学术期刊要主动了解相关学术领域的新课题、新进展、新成果,坚持“内容为王”,积极策划专题专刊,及时组织学术沙龙,开展新媒体宣传。最后,学术期刊要主动调研科研人员的需求,从而优化调整工作思路,守正创新,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提高服务科研能力。

(二)学术共同体积极参与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学术期刊和学术共同体之间是一种弱联系,基本局限于投稿、审稿、读刊等短期互动,两者存在疏离的现象。学者对学术期刊建设的关心度不足,而学术期刊也缺乏联系学者的热情。但近几年国际英文期刊对优质稿源的争夺,在国内引发了“鲶鱼效应”,学术期刊纷纷加大学者参与办刊力度,国家也出台措施鼓励学者在重要期刊任职[5],但总体来说,学者的参与积极性仍不够强,对期刊发展的新形式(如开放科学、OA期刊等理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这需要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不断增加互动,进一步加深了解,激发合作热情。首先,学术共同体要积极宣传和评价学术期刊,由此让广大学者了解学术期刊的真实现状,形成良好印象,通过推荐优秀期刊和设立专题征稿,鼓励向国内学术期刊投稿,激发学者的办刊热情。其次,学术共同体要积极推动同行评议。学术共同体要通过向学术期刊提供专家库,配合期刊开展同行评审标准的讲座和优秀审稿人的评选,激励学者认真、守时完成同行评议,给出规范、客观、公正的评议结果。学术共同体还可以在论文评审结果存在重大异议时,协助学术期刊进行仲裁,形成学术争鸣的良好氛围。再次,学术共同体要积极指导办刊。学术期刊直接面对学者,而学者对所在研究领域学术期刊的优势和不足都有直接的认识,对国内外各种具体办刊举措的效果有切身的感受,而且对学科领域的研究趋势有深刻的把握,因此学术共同体汇集众智,可以为学术期刊的创办和运营提出建议。最后,学术共同体要积极参与学术期刊的创新。随着短视频、OA出版、ChatGPT等新技术的不断推出,学术期刊面临推陈出新的巨大压力,其对新技术的选择、实施和评估等都需要依托学术共同体。总而言之,在国内学术期刊加快发展的大环境下,学术共同体积极参与学术期刊的流程运作,是学术期刊做多增量、优化存量、壮大体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术共同体提高自身凝聚力、加强学术交流的有力抓手。

(三)分工合作,相互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期刊运营中的编研分离趋势越来越明显。对绝大部分学术期刊特别是科技期刊来说,编研一体、编辑学者化和学者编辑化都是较难实现的。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学术期刊的编辑与学术共同体的学者要找准定位,明确分工,相互学习,同时多加磨合,听取对方的意见。例如,在创办新刊前,学术期刊的编辑要深入调研相关领域已有期刊的分布情况,学术共同体的学者要评估可利用的学术资源的数量和可持续性,两者结合相互意见后给出最可行的创刊方案。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学术共同体的学者相互学习和借鉴,将有利于合作顺利开展。

(四)深度结合,一体推进

学术期刊和学术共同体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体的。广义上来说,学术共同体组成主体的职业身份可以包含从业人员如记者、编辑等,表现形式也不仅是人,还可以是组织甚至是媒介的形态,如学术期刊、学术数据库

等[6]。学术共同体主要包括学术期刊系统和专业学会体系[3]。回归学术共同体,不仅是学术期刊编辑身份建构的根本途径,也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7-8]。为了获得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学术期刊和学术共同体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数字化平台和融媒体建设,从而促使学术期刊提升服务学术能力,充分利用学术资源提供知识服务,主动融入或构建学术共同体。例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推出了中华医学期刊App、中华医学网、医学新视界以及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知识库等,全面整合了医学期刊的优质资源;《机械工程学报》2018年创建JME学院,举办网络公开课和线上讲座,并创建视频号进行文章分享,以及提供会议直播服务。

四、结语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2021年5月9日,

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中提道:“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学术期刊和学术共同体的共识,两者协同发展,形成共生共荣、一体推进的良好局面,必将有力促进学术期刊的质和量提升,促进科研人员的学术成长和学术共同体的整体繁荣。

[参考文献]

[1]从私人所有到开放获取:最古老学术期刊的350年[C]//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媒介中心.科学媒介中心2015年推送文章合集(上).[出版者不详],2016:15.

[2]陈未鹏.中国近代科技社团的兴起与科技期刊的发展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8(02):123-128.

[3]李静,游苏宁.《学术期刊与学术创新》评介[J].编辑学报,2022(04):469-472.

[4]杨卫.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贺《清华大学学报》创刊90周年[N].新清华,2005-12-12.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EB/OL].(2018-07-03)[2023-05-30].https://www.gov.cn/xinwen/2018-07/03/content_5303251.htm.

[6]秦翊珊.一流人文社科类期刊的学术共同体构建[J].西部广播电视,2020(23):9-11,64.

[7]澎湃新闻.访谈朱剑:回归学术共同体是学术期刊及其编辑的最好选择[EB/OL].(2018-09-07)[2023-05-30].https://www.sohu.com/a/252440101_260616.

[8]杜生权.“学者型编辑”的实现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5-16.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
虚假学术期刊累及一线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