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2023-08-28李丹阳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6期

李丹阳

摘  要:大学生支教是高校公益实践的主要形式,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文章旨在针对支教过程中存在的对受教学校了解程度不够、教学设计与能力欠缺以及与学生互动沟通困难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促进支教公益平稳有效进行。

关键词:高校公益实践;短期支教;大学生支教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6-0151-04

志愿服务是一种无私奉献、互助友爱的公益行为,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更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自1993年共青团中央发起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大学生志愿者已经成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同时,由于学校教育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投入到支教志愿行列,给贫困边远地区留守儿童带去知识和关爱,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大学生参与支教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其本质是一种价值关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是针对自身的社会角色,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目的,而主动承担社会义务与责任的一种社会情感、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当下大学生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多元文化的冲击、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以及自身认知的限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社会责任感缺失。主要表现为过分强调个人直观利益、社会公共意识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等方面。

志愿者服務是一种为推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等而提供的自愿无偿的公益性活动,与社会责任感的内涵有高度的契合性和关联性,因此以志愿服务为载体能够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4]。大学生支教是其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形式,支教多数在乡村,支教中大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体会到留守儿童对陪伴和知识的渴望、看到城乡教育的差别,并且可以从乡村老师身上学到他们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支教期间,大学生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切实关注社会需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增强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而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更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文化素质、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灵魂。大学生在支教过程中,能够增加社会责任感,尽自己的能力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支教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专业知识,特别是师范专业的学生,可以将所学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和当地老师的交流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教学反馈,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补充。支教时,大学生的身份转换为老师,为人师表,会更加自省自律。

支教学校大多条件艰苦、交通不便,能磨练学生心性,促进其慢慢适应和改变环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遇到山路步行前进。教学条件有限,就自己带图书、体育器材等。在支教过程中培养积极乐观、勇敢面对的心态,同时也锻炼出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意志品质。虽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却多了一份自然的宁静,可以让大学生静下心来去体验、思考、学习。

(三)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自然条件、地域文化等因素影响,个别地区教育条件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比如,由于师资力量匮乏,有的偏远地区学校老师一人兼任多门课程,没有办法实现专业化教学,而大学生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培养,大多各有所长,可以从音乐、体育、美术、舞蹈、手工制作等方面,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和留守儿童的所需,从专业角度带来丰富多彩的课程,启发他们的思想、培养他们的爱好。

对留守儿童来说,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支教不仅给他们带去了知识,更带来了陪伴。支教大学生和他们一起做游戏、照顾他们的起居、倾听他们的想法,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儿童在温暖和关爱中,变得更加乐观、开朗、学会感恩。同时大学生的到来会给儿童带来很多外面的新鲜事物,能开拓儿童的视野,帮助儿童树立远大的理想,鼓励他们为之奋斗。

二、大学生参与支教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形式进行。问卷为非量表问卷,用于调查大学生基本信息、个人授课情况、遇到的困难、建议等,旨在更好地开展支教志愿服务。通过与支教负责人、受教当地老师、受教当地学生进行访谈和实际参与支教活动观察,以求掌握直观实际情况、客观地反映支教真实情况,进而提出更合理实际的建议。

(一)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在S高校共发放问卷168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29份,问卷有效率为77%。年级分布为大一62人、大二43人、大三24人。其中,男生51人,占比39.5%;女生78人,占比60.5%。调查样本性别分布比较均匀。选项为单选或者多选。

(二)参加志愿服务主要类型

表1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类型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种类较多,活动范围广,说明学生对志愿活动有很高的积极性。参加的活动以敬老院探望老人和运动会为主,参加支教相对较少,结合访谈结果,支教选拔要求较高、志愿服务时间长、支教人数限制等问题是导致支教参与度较低的主要原因。

(三)参加志愿服务主要原因

利己方面,绝大多数志愿者希望通过志愿活动可以锻炼自己,获得成长。少部分希望可以丰富知识,提高技能。利他方面,大部分志愿希望通过志愿活动回报、服务社会,对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由此可见,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总体期望提升自己多方面能力,并回报社会。

结合志愿者访谈结果:自我成长方面,有些学校路程较远,需徒步到达,自己做饭,提高了大学生独立自主能力。支教可促使他们发现自身某些价值观的错误和认识不足,并通过提高自己认知和能力来更好的帮助他人。

提高技能、服务社会方面,大学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加强知识和技巧的运用、丰富专业知识、强化课程设计、提高沟通技巧和应对突发事件等的能力。用形式多样的课程丰富受教儿童知识,用爱和陪伴带给他们快乐、温暖和知识。

(四)人口学变量对支教行为的影响

性别和年级往往被认为是影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人口学因素[5]。本研究聚焦支教志愿活动,提出假设大学生参与支教行为在性别和年级上有显著差异。以SPSS 21.0为统计分析工具,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验证该部分假设。

1. 性别对学生支教行为的影响

研究假设H1:大学生支教行为在性别上具有显著差异。

如表3所示,得出P=0.143>0.05,因此原假设不成立,大学生支教行为在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

表3  性别与大学生支教行为ANOVA分析表

2. 年级对学生支教行为的影响

研究假设H2:大学生支教行为在年级上具有显著差异。

如表4所示,得出P=0.486>0.05,因此原假设不成立,大学生支教行为在年级方面无显著差异。

通过对影响大学生支教行为的人口学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结果:大学生支教行为在性别和年级方面无显著差异。

三、支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志愿者角度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参加支教的顾虑主要在于对受教学校了解程度不够(65.89%),自身能力(63.36%)和时间不足(31.01%)、支教平台管理方面(15.50%)的问题。并且性别因素在专业知识不足(P=0.024<0.05)和时间不足上(P=0.07<0.05)出现显著性差异,年级因素在支教团队管理不当方面出现显著性差异(P=0.005<0.05)。综上,大学生参与支教部分顾虑在性别和年级方面有显著差异。

很多大学生对待支教满腔热情,但因为支教管理不规范、对支教地地点环境、受教学生情况等情况不清楚,出于安全和自身环境适应力考虑会降低支教参与度。大学生本身也在专业知识和授课技巧学习阶段,缺少教学实践专项指导和培训,在实践和经验上都有所限制。

表6  大学生支教授课问题调查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教学设计与能力欠缺以及与学生互动沟通困难这两个方面。大学生在支教过程中,大多数支教对象为小学阶段,小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薄弱,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天性活泼好动,这些就对教师授课提出了更高要求。课程设计方面更需化难为易、以简驭繁,并且要通过互动提高学生注意力。

(二)负责人角度存在的问题

通过与大学生支教团队负责人和受教老师、学生访谈,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方面:

由于志愿者个人擅长的教学领域不同,可能会导致志愿者所教授的课程呈现出不均衡性,在某个课程领域方面,可能会较多集中,而一些课程擅长者较少则不能满足受教学校需要。如在需要具备钢琴特长的志愿者教授音乐课程时,由于志愿者课余时间不统一,且志愿者服务不擅长钢琴的志愿者本文多,并且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缺少课程实践经验。因此不能针对受教学生兴趣和学校课程实际来提供相应志愿教学课程。志愿者支教时间往往有限,不能长期与学生学习和生活。且在支教团队支教结束后,志愿者跟受教学生联系较少,不利于体现支教效果的持续影响。

四、针对于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利用多媒体实时更新支教情况

首先针对志愿者服务组织建立健全、严格、统一的管理制度,以及奖励、引导机制和突发事件应对方案[6]。对制度要安排统一学习和讲解。支教团队负责人员要及时、实时与受教学校师生、家长、志愿者沟通,利用宣讲会、公众号以及官方网站等形式,在每次支教前对受教学校情况和下次支教安排做详细说明,根据志愿者的实际情况对支教活动提前进行具体安排,定期报道支教情况,提高学生参与支教的积极性。

(二)加强教学能力、沟通能力等多方面培训学习,及时交流总结

综上研究表明,需要加强对志愿者的岗前培训,培训方式可为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培训之前先调查志愿者在授课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统计,针对志愿者存在的问题进行培训可以邀请有支教经验的同学、专业老师和受教学校老师进行志愿者培训,让有支教经历的同学分享自己的支教经验、备课方法,从支教大学生的角度给予指导,邀请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从教学设计方式、教学材料选择、与学生沟通技巧等方面进行专业授课技能培训。受教学校老师说明每个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心理情况,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以及应对和处理方法。给特殊情况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从知识和心理两个方面给予受教学生传输和引导。线上可以筛选一些精品课程分享给志愿者,并且定期组织考试和试讲。在每次支教结束后进行分析和总结,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共同解决。

(三)建立流动志愿者平台,线上线下同步支教

可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全校学生的积极性,建立志愿者信息库,成立志愿者助力团队。掌握每个志愿者特长课程以及课余时间,提前确定支教时间和内容,及时安排培训课程。支教团队应树立传承理念,不断加入壮大队伍。

针对志愿者时间不足问题,可采取“互联网+支教”的模式,适当进行开展线上课程,并可以将相关知识整理成册用于支教。在支教结束后,志愿者要与受教学校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联系,通过征集学校和家长的意见,进行持续性支教[7]。

参考文献:

[1] 颜凯,卢向阳. 大学生支教活动夯实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 现代企业教育,2012(02):194-195.

[2] 卢宁. “互联网+”支教活动与大学生责任感教育[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5):61-64.

[3] 黄晶.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J]. 科技资讯,2020,18(15):243-244.

[4] 蔡金杰,武娜娜.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J].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03):16-18.

[5] 朱佳卉. 大学生志愿者短期支教活动的问题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6] 冯继广,杨昆,杨丹怡,等. 大学生支教活动影响与问题的调查及分析——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学为例[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0):242-241.

[7] 孙晨,朱雅婷,宛佳. 大学生短期支教志愿者培训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为例[J]. 时代报告,2019(09):230-231.

(荐稿人:王宝堂,商洛学院辅导员,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